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耘:每当有人醒来》为“京师青年作家群”年选系列第01期,选录了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全日制)的12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著名文学期刊发表的12部小说。 这些青年小说家分别师从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李敬泽、李洱等作家导师。每部小说之后特邀作家导师为作品逐一撰写评语,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作家导师们向这些年轻作者倾囊相授的宝贵写作经验。 12部小说色彩各异:幽深的时代情感、隐秘的情绪流动、引而不发的张力、层层套转的晕眩空间、精密编织的寓言、诗意惊悚的黑色幽默、童年记忆和躁动难驭的青春…… 目录 子夜歌 每当有人醒来 炽风 仙女镇 爱丽丝柏林 海的女儿 十字街永远消失 捉影 孔雀 木兰舟 儿子 迷雁坡 编后记 序言 在浩渺的历史和难以计 量的出版物中,这本作品 集的出版,也许可以看作 是一个“偶然事件”,但笔者 却希望以此提醒各位,这 不纯粹是偶然。 世纪之交以后,在最近 的十几年中,全国的高校 相继出现了不大不小的“文 学教育热”,准确地说,也 可以叫做“文学教育的复兴” 。其契机是一大批优秀作 家,从社会各界汇聚到了 高校之中。从时间先后计 ,王安忆最早,她在世纪 之交前后就进入了复旦大 学,并且开设了广受欢迎 的写作课;随后是刘震云 、阎连科和王家新调入中 国人民大学,毕飞宇调人 南京大学,苏童和余华先 后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最 新近的例子是李洱,就在 上个月,他惜别了工作十 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调人北京大学的“文学讲习 所”。 当然例子还有很多,在 南方,东西等很早就调入 广西民族大学,于坚调人 云南师范大学,贾平凹和 张炜也分别被多家高校聘 为文学系的教授。 其中动静最大的,当然 还属莫言。2012年10月, 作为北师大校友的作家莫 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北 师大校方当即决定,立即 聘请莫言为北师大特聘教 授,且专门成立“北京师范 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由莫 言担任主任。中心先后引 进了同为师大校友作家的 苏童和余华,还有两位当 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 欧阳江河和西川。以此为 契机,北师大的文学教育 ,立刻有了一个蔚为壮观 的局面。 说到文学教育,可以构 成历史联系的,是过去高 校大都有过的“写作教研室” 的建制。几乎所有大学的 中文系都曾有过“写作课”, 但后来都撤并了。为什么 ?原因很复杂,主要问题 是定位。绝大部分学校都 声称“不培养作家”,“写作 课”只是提供一些初级的或 应用类“写作知识”的讲授, 而基本无关乎“文学写作”。 这样,不止学生无法从中 得到原创写作能力的教育 ,连老师也因为专业定位 的模糊,且缺少一个标准 的“二级学科”支持平台,而 很难发展起来。因为这样 的原因,写作教研室大都 萎缩甚至消失了。 这种文学教育的缺陷是 ,不能提供专业性的、较 高起点的、纯文学的——特 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育条 件。老师只有关于写作的“ 知识”,而无写作的实际能 力,所以不能提供学生真 正希望获得的高质量的教 育资源。 当然,也有媒体质疑:“ 作家是能够培养的么?”问 得有理,当然不能。但请 问,科学家、法学家、哲 学家、经济学家,乃至于 各界的杰出人物,都是能 够“培养”的么?恐怕也不能 。事实上,各界的优秀人 物都不是由大学直接“培养” 出来的,而是他们在不同 的业界和岗位多年磨砺和 成长起来的。但是,学校 就能够以此为理由,不提 供他们受教育的良好条件 么?显然不能。 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 当然也有问题,但有一点 ,古代的读书人,都是有“ 写作能力”的,可以提笔即 写诗赋文。为什么?因为 他们是把“读与写”看成同一 件事。新文学以来的教育 ,渐渐把语言和文学分成 了细化的“学科”,越来越注 重其研究性与专业性,而 忽略了受教育者实践能力 的培育,认为“写作是作家 的事”。所以导致受教育者 大都写不出像样的文字。 回想“五四”一代作家,他们 大都是国文系的教授,鲁 迅、周作人、胡适、老舍 、闻一多、沈从文……他们 学富五车,又同时是可以 写作的人。再后来,大学 教授就渐渐衰变成为“不同 学科的专门人才”了。 最后,我还要再说明几 句的是,此次展示的,只 是小说写作方面的成果, 偏于诗歌写作或者其他创 意写作的同学,就没有机 会露面了,这是非常令人 遗憾的事。但我必须要说 ,除了小说,我们的诗歌 写作和其他创意写作的教 育,也是成果丰硕的,假 以其他机会,我们也要集 中展示一下。在此要特别 感谢欧阳江河和西川老师 ,他们作为杰出的诗人和 批评家,为这些学生的成 长也付出了大量心血,这 本集子中于文舲的小说, 就是在江河老师的指导下 创作的。 没有机会入选本书的学 生中尚有很多优秀者,比 如封文慧、马赫、何向、 林加妹、张世维、张佳、 孟学轲、宋文静、李雅婷 、祁清玉、赵瑞华等,还 有我本人以学术导师身份 指导过的王瑜、于茜、胡 丹、张璨、薛双娴、冯帅 等,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象。特别是张世维 ,可以说是一个多栖的写 作者,除了已发表大量诗 歌和批评文章,也尝试小 说创作,显示出非常可喜 的才华。 如数家珍,但是又必定 有所遗漏。我想借这个机 会,对我们的八年来近70 名全日制的文学创作方向 的研究生们表示祝贺;对 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的学术导师团队的各位同 仁,以及在文学院和写作 中心担任教辅工作的老师 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对 以莫言老师为代表的校内 外的作家导师团队,表示 由衷的致敬;也向学校各 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文学 教育的朋友们致以谢忱。 此外,还要提到的是张莉 老师,她为这本作品集的 编选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 精力,也值得称道。培养 人才本就是功德无量之事 ,更何况我们所做的,是 一件具有 导语 值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为集中展现北京师范大学“京师青年作家群”的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将于2022年8月始,以每年一本的方式隆重推出“京师作家群”年选系列丛书,本丛书将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办,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题写书名,特约莫言、余华、苏童教授撰写推荐语,张清华教授作序,张莉教授负责编选。《每当有人醒来》入选12篇短篇小说,约计20万字。作者包括叶昕昀、焦典、崔君、陈帅、于文聆、张明慧、武茳虹等青年小说家,他们获得过牛津、钟山文学之星等多个文学奖项,是“9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每篇小说之后,都附有莫言、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等作家导师的点评。相比普通小说集,这个板块是本书最大特色所在。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优秀青年小说家初露锋芒的作品,还可以读到文坛大师对他们写作的指导过程,以及一针见血的评语。无论是对写作感兴趣,或者对评论有感觉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收获。 后记 这本书所收录的是, 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创作与批评专业”(全 日制)自主培养的青年作 者们的作品,这些年轻人 入校后实行双导师制,除 学术导师之外,他们还分 别师从莫言、余华、苏童 、欧阳江河、西川、李敬 泽、李洱等作家导师。经 过名师指点后,他们在校 期间便在《收获》《人民 文学》《花城》《大家》 等重要期刊发表重要作品 ,包括叶昕昀、焦典、崔 君、陈帅、于文聆、张明 慧、武茳虹、孙莳麦等在 内的同学获得了包括牛津- 京师文学之星、《人民文 学》之星、《钟山》文学 之星等多个文学奖项,作 品入围了包括“中国好书”“ 收获排行榜”等多个文学榜 单,这样的文学实绩在全 国范围内可谓首屈一指, 引领文学教育风气之先, 令人欣喜。值北京师范大 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为集 中展现这些青年写作者的 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国 际写作中心共同推出“京师 青年作家群”年选系列丛书 。 这本书是“杂志书”,以 出版北师大青年作家们的 优秀作品为主,希望在未 来能引领青年一代的写作 。为此,特意选择了“耘”这 个词作为“杂志”名。“耘”是 我们从“励耘”这个词中拆出 来的一个字,“励耘”对于每 一位北师大人都不陌生, 意为“励精图治、勤奋耕耘 ,旨在教育学子们要以勤 奋学习、服务社会为己任 。”“耘”字本身也是动词, 隐喻“辛勤耕读、服务社会” 之意,这是一个让人心生 期待、寄予希望的词。 作为《耘》的第一期, 本书收录了12位同学公开 发表的12部小说。多数作 品是他们的处女作,代表 了他们在读期间所取得的 文学成绩。当然,这并不 是2014年以来所有文创专 业同学的作品结集,面对 众多小说,各位导师一起 讨论,共同遴选。编选的 原则是,作品必须是这些 年轻人在校期间发表的( 因此,毕业之后发表的更 为成熟的作品没有能收录 在内);作品要有代表性 ,虽然有些青涩,也能看 到这位年轻人未来发展的 空间和可能。当然,因为 主要以小说为主,所以对 诗歌及非虚构作品只能舍 弃。好在,这是《耘》的 第一期,等待合适时机,“ 耘”将专门收录同学们的非 虚构、戏剧及诗歌作品, 并且,作者群也将不仅仅 限于文创全日制同学,还 将扩展到更多北师大学子 。 “每当有人醒来”是我们 为《耘》第一期选择的书 名。它来自于文聆的小说 题目,我们之所以看重, 在于这句话的隐喻性,“醒 来”是召唤、是复苏、是起 点。 想到这些年轻人初来北 师大的情景。他们来自全 国各地,有的同学本科主 修中文专业,有的则主修 电子商务、动物保护专业 ,又或者读的外语系……之 所以冲破重重考试难关来 到北师大攻读研究生学位 ,在于他们对文学深深的 热爱与渴望。也正如张清 华老师在序言中所说,“作 家讲座”课带来巨大提升, 正是在这门课上,他们近 距离和余华、格非、李敬 泽、苏童、毕飞宇、周晓 枫等老师交流,他们的作 品也将进入“名师工作坊”进 行研讨……事实上,无论是 经典阅读课、写作实践课 、作家讲座课还是名师工 作坊,都为这些年轻人打 开了“美丽新世界”。 为了更好地展现导师们 与同学的互动,本书特意 邀请作家导师为这些作品 撰写评语,——在这本书里 ,你将看到作家导师们如 何评价这些年轻作者,如 何对他们进行悉心培育; 也将看到那些初出茅庐的 年轻人如何逐渐褪去青涩 、焕发光彩。《耘》里蕴 含着每一位作家导师的拳 拳之心,潜藏着一代年轻 写作者的成长足迹。 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校 史与中国百年文学史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百年 来,一代又一代的著名作 家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任 教,一代又一代的卓有影 响力的作家也从这里成长 起来。而这一次“京师青年 作家群”的推出,不仅将展 现一代新锐作家的集体崛 起,也将展现北师大一代 代优秀作家之间的美好及 长久的传承关系,——《耘 》的出版,将为当代文学 现场提供鲜活的文学生态 版图,它将生动呈现“一代 大师的青年时代”。 感谢文学院和国际写作 中心各位领导和老师对编 选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感 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阚宁 辉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 毕胜先生、李伟长先生的 工作,因为大家的共同努 力,才有了这本书的如期 问世。 2022年6月27日 北京,枫蓝公寓 精彩页 杨紫嫣在临睡前接到一个电话,是养老院打来的。上海已经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电话那头的声音浸在凉飕飕的空气里,即便裹紧了披肩,杨紫嫣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杨女士,她已经病危了,说是想要见您。” “伊……还有多久?” “就这一两天吧。” “好的,我晓得了,谢谢侬。” 挂了电话后杨紫嫣发了一会儿呆,直到十点半的钟声敲响,她才惊觉已经过了自己平时睡觉的钟点。收拾完毕,她关了灯躺下来。屋外一阵细密的冬雨敲打在窗玻璃上,沙沙的声音直往人脑子里钻。杨紫嫣觉得自己像是在寒雨中上下颠簸的小舟,冰凉的水汽一层层卷上来,每个关节都在阴冷中收缩。 天刚蒙蒙亮,杨紫嫣就醒了。老房子的窗户很大,钉在窗框上的窗帘勉勉强强挡住一半,青色的天光就从另一半流淌进来,激得她打了个哆嗦。要起床给爹爹准备早餐了。她坐起来,在床上拼命地深呼吸,催促着自己的脑子尽快清醒。早冬泛着寒意的空气随着她的每次呼吸缓缓进入体内,却怎么也活泼不起来,像是被时间碾压过一样,步履维艰地到处游走,踉踉跄跄的。 杨紫嫣忽然想起来,她不用给爹爹准备早餐了。爹爹已经过世四十多年,而自己,也已经七十五岁了。 为爹爹准备早餐的习惯,是在姆妈去世后养成的。那时她总怕爹爹会丢下自己和小弟不管,费尽了力气想要讨得爹爹的欢心。其实,这样的日子左右不过三个月,却在回忆里被无限拉长,仿佛姆妈过世后,自己永远活在这三个月的时光里。 爹爹早年是留法的,回国后,在一片实业救国的浪潮里,卖掉祖上的基业开了家味精厂。正好碰到抵制日货,他的厂子也就越做越大,最后成了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味精大王。站在七十五岁的年纪往回想,最先想到的还是爹爹做味精大王的这段日子。那算得上是最好的时光了,是爹爹和姆妈的,也是自己的,熙熙攘攘中又带着点静谧的味道。 姆妈是爹爹在法国读书时的同学。那时,爹爹忙着经营味精厂,姆妈就联合阔太太们为前线做些募资。那年头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是战场。姆妈过得比爹爹更讲究,虽然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也周周都记得带她去淮海路吃西餐。每次点完餐后,姆妈都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讲起自己在法国的生活,眼睛里泛着光,细碎日子中的那些疲惫,被牛排的热气一熏,通通融化在了十里洋场的晚风里。咖啡更是没有断过。后花园里摆了成套乳白色的桌椅,插着几把阳伞,姆妈每天下午都在那里吃下午茶。从南洋运来的上好咖啡豆手工磨成粉,煮出来后兑上点儿淡牛奶,再用小夹子夹一块方糖放进去。姆妈嗜甜,却总是指点她,吃咖啡不能加太多糖,一块就顶多了,不然会显得土气。 P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