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的美丽是心底的明媚/当代作家精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彤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的美丽是心底的明媚》分为五个篇章:游记篇、记人篇、警务篇、闲情篇及悼念篇。游记篇是作者游访祖国山水景物、名胜古迹的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记人篇是作者与社会各界人士在交往过程中,所看到的人性光辉,是勉励自己前行的述怀。警务篇记录了监狱工作者履职敬责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作风,弘扬了监狱人民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时代精神。闲情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所感所思,给人以生活的启迪。悼念篇记录了作者与已故人物的交往,和从他们身上发现的珍贵品质。
作者简介
汪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天津文学》《芳草》《红豆》《飞天》《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北京青年报》《深圳日报》等。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四、第五、第六届黄河文学奖;获《人民文学》第七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游记征文奖。作品入选2014、2015、2016、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出版散文集《心若琴弦》。
目录
第一辑 游记篇
邓园往事
大河故道
春度柏林观
济南印象
铁马秋风吴砦城
岱山的灯塔
会宁纪事
厦门风情
第二辑 记人篇
铁凝印象
吴青先生
给王宗仁先生的三封信
刘万年先生的匠心世界
李鸣泉先生印象
邓大人
——记天水文化的倡导者和
践行者邓炎喜先生
杨仲凡先生印象
山水中的丹青曲
——马京园先生的艺术人生
第三辑 警务篇
我家从警三代人
幸福的“我们”
监墙下的守候
角落
外面的花开了吗
执勤一线
第四辑 闲情篇
山野风山野菜
春天走过的地方
“诺奖”之后
取经
养一只蜜蜂
壁虎先生
消失的故乡
集邮琐记
——小纸片上的大世界
秘密花园
想念那片海
热炕
痴心石
致我的文学梦
龙儿17岁
18岁成人礼上给儿子的一封信
在空中遇到另一个我
第五辑 悼念篇
忆金庸忆往昔
将军的女儿
——悼念邓团子先生
悼念陈恕先生
季承便是继承
——悼念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
悼庞瑞琳先生
授业者如斯
——汪都先生二三事
后记
序言
我从散文诗创作转入散
文创作,好像是20世纪七八
十年代的事。不久又痴恋报
告文学创作,轰轰烈烈地写
了大约十年,《历史,在北
平拐弯》《青藏风景线系列
》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
。后来就一心扑到散文创作
上了,至今一直把散文写作
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酷爱
得渗入心髓。所以总有一些
青年人让我给他们写序,散
文集居多。说句心里话,有
些序是不得不写,身不由己
。倒不全是人家的作品写得
不够好,主要是我不善于也
不乐意对别人的作品说长道
短。文学创作,绝对没有一
个固定的模式,各人有各人
的人生经历和认识生活的视
角、深度,在文学作品里呈
现出来的风格也必然是“这
一个”。我不愿意用自己的
好恶把刚从事文学创作的年
轻人引到沟里去。事情总有
例外,对于汪彤寄来她的散
文集《人的美丽是心底的明
媚》嘱我写几句话,我很快
就答应了。甚至在半年前,
她还在着手准备出版这本散
文集时,我就承诺作序。
今年夏天,汪彤在鲁迅
文学院学习期间,和我有过
书信往来。读她的来信,我
不但看到了她对文学的执着
酷爱,而且那淡雅、宁静、
清丽的文字,也让人欣喜。
她用小楷黑墨与碳素笔混合
体写的一封信,开头就打破
常规这样写道:“我的忘年
朋友,提笔写信已是深夜,
但鲁院的夜总是不深,因为
这里握笔写文字的人们总是
睡得很晚。”文中并没有一
丝灯光,但是读这样的文字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看到鲁
院一扇又一扇醒着灯光的窗
口。“鲁院的夜总是不深”,
这是一句留着阔大空白的文
字。留白和谐,简练而不简
单。它把我引领到最内在的
鲁院中去。夜静吗?静到只
剩下一个意识,就是夜的整
个鲁院都醒着,作家们以梦
的畅想在赶路。
也是在这封信中,汪彤
工工整整地给我抄录下玄奘
法师的《心经》,她写道:
“随信寄去我描红的《心经
》,祈愿您和阿姨身体健康
、心情乐畅。”我能想象得
出,她抄经时,纸是新鲜的
,墨和笔也喷着清香,随经
语登高望远。为此,不曾读
过《心经》的我,小心翼翼
地展开这份手抄经卷,认真
读了一遍。我十分明白汪彤
的用心,在眼下这个躁烦的
世界里,她要用《心经》这
个大智慧滋养内心,让情绪
安宁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情,做一个真实干净的人,
以达到彼岸。人的美丽是心
底的明媚,汪彤勤于读书,
用心修行,充实自己的智慧
,难能可贵!
我联想到了作家知识的
积累。每个文学人的生活再
丰富,学识再圆满,知识欠
缺总是难免的。尤其是在当
下,一个又一个新浪潮奔涌
而来的年代,作家的智慧和
力量不断被撞击。作家要想
使自己的精神食粮和物质食
粮储存得丰盛些,捷径就是
做有心人,敞开胸怀,如饥
似渴地学习,向生活学习,
向书本学习。即使对那些看
似“无用”的知识或事情,都
要有一种心甘情愿揽入囊中
的贪婪,存入自己的智库。
在学习上,总有一些人以“
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
无用弃之。其实,世界上许
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用赐予
的。人的生命包括肉体和精
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
华。只有基础,没有升华,
就谈不上文学。我们常说的
文学艺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
生活,就是这个道理。“登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这是升华才可以抵
达的美妙境界。所以,在一
味地追求有用之物的同时,
不妨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
用之物带来的静怡美妙。
汪彤专益多学,博采众
长。她从小就热爱集邮。“
小小邮票里有大世界,在我
们那个没有通电话,只通信
的时代,邮票就是我们了解
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从这
个窗口里,我手指着地图,
去过大海,去过名山,看过
火箭升空揽月,也钻进地下
探过油田,一张张小小的邮
票,丰富了我的知识,也给
我成长的幻想增添了许多丰
富多彩的颜色。”(《集邮
琐记》)。心怀对生活深爱
的梦幻,她才可以从方寸之
间的邮票里,看到了大世界

汪彤在《痴心石》一文
中,开卷就说:“石头是我
喜欢的东西……‘绿宝石’,
拿到岸上,太阳一晒,转眼
工夫,石头上的花纹和图案
,还有颜色,就不太清楚了
……石头里藏着什么,那些
说不清的东西。”她还列举
出她从黄河滩捡到的那块像
“烙饼”一样的青色石头:“
中间微微凸起,凸起处明显
地有一扇黑色发亮的门。黑
色发亮的部分,大概是化学
矿物质的聚集,门旁边,又
是一只黑色发亮的小鹿。小
鹿似乎要穿越时空,从那扇
黑色的山洞门里走来,又欲
从石头上走下来。”汪彤笔
下这只“烙饼鹿”活灵活现,
我的心神一直随着活泼的小
鹿蹦跳。我心里生发出一种
抑制不住的意境:“衣带渐
宽终不悔”的向往,“众里寻
他千百度”的求索。汪彤仿
佛给“烙饼鹿”赋予了生命。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不但
要勤于积累书本知识,还要
善于积累生活知识。这个过
程其实就是学习、思考和实
践的过程。只要你用心地热
爱生活,细微地观察事物,
每抬起一次头,天空的云彩
就多了些,每俯下一次腰,
四周的喧闹就静了一些。
还有一件事,我不得不
提。那次我
导语
散文是美文。像鲜花一样美。散文是经过一次又一次锻造、淬火的美,是有生命形式的美。
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既有家国情怀的历史厚重,也有平凡生活的的逸趣横生,更有对人生理念的深度思考,引发读者更多思考的同时,使读者回味久远、产生共鸣。
后记
存在的理由,是因为有
你们。
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
自己往哪里走。正如那天鲁
院同学建芳说:“你知道自
己想要的是什么,我是那时
候不知道想要什么,只好朝
着不想要的反面前行。”
我对她说:“建芳,我到
鲁院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
么,可是有一种说不来的东
西,把我推着前行。”
建芳说:“接受命运的馈
赠,努力前行。”
这些命运的馈赠是什么
,我埋头沉思很久,眼里依
稀模糊的光晕中,我看到了
“你们”,“你们”是我不曾停
歇,一直存在下去的理由。
爱自己想爱的人,做自
己想做的事,从不需要多一
份心思考虑这个世界的感受
。可是我终究不能,我除了
直起腰杆,理直气壮地前行
,除了心中有一线“火苗”动
辄蹿上脑门,让我不得不停
下手里的活,停下行走的路
,停下与人们遇见或者擦肩
的经过,我要将这些“火苗”
捕捉起来,噼里啪啦在键盘
上挥动十指,或者就写在一
个随身的小本子上,让那些
心里的“火苗”燃成黑色的字

这些字代表着各种不同
的意思,是从小在字典里翻
看过的,现在已熟记于心,
只要我大脑的一根神经加以
指挥,那些火苗便“突突突”
奔绕在我的胸前脑后,直到
燃出一篇小文。
这多像是烧瓷的过程,
一窑窑烧出来,不知道预先
会不会有窑变,只是“十年
如一日”地去做了,那些窑
里最终出来东西,有我需要
的,也有不需要的,精美四
射的几个,残缺破碎的许多
,而毕竟是出了“一口窑”的
文字。
这些文字,先前还让我
挥汗如雨,让我心惊胆战,
但最终却在心里升腾起一丝
甜甜的美。我知道,我的写
作欲望得到了满足,我心里
那些升腾起来的“火苗”,有
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而接
下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又
胆怯,那一个个读懂人间沧
桑的行家里手,谁又能忍耐
看下去我那些不是精品的一
行行文字呢。
要让这些文字最终得到
肯定,发表是一个重要途径
。很多时候,找不到阅读之
人的文字,便像一件件找不
到买家的“瓷器”。
无论任何事物,最终都
要有个归宿和去处。于是我
将发表和没有发表,示人和
没有示人的文字,最终收集
起来整理成册,便有了这本
《人的美丽是心底的明媚》
。而你们——我的父母,我
的亲人,我的朋友们对我的
鼓励,对我的鞭策,是我能
够写作和整理这本书的理由
。从你们身上我体会到:我
要把每个支持我、认同我、
鼓励我、鞭策我的人,捧在
手里当“珍珠”。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个
作家,也不敢把去中国作家
最高殿堂4个月的鲁迅文学
院学习、生活经历,当作一
种能写出优质文字的肯定。
我始终是一个一直“在路上”
行走的写作者。
我坚持我所爱,我坚守
我所爱,我永不放弃我所爱
。因为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或者像长在我身体里的一件
看不见的隐形器官,它就在
我的身体里,维持着我生命
的继续和存在。
我愿让天降一些“火苗”
,更多的、更旺盛的“火苗”
,随着我生活阅历的充实,
随着我阅读的丰厚,这些“
火苗”再燃烧得猛烈一些,
再宏伟一些,最终在一口好
窑里,烧出一些让人们赏心
悦目的“青花瓷”。
2019年10月30日于碧翠
书评(媒体评论)
喜欢汪彤的真诚与朴素
。她用感情的浆液浸润笔下
每一个方块字,最终给自己
留下一幅画像,一位文学赤
子的形象。干净的笔墨,干
净的心灵,恰如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可以鉴心。
——著名作家,原鲁迅文
学院副院长 白 描
好作家的骨髓深处都隐
藏着一股天赐的神力,旁人
不晓得,自家也不晓得,全
凭热爱把它煞费苦心地逼出
。对,哄不管用,惯不管用
,唯有强榨硬逼。因此,热
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天使
带给你光明,带给你胜利,
魔鬼迫使你拼死拼活,全力
以赴。脱胎换骨。
——学者、著名作家 卞
毓方
汪彤是一位有潜质、有
成就、有前景的优秀青年散
文家。她的散文沉思的底色
、娴静的笔调、优美的语言
,给人深刻独特的审美体验
。所谓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于此得之。
——散文家、评论家,中
国作协办公厅主任,中国传
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一鸣
精彩页
邓园往事

兰州,传说初次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然而这固若金汤的边城之地,每条街巷,每个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为“金城汤池,不可攻取”增加了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印证。
“邓园”是兰州广武门后街4号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最早是东稍门外的一片郊区,这里果树成林,麦田茵绿,明清时是金城的先农坛。
“坛于田,以祀先农。”每年开春,远在北京的皇帝,带领文武百官祭祀神农,而边陲之地的金城,也会在城郊的先农坛“春时东耕于籍田”。直到北洋军阀时期,省政府因地方财政困难,将先农坛以闲置公产拍卖。民国八年(1919年),甘肃督军张广建的副官韩仰鲁购得先农坛,辟为私家花园,取名“仰园”。
据说韩仰鲁最先是一位凉州商人,生性机敏、见多识广。1918年秋,重金从西安请来电影放映师,在兰州皖江会馆(今城关区山字石中街18号)放电影。金城的第一场电影,放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实况片段,当放映机的一束光线打在银幕上,呼之欲出的人物,让金城的遗老遗少们目瞪口呆,连声叫绝。就连镇定自若的甘肃督军张广建观看电影后,也兴致勃勃地提笔,为韩仰鲁题了几个大字:“大光电影。”
韩仰鲁为交通闭塞、观念落后的金城,引进了第一部无声电影,他也因放映电影而名利双收,不久便上任甘肃督军公署副官。应该说韩仰鲁确实是一位有眼光的人,他购买的这座祭祀的“圣坛”,后来成为人们心中真正永久怀念和纪念的丰碑。

仰园所在的位置,在民国时的金城,属于郊外偏远的庭院。却偏偏因离城远,接近大自然,这里极安静和敞亮。十多年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土坯墙,灰瓦顶,日益凋落的仰园,被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邓宝珊将军和夫人崔锦琴女士,从韩氏后人手中购来。
崔锦琴夫人先前一直生活在北京,来到荒凉的大西北,在金城郊外的果园旁,有了她“世外桃源”的庭院。她时常与邓宝珊将军一起布置规划园子。他们在园中修葺假山、池塘、照厅、佛堂,还购置了珍品牡丹和芍药等,将一座宅园,建成一处修性养生的花园,这便是后来的“邓家花园”。从那时起,广武门后街4号,便成为一处具有记载历史和承载历史的“圣园”。
邓夫人崔锦琴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她受丈夫的影响非常爱国。抗战时期,邓宝珊将军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陕西,崔夫人在兰州也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前方将士会甘肃分会,并担任副会长。那时,前后三个庭院的邓园,虽是一处私邸,却也参与到抗日斗争的最前沿。崔夫人受邓宝珊将军之托,将邓园前院无偿借给了国民党空军,作为第四陆军司令部办公驻地。邓园里进进出出的空军官兵,让以往安静的宅院热闹起采。
邓园的主人邓宝珊将军虽远在陕西、山西,但他时常写信给邓园里的家人,他告诉妻儿:珍爱建设自己的小家园,但更要重视祖国大家庭的安危。而崔夫人也秉承丈夫的愿望,教育孩子们,让他们从小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道理。或许崔夫人并没有想到,自己要用一生守护西北这片贫瘠的土地。而这个温暖的家园,也是自己最终要把灵魂安顿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远离战场大后方的金城兰州,地处西北腹地,却是中苏交通的咽喉,苏联援华物资都要经过兰州运往抗日前线,因此兰州炮火连连,屡遭日军轰炸。据《档案》杂志记载:“到1941年,多次遭日军狂轰滥炸的兰州,已经千疮百孔,无一处街道完好。兰州修建机关和个人地下室120个,防空洞100多个,露天防空壕258个……”
1941年6月22日,黄河还像往常一样静静地流淌着,忽然,一阵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天空,撕扯着人们刚刚平静的心。日军飞机像成群结队的乌鸦,伴着轰鸣的马达声,刹那间,一颗颗炸弹铺天盖地落下。但见金城内外,房舍一片片倒塌,平地上烟土弥漫,到处是苦难中逃离呻吟的人们。
头一天,邓宝珊将军的爱女倩子,在邓园的书房里做课录。书桌上干净的白纸,墨迹斑斑,整齐地抄录着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