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万象峰年的作品风格多样,细节扎实,他的创作充满想象,不拘一格。本书作为万象峰年的精选作品集,共收录《洞中寻路》《播种》《幻象骑士》《点亮时间的人》等16篇代表作品。 《点亮时间的人》 当宇宙陷入停滞,只有一盏灯可以维持时间的运转时,提灯人的使命就是要点亮这盏灯,点亮时间…… 《了不起的本杰明》 一场世界人机挑战赛,使机器人本杰明经历到“是欺骗还是诚实”的抉择考验。而事实证明,诚实作答,也能赢得胜利。 《捕尘兵团》 家里挤满了自己发明的“机器人朋友”的博士,叉发明了除尘机器人。空气干净了,可他的身体却越来越糟糕。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作者简介 万象峰年,混合现实、奇观、情感的职业科幻作者,擅长世界构建。代表作品包括《后冰川时代纪事》《三界》《点亮时间的人》等。《后冰川时代纪事》获得2007年银河奖读者选择奖;《三界》获得第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科幻小说奖银奖;《点亮时间的人》获得201 9年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 目录 洞中寻路 播种 幻象骑士 点亮时间的人 百川之王 城市,城市 草荒 银河之心 了不起的本杰明 永不凝固 电蛇狂舞 深海诡面 秋叶来自云的彼端 狐变 铁爸爸 捕尘军团 序言 想象新时代 “科幻文学群星榜”是由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 委员会联合其他科幻组织共 同推出的一套科幻书系。这 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目 前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工 程,基本囊括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来老中青几代具 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的佳作 。这些作家的年龄,最早的 是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 最晚的是“90后”。 科幻文学作为一种年轻 的文学品类,本身就是现代 化的产物。1818年,世界 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 斯坦》诞生在第一个实现革 命的国家——英国。然后, 科幻文学在法国、美国、日 本等工业化国家繁荣起来, 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科幻作品反映着科技时代人 类社会的变迁和走向,反思 当代人类面临的多重困境, 力图打破所谓世界末日的预 言,最终描绘出一个五彩斑 斓、生机勃勃的新未来。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 一些有识之士便把科幻作品 译介进来,掀起了第一次科 幻热潮。它承载起“导中国 人群以行进”“改变中国人的 梦”的使命。20世纪50年代 至60年代,随着中国的工业 和科技体系的建立,科幻作 家们以满腔热情擘画了一个 欣欣向荣的新世界。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再次向 现代化进军,科幻迎来新的 勃兴。作家们满怀豪情地书 写科学技术为实现现代化, 为谋求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创 造出的神奇美景。进入21世 纪,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这 个文学门类也进入成长的新 阶段。随着《三体》等作品 的问世,中国科幻迎来了新 一轮热潮。作家们描绘着古 老的中华民族在实现全面小 康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过程 中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谱写着中国走向世界、步 入太阳系舞台中央并参与宇 宙演化的新篇章。 科幻文学的发展折射着 中国国运的巨大变迁。当今 ,海内外不同领域的人们对 中国的科幻文学的空前关注 ,实际上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关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 如何持续演进,关注14亿人 的创造力将怎样影响这个星 球。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 套书系不但包含这些丰富的 信息,而且集中梳理了新中 国科幻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 ,整理出新中国科幻文学发 展的广阔脉络;而且从一个 特殊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 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 来的进程,见证着中国走向 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这套书系具有以下三个 特点。 一是权威性。它由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 会主持编选,并与国内多个 科幻文化组织合作,得到了 包括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 文艺专业委员会、《科幻世 界》杂志社、南方科技大学 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 、未来事务管理局、八光分 文化、重庆钓鱼城科幻中心 等的鼎力相助。编者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海量 科幻文学作品中,精选出足 以体现时代特征的作品。收 入书系的作者,涵盖了雨果 奖、银河奖、星云奖、晨星 奖、光年奖、未来科幻大师 奖、引力奖、水滴奖、冷湖 奖、原石奖、坐标奖、星空 奖等中外各类科幻大奖的获 得者。 二是系统性。它收集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 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作者 中有新中国科幻奠基者和老 一代作家,如郑文光、童恩 正、萧建亨、刘兴诗、潘家 铮、金涛、程嘉梓、张静等 ,也有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 生代作家,如刘慈欣、王晋 康、何夕、韩松、星河、杨 鹏、杨平、刘维佳、赵海虹 、凌晨、潘海天、万象峰年 等,以及以“80后”为主体的 更新代作家,如陈楸帆、飞 氘、江波、迟卉、宝树、张 冉、程婧波、罗隆翔、七月 、长铗、梁清散、拉拉、陈 茜等,还有在21世纪崛起的 全新代作家,如杨晚晴、刘 洋、双翅目、石黑曜、王诺 诺、孙望路、滕野、阿缺、 顾适等,从而构成比较完整 而连续的新中国科幻光谱, 同时也是对中国科幻文学发 展历史的一次系统检阅。 三是丰富性。它比较全 面地展现了广域时空中新中 国的科幻生态和创作风格。 这里面既有科普型的,也有 偏重文学意象的;既有以自 然科学为主体的“硬”科幻, 也有侧重社会现象的“软”科 幻;既有代表科幻未来主义 的,也有反映科幻现实主义 的;既有传统风格的写法, 也有实验性质的探索。作品 的主题涵盖了中国科技、社 会、文化和民生的热点。从 中可以看到,一个曾经积弱 的民族,如今正活跃在地球 内外、大洋上下、宇宙太空 、虚拟世界、纳米单元、时 间航线、大脑意识等各个空 间。这里有中国政府和人民 引领抗击全球灾难的描述, 有脱贫的中国农民以新姿态 迈出太阳系的故事,也有星 际飞船和机器人在银河系中 奏唱国际歌的传奇。 这套书系力求构建起一 个灿烂的星空,并以此映射 人们敏感而多样的心灵。爱 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 重要。科幻是相伴人类发展 进步而产生的新兴事物,是 一个民族想象力的集中反映 ,是科技创新的艺术表达,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奔 向明天、憧憬和创建未来的 美好画卷。许许多多杰出的 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在 年轻时受科幻文学的熏陶和 影响,因此走上了创造神奇 新世界的道路。中国正在稳 步建设创新型国家, 导语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得主万象峰年精选之作,时间停摆,生命继续,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与追寻。走下去,是唯一的方向。 聚集中国科幻力量,打造华语科幻经典选集。和作者一起,走进那个失去时间、陷入停滞的维度,感受生命的力量。 书评(媒体评论) 《科幻文学群星榜》书 系总结了新中国科幻创作的 辉煌成就,集纳了几代中国 科幻作家的优秀代表作,在 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激发 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 ,将起到特殊而有益的作用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 事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周 忠和 用百年辉煌的创意想象 ,为千年神奇的未来筑基。 《科幻文学群星榜》是对中 国科幻小说过去、现在和未 来的精彩巡礼,是学会在变 化中生存、用创造力改变世 界的智慧集成。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科学与人类想 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 《科幻文学群星榜》书 系谱写了关于人类、自然与 宇宙的生命之歌。它表明, 科幻文学是抬头的文学。它 关注脚下,但更关注天空, 关注人类的未来。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 科幻小说是人类现代化 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科学想 象力的体现。《科幻文学群 星榜》作为一套具有权威性 、系统性且内容丰富的书系 ,可以帮助人们思考科技革 命下的时代变化,为迎接未 来做好准备。 ——《科幻世界》杂志社 副总编,姚海军 《科幻文学群星榜》书 系展现出了独特的东方魅力 ,是中国人献给人类想象世 界的奇葩,搭建起与各国科 幻界交流的桥粱。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 长,陈楸帆 精彩页 落脚宜宾市,取道兴文县,马不停蹄赶到乡里的汽车站后,何丽鸢搭上一辆老乡的顺风车回村里。这条老路她上学多年已经走得很熟了。 车行不久,群山环抱的感觉又回来了。不算高大的山坡和峰头摩肩接踵,连绵起伏。山上是茂密的竹海,风一吹就会发出沙沙和吱呀的声音。在雾气天里,竹梢的绿色会融入天色中。她曾怀疑竹子会趁着大雾长到天上去,把村子彻底隔绝起来。 何丽鸢看了看手上攥的一张图纸,又看了看窗外。在这道绿色屏障的后面,隐藏着诸多神秘的景观。比如父亲带她去看过一些裸露的石笋,像地下破土伸出的无数根手指,指向苍穹。她打望天上的时候,父亲又带着她走到一个洞里。没走多远手电筒就开始一闪一闪了,他们又折了回去。为了止住她的闹腾,父亲还讲了关于这个洞的诡异的传说。 在父亲患上恐洞症之前,他们又去过很多洞,她分不清有没有回到她惦记的那个。这里的溶洞实在太多了,在群山间分布如地底迷宫,幽深不见底,大多数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传说,以至于她印象中的家乡有一半在地上,有一半在地下。地上的清晰,地下的迷离。 小路蜿蜿蜒蜒指向山问。小时候她还会迷路,现在她则把这一带的地质图都背得滚瓜烂熟。她在来时的飞机上看到地面上的一张路网,手上拿的地质图则是另一张更奇怪的网络,像是被一只巨型蜘蛛编织过,用银线钩成的一张在地下沉思的巨网。她从没有想过会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家乡。这次她将抵达神秘的中心。 屋子多了起来,心跳也快了起来。坡上的人家门口挂上了红灯笼,门前的簸箕里晒着汤圆粉,坡上和菜地里时不时传来一声鞭炮声,提醒着人们春节就要到了。 何丽鸢在一个路口旁下车,往坡上走了一截,走到一扇光秃秃的门前。她停了停,敲响了门。 过了半晌,门开了。一张蓬头垢面的脸出现了,脸上还泛着红。 “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父亲一说话就冲出酒气。 何丽鸢皱着眉头走进门,找个地方把背包放下。父亲反应过来,赶紧去接。 “要不是我回来得早,你就要成仙了吧?”何丽鸢说。 父亲搓着手说:“我一个人,随便点,安逸,准备过两天打扫屋头。” 两人你来我往几句,就像在打太极。何丽鸢看到屋角放着一支芦笙,结满了蜘蛛网。她问:“今年你咋没去踩山节的祭祀?” 父亲扯了扯衣角说:“我这个形象就别去了,有那么多游客看着呢。” 何丽鸢记得,以前就是因为父亲的芦笙吹得好,踩山节的祭祀总少不了他。后来祭祀挪到县里去表演,也要年年请他。 “是人家没请你吧。”她说。 父亲笑笑。 “你有多久没下过洞里了?”何丽鸢问。 “二十来年吧,咋?” “嗯,在大后山的一个洞里,建了个实验室。”何丽鸢思考着怎么说,“没怎么对外宣传。是我们大学和中科院联合组建的。我好不容易才拿到那个实验室的offer,哦,就是工作机会。我早回来就是为了这个,明天我还要去报到呢。” “啊。”父亲半张着嘴,愣了一会儿,“就是说,你会在这儿上班?” “对。” “嘶,怪事情,怎么又绕回来了呢?我都喊你到大地方去,莫回来。你还真有本事,一个博士能在这儿找到工作。洞里,洞里能有啥子?北京上海还装不下你?” 何丽鸢等着他叨叨完。 父亲终于说完了,静静地看着何丽鸢,问:“哪个洞?” 何丽鸢缓缓吸了一口气。“九曲洞。” 父亲瞪大眼睛,“啪”的一下把水杯拍在茶几上。 九曲洞九曲十八弯,分上中下三层,大小支穴上百个,在被称为“石海洞乡”的兴文县,它也算是一个空间分布复杂的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兴文类型的典型例子。 第一次见面的同事热情地招呼何丽鸢:“欢迎回来!” 不管钻过多少洞,洞里永远像是另一个世界。眼前的这个世界被人类打上了坚实的印记。路面简单修整过,加固过的洞壁上每隔十几米亮着一盏防爆灯,管线从洞壁上引入洞中,洞中滴下的积水沿着排水渠流向洞里。正是这些涨涨落落的水流,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溶蚀出无数的地底空间。实验室位于溶洞深处的一个支穴,需要乘坐小型电瓶车,经过几个升降台,才能到达。洞里比外面要暖和得多。实验室里的地面更加平整,涂着防静电漆。安静,却也不是太安静,背景声里永远响着排风扇的嗡嗡声。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