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哭?
为什么孩子的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
面对多个孩子,父母该如何“一碗水端平”?
……
针对学龄前儿童父母普遍关注并感到困惑的问题,延世大学小儿精神科专业医生申宜真教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养育两个孩子的心得,撰写了这本婴幼儿教养指南。本书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梳理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教养方法,能够减轻父母们,特别是新手父母、多孩家庭父母的焦虑与困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0-6岁婴幼儿心理百科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韩)申宜真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哭? 为什么孩子的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 面对多个孩子,父母该如何“一碗水端平”? …… 针对学龄前儿童父母普遍关注并感到困惑的问题,延世大学小儿精神科专业医生申宜真教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养育两个孩子的心得,撰写了这本婴幼儿教养指南。本书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梳理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教养方法,能够减轻父母们,特别是新手父母、多孩家庭父母的焦虑与困扰。 作者简介 申宜真,1989年在韩国延世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获延世大学医学院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任延世大学医学院少年儿童精神健康医学科教授,是韩国最权威的儿童教育专家。最近,申宜真当选为韩国第19届国会议员,主要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相关活动。 在过去的20年中,作者在诊室里长期接触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发现在问题儿童演变成社会问题以前,家长是可以感知到孩子的心灵受到的伤害的。作者还认识到,从21世纪初早教之风兴起时就开始风靡的学习机,直到后来的电脑、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正渐渐地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作者决定撰写此书。并在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在韩国及其他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父母们一定要学习的数码教育的实践方法。 作者的代表作有:《申宜真幼儿心理百科》《高明的父母一定要通晓的对话方法》《更好地爱自己,爱孩子》《高明的父母慢慢来》《小学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等。 目录 第一章 1岁(0~12个月) 1岁孩子特点须知 婴儿啼哭 孩子一哭就抱,会不会被惯坏? 孩子哭得死去活来 夜哭郎 不知道孩子哭的原因 睡眠问题 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自己睡呢? 夜里一定醒一回 孩子很难入睡 不同月龄孩子睡眠问题的解决办法 认生与分离焦虑 有了孩子哪儿都去不了 孩子特别认生有问题吗? 完全不认生也有问题 对陌生事物极度恐惧 孩子不喜欢爸爸 不良习惯 看不到小熊娃娃就哭 一解开尿布就摸“小鸡鸡 一生气就乱扔东西、用头撞地 孩子吮吸手指时不要担心 性格与气质 气质乃天生,必须全盘接受? 孩子太过乖僻和敏感,简直让人受不了 孩子特别爱闹 不及时换尿布,孩子性格会变坏吗? 因为生病,孩子变得敏感 周岁前的孩子也会有压力 抚养态度与环境 一看到孩子就感觉抑郁 无奈之举——必须把孩子托付于人 成长与发育 我的孩子发育正常吗? 是孩子发育迟缓,还是我太心急? 第二章 2岁(13~24个月) 2岁孩子特点须知 父母的态度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又内疚,又担心 总是和孩子发脾气 夫妻在孩子面前争吵 不能因为愤怒打孩子 成长与发育 知道应该建立依恋关系,可方法呢? 不要强迫断奶 应该如何开始练习排便呢? 为了培养独立性,反而耽误了孩子 孩子不会叫“爸爸”“妈妈” 不良习惯 如何改掉偏食的习惯? 好斗的孩子 不喜欢和小朋友玩 自我意识 什么东西都是“我的” 总是把“不喜欢”挂在嘴边 公共场耍赖 我的孩子有自闭症吗? 性格 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孩子的注意力为什么难以集中? 经常有恐惧感的孩子是心理方面出问题了吗? 游戏与学习 为什么说游戏对孩子有益? 如何培养聪明的孩子? 第三章 3~4岁(25~48个月) 3~4岁孩子特点须知 排便与睡眠 孩子裹着尿布到处走 强忍着便意或躲起来排便 睡梦中突然被吓哭,或者下地溜达 自我控制 孩子注意力分散是妈妈的过错 手比嘴快 看见什么都要买,不买就耍赖 生气的时候大哭大闹、乱发脾气 对于一件物品非常依恋 难道我的孩子是多动症吗? 说话 比同龄孩子说话晚 不要因为孩子口吃发脾气 孩子经常骂人、说脏话 不要养成说谎的习惯 习惯 只会捣乱,从不收拾 不跟大人打招呼 只要是“我的”就绝不谦让 还在吮吸手指 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 不看电视就活不了 游戏与玩具 益智玩具和早教教材真的有效果吗? 应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 喜欢搞破坏 把性器官当玩具玩 教育机构 该把孩子送到哪个幼儿园呢? 不到36个月的孩子不想去幼儿园 36个月以后的孩子很讨厌去幼儿园 同胞关系 把年幼的弟弟折腾得够戗 不管姐姐做什么,弟弟总是碍手碍脚 兄弟间频繁发生冲突,怎么办呢? 自信心与社会性 被小朋友欺负时一声不吭 什么事都说“我不会” 孩子太害羞 父母与孩子 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可以动手打不听话的孩子吗? 老人带大的孩子会和妈妈疏远 和孩子无法沟通是父母的问题吗? 第四章 5~6岁(49~72个月) 5~6岁孩子特点须知 学习问题 一说学习孩子扭头就跑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 孩子似乎不明白数字的实际意义 孩子无论学什么都很轻易地放弃 明智的教育 一定要进行早期教育吗? 上兴趣辅导班应该学些什么呢?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经常引出关于死亡的话题 正确的性教育 孩子不分场合地摸“小鸡鸡” 遇到尴尬问题时可以这样回答 孩子出现自慰行为,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吗? 孩子遭到性侵犯 孩子看到了父母的性行为 良好的习惯 孩子不爱吃饭 沉迷于电子游戏 和妈妈顶嘴 如何纠正不良习惯? 自我表达 孩子说话含糊,表达不清 不爱发言 自以为是 社会性 总想欺负其他小朋友 拒绝失败,争强好胜 转学后该如何适应? 没有朋友 幼儿园老师说孩子有问题 读书 不喜欢读书 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只喜欢读书 入学准备 上小学前应该进行哪些准备? 还不识字 写字需要单教吗? 6岁可以上学了吗? 父母的心 老二比老大更可爱 不应该发脾气,却做不到 附录 0~6岁孩子母亲关心的30个问题 1.让孩子自己睡更好吗? 2.孩子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3.孩子是在自残吗? 4.孩子行动迟缓和情绪发育有关吗? 5.不让看电视就哭,怎么办? 6.为什么孩子不愿去幼儿园? 7.为什么孩 序言 我站在窗前。窗外,一 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渐渐 远去。 那对母子刚刚在我这里 做完咨询。妈妈身体向前微 倾,走得很快。孩子吃力地 紧紧跟随。虽然我刚对这位 母亲讲过,孩子是因为母子 依恋关系不稳定才出现了问 题,也曾告诉过她,如果孩 子得不到充分的母爱,就会 留下心病,但这位妈妈还是 没有考虑孩子,只是自顾自 地向前走。 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 想,为什么妈妈们大多对孩 子的内心一无所知呢?她们 总是一边说着自己多么爱孩 子,一边却从自己的角度出 发,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揠苗助长。 回想一下,在我抚养两 个孩子的过程中似乎也有过 这样的阶段。 我在做实习医生忙得不 可开交的时候,因意外怀孕 而有了大宝。生完孩子后, 我既要拉扯孩子又要努力工 作,忙得晕头转向。因此, 我曾有好几次因为孩子没按 我的意愿行事而对他大发脾 气——虽说事后往往追悔莫 及。 父母因为育儿感到吃力 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并不 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和他们 的内心状态。虽然很多父母 都自认为比任何人都了解自 己的孩子,但其实他们看到 的并不是孩子的全部。 如果父母能知道孩子的 内心在发生着哪些变化,了 解孩子的心理发育已经到了 哪一个阶段,那么育儿的困 难至少会减少一半。如果父 母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会以 急躁的心态督促孩子,对孩 子发脾气。这样会使情况更 加恶化,出现恶性循环。 回头想来,我自己也曾 经有很多同样的失误。每当 在医院的小儿精神科里接待 前来咨询的妈妈们时,我都 会回忆起一些和她们相似的 亲身经历,都会自我反省: “那时,我如果这样做,就 更好了。”“原来是因为这个 原因,孩子才会那样做啊! ” 抚养孩子意味着必须对 孩子这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进 行充分了解,并以此作为当 好父母的基础。在孩子一岁 岁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其实 也在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给1岁孩子父母的赠言 在怀着大宝的时候,我 曾经有过一些非常不切实际 的想法。比如,我曾经觉得 只要生完孩子,就能恢复自 由之身,甚至还曾“雄心勃 勃”地计划,在产后调养的 日子里一定要把怀孕期间耽 误的功课补上。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 生完孩子以后,我比怀孕的 时候更累,必须忘掉自己, 将一天24小时都用来满足孩 子的需要。这时,我才切身 体会到,过来人说的“孩子 在肚子里时最轻松”是多么 正确。 我刚开始进入“妈妈”这 个新角色的时候并不顺利。 首先,大宝非常敏感,经常 啼哭,夜里也又哭又闹,不 好好吃辅食,还特别认生— —除了带他的人以外,他谁 也不跟。那时,我甚至产生 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生他出来就是为了让他 折磨我吗?”的想法。 为了当一个好妈妈,我 以非常迫切的心情开始加紧 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孩子 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与天生气 质和发育阶段有关。因此, 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在于 我自己——我对自己的孩子 不了解,才会为孩子不按自 己意愿行事而烦躁。 因此,在大宝出生后的 一年里,我一直在努力地尝 试掌握并理解他的气质特点 。 父母应该了解,在孩子 出生后的第一年,最重要的 事情就是满足孩子所有的生 理需求。 此时,孩子的身心还没 有分离,身体发育就意味着 心理发育。为了让孩子具备 对身体最好的控制力,按时 喂养孩子、保持相对规律的 作息时间、及时给孩子更换 纸尿裤等随时满足孩子需求 的做法非常重要。 同时,妈妈要和孩子建 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 当孩子咿明呀呀地尝试 说话时,妈妈即使不明白那 是什么意思也要给予回应, 对他说“原来是这样呀”“妈 妈明白了”等鼓励孩子的话 语,努力和孩子交流; 当孩子露出笑脸时,也 要与他一起微笑; 当孩子希望妈妈抱时, 即使妈妈的双臂像灌了铅一 样沉重,也要努力抱抱他; 当孩子想出门时,应该 带孩子出去走一走。 给2岁孩子父母的赠言 到了1周岁的时候,大宝 开始任性要赖,别提有多么 固执了。要是告诉他“不行” 或者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他 竟然会把手伸进嘴里,强行 让自己呕吐。老二在1周岁 的时候,只要有什么不如意 的事,就会号啕大哭,甚至 哭得背过气去,有时候还会 用头撞墙,简直让人忍无可 忍。 望着耍赖的孩子,我意 识到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过 了周岁,孩子每天都要摇着 头说上无数次的“讨厌”和“ 不干”。在妈妈看来,孩子 是不听话、要性子,但这种 情况其实意味着孩子已经慢 慢认识到了“自我”的概念。 此时,孩子发现了一个和妈 妈不同的、另外的“我”,希 望了解“我”生活的世界是个 什么样子。因此,无论遇到 什么事,他们都要自己试试 才会觉得舒服。但是父母却 无法对孩子的举动置之不理 。由此,在孩子和父母之间 就会不断地产生大大小小的 摩擦。 我不禁感叹,如果当时 能够把孩子的任性积极地理 解为“孩子慢慢开始有自我 主张了”并接受它,那么养 育 导语 该不该让刚出生的孩子自己睡? 孩子老在公共场合哭闹耍赖,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才能让孩子不挑食? 孩子看到玩具就走不动了,不买就哭,妈妈应该怎么办? 别家的孩子都进行早教,我家的孩子也这样吗?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时怎么办?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你都碰到过吗?你是怎么解决的呢?宝宝虽然还很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当父母不懂得宝宝的心理感受和特点而用错方法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关注宝宝健康,就必须懂得宝宝的心理发育过程,理解宝宝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用适当的方式培养优秀的宝宝。 父母因为育儿感到吃力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时候父母眼前看到的并非孩子的全部。如果能知道孩子的内心发生着哪些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已经到了哪一阶段,那么育儿的困难会减少很多。如果父母对这些情况不了解,以更为急躁的心态催促孩子,就会使情况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没 有带说明书。作为父母,做 好“读懂孩子”这门功课并不 容易,但绝对必要!而这本 书,正可以给你带来这样的 智慧——与孩子做心灵互动 。本书作者将自己养育两个 孩子的经验,以及在医院坐 诊时对无数父母育儿困惑的 解答,都写在了书里。本书 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析写 作,为检索查阅提供了便利 。 ——恽梅 《父母必读》 主编为还不会表达的孩子说 出心里话 1岁的孩子晚上一个劲儿 地哭,妈妈只要喂奶就能解 决问题吗?2岁的孩子偏食 得厉害,是因为他天生嘴刁 吗?3~4岁的孩子会耍赖和 撒谎了,该如何管教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因为每 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 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完整个 体。这本幼儿心理百全书替 孩子说出了心里话,为辛苦 抚养孩子的母亲送去了慰藉 。 ——艾樱 前新浪亲子中 心主编 精彩页 1岁孩子特点须知 身体发育同样意味着心理发育 从出生到1岁,孩子会经历惊人的成长过程。经过只具备反射反应的新生儿期以后,孩子开始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够翻身、独坐、爬行、行走。 孩子自出生到1岁是身体和意识合为一体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身体发育是与心理发育密切相关的。这个阶段最佳的育儿方法包括:有规律地喂食,按时换纸尿裤,按时哄睡觉,孩子哭的时候哄劝,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等,从而使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开朗的性格。 通过刺激实现智力和情绪的发育 6个月以下的孩子并不是通过眼睛观察和大脑思考来认识世界,而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由于听觉和嗅觉非常敏锐,孩子能通过声音和气味认出妈妈。因为听觉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育的,所以婴儿一降生,就能在听到妈妈声音的时候把头转向相应的方向。 如果每天都能听到同一个人的声音、闻到同一种气味,孩子的听觉和嗅觉就会更加发达。特别是嗅觉,它是与负责情绪发育的脑组织直接相关的,如果每天都闻到同一种气味,将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发育。 因此在这个时期,放任很多人在孩子周围走来走去、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是不对的。更换主要抚养人,使孩子闻到不同的气味同样也是错误的。周岁前,让孩子每天都能听到同一个人的说话声,闻到同一种气味,用同样的方式吃饭、睡觉,形成有规律、有安全感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规律的生活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孩子因为肚子饿而哇的一声哭出来的时候,妈妈应该温柔地抱起他并喂他食物。当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举动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有所期待。但是,如果肚子饿了一直哭都没有人来喂,纸尿裤湿了也没人给换,孩子会因为没有出现自己期待的结果而感到慌张。这样不仅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影响,还会让他对这个世界和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刚刚出生的婴儿用哭泣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所有不适。对于曾在妈妈肚子里作为妈妈身体的一部分的、一直舒舒服服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又冷又可怕的地方:曾经不间断供应食物的“餐厅”打烊了,自己有可能好几个小时忍饥挨饿;温度还忽冷忽热,再加上湿乎乎的纸尿裤……一天当中没有多少舒服的时间了。因此,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应当知道他是在表达“我不舒服”的意思,要立刻帮助他解决问题。 母子关系就是整个世界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妈妈之间形成母子依恋关系”这一重要课题就产生了。当然,这指的是妈妈作为孩子主要抚养人的时候。 当孩子哭泣时,妈妈会跑过去抱起他;孩子肚子饿了,妈妈会给他喂奶;此外,妈妈还会及时给孩子换纸尿裤,按时哄孩子睡觉;等等。这些温暖的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有的妈妈并不把满足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是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典型的例子就是患上抑郁症的妈妈。孩子哭泣的时候,患有抑郁症的妈妈有时会跑过去安慰,可有时却任凭孩子哭泣,怎么也不去抱,也不经常和孩子说话。对于这种不正常的做法,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晚上闹觉或者不爱吃饭等各种问题。 当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到医院问诊时,为了给她们解释原因,我总是这样问:“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是用感觉来认识并用身体来记忆的。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分不清自己和妈妈的,他会认为妈妈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妈妈。当妈妈情绪不好时,孩子也会不高兴;当妈妈开心时,孩子也会快乐。因此,妈妈始终要面带笑容、言语温存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信任妈妈,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温暖的地方,也才能够健康成长。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