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光影依稀是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缋沅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光影依稀是流年》是著名摄影师罗缋沅的图文随笔,收录了作者为文化名人所拍照片以及镜头后的名人逸事。书中以人物分篇,以娓娓道来的笔触讲述了流沙河、艾芜、杨明照、魏学峰、李华生等二十多位名家其人其事,以及作者同他们的往来,从摄影师的角度呈现出了名家的风采。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摄影师自藏的珍贵图片,包括名家书法、绘画作品及其生活照等未被公开的照片,为读者立体地了解这些名家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罗缋沅,笔名两江、罗秋。专业摄影师、摄影高级技师、自由撰稿人。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受聘于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为客座教授,被原国家国内贸易局授予“中国摄影名师”“国家级评委”称号。作品《矍铄》《琵琶起舞弄新生》《向往》《名师风采》等入选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展、第八届全国人像摄影展、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日本广岛写真交流展、中韩摄影艺术交流展、理光杯全国摄影艺术展。出版有《影室人像的思考》《影事盘旋》《川菜新作》《成都小吃》《百菜百味》等。亦有数千张图片散见于国内外各种书报杂志。 目录 一次糟糕的摄影 那次急促的摄影造访 “龙学泰斗”杨明照 侧写阳友鹤 忘不了那个简陋的书房 与九躬老二三事 淡写吴一峰 回忆孙竹篱先生 那个爽朗的笑容 如今更忆“岑三峡” 不可救药的老天真 去岁翩跹忆通才 风来散拳意 雨过留墨香 给流沙河先生拍照记 一个致力于美食的老人 大风堂人龙国屏 没名堂堂主谭昌镕 艺术诚者彭先诚 画坛怪杰李华生 我眼中的沈道鸿 絮语叨叨话季筠 啼血未尽仍笑秋 锄园耕者刘云泉 永远的探索者李金远 半醒斋主秦天柱 枕砚山房主人魏学峰 阿年故事多 太荒堂主汪晓灵 各画阁散记 得意楼主彭林 画轴轻展觑“泥娃” 长驱画笔逐心潮 植荫堂主人潘锡仁 后记 序言 认识缋沅先生已有好 几十年了,最早认识他是 在春熙路火星照相馆,而 后他又调到成都图片社当 经理。其实要说经理,他 自然会坐在办公室聊天、 喝茶、看报纸,可他不是 这样的人。经理照当,活 照干,遇上大场面外拍, 事必躬亲。故而人们总把 他当作照相的,无非手艺 好点。其实错,大错特错 ,他是一个有心人,他绝 不只是摄影家,说他是读 书人、文化人、写作人一 点不为过,这一点在圈内 人人皆知,只是他不承认 罢了,他总是说自己是搞 着玩,喜爱而已。 自退休后,颐养天年 的人不少,可他却赶上了 黄金时段,有了大把的时 间够他折腾,他一边赶往 各地采风,一边奋笔挥毫 ,看看他2018年所整理 的《影事盘旋》便知分晓 。这集子以散文的笔调记 录了他从事摄影工作几十 年的点滴经历,从《人像 是个什么东东》《身体态 势更是情绪语言》到《婚 纱照的前世今生》《白婚 纱的憧憬》,再到《那个 爽朗的笑容》以及《忘不 了那个简陋的书房》,洋 洋洒洒十万字,记录下了 一个摄影师的职业回忆, 也展开了其对文化艺术的 思考。 缋沅先生的行文严谨 ,他常常把平时所思所想 用小卡片记下来,日积月 累,这些闪光的点滴便形 成了美文珍珠,光彩夺目 。当年我办《读书人报》 《读书人》杂志时,不时 给他派过工。在“怀旧热” 中他写过《怀旧的絮语》 与《怀旧的N种状态》, 拾掇出的状态就有: 怀旧是斜阳对遥远朝 霞的想望; 是现在对逝去的隔墙 问候; 是记忆趣味的切片; 是情爱无休止的缠绵 ; 是对陈谷破袄不求甚 解的钟爱; 是泛黄老照片的一次 再显影; …… 罗列了四十余条,试 图穷尽怀旧的所有状态, 探究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东 西。他多在摄影与摄影的 边缘说事论事,写过关乎 手机热的《可爱的大指姆 》,亦以老照片为题写过 《给历史的记叙增加直接 》,从标题看过去就觉得 似乎有料有趣,挖掘的却 是图片的价值。 他喜欢读书,且很杂 。无论哪方面的文字都能 引起他的兴趣,且从中梳 理出对他有用的素材来, 用于实践之中。他镜头下 的文化人艾芜、周克芹、 余中英、朱枢、车辐、流 沙河等大家的写真,正是 他文化修为的结果。可见 他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便 是他学习的过程、进步的 过程。比如对既是摄影家 又是作家的朱枢,他的尊 重就让人动容。朱老早年 在政治上受过不公正的待 遇,缋沅对他关爱有加。 特别关心老年人的著作, 为了先生出书真可谓费尽 了心力,他逢人便推荐, 见出版者就拿出老先生的 文章给他们看。2019年 ,他以“成都两江”之名建 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每周五必发一篇他自己的 “原创”。其回忆朱老的那 篇涉及当年他们制造锦城 牌照相机的往事,竟引发 出一番新的故事:天津老 照相机收藏大家李晓磷知 悉后,网上多番搜寻,找 到了缋沅,晒出了他收藏 的相机实物,几番往还, 竟把这段成都往事整理得 清清楚楚。不过,缋沅还 是期盼着有本土老照相机 收藏家或机构能收藏或晒 出锦城牌照相机的藏品, 如设立专柜展出,他甘愿 将收藏多年的相机使用说 明书奉送,以了夙愿。 关于他与文化人的交 往,在《给流沙河先生拍 照记》《不可救药的老天 真》《去岁翩跹忆通才》 等文章中便有记载,从中 不难看出缋沅先生的为人 处世。至于他所帮助过的 书画家就更不知其数,仅 以我为例,大约20世纪 80年代初期,我初学摄影 ,因到云南出差,他便帮 助借了一台国产老相机, 之后又为我准备了九角钱 一卷的分装胶片若干,并 简单地教我使用方法,为 我打开了摄影的窗户。再 后来的故事,他不让我说 ,甚至不让我称他为摄影 的启蒙老师。像这样的人 ,至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可他还是他。 他与书画家的相识, 大多缘自他为他们拍摄人 像,如吴一峰、吕林、李 琼久、孙竹篱、岑学恭、 谭昌镕、邱笑秋等享誉全 国的大家,新人则不胜枚 举。如今这些当年的新人 ,已成书坛、画坛的领军 人物,说起缋沅先生却有 口皆碑。大家对缋沅的好 ,不能忘怀。一些初出茅 庐的书画家常请他作文品 评,许是因为他那支点睛 之笔能描出缤纷的彩虹, 却不知绩沅先生为此扰乱 了多少清梦、捻断了多少 华发! 他曾是《福布斯》的 签约摄影师,给刘永好、 夏朝嘉这些企业界的风云 人物照过相。也有缘于演 艺圈,与沈福存、石维坚 、六小龄童、竞华、左清 飞、程永玲、廖学秋等众 多名人有过交往,为这些 演艺圈名角拍照仿佛是他 分内的事,其中也有因为 照片陈列于橱窗就被“星 探”挖走的故事。 他也喜欢拍摄川菜, 差不多就是《四川烹饪》 杂志的首席摄影师,好多 或传统、或新潮的菜肴都 在他的镜头下活色生香。 他会吃,能说出点一二三 ;也会做,烧炒煎炖也能 做得八九不离十;对相识 的川菜名厨,也精心地为 他们照相。他认为,这些 都只是为了拍摄好川菜而 做的准备与体验。 多少年来,我就想写 一篇介绍缋沅先生的文章 ,可提笔总不知从何下手 导语 梳理几十年间在摄影中亲身经历的点滴,与那些在镜头内外认识的人、发生的事再次相遇,让老照片、新照片一起发声。 为人照相者,无论受命于人还是出于兴趣,揿动快门,都不仅止于捕捉瞬间的精彩,总希望撷取更深层的光亮,有的人自带高光,有的人深藏不露,那些追寻中的痴迷、微笑中的酸涩、接纳中的犹豫…… 只怜老梦恋旧事,莫笑小照绽缤纷。 后记 在那个影像资源稀少 的年代,身为摄影人,因 为拥有照相机,为身边艺 术界的前辈与朋友们拍下 不少影像,以满足他们报 刊宣传和出版画集的需要 。随着影像的积累,当年 曾起念弄一个“艺术人的 像”小展览,终因囊中羞 涩,再加之后续整理等案 头工作未及时跟进而落了 个虎头蛇尾。尔后,为朋 友拍照依然是刹不住车的 习惯,但却再无当年的打 算。 2018年暑天偶然清理 书柜,打开一包尘封近20 年的资料夹,里边竟保存 着多位前辈艺术家给我的 信函与当年给他们拍摄的 影像底片,不禁勾起了很 多回忆。友人提议,把这 些照片与拍照的过程用文 字讲述出来,或许是有意 义的。 这些年,我曾经以“照 相故事”为题,记录过为 艾芜、余中英、李琼久等 十几位蜀中前辈艺术家拍 照的往事,并刊发于《巴 蜀史志》与《影事盘旋》 等印刷物中。此番,索性 重新梳理一下几十年间在 摄影中亲身经历的点滴, 与那些在镜头内外认识的 人、发生的事再次相遇, 让老照片新照片一起发声 。 为人照相者,无论受 命于人还是出于兴趣,揿 动快门,都不仅止于捕捉 瞬间的精彩,总希望撷取 更深层的光亮,有的人自 带高光,有的人深藏不露 ,那些追寻中的痴迷、微 笑中的酸涩、接纳中的犹 豫……内在经验与情感的 交织,自会见出人在自然 、社会、权力、资本、知 识面前的自恰与游移、放 纵和自持。用镜头塑造形 象显现内心,是摄影者的 企望,当然也是我的追求 。只怜老梦恋旧事,莫笑 小照绽缤纷。由于职业的 习惯,与人交往,常常都 保持着一个照相的距离, 镜前笔下,似乎守着镜头 的客观性,记下的都是亲 历、亲为、亲见、亲闻。 无须多说了吧。 谢谢黄立新先生慧眼 玉成此书。 谢谢照相机拍下过这 些图像。 谢谢偶然或必然间还 可以继续把它们保存着。 2020年12月 精彩页 一次糟糕的摄影 见到艾芜老,是在红星中路省文联宿舍的单元门口,上午十点多,他正好提着菜篮从菜市场买菜回家。给他说明来意,谦和的他就让着我们,领我们上楼。 也许是没有事先约定,也许他根本就不把影像看得那么神秘,艾老把我们让进窄小的书房,天气不好,光线很暗,昏暗得难以调焦,而我们带去想用来制造点光影效果的闪光灯偏巧又坏了一只,无论怎么摆弄也搞不亮,扫兴中,只好硬着头皮拍了几张。过后,凡作拍照准备时,总提醒自己或别人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负重,尽可能带足备用的设备。照片没有拍好,没有勇气给艾老送去,而在大家面前总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之心,更没有勇气去请求拍第二次。 艾老也许是最豁达、最随和的人,在拍照的过程中,总是谦和地微笑着面对我们。室内光线昏暗加上光源设备出问题,都没有注意到他的衣着:衣领太随意地翻着,衣兜的纽扣也没有扣好,一副不雕琢、不刻意的样子。后来,看到电视台播放根据他的同名小说《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片头有艾老出镜,也是不紧不慢的语速,不激越不矫饰,只是平静地叙述着。而给他布置的书房,却过于漂亮气派宽敞明亮,跟现实中的情况大相径庭。老人由于出演,还获得了当年的“最佳演员特别奖”,这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第一位。如今,好在有电脑修图软件的强大功能,才使当年所拍的图像多了些温漫与柔糯,似乎更与我心中的他沾边。 1992年,艾老以88岁高龄逝世,骨灰安葬于新都新桂湖公园内,墓碑由巴金老手书,在石座上镌刻着艾老的一段话: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语句依旧不激越不矫饰,只是平静地叙述。在这个石座上,还特意凸刻出一束不会凋谢的山茶花,是山道上一次随意的采摘?是旅程中一个悄然的馈偿?是时代对这个“流浪文豪”“南行作家”的褒奖?也许,都是。 新都桂湖水边,轻浪拍岸,在艾老墓前,我深深鞠躬,有歉意、有懊悔、有崇敬,因为有那次糟糕的拍照。 艾老是新繁县清流乡人,原名汤道耕,艾芜是他的笔名。他是从这里走向文学之路的,著有《南行记》《南国之夜》《山野》《故乡》等小说。当今的清流人以艾老为荣,把这里称为“艾芜故里”,他们在一处文创园的墙上是这样描绘心中的艾老的: 颈上挂一只墨水瓶, 茫然地踌躇在饥饿的边地荒径。 像胸前挂一副听诊器在南中国巡诊, 为病入膏肓的世道探一探病情。 你搜索蛮瘴苦雨, 把焦裂的渴望轻轻湿润。 你聆听大地的呻吟, 校正流浪者挣扎的呼声。 与我的想象特别贴近,原文照搬,录于上。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