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系列”包含《小王子》《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月亮和六便士》。 《小王子》 这是一本足以让人永葆童心的不朽经典,被全球亿万读者誉为值得收藏的书。 遥远星球上的小王子,与美丽而骄傲的玫瑰吵架负气出走,在各星球漫游中,小王子遇到了傲慢的国王、酒鬼、惟利是图的商人,死守教条的地理学家,随后来到地球上,试图找到治愈孤独和痛苦的良方。这时,他遇到一只奇怪的狐狸,于是奇妙而令人惊叹的事情发生了…… 《小王子》犹如透亮的镜子,照出了荒唐的成人世界。她在提醒我们,只有爱,才是人生哲学,才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老人与海》 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老人与海》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次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尼克惊讶地发现,盖茨比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旧情人黛熙。 盖茨比曾因贫穷而失去了黛熙,为了找回爱情,他不择一切手段成为有钱人,建起豪宅,只是想让昔日情人来小坐片刻。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世界文学史上“完美之书”,村上春树,海明威,塞林格疯狂迷恋。 《月亮和六便士(精)》中的主人公“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对方在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开始追溯与艺术家曾经的来往与对方之后的人生经历。 艺术家的故事以生极落魄、死备哀荣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 《傲慢与偏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表达了作者简·奥斯汀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性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史蒂文顿。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和《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第一次用了简·奥斯汀这个真名。 奥斯汀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她与夏洛蒂·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等优秀女作家—起揭开了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艺术的新篇章。 奥斯汀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目录 《老人与海(精)》 导读 老人与海 版本和注释说明 《小王子(精)》 导读 小王子 《傲慢与偏见》 导读 傲慢与偏见 版本和注释说明 《了不起的盖茨比(精)》 导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月亮和六便士(精)》 导读 月亮和六便士 版本和注释说明 序言 1901年1月22日,南面六 秩有余的维多利亚女王以八 十一岁遐龄溘然长逝,其子 威尔士亲王当了多年王储, 终于得登大宝,如愿加冕为 爱德华七世;这意味着持续 六十四载的维多利亚时代正 式落下帷幕,以现实主义为 主要风格的维多利亚文学, 也已走到穷途末路的尾声。 1837年之前的乔治时代 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期, 在这百余年间,虽然出现过 亨利·菲尔丁、玛丽·雪莱和 简·奥斯丁等少数名留青史 的小说巨匠,但绝大多数享 有盛誉的文学家,如罗伯特 ·伯恩斯、威廉·华兹华斯、 萨缪尔·泰勒·科勒律治、约 翰·济慈、乔治·戈登·拜伦 和珀西·比希·雪莱等,无不 以诗歌名世。小说很少受到 当时文人的认真对待,甚至 在有些作者心目中也无非是 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现在 恐怕很少有读者知道,像《 弗兰肯斯坦》这样在后世有 巨大影响的作品,原本竟然 是几个朋友无聊打赌的产物 :1816年,珀西·雪莱夫妇 和他们的好友拜伦及约翰· 珀里多利约定各自写一个恐 怖故事,看谁写得最为成功 ,于是年方十八岁的玛丽· 雪莱在无意间变成了现代科 幻小说的鼻祖。 及至维多利亚女王登基 ,诗歌的地位依旧崇高,但 就社会影响而言,却渐渐不 如小说重要。19世纪叱咤风 云的文坛巨子,是查尔斯· 狄更斯、威廉·萨克雷、乔 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 勃朗蒂三姐妹和乔治·吉辛 等小说家。而提及小说在维 多利亚时代的流行,则不得 不先谈大不列颠帝国的勃兴 。 肇始自18世纪中期的工 业革命经过数十载演变,到 19世纪30年代已然大功告 成。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带 动纺织、冶金、采矿、化工 等行业迅猛发展,工厂和煤 矿如雨后春笋般在英格兰各 地冒出来,大量劳动力从传 统的农牧业转移到新兴的工 商业,许多小镇化身为城市 ,城市间日益增长的人员与 货物流通促成了铁路的诞生 ,后者反过来又加速了城市 化的进程。孤悬海外的英格 兰因而得以在人类历史上率 先迈过工业化门槛,其国力 急剧增长到足以在国际上笑 傲群雄的地步,最明显的象 征莫过于1851年5月1日在 白金汉宫门外不远处海德公 园揭幕的万国工业博览会。 这场有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美 誉的盛典为期五个多月,让 六百余万名观众见识了包括 绝世巨钻“光之山”在内的超 过一万三千件新奇玩意;展 品来自大不列颠帝国本土和 海外殖民地,以及四十四个 欧洲和美洲国家,大有“九 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 冕旒”的气派。 国泰民安的盛世给维多 利亚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 必要的客观条件,其中最重 要的两个是人口数量的暴增 和识字率的猛涨。1831年 ,全英人口不足2403万, 到1901年已飙升至4522万 。至于识字率方面,1840 年,英国只有67%的男人和 51%的女人能够在结婚登记 时签署自己名字;旨在推动 基础教育的《教育法案》于 1870年实施,仅仅三十年 后,英国成年男女的识字率 分别高达97.2%和96.8%。 这意味着维多利亚时代潜在 的文学图书消费者比先前的 乔治时代多出了两倍有余。 还有个几乎同样重要的 因素是流通图书馆的兴起。 直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图 书仍然非常昂贵,三卷本小 说的定价为31先令6便士( 约11.5克黄金),是中下等 阶层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他 们想看书只能去教会图书馆 或者私人图书馆查阅。19世 纪中期,少数精明的生意人 从中发现商机,创办了流通 图书馆,提供收费的图书外 借服务,其中的翘楚有穆迪 图书馆(Mudie,s Library) 和威廉·亨利·史密斯父子公 司(W.H.Smith&Son)等 。以穆迪图书馆为例,读者 只需缴纳一几尼的年费,即 可每次借阅一本图书。这些 流通图书馆降低了人们阅读 的代价,并拓宽了各种图书 的销路。 迅速发展的印刷术也起 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14 年,弗里德里希·柯尼希和 安德烈斯·鲍尔成功说服伦 敦《泰晤士报》购入两台他 们发明的滚筒印刷机,自此 揭开工业印刷的序幕。两位 德国工程师随后改良了这种 蒸汽驱动的新型印刷机器, 新增双面同时印刷的功能, 极大地提高印刷效率之余, 亦大幅拉低了生产成本。虽 然图书定价并没有因为工业 印刷普及而立竿见影地降下 来,要直到1885年,新出 版小说的价格才锐减到每部 6先令,但另一种重要的文 学载体却应运而生,那就是 杂志。 得益于极低的生产成本 ,兼且没有官方审查制度, 维多利亚时期的杂志层出不 穷,某些年份新办刊物多达 百余种,影响力较大的有《 玉米山》(Cornhill)、《 回音》(Echo)、《嘉言 》(Good Words)等数十 家。为了吸引读者持续购买 ,绝大部分杂志设置了固定 的小说连载栏目。像查尔斯 ·狄更斯的《艰难时世》 (Hard Times)和《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 等代表作,最初均以连载的 形式在杂志上出现。狄更斯 还曾先后编辑出版过两份重 要刊物:《家长里短》 (Household Words)和《 春夏秋冬》(All the Year Round)。这些杂志大多内 容丰富,价格便宜。比如著 名的《每周一刊》(Once a Week),每期十八至二 导语 “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系列”包含《小王子》《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月亮和六便士》,由知名翻译家李继宏倾情翻译。他是《纽约时报》《中国日报》《纽约客》专访人物;译作横跨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其中《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好评如潮;《与神对话》已成为王菲、李连杰等明星热捧的心灵经典。 这套世界名著新译系列的翻译建立在大量文本统计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很好地还原了不同作者的文风。加上多年古体诗创作经验练就的深厚中文功底,李继宏的译文优美流畅又不失时代性,让翻译文学不再艰涩难读,获得千万读者的赞誉。译者还为每一部作品撰写了万字导读,全面地解读了《小王子》《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月亮和六便士》为何成为经典,原著作者拥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和伟大文学地位,帮助读者透彻了解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李继宏语:“我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匠人,我的理想是,尽可能完善自己的翻译技艺,为读者提供跟得上时代、对得起原著的优秀作品。” 精彩页 第一章 坦白说,最早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时候,我根本不觉得他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然而现在很少有人会否认他的伟大。我说的伟大并不是那种官运亨通的政客或者战功赫赫的军人所能得到的,那些人的光环来自他们的职位,而非自身的本事;等到时过境迁,他们将会变得微不足道。人们常常发现,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才是真正的伟大。你也许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很难不对它产生兴趣。他发人深省,他引人注目。他被嘲笑的时代早已过去,为他进行辩护不再是标新立异的举动,对他加以推崇也不再是离经叛道的表现。他固然有种种缺点,但在世人看来已经是瑕不掩瑜。他的艺术地位或许尚待争论,崇拜者对他的赞扬或许就像贬抑者对他的抨击,都是信口开河的胡说,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他拥有天赋。依我之见,艺术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艺术家的人格。艺术家哪怕有上千个缺点,但只要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那就是可取的。比如说,我认为维拉斯凯兹的绘画技巧比艾尔·格列柯更为高明,但世人对他的评价却不如后者高,因为那个克里特画家生性放荡,命途多舛,又不惮将其灵魂的秘密和盘托出,仿佛那是永恒的献祭。艺术家、画家、诗人和音乐家——主要是通过对现实进行拔高或者美化来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但有的艺术家也将其个性赤裸裸地袒露在他的作品中。探索这种艺术家的秘密是很有乐趣的,跟阅读侦探小说差不多。他的作品就像无言的宇宙,充满了有待发现的奥秘。斯特里克兰最无足轻重的作品也透露出他那奇特、痛苦而复杂的个人经历,所以有些人虽然不喜欢他的画,却不能等闲视之;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对他的生平和性格充满极其浓厚的兴趣。 直到斯特里克兰亡故四年之后,莫里斯·修瑞才撰写了那篇刊登在《法兰西信使》杂志上的文章,使这位原先籍籍无名的画家不致湮没于世,并开辟了那条让许多跟风的作家紧随而来的道路。长久以来,莫里斯·修瑞是法国声誉最隆的评论家,他给出的评价又是那么高,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赞美显得有些夸大其辞,但后继的评论家却证实他所言非虚,而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在当今的声望,也是牢牢地建立在他奠定的基础之上的。斯特里克兰的声名鹊起是艺术史上极具罗曼蒂克色彩的事件。但我并不打算分析他的作品,除非那些作品涉及他的性格。我无法苟同某些画家的看法,他们倨傲地宣称门外汉根本不懂绘画,要对他们的作品表示欣赏,最好的办法是默默地递上支票本。这种认为艺术无非是某种手艺,只有行内人才能完全理解的观点其实是荒唐的误解,因为艺术是情感的流露,而情感所说的语言,则是每个人都懂的。但我也承认,对技巧没有实际认识的评论家确实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而就绘画而言我又是极其无知的。幸好我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莱格特先生既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备受推崇的画家,他已经在那部短小精悍的著作Ⅰ里详尽地探讨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这部著作文笔之华丽堪称典范,可惜这种文风总的来说在英国已经式微,不如在法国流行。 莫里斯·修瑞那篇著名的文章扼要地讲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生平,他有意借此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由衷热爱艺术的他真心希望那些有识之士能够注意到一位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天才,但他是个非常出色的炒作高手,知道只要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这个目标就会更容易实现。等到许多在从前和斯特里克兰有过接触的人——有些是在伦敦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是在蒙马特区5的咖啡馆和他相遇的画家——吃惊地发现当初他们眼里那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原来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而他们竟然失之交臂以后,法国和美国的报刊上就出现了许多文章,既有回忆和他的交往的,也有表达对他的赞赏的,这让斯特里克兰的名气变得更为响亮,却满足不了公众的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欲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不计其数,勤奋的维特布雷希特—洛索尔兹在他那本令人肃然起敬的专著中列出了许多信实可靠的篇章。 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者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疑。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传说里的轶事变成了英雄晋身不朽境界最可靠的通行证。有幽默感的哲学家在想起沃尔特·雷利爵士时难免会哑然失笑,因为他之所以留驻在人类的记忆里,竟然是由于他曾经解下披风供伊丽莎白一世7踏足用,而不是由于他打着英国的旗号去过许多尚未广为人知的国度。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事迹流传不广。他的仇敌不少,朋友却不多。所以可想而知,为他树碑立传的作家自然只能用活灵活现的想象来增补吉光片羽的回忆;人们对他的生平所知甚少,这显然给胡编乱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于是在这些人的笔下,他的生活是古怪而可怕的,他的为人是孤僻而乖张的,而他的命运则是催人泪下的。没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