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话(上海农商银行故事集)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有上海农信老干部、老员工,还有上海农商的普通青年员工。这些故事重在讲述农信、农商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细节,力求真实、生动、具体。上海农信的改革历程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缩影,本书对上海农信、上海农商改革过程的梳理,有利于读者更加历史、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1949-1959年 上海农信源考 陈良晟 彭浦支行的前世今生 周杰 我与祝桥农信社的点点滴滴 黄正 我平凡而伟岸的父亲 黄松涛 六十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篇章 秦世荣口述 王超英整理 信用社柜台的“进化史” 李益民 围绕“三农”工作不断探索前行 邹春奇口述程理之整理 兢兢业业的老农信人 肖锦林口述 戴玉明整理 祖孙三代农金员的传承之路 王娟观、蔡大新、蔡志青口述王李兵整理 孩时做过协储员孙洪其 第二部分 1960一1969年 与农商银行一路同行 康雪文 一位农商银行员工的30年温情工作记事簿 朱水芳口述 顾雯研整理 一个人的信用站 王祥生口述 陈良晟整理 努力村存款捍卫记 陈桃芬口述 金文婷整理 三十七载杜行农信社情 陆秋妹 一把老算盘“打出”一段历史故事人物 朱扣娣李汉斌整理 老农信守护者 张敏之 勇斗劫匪血衣犹存故事人物金志通 陆晓燕整理 一个布包一条泥路 辛兆良口述 吴燕婷整理 “小张”的勤奋之路 张庆福口述 张子浩整理 买牛记 姚永林 虚惊一场 姚永林 一位母亲的紧急贷款 沈荣观 第三部分 1970一1979年 奋斗在年终分配第一线 张敏之 存单惊案邓崇娣口述 金文婷整理 誓做敬业守职的农信人 王蓓 支农支副助脱贫 沈荣观 白鸭之乡 陆锦明 记在农商银行工作的日子 顾慎英 江东三队的养猪大户 丁传敏口述 陈秋依整理 接过父亲的算盘 陆福妹口述 陈秋依整理 协破“玫瑰香奇案”吴桂军 一辆自行车走23个生产队 施俭 第四部分 1980—1989年 老农信的记账法 乔逸敏 我的付出我的收获 王蓓 农金员的一天 黄松涛 一次难忘的读书活动 仇继钧 400万元贷款助力彭浦衬衫厂转型 朱元龙 用奉献计算生命的价值 王秀娟口述 颜东明整理 农信半生缘 顾桂珍 我与联社共成长 蒋丽华 浦东三林信用社往事 吴玉英口述 陈丽娜、席浩淳整理 “菜篮子工程”背后的支持 凤宝珑口述 陈秋依整理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杨耀东 记忆犹新的一幕 匡燕芳 第五部分 1990一1999年 市区四家农信联社的来龙去脉 严群 我们所了解的闵行农信联社 赵青、黄静 “穿着在华联,储蓄到东海”故事人物张祖玉 王李兵整理 农金员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曹坚强 在交换场的日子邓崇娣口述顾雯妍整理 农信轶事徐朝晖口述金文婷整理 争第一金萍口述蔡莹整理 一段逾期催收的故事桂海明 浦东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诞生记 凤宝珑口述 陈秋依整理 信用社支付结算渠道拓展演变历程沈丽娟 罗店信用社“竞争上岗”试点纪实龚惠菊 联网实时结算系统开发始末庄燕华 农信社业务核算系统的变迁倪森桃 鲜血谱写正气之歌瞿雅芬口述胡思佳整理 难忘的年终决算日施美 第六部分 2000—2009年 创新业务,安置移民,勇担社会责任 郁文彪口述 郭嘉秫整理 小微贷款自动化审批系统上线的前前后后 朱征道 那些年,与农商银行一起成长的日子范烨虹 生“声”不息的客服中心张晓华 十多天揽存过千万——山阳信用社员工张华“存款月’’里创佳绩 故事人物张华杨爱连整理 第一次轮岗的全新体验王超英 争创“小巨人”蔡耀忠口述 陈秋依整理 我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情缘 张志诚 十五年,缘起于此 陆维熠 化险为夷“生活家” 徐锋 江西纪行康杰 股权清理一农信社转制的重要环节 查杏元口述 杨亦雯整理 智勇双全擒歹徒周寅伟 回忆改制期间的事 陈玉兰 初创时期的艰难与决心裘文琦 忆澳新银行人股上海农商银行尽调现场 印琼华 难忘的职工专场音乐会曹澜 第七部分 2010—2019年 “SRCB”的含义、左润民 新一代核心系统项目回忆录 杨晓莉 十年磨一剑,我与代理库共成长 杨金荣 行者无疆——我行首张高端信用卡世界白金鑫卡发卡纪实 李静 2011年年终决算日凤卫平 冰与火之歌——人民币资金管理系统迁移记李种伟 新系统上线日常——记2013年6月新—代核心系统上线 王奕栋 冬日的暖心事张俊杰 益江“玫瑰”张瑜口述陈秋依整理 贾阿姨理财遇“假”记吴春花/ 滨江支行协助警方抓捕记 杨珏明口述 胡雪琼整理 一名客户经理的转身、转型与转变王越 我的“白富美”伙伴——智能柜员已上线 宋隽秀 神秘的旅行箱 郑朗口述 李晓磊整理 团队的力量 钱建忠 信用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高慧杰 音乐的魅力 张颖婕 披荆斩棘的LPR机制改革 蒋星灿 贴心服务助力村行发展 管建豪 第八部分 2020—2021年 病魔无情人有情,小红卡听命即出发——总行营业部员工进ICU激活工会卡 潘文口述 关世金、胡雪琼整理 凛冬已至春天未远——农商“鑫青年”抗疫小记 展恩鹏 寻宝记 杨弋菁 上市之路 姜俊 与共和国同记忆 陈雪松 附录 农信社工作俗语表 后记 序言 这是一段坚韧不拔、锲 而不舍的奋斗之路,更是 一段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的功成之路。 E海农商银行已持续经 营七十余年,其历史可追 溯到1949年冬成立的真如 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上 海地区的银行中,她始终 践行着普惠金融理念,在 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 拥有着无可比拟、广博深 厚的根基及悠久历史;改 制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后, 她经历了全面转型,找准 新的历史方位,踏上了稳 步发展之路。 自古以来,瑞业丰年、 农安天下,农村金融是乡 村经济繁荣兴旺的“晴雨表” 。纵览上海农村信用合作 事业的发展史,从第一家 农村信用合作社诞生到“乡 乡有社”,上海的农村信用 合作事业经历了多次蜕变 ,每一次都带着鲜明的时 代烙印。一代代为农村信 用合作事业作出贡献的人 们,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 者,他们奔波在乡间田头 ,用默默无闻的奉献,真 正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 他们在传承与创新的时代 交响中,用勤恳踏实、一 心为农的精神,奏响奋进 的强音。 七十余载春华秋实,一 路走来,几多艰辛与沧桑 ,几番耕耘与奋进。 与全国农村信用社一样 ,上海农村信用社的管理 体制也有过多 次更迭。中 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 行“管”过,人民公社“管”过 ,生 产大队和贫下中农也 “管’’过。但是,“风雨伴成 长,融汇三农壮”,上 海 农信“立足三农、服务三农’’ 的初心始终未变。“三农”关 系国计民 生,是农信社克 服困难、集中全力滋润疏 通着这条命脉,是农信人 直 接服务着农民这个国民 经济最基本的单元、最庞 大的群体。支持互 助合作 、解决农民生活困难、打 击高利贷、扶持农业生产 、扶助乡镇骨 干企业…… 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向哪里 ,农信社就服务到哪里, 始终与 广大农民同呼吸、 共命运。 1996年,农村金融改革 的春风吹绿了希望的田野 ,上海市农村金融体制改 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 上海农村信用社在“行社脱 钩”后重新走上独立发展之 路。在积极探索农村信用 社改革的宏观背景下, 2011年3月,上海市农村 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成立, 上海农信焕发勃勃生机, 在体制、业务、社会责任 及员工发展方面展露新面 貌。 进入新世纪后,金融体 制改革深化、金融业扩大 开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社”到“行”,上海再领 全国风气之先。2005年8 月25日,上海农商银行正 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 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历经十六载,上海农商银 行从一家服务本地郊区为 主、产品功能比较单一、 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 性银行,发展成为以“精细 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差 异化特色”为主线的区域性 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发 展方向上,上海农商银行 坚持“定位向下、服务向细” ,形成了服务“三农”、服务 “小微”、服务科创、服务社 区的特色业务体系,以普 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坚 守初心,新一代农商人接 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时代 洪流中成就使命与梦想。 跨越、成长,换来的是 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责任、担当,赢来的是社 会的认同和赞扬。为了更 好地铭记历史,本书编委 会广泛征集稿件,从中挑 选出百余篇反映上海农信 、上海农商银行各个历史 阶段的小故事,通过亲历 者、见证者们追忆细节、 感悟得失、总结经验,我 们可以切实领略上海农信 在金融改革道路上的艰辛 历程,切实感受上海农商 银行光辉成就背后的不懈 奋斗。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 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上海 农商银行上市元年。谨以 此书作为贺礼,祝福中国 共产党百年华诞,祝愿上 海农商银行在新的起点上 ,传承农信初心,肩负时 代使命,奋进崭新征程。 本书编委会 2021年8月 导语 本书主要围绕上海农商银行成立以来的历史展开,收集了农商行员工撰写的小故事,共100余个。该书按年代分类,时间跨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农信诞生至上海农商银行上市,以点带面反映上海农信乃至上海经济发展的过程。故事讲述者年龄跨度大,覆盖范围广。 后记 通篇史话百人撰, 追忆青春献职场。 创建自营信用社, 传承改制农商行。 珠算年代堪磨难, 网络时期虑未央。 踏入金融欲无悔, 峥嵘岁月铸辉煌。 本书共收集了101篇小 故事,每篇小故事都是上 海农商银行和上海农信社 的员工所写,或根据部分 退休员工的El述整理而成 。故事真实描述了他们本 人或本单位老同志在工作 、学习与生活中的亲身经 历和所见所闻。本书通过 作者们对以往一件件难以 忘怀的小事或一个个记忆 深刻的片段的回忆,让读 者更具体、清晰地了解上 海农信社及上海农商银行 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的点 点滴滴,其中部分故事已 被拍摄在《我从哪里来》 El述历史影片中,让故事 内容通过不同的载体以更 加形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示 在观众面前,让农信初心 在上海农商银行赓续传承 ,让更多的农商员工珍惜 来之不易的成果,并鞭策 自己为农商行事业的发展 作出更大贡献。 本书付梓之时,我们真 诚地对参与本次撰写工作 的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谢 意,感谢他们利用许多业 余时间所作的奉献,尤其 感谢多位耄耋老人,他们 为了追忆60、70年之前的 工作经历,数日辗转反侧 ,甚至发动家人不遗余力 地在家翻箱倒柜寻找相关 佐证资料等。 借此机会, 我们由衷地向他们致以诚 挚的敬意。 感谢中国经济信息社对 本书所进行的指正及润色 。 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编 辑关春巧为此书的顺利出 版所付出的努力。 同时,鉴于本书篇幅有 限,部分作者投稿的作品 本次未被录用, 在此我们 深表歉意。 本书编委会 2021年8月 精彩页 我们在考证上海农信源时交代这段历史的意义在于,表明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信用社,构不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农信社的“源”。其理由是: 第一,在脉络上,是断“流”的,即和2005年的农信社无渊源关系。 第二,在性质上,所有制是不同的。前者属私人所有的集合产权制,后者是集体公有的集体产权制。 但是由此也可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江南地区,尤其是在上海地区,农民有办农信社的自发倾向和历史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农信社最早成立的是哪一家?是在哪一年成立的?我们依照目前掌握的有关史料作分析。 第一,《上海金融志》(2()03年版)记载:1951年8月,首先在原西郊区的虹桥(注:“西郊区的虹桥”的提法有误。虹桥地区在1951年应属新泾区,1956年才属西郊区)供销合作社内部筹建了信用部。“首先”,可以解释为第一。十多年来,人们常常也是这样理解和引用这段史料的。 第二,上海档案馆存档文件记载:中国人民银行于1951年6月在虹桥供销合作社内部筹建信用部,7月筹建完毕。这样虹桥供销合作社内部信用部就把最早成立农信社的时间向前推进到了1951年6月。 第三,《江苏省金融志》(2001年版)中记载:受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苏南分行的指示,1951年4月在上海县北桥乡供销合作社内部筹建了信用部。尽管该记载没有“第一家’’的说法,但在时间上,与“首先”的虹桥供销合作社信用部相比,提前到了1951年4月。难道北桥乡的供销合作社信用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农信社历史上的第一家? 第四,《真如镇志》(1994年版)记载:长征农信社的前身,是1949年冬在真如区筹建的农信社。这里也没有说它是上海的首家,但它的时间却是上述资料中最早的。 上述四条史料能否采信?一般情况下,来自志书或来自档案馆存档文件的史料,应是属于可采信资料。那么,在关于农信源的问题匕,上述四条史料应采信哪一条呢? 上述四条史料其实是反映了三件事。第一条和第二条讲的是同一件事,只是区别在于时间上,即《上海金融志》记载的是1951年8月,上海档案馆存档文件记载的是1951年6月。我们判断,上海档案馆存档文件记载的应更接近事实,因为那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亲历者在当时写的报告,属一手资料,而《上海金融志》是于2003年才写就的,属二手资料。 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判断:1951年6月在虹桥供销合作社内部筹建信用部,1951年4月在北桥乡供销合作社内部筹建信用部,1949年冬在真如区筹建农信社,这三件事都是事实。 既然都是真的,那么话题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农信社最早是哪一家、哪一年成立的问题。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可以判断,答案是1949年冬在真如区筹建的农信社。但这只是目前暂定的结论。说暂定,是因为只要有以下两个史料之一的发现,这个结论就会被推翻:或发现了上海的农信社在1949年5月27日至冬建立的史料,或发现了能证明真如区筹建农信社是在1951年4月之后的史料。 P4-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