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克木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克木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大致分四个部分:写自己、忆师友、论读书、谈文化。写自己,往往谦虚自抑,从中可读出一个善思敏行的学习者形象。忆师友,均具独特性情,即便生命短如流星,也难掩其不灭的绝代风华。行文常常透出精进气象和旷达风采。论读书,往往一语足堪点醒。读诗,读礼,读小说,恰恰蹊径可供登堂。谈文化,辨“内”涉“外”,说“三”道“四”,上天入地,信手拈来;谈三皇,说周公,传颜回,往古来今,涉笔威趣。不沉溺怀恋,不发思古之豳情,而是句句不离当时置身的文化情境,如此旧学始能转化为新知。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至北平,1935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1938年至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执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至印度加尔各答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印度古典。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著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蜗角古今谈》《孔乙己外传》《风烛灰》等,译作有《通俗天文学》《印度古诗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目录 导读 学说话 学读书 小学校长 国文教员 图画教员 家藏书寻根 大小研究系 井中警钟 风雪友情 学拳 我的“偷袭” 文丐生涯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遥寄莫愁湖 未完成的下海曲 挨炸记 现代“三大士” 汉学“三博士” 保险朋友 学“六壬” 教师应考 末班车 老来乐 陈寅恪遗札后记 忘了的名人 名人讲演(上) 名人讲演(下) 记曾星笠先生 父与子 译匠天缘 送指路人 一九三六年春,杭州,新诗 代沟的底层 奇人不奇——记干道泉教授 少年徐迟 悼子冈 徐盈的未刊小说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 珞珈山下四人行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送俞敏教授 叹逝 三笑记 “书读完了” 读书 九方皋读书 读书断想 读书得间 诗的倒读 书的反读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 逃犯的剃刀 闲话天文 古书试新读 与书对话:《礼记》 呼唤《水经注》 诗疑妄测三则 三教授论蜣螂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 文化问题断想 “道、理”兴亡 北京对话 两个月亮 东南、西北 四维空间 说通 内和外 二圣 三“王”的传统 两种“法” 盲跛互助 约伯与浮士德 妄谈三皇 一梦三千年:周公 妄谈孔子 荒诞颜回传 试说武则天 秋菊·戴震 骰子掷下了 武人的文才史学 “话语”世界随笔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开启自一 百多年前的一场文学革命。 从此,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普通大众可以接受、可以 欣赏、可以从中得到思想启 蒙和艺术享受的新文学,就 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涌现出 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影 响当时、传之久远的经典作 品。自“五四”新文学以来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 ,散文无疑是耀人眼目的明 星。 散文既能直抒胸臆,又 能描摹万物,因此被视为自 由多样的文体;散文语言贴 近日常,最易触动人们的情 感,可以直接地陶冶人们的 心灵。这也是经典散文被誉 为美文、拥有广泛读者、历 经岁月更迭仍让人捧读的原 因。百余年来的中国现当代 散文创作云蒸霞蔚,已莽莽 如浩瀚的文学森林,人们若 贸然闯入这片森林之中,时 有乱花迷眼、茫然难辨之困 扰。为了让广大喜爱散文的 读者能够更迅捷地读到中国 现当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 我们精心编选了这套“中国 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 。本丛书编选过程中,我们 邀请了文学界的专家学者组 成编委会,在认真商讨的基 础上,汇集、编选了20世纪 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 名家、名作。目的就是方便 广大读者感受散文经典的艺 术魅力,有利于集中欣赏、 比较阅读、收藏,以及进行 相关研究。 在研究、讨论过程中, 编委会形成了经典性的编选 宗旨。卷帙浩繁的现当代散 文作品中,以经典作家、经 典作品的筛选为编选原则, 是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的需 要,也是为百余年散文创作 所做的某种回顾和总结。我 们深知,任何一部文学经典 都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任由 某个权威命名而成,文学经 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受 了社会和读者等各个方面的 考验,自然形成的。这个淘 洗和考验的过程就是一部文 学作品被经典化的过程。经 典,是经典化过程的结晶。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 学的前身,当代文学是活在 我们身边的文学,这是一件 非常有趣的事,因为这样一 来,我们也许就能亲眼看到 一部文学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又是如何引起社会的热议 、得到不断深入阐释的,我 们对一部当代散文的喜爱, 往往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 地得以强化。经典便是在这 样不断被阅读、被热议、被 阐释的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 泛肯定从而成为大家公认的 经典。当我们要编选一套现 当代散文经典的丛书时,就 应该考虑到当代文学的这一 特点,要意识到当代文学的 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 仍处在不断丰富和不断成熟 的经典化过程之中。这就确 定了我们的基本编辑思路, 即我们自觉地将“中国现当 代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 出版,视为参与到现当代散 文的经典化过程的一次积极 行动。经典化,为我们的编 选打通了一条通往经典性的 最佳通道。我们从经典化的 角度来审视现当代散文,就 要更强调发展和辩证的眼光 ,更需要发现和辨析那些正 在茁壮生长中的新现象和新 作品;这也提醒我们,在经 典标准的确认上不能墨守成 规。我们既要关注作为文学 史的经典,同时又要更看重 历经岁月变幻始终在广大读 者中拥有良好口碑的作品。 我们认为,读者是经典化过 程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因 此也希望这次“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出 版,能够为广大读者参与到 现当代散文经典化进程中来 提供一次良好的机会。 经典化的编选思路,自 然决定了这套丛书有另一特 征:开放性。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为活在我们身边的文学 ,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 旺盛生命力的,仍在茁壮生 长的文学。回望过去的一百 余年,现当代散文已经产生 了不少的经典性作品;凝视 当下的现实,仍有许多正行 走在经典化道路上的优秀作 品;放眼未来,我们相信, 将会有更多的经典脱颖而出 。我们这套散文典藏丛书不 光要“回望”,而且还要有“ 凝视”和“放眼”,也就是说 ,我们不光要推出已有定论 的经典性作品,而且还要把 那些正行走在经典化道路上 的,以及刚刚萌芽即将脱颖 而出的优秀作品也纳入丛书 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 开放性的编选方针。我们不 是一次性地编选数十本书就 宣布大功告成了,我们还要 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下去, 把在经典化进程中逐渐成熟 了的作家和作品吸纳进来, 作为系列丛书、长期工作、 “长河”计划而接连不断地出 版下去。 本丛书编辑过程中,坚 持优中选优原则,同时也充 分尊重作家意愿和相关版权 要求。在编辑“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过程中,由 于版权限制等因素,使得一 些名家名作还没有如期纳入 丛书当中,我们也将努力创 造条件,争取将更多的优秀 散文佳作奉献给读者,以呈 现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整 体成就和总体风貌。 感谢广大作家的支持, 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 藏”编辑委员会 导语 《金克木散文》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先生的经典论述,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学者的渊博和理性,思想家的敏锐和机锋,诗人的激情和想象。 精彩页 学说话 人一出生就要学习,也就是在这世界上,宇宙中,探路,一直探到这一生的终点。 一出世就大声啼哭,这是学习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动手动脚试探活动,睁开眼看光和影,用耳朵听声音,学习分别事物,于是接触到了母亲的奶头,用口和舌试探吮吸,学会了做人要活下去的第一要义:吃。这大概是一切人共同上的第一课。 真正算得上学习的是学说话。这不仅是探路而且是走出第一步的路了。这一课好像是人人一样。其实是各个不同。学说话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也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学说话,学表现自己,与外界沟通,一直到不能再说话。 我现在快到不再说话的时候了,探路也快到终点了,这时才想起走过的路,想想是怎么一路探索过来的,也就是怎么学习这个世界和世上的种种人,一直到夜间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想想路上的碰壁和滑坡,幻想和真实。心里想,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写下来,是对别人说话。想到自己,讲到自己,不能不从学说话讲起。 第一课的课堂是家,第一位教师是母亲,这就不是人人一样了。各人有各人的母亲。 第一个对我说话的,也就是教我说话的,尽管我记不得,也知道一定是我的母亲。可是我小时候有两个母亲,正式说是有五位母亲,我见过的只是两个。生我的是生母,还有一位嫡母,是我父亲的继室。从父亲的“神主”或说牌位上看,父亲有原配和两位继室先去世了。父亲突然去世时我名为两岁,实际只有八个月。他留下一位多病的妻子和准备继任而未能如愿的我的生母。她原来的任务是服侍那位继母,后来生了我,地位一再提高,原来的不好听的身份也就不再提了。我父亲是淮河流域的八公山下人,大概说的是家乡话,和我的三个哥哥一样。给我学说话“开蒙”的两位母亲说的话都和我父亲不同。 我出生时父亲在江西,我的生母是鄱阳湖边人,本来是一口土音土话,改学淮河流域的话。但她所服侍的人,我的嫡母是安庆人,所以她学的安徽话不地道,直到二十几岁到了淮河南岸一住二十年才改说当地话,但还有几个字音仍然只会用仿佛卷着舌头的发音,一直到七十五岁满了离开世界时还没有改过来。那位嫡母说的也不是纯粹安庆话,杂七杂八。回到老家后,邻居,甚至本地乡下的二嫂和三嫂都有时听不懂她的话,需要我翻译。她自己告诉我,她的母亲或是祖母或是别的什么人是广东人,说广东话,还有什么人也不是本地人,所以她的口音杂。我学说话时当然不明白这些语言区别,只是耳朵里听惯了种种不同的音调,一点不觉得稀奇,以为是平常事。一个字可以有不止一种音,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说法,我以为是当然。很晚我才知道有所谓“标准”说话,可是我口头说的话已经无法标准化,我也不想模仿标准了。 举例说,我应该叫嫡母作妈。很可能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在前面加了一个大字,叫大妈。自己的生母也该叫妈。我想一定是她自己教我的土音土话,妈前面加的那个音很特别,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也不知道汉语拼音中该用什么平常不用的字母。我的小名也是自己起的,原来大家只用一般叫小孩的叫法。到我三岁时,大侄儿生了一个小男孩,算是我的侄孙,我成了爷爷。家里人说,两个娃娃怎么分别。我便抢着说,我是老的。于是我不满三足岁便成为叔祖父,自称老了,别人也就叫我老什么,一直到我上小学才改为“小老四”,因为我有三个哥哥,另有三个姐姐不算。可是我的两个妈妈在没有外人时仍旧叫我的小名。 严格说,正式教我说话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大嫂。我不满三足岁,她给我“发蒙”,教我认字,念书,实际上是教我说话。她不是有意教,我也不是有意学,不过现在看起来,那不是教念书而是教说话。这以后八十几年我一直在学说话的路上探索,或者说是对语言有兴趣,可以说都是从学大嫂说话开始的。 关于大嫂的说话,我现在才能总结出来。她说话的特点是干净、正确,说的句子都像写下来的。除了演讲、教课、办外交以外,我很少听到人在随便谈话时像大嫂那样说话。她不是“掉文”,是句句清楚,完整。她会写账,打算盘,但不会写信。她读的书主要是几部弹词:《天雨花》《笔生花》《玉钏缘》《再生缘》《义妖传》《白蛇传》等等;会唱昆曲,会吹箫,有《缀白裘》《六也曲谱》;会下围棋,有《桃花泉》《弈理指归》。她教我的是《三字经》。她梳头,让我看着书,她自己不看,背出两句,叫我跟着一字字念,念熟以后背给她听。过了将近三十年,我在印度乡下,佛教圣地鹿野苑,请法善老居士教我念梵文诗时,开头他也是让我看书,他背诵,吟出一句原文,再改成散文句子,再作解说,和中国与印度古书中的注释一模一样,说出来的就是散文,吟出来的是诗。我恍然觉得和大嫂当年教《三字经》和唱念弹词给大家听完全相仿。我竟不知大嫂是从哪里学来的。她是河南人,讲的不是河南土话,是正宗的“中原音韵”吧。她七十岁左右,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对我诉苦,仍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讲她的仿佛从书上学来的话。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