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卢雪崑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尽心知性知天”,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进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论,诠释此宏规的创辟性,言明其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且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随之宕开笔墨,延伸至实践智慧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相关探讨。文辞朴直晓畅,结构严谨有法,所述圆融无碍,孔孟哲学之义趣尽显于文间,从中亦可寻溯儒家学说于当代的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卢雪崑,广东人,1983年考入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牟宗三先生研习哲学,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所任教迄今。现任香港新亚研究所专任教授、导师、研究员,兼哲学科主任。主要著作有《孔子哲学传统:理性文明与基础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理性启蒙与哲学重建》《康德的自由学说》《儒家的心性学与道德形上学》等。 目录 第一章 孟子以“心”释孔子言“仁” 第一节 论孟子言“仁,人心也”及其包含的高层意欲机能之含义 第二节 论孟子言“心”包含“心即理”义 第三节 论孟子言“心”包含之“心即理”义与康德之意志自律学说相通 第四节 论本心之立普遍法则不依赖理智的直观 第五节 论意志自律以“心即理”为首出及道德情感之位置 第二章 孟子以本心言“性”而道性善 第一节 孟子创辟性的人性论 第二节 孟子论“性善”与“人禽之辨” 第三节 论言“性”的两层面及其主从关系 第三章 论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确立一个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 第一节 通过康德的形而上学新论对孔孟所言“天”做哲学说明 第二节 论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展示的道德的形上学之规模 第三节 论孟子哲学包含的道德的形上学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 第四节 论以《孟子》为背景解释《大学》言“心、意、知、物”之意义及其对儒家心学之贡献 第五节 论孟子依“尽心知性知天”确立的道德的形上学如理如实 第四章 孟子言“存心养性事天”包含的实践智慧学及向道德宗教之伸展 第一节 从道德的形上学进至实践智慧学之概述 第二节 论孟子言“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包含实践智慧学 第三节 论孟子言“心”“性”“天”包含之先验综和的思维模式 第四节 关于孟子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之哲学说明 第五节 关于孟子哲学包含的道德的宗教之哲学说明 第五章 孟子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孟子的“政道说” 第二节 孟子的“治道说” 第三节 孟子论政权更易之道与“义战” 第四节 孟子政治哲学与现代化之前途 第五节 儒者当今时代之使命 附录一 康德著作引文来源及缩略语说明 附录二 康德著作书名及论文篇名汉德对照 附录三 本书引用康德语采用或参考之中译本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卢雪崑 2016年《常道:回到孔 子》出版,旨在论明孔子 哲学首出的根源智慧就在 当机指点“仁”。“仁”内在于 每一个人自身,乃普遍法 则所由出,因而是于一切 人中间普遍传达之能。用 康德哲学的话说,立普遍 法则之能乃是理性之真正 使用,依此,我们指出孔 子哲学乃理性本性之学。 孔子言“仁者,人也”(《中 庸》第二十章)、“人能弘 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作为基础哲学,阐明 了人性之根、社会之本。 现在,出版《孟子哲学 :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 的形上学之奠定》,旨在 论明:孟子乃继承孔子哲 学而确立其传统之规模的 人。孟子之前虽有再传、 三传弟子阐发孔子之慧识 ,如《易传》《中庸》《 大学》,世所公认为先秦 儒家经典,然均未如孟子 之周全而明确地把握孔子 言“仁”之大旨。孟子承传孔 子言“仁者,人也”,标举孔 子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其贡献在:依据孔子直 透人心之根本言“仁”,而明 确提出“仁,人心也”(《孟 子·告子章句上》)。其依 孔子言“仁”所包含的普遍法 则义、万物一体义、创生 不已义,揭明本心之普遍 立法之能(“心之所同然者 何也?谓理也,义也”[同 前]、“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以及道德世界的创造之 能(“仁也者,人也,合而 言之,道也”[《孟子·尽心 章句下》]),并依此正 式揭明本心之能就是人的 分定之性。由之,本心( 仁)成就人自身为道德者 及创造世界为道德世界的 创造义得以确立。据此进 一步言“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 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 流”,(《孟子·尽心章句上 》)即展开一个以每一个 人自身禀具的本心为真实 无妄之根源,而上升至必 然义之“天”的形上学,此堪 称道德的形上学,而区别 于西方传统的思辨的形而 上学 依以上所论,我们指出 :孟子依孔子“践仁知天”之 义而言“尽心知性知天”,以 奠定孔子哲学传统之宏规 ,此宏规根于本心(人心 之仁)之普遍立法及创造 之能而扩展至道德世界, 乃至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 德目的论下的宇宙整全, 故堪称道德创造的形上学 。据此,继《常道:回到 孔子》之后出版《孟子哲 学》,而并无专著论《易 传》《中庸》《大学》, 尽管此三书均是先秦儒家 孔子哲学传统中之典籍。 此外,必须表明,《孟子 》《易传》《中庸》《大 学》以外的先秦儒家诸学 派不在我们的孔子哲学传 统研讨之列,因该研究只 探讨根于孔子而发之哲学 传统,而不及思想史、文 化史,确切地说,凡不涉 道德的形上学者,本研究 均搁置不论。如于思想史 及社会制度史上占重要地 位的荀子,并不被列入本 系列研究中。 导语 本书为牟宗三先生的嫡传弟子卢雪崑论述孟子哲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兼采中西之长,论明孔孟哲学与康德学说均具先验综和之慧识,在根源上汇通一处,重新阐发儒家思想,寻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因子。 细述《孟子》要义,梳理了孔孟思想相承之理路。所论涉伦理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等领域,从“性善说”“命运说”“政道说”“治道说”等多维度开显孟子哲学之深义。 作者融贯中西,博通古今,通过对比参照论述,呈露人类心理机能,论明“仁”本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尤有教化作用。 儒学经典之现代诠释,兼具学术性与思想性,可读性强。博引儒家典籍,摘其精髓,可令读者亲近先贤思想,彰显华夏理性文明。 精彩页 朱子著《四书集注》,作《孟子序说》,引程子语云:“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又引杨氏言:“《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可见自宋以来,孟子“性善说”成为儒者之共识。然历来论人性者,即便认同“性善说”者,仍然各自立论,大多未能接上孟子之慧识,甚至完全不能契应孟子言“性善”之创辟性洞见。自清代起,学者论人性更日渐趋向经验论、自然主义的立场,立说不离经验中人的丑恶,或有善有恶,返回到先秦告子、荀子及汉代董仲舒、扬雄、王充的“性质朴说”“性无善无恶说”“或善或恶说”“性善恶混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恶说”等主张。更有以训诂上字词的演变或思想史上概念之变化为依据,引发对“性善说”的辩难者。至现代,因受西方学说影响,又生起以所谓“向善说”解说孟子“性善说”的倾向。 历来就人性而发的诸多论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大体不离经验人类学的立场;唯独孟子根本不同于一般人性论,他扭转“生之谓性”的老传统,从本心言“性”而道性善,不是采用经验人类学的进路,而是从人的道德实存论人性的哲学维度。也就是说,孟子“性 善说”是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揭明了人真正的实存性: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人也”,即孟子上承孔子言“仁也者,人也”。仁乃人之为人的真正的实存之分定,据此言人之性,此性之“善”是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因其非指善恶相对的外在客体,而是指每个人禀具的人心之仁之为道德创造之机能,如此,我们就能够无限制地宣称人之性(人实存之分定)是善的。此义与康德所论“善的意志”相通。康德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思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Gr4:393) “善的意志并不因它造成或者达成的东西而善,并不因它适宜于达到任何一个预定的目的而善,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Gr4:394)任何能称为善者,“总是要以一个善的意志为前提条件”。(Gr4:393–394) 我们可以指出,孟子道性善是从人的本心(仁)而言的。本心以其普遍立法作为人之道德实存的法则,它就是一种起因果作用的能力,也就是创造人自身为道德者及世界之为道德世界的机能,因此堪称世间一切善的前提条件。此义与康德言“善的意志”相通,“善的意志”是通过“自己的格准普遍地立法的意志”,它就是“能够独立不依于外来的决定原因而起作用的”自由因果性,亦即自由意志。 从人皆有之的本心(仁)之为道德创造之机能揭明人的道德创生之实存,此即孟子道性善的根本的创辟性的洞见。“性善”之“善”并非由外在客体之“好”而相对言之的“善”,也就是说,不是由知识之进路言“善”,而是由人自身禀具立普遍法则(天理)之能(本心)说人的实存之性,以及人自身禀具依天理而行并扩充至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能力来立论。以此言“性”,性之“善”是就自身而言为善,我们能够无限制地宣称它是善的,而任何能称为善者,都要以它为前提条件。如孟子说“四端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P101-10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