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士铎/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约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外经微言》《辨证奇闻》《辨证录》《辨症玉函》《脉诀阐微》《石室秘录》《本草新编》《洞天奥旨》等。陈士铎之学术,本于经典,受傅山传授及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影响,其在基本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病证诊治上,颇具鲜明的自身特色。陈士铎不仅在阐释经典理论、传承前贤学术方面功莫大焉,而且其自身也堪称是一位颇具学术创见和临床经验,且成就卓著的医学大家。如《外经微言》是陈士铎的理论代表作,所论本于《黄帝内经》,但在理论上多有发挥;《石室秘录》从多个角度,阐发了临床诊疗的圆机活法;《辨证录》等临床专著中,不仅载有极为丰富的诊治经验和实际案例,且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多有精辟的理论阐释;从中可见其重视阴阳五行、重视命门、重视温补、重视痰证诊治,善于创制和运用新方剂。《本草新编》的七方论、十剂论及诸药论,也是独具特色,不同凡响。其根据“七方”“十剂”理论,遣方精练,配伍严谨,重用主药;善用大剂量单味药或对药,效果卓著。本书内容包括陈士铎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
作者简介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完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著作简介
一、《外经微言》
二、《辨证奇闻》
三、《辨证录》
四、《辨症玉函》
五、《脉诀阐微》
六、《石室秘录》
七、《本草新编》
八、《洞天奥旨》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家学渊源
(二)傅山传授
(三)经典为本
(四)旁参各家
二、学术特色
(一)中医基本理论
(二)治则治法论
(三)七方十剂论
(四)用药特点
(五)药论举隅
临证经验
一、临证心法
(一)因人制宜之法
(二)因地制宜之法
(三)因时制宜之法
(四)基于病因病机之法
(五)基于病程之法
(六)基于病位之法
(七)基于病势之法
(八)其他治法
二、病证诊治
(一)伤寒
(二)中寒
(三)春温
(四)疰夏
(五)暑症
(六)咳嗽
(七)喘
(八)内伤
(九)虚损
(十)中风
(十一)怔忡
(十二)惊悸
(十三)虚烦
(十四)不寐
(十五)健忘
(十六)癫痫
(十七)狂病
(十八)呆病
(十九)痹证
(二十)心痛
(二十一)胁痛
(二十二)头痛
(二十三)腹痛
(二十四)腰痛
(二十五)遍身骨痛
(二十六)血症
(二十七)五郁
(二十八)呃逆
(二十九)关格
(三十)中满
(三十一)翻胃
(三十二)臌胀
(三十三)厥症
(三十四)火热症
(三十五)燥症
(三十六)痿证
(三十七)消渴
(三十八)汗症
(三十九)五瘅
(四十)□瘕
(四十一)痰证
(四十二)大便闭结
(四十三)大泻
(四十四)遗尿
(四十五)自笑(附:自哭)
(四十六)恼怒
(四十七)瘰疬
(四十八)痔漏
(四十九)惊疳吐泻
(五十)带下病
(五十一)月经不调
(五十二)妊娠恶阻
(五十三)胎动不安
(五十四)咽喉痛
(五十五)牙齿痛
(五十六)鼻渊
(五十七)耳痛(附:耳聋)
(五十八)目痛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后世发挥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
内经》《难经》,本草学探
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
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
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
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
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
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
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
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
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
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
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
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
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
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
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
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
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
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
起相继依托2005年国家重
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
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
2009年科技部基础性工作
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
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
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
验研究”、2013年国家重点
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
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
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
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
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
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
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
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
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
地阐释与解析其学术思想和
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
、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为
提升中医师临床实践能力和
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
丛书即是由此系列研究阶段
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
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
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
,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
以每位医家的内容独立成书
,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
结、提炼和阐发。本从书的
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
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
,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
,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
,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列
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
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医药卫生”类项目,收载
民国及以前共102名医家。
第一批61个分册,已于
2017年出版。第二批41个
分册,申报2021年国家出
版基金项目已获批准,出版
在即。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
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
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
头人,也有中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中的
学术骨干,来自全国高等中
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
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
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
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
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
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
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
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
年完成了这份艰巨的工作,
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继
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
医药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项目及
丛书撰写、统稿与审订的过
程中,研究团队暨编委会和
审订委员会全体成员精益求
精之心始终如一。在上述科
研项目负责人、丛书总主编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
理论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员主
持下,由常务副主编陈曦副
研究员、张宇鹏副研究员及
各分题负责人——翟双庆教
授、钱会南教授、刘桂荣教
授、郑洪新教授、邢玉瑞教
授、马淑然教授、文颖娟教
授、陆翔教授、杨卫彬研究
员、崔为教授、江泳教授、
柳亚平副教授、王静波副教
授等,以及医史文献专家张
效霞教授,分别承担或参与
了团队的组织和协调,课题
任务书和丛书编写体例的起
草、修订和具体组织实施,
各单位课题研究任务的落实
和分册文稿编写、审订等工
作。编委会多次组织工作会
议和继续教育项目培训,推
进编撰工作进度,确保书稿
撰写规范,并组织有关专家
对初稿进行审订;最终,由
总主编与常务副主编对丛书
各分册进行复审、修订和统
稿,并与全体作者充分交流
,对各分册内容加以补充完
善,而始得告成。
2016年2月,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颁布《关于加强中医
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加强对传承脉络
清晰、理论特色鲜明的古代
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强调“
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
理论、流派及学说”。上述
项目研究及丛书的编写,是
研究团队对国家层面“遵循
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号召的积极响
应,体现了当代中医人敢于
担当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追
求!通过此项全国协作的系
统工程,凝聚了中医医史、
文献、理论、临床研究的专
门人才,培育了一支专业化
的学术队伍。
在此衷心感谢中国中医
科学院及其所属中医基础理
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
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
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云南中
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中
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
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
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
中医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
、中日友好医院16家科研、
教学和医疗单位对此项工作
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中国
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
姚乃礼主任医师、曹洪欣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