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七十年在祖国的怀抱里--中国民族报大型融媒体采访报道实录/中国民族报社重大主题采访报道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第一次对56个民族的同胞进行集中、细致、完整地报道,第一次尝试融媒体的系列报道,56篇报道全是文字与视频的结合。该报道以讴歌发展变化、礼赞伟大祖国、抒发爱国之情为主题,每个民族选取一个人物,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事,从年龄的跨度到职业的多样性均作了全面考量,着力宣传党的领导及其在民族地区的伟大建设成就,对弘扬主旋律、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在每篇报道中还专门列出“祝福”版块,在视频呈现上展示了喜悦的笑脸,抒发了各族同胞的爱国、感恩之情。
目录
回族
海国宝:搬出西海固
拉祜族
李娜倮:用音乐实现小康梦想
白族
杨晓雪:为了最美的“大理蓝”
水族
潘永贤:返乡勇创业,率众奔小康
羌族
马琼霞:既然活着,生命就要有更多意义
侗族
陆婷:巧手绣出新生活
佤族
魏金龙: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哈萨克族
居马泰·俄白克:牧民健康的守护者
布依族
孟平红:让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菜”
傈僳族
此路恒:峡谷深深,红歌嘹亮
俄罗斯族
阿列克散代尔·扎左林:拉起手风琴,奏响团结曲
景颇族
普勒业:团结走出致富路
傣族
玉腊波:让古老傣医药焕发新生
满族
朱朝治: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彝族
吉克沙龙:雄鹰,翱翔在祖国的天空
布朗族
岩少忠:用一片叶子创造美好生活
乌孜别克族
迪力木拉提·阿卜力克木:生活和冰淇淋一样甜
仡佬族
石慧芬:因为爱,所以坚守
毛南族
石通佾:毛南族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进发
怒族
郁伍林: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头人
苗族
石丽平:将“指尖技艺”转化为脱贫力量
哈尼族
沙车:教育擦亮了我们的眼睛
畲族
蓝陈启:畲歌人生
德昂族
赵玉月:民族文化守望者
塔吉克族
鲁克曼·斯加克:做卫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
土家族
田隆信:携着土家族民间音乐一路前行
蒙古族
咏梅:看到患者的笑容总会无比满足
藏族
尼玛:让三江源地区传统村落走向振兴
柯尔克孜族
满丽开·斯依提:爱在乌鲁木齐
撒拉族
韩维林:拉面牵出幸福路
维吾尔族
库尔班·尼亚孜:架一座通往现代文明的桥梁
壮族
韦焕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改革先锋”
汉族
黄会林:让中华文化立起来、走出去
独龙族
孔玉才: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鄂温克族
梅花:把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播撒在鄂温克草原
珞巴族
达波儿:建设边境上的和谐家园
朝鲜族
罗哲龙: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黎族
符小芳:一片叶子带动一方百姓
门巴族
高荣:雅江上的“领头雁”
鄂伦春族
孟亚静:多布库尔猎民村的“领路人”
阿昌族
李德永:刀客匠心
保安族
马雪花:教育改变命运
锡伯族
吴俊亮:“神箭手”的初心
土族
王国龙:土族乡村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仫佬族
谢庆良:山歌新唱促传承
达斡尔族
孟立志:曲棍球之恋
赫哲族
刘蕾:讲好赫哲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故事
塔塔尔族
照力得汗:携手走在幸福的大道上
京族
苏海珍:一根琴弦一生求索
裕固族
贺颖春:让人才之花开放在祁连山草原
瑶族
蓝干宁:走特色脱贫的“牛”路子
纳西族
和云:“药材之乡”大放异彩
普米族
熊求弟:搬出大山天地宽
东乡族
马天龙: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高山族
林华:情牵两岸,心手相连
基诺族
资艳萍:基诺族走在健康幸福的大道上
记者手记
用心记录,让文字更有力量
贵州之行的三个“惊奇”
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内蒙古之行颠覆了我的想象
因为爱,所以付出
俯身大地倾听中国
当梦想照进现实
走进民族地区,见证最美的笑容
追逐平凡之光
后记
序言
盛世圆梦,成为更好的
自己
2019年,中国民族报年
满18周岁。于一个人而言,
18岁意味着长大成人,正是
放飞梦想、出门看世界的年
龄;于一家报纸而言,18岁
意味着走过跌跌撞撞、稚气
鲁莽的时光,走向成熟、自
信、稳重。
如果说要用一个“成年礼
”来定义这种长大,那么“70
年·在祖国的怀抱里——56
个民族,56个故事,56个
儿女,56个祝福”大型融媒
体报道庶几就是中国民族报
的“成年礼”吧。而当这个“
成年礼”欣逢新中国70华诞
,又有了不凡的意义。
18岁有18岁的眼睛,期
待看到更大的世界。这一次
,我们走得够远。向北,呼
伦贝尔大草原一望无际,我
们看到放下猎枪的鄂伦春人
走进新家园;向南,北部湾
海面蔚蓝浩瀚,我们看到京
族人迎着潮汐赶海;向西,
边关雪峰傲然耸立,我们看
到塔吉克人忠诚地巡边戍守
;向东,乌苏里江浮光跃金
,我们看到赫哲人洒下第一
张网。在辽阔的经纬之上,
我们在心中勾勒出越来越清
晰的地理中国和文化中国。
18岁有18岁的抱负,期
待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曾经
,一次性完成56个民族采访
是我们的梦想,然而从未实
现。这一次,我们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花4个月走了
大半个中国,尽管压力重重
、波折不断,但是最终守得
花开,第一次制作完成了专
属于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
庭影集”。因为长大,让我
们有了这份实现梦想的勇气
、恒心和魄力。
成年意味着蜕变,成为
更好的自己。本是纸媒出身
,在浩荡的时代大潮中,我
们应节而舞,走向新风口。
手中的笔没有放下,肩头的
摄像机扛了起来。采访、录
像、剪辑、写文章、写脚本
、写台词,忙忙碌碌、应对
自如的多面手是这个时代记
者的面孔,为了练就硬核实
力,我们暗自努力。
成年意味着坚强,不惧
风雨往前闯。松花江突涨的
洪水,冲断了采访的路途,
等汛情稍好,又毅然上路;
从平原到高原,马不停蹄的
奔波让身体难以适应,咬牙
调整,最终拍到最美的赛马
节……还有说不完的“计划
和预料之外”,都靠智慧和
毅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一化解。
成年更意味着担当,为
民代言义不容辞。从二十出
头的青年到四五十岁的中年
人再到年过八旬的老者,从
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到
武警战士、医生、作家再到
公务员、非遗传承人,我们
相信,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
的阅历,不同职业的人有不
同的视角,我们都耐心倾听
,从倾听开始,尊重、体察
、关爱,继而发出他们需要
的声音。
我们欣喜,我们的“成年
礼”正好赶上新中国70华诞
。加年波澜壮阔,70年长歌
浩荡,我们何其有幸,用我
们的笔和镜头为这盛世中国
留下一个小小的注脚;我们
又何其有幸,将我们的爱和
诚意融入祝福伟大祖国的大
合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
兴,从生态保护到文化复兴
,从时代发展到民族团结…
…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
,每一个祝福,都平凡而细
微,真实而亲切,如涓涓细
流般最终汇进这新时代的鸿
篇叙事之中。
我们感动,感动这一路
上短暂的相逢和长久的情谊
。曾经,在布朗山上与当地
同胞皓月当歌;曾经,在十
万大山中等到走了好远来接
我们的人;曾经,在吊脚楼
的火塘边听献给我们的歌…
…与各族同胞的情谊,就在
这一首首歌、一杯杯酒、一
段段路、一条条哈达、一个
个微笑之中。
我们感谢,感谢赏识这
组报道的慧眼。就在新中国
70周年大庆前夕,这只雏凤
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
台这棵大梧桐树上发出了清
音,吸引了上千万点击量、
45万余点赞量。网友们的肯
定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如
今,这组报道又将付梓了。
56个民族的故事,遵循了当
初我们采写和刊发的顺序,
尽量保持了本色。
崭新的20年代开启了,
我们期待着新的出发。
中国民族报社总编辑
李志伟
2020年12月
导语
56个民族,56个故事,56个儿女,56个祝福。
70年波澜壮阔,70年长歌浩荡,56族风雨同舟,56族砥砺歌行。
历时4个月,走过大半个中国,用笔和镜头,为这盛世中国留下一个小小的注脚。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保护到文化复兴,从时代发展到民族团结……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祝福,都平凡而细微,真实而亲切,如涓涓细流般最终汇进这新时代的鸿篇叙事之中。
后记
“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
—56个民族,56个儿女,56
个故事,56个祝福”是中国
民族报社2019年度大型主
题性报道。这组报道从5月
份启动,8月底完成,历时4
个月。参与采访和制作的报
社内部人员有27人,大家先
后奔赴14个省(区、市)进
行了采访。2019年7月23日
,这组报道的文字部分率先
在报纸推出,带有微视频的
融媒体报道于9月中旬相继
在《中国民族报》官微、中
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国家
民委官微推送,前后持续达
1个月,引起了良好的社会
反响,为新中国70华诞营造
了喜庆祥和的氛围。
“70年·在祖国的怀抱里”
大型报道在《中国民族报》
的历史上创造了几个“第一”
和几个“最”:
第一次对56个民族的同
胞进行集中、细致、完整的
报道。
第一次尝试融媒体的系
列报道,56篇报道全是文字
与视频的结合。
第一次实现大型报道的“
借船出海”,在“学习强国”
平台进行大力推广。
这次主题报道是中国民
族报社开展的大型报道中延
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
、完成难度最大、投入人力
最多、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
,呈现出几大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题突出、主调鲜
明。这组报道是为庆祝新中
国成立70周年而策划的,讴
歌发展变化、礼赞伟大祖国
、抒发爱国之情,是报道的
主题:昂扬、奋进、温暖、
明快,是报道的主色调。报
道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反映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带来的经
济社会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群
众精神面貌的转变;有四分
之一的篇章反映国家对少数
民族文化、体育、教育、医
药事业的关心和保护,以及
由此促成的发展繁荣局面;
还有诸如民族地区易地搬迁
、生态保护等话题。从选材
上看,紧扣时代脉搏,紧跟
民族地区发展,紧盯少数民
族关切;从效果上看,突显
了发展、奋进、团结的关键
词。尤其是在每篇报道中专
门列出“祝福”版块,在视频
呈现上展示了喜悦的笑脸,
抒发了各族同胞的爱国、感
恩之情。
二是人物典型、代表性
强。这组报道每个民族选取
一个人物,以人物为中心展
开叙事,因此人物的选择至
关重要,这也是前期工作中
的重点。根据报社所掌握的
资料,结合各地宣传部、统
战部、民委等部门推荐的人
物名单,两相权衡,最后敲
定人选。最终,报道的人物
主要来自几部分:一是党代
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
协委员,占比约四分之一;
二是获过“改革开放40周年
杰出人物~五四青年奖章~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脱贫攻
坚奖”“巾帼建功立业奖”“优
秀公务员”等各类荣誉的模
范人物,占比超四分之一;
三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占比近四分之一:四
是在民间享有声望的优秀分
子。这些人物都是先进典型
,政治上站得住、品德上靠
得住、成就上立得住。在先
进性之外,报道还考虑了人
群的职业多样性、年龄多层
次。职业上,涵盖基层公务
员、教师、医生、学生、武
警战士、作家、致富带头人
、私营业主、文博工作者、
体育工作者、志愿者等;年
龄上,最大的86岁和85岁
(分别是普米族和汉族),
最小的23岁(彝族),可以
说实现了从三零后到九零后
每个年龄段全覆盖。不同职
业、不同年龄的人,视野和
阅历不一样,从而保证了这
组报道的丰富性。
三是以我为主,内外联
动。由于任务体量大,时间
紧张,这组报道采取了以本
社记者采访拍摄为主,同时
适当借用外力的操作方法。
56个民族中,有14个民族
是约请地方宣传部、电视台
等单位协助拍摄视频素材,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由报
社占据主导权,由报社敲定
人选、提供拍摄的范本和脚
本,并提出相关技术要求,
后期由报社统一剪辑完成,
这样才保证了所有微视频格
式和风格的统一。同时,在
本报记者外出的采访中,我
们也尽量与当地联合,调动
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和技
术资源。正是这样以我为主
、内外联动的方式,才保证
了在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
组比较庞大的融媒体报道。
四是团结协作,配合默
契。这组报道仅前方参与采
访的社内人员就达20人,后
方制作的社内人员有7人,
同时还有不少实习生参与。
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团结
协作,打破了部门界限,配
合愉快、默契。尤其是微视
频的后期制作十分繁杂,有
的甚至修改十余遍,需要采
访者与制作者反复沟通。但
大家任劳任怨、加班加点,
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
展示出最好的作品。
应该说,此次大型报道
对每个参与者而言,都是职
业生涯中难忘的经历,也是
一次全方位的考验。报道的
成果不仅体现在已经见报见
网的一篇篇文章和一个个视
频,更体现在肉眼看不到的
精神的激发、士气的提振、
才干的增长、潜力的挖掘。
总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突出收获:
一是锻炼了队伍。新闻
是干出来的。这次报道最重
要的收获是,中国民族报人
在践行“四力”中深化了对民
族新闻融媒体传播规律的认
识,提高了对融媒体传播技
术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年轻
记者在其中得到快速成长。
此前很多同志都只会文字采
写和编辑,对拍摄
精彩页
海国宝:搬出西海固
张国欣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回族村民海国宝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大照片,照片上,习近平总书记笑盈盈地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交谈。而坐在习总书记身边的,正是海国宝。
海国宝永远忘不了这一天——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闽宁镇考察时,来到了他家中。
闽宁,取“福建、宁夏合作”之意,是习近平牵挂了二十多年的地方。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提议由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建设生态移民点,闽宁村(今闽宁镇)由此诞生。
“习总书记先问我厨房在哪儿,说想去看看。”海国宝说,“我们这个地方,最缺的就是水。习总书记一来就先拧水龙头,他太了解我们最需要什么了!”
那天上午,在海国宝家的客厅里,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习总书记说,1997年他到宁夏时,被西海固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他心里受到很大冲击,决心推动福建与宁夏开展对口帮扶。当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的闽宁村在戈壁上破土动工,他还为此专门发来贺信,说道:“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
今年63岁的海国宝,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上青石村——这片区域所属的西海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老家常年干旱,吃水太难了。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水窖,用来收集一点雨水。”海国宝说,靠天吃饭的乡亲们,种上几十亩小米,一年辛苦到头,也只有1万元的收入。
“虽然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我们都享受到了,可是因为自然条件差,除了维持生活,别的就啥也不敢想。”海国宝说,在山沟里住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人生还会有另一种活法。
直到搬到了闽宁镇——2012年5月29日,海国宝作为原隆村的第一批移民搬迁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分给每家每户的一套54平方米的房子里,海国宝和乡亲们开启了新生活。
“搬进这里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水龙头。”回忆起刚走进房子的场景,海国宝记忆犹新,“看到一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电也通了,心里顿时感觉有盼头了。”
让海国宝最高兴的,是孩子们读书更方便了。在老家的时候,学校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山路不好走,孩子们到八九岁才上一年级。
在闽宁镇,家门口就有幼儿园和小学。海国宝的孙子、孙女现在都在家附近的学校上学,成绩都还不错,他对孙辈们寄予厚望。
“我是文盲,我儿子是半文盲,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念大学,这是我的一个大梦想。”海国宝笑着说。
另外一个让海国宝倍感欣慰的变化是乡亲们的精气神不一样了。在老家时,海国宝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搬到闽宁镇后,担任原隆村党支部副书记。乡亲们的变化,他看在眼里。农闲时间,人们聊的话题早已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眼光和见识。
而这背后是闽宁镇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移民搬迂之初,闽宁镇主要发展传统种养业,基本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如今,闽宁镇驶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水电路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投用,菌草、黄牛、葡萄、劳务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了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产业城两大园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有了源头活水。产业的发展给乡亲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海国宝的儿子在镇上的一个酒庄做驾驶员,每个月工资有4500元,儿媳妇在一家畜牧企业上班,一个月工资也有将近3000元,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2015年,海国宝家加盖了新房,将54平方米住房扩建到120平方米,庭院里种满了绿植,一派生机盎然。
“现在,村里很少见到闲逛的年轻人,大家都去上班了。”海国宝说,“只要大家不闲着,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过去这个有8000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移民村,如今已经发展成拥有6万多人口、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闽宁镇。
“我想告诉习总书记,您希望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实现了。”注视着和习近平总书记合影的照片,海国宝说。
闲暇的时候,海国宝会到镇史馆看看,那里记录了西海固移民搬到闽宁镇一路走过的足迹。他还经常给孙辈翻看一些家乡的老照片,讲讲过去的故事。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他感慨万千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要让孩子们知道老家的苦,别忘了党和政府的恩情。
“习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乡亲们都暖在心里。”海国宝说,“请习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过上越来越幸福的日子。”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