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拜占庭的赠礼(东罗马帝国对西欧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区的文化影响)(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科林·韦尔斯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一个曾经繁荣昌盛、如今灭亡已久的国家。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占据水陆交通的要津,也因此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但是较少被人注意的是,拜占庭帝国还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古希腊和基督教的文化从拜占庭向外传播,深深影响了西欧、阿拉伯和斯拉夫世界,并由此塑造了世界。
作者以文化传播者的个人活动为线索,讲述了拜占庭的文化遗产如何向外传播,以及接受者对这些遗产又有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将文化传播的过程放在历史大背景之下讨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李达,浙江大学毕业,中世纪军事历史爱好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军事史、拜占庭帝国制度史、中世纪东地中海-黑海交流史等。曾自译数本军事典籍与编年史。
目录
主要人物
大事年表
引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拜占庭与西方
1 歧路揖别处
2 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
3 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希腊语学习如何失败
4 赫里索洛拉斯在佛罗伦萨
5 15世纪的拜占庭移民
第二部分 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
6 新拜占庭
7 智慧宫
8 阿拉伯的启蒙
第三部分 拜占庭与斯拉夫世界
9 北方的威胁
10 西里尔与梅索迪奥斯的使命
11 效仿者战争
12 塞尔维亚人与其他部族
13 基辅的崛起
14 基辅罗斯的黄金时代
15 莫斯科的崛起
16 第三罗马
尾声 最后的拜占庭
致谢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序言
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僻
静角落里,一座小巧的东正
教教堂坐落在一个安静的广
场上,它缩在古城那巨大的
城墙之下,城墙一直延伸到
金角湾(Golden Horn)。
旅游指南称这座建筑为卡里
耶清真寺(Kariye Camii),
这是它更老的拜占庭希腊语
名字的土耳其语版本,它就
是位于科拉(Chora)的圣
救主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avior)。“科拉”大约
相当于俗话讲的“乡下”,“
位于科拉”这一标签反映了
教堂远离古城繁华的市中心
。朝气蓬勃、肮脏混乱而又
令人兴奋的现代伊斯坦布尔
市已经远远扩张出了古城城
墙的范围,但科拉教堂仍然
能从更大更著名的诸如圣索
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或
托普卡帕宫等景点那里分流
来大批游客。
科拉教堂的外观平平无
奇,远没有对面广场上奥斯
曼时代的建筑物那般吸人眼
球,后者很迷人,最近被修
复过,其中一栋建筑已被改
建为怡人的咖啡馆,另一栋
则被改建成了酒店。然而,
那些有幸将科拉教堂包含在
旅行计划中的人们,绝不会
忘记那里优雅精致的马赛克
镶嵌画,不会忘记内墙和天
花板上那些大胆而富有动感
的湿壁画。这些装饰在20世
纪60年代得以精心修复,描
绘了《旧约》和《新约》中
的场景和故事。它们的品质
和情绪感染力,强有力地证
明了那个消失的文明所取得
的成就——该文明在土耳其
人到来之前在这座城市中十
分繁荣。
教堂本身及与其相关的
修道院可能早在6-7世纪就
已建成,虽历经数次修缮,
但到了14世纪初,两者都已
破损颓圮了。修道院早已不
存,而教堂之所以得以保留
,几乎全赖一个富有的拜占
庭希腊人塞奥多里·梅托西
特斯的一已之力,他于
1316-1321年出资并监督了
教会和修道院的全面翻修工
程。在那几年里,科拉教堂
的马赛克画被加以拼合完成
,其湿壁画也被迅速绘制于
未干的灰泥之上。
科拉教堂是当今留存的
拜占庭艺术中最出色、最集
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范例。
科拉教堂也反映了拜占庭艺
术表现形式的悠久历史中令
人吃惊的新阶段。在千里之
外的西方,意大利画家乔托
·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与梅托西特
斯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
刚刚在帕多瓦(Padua)的
阿雷纳礼拜堂(Arena
Chapel)完成了一组湿壁画
。此作品是乔托的杰作,现
在被公认为开创了意大利文
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命。以
两处湿壁画之间清晰的相似
性为线索,艺术史学家提出
,二者具有共同的人文主义
审美,即对人物形象进行现
实描绘的新兴趣。有些人认
为这种兴趣源于拜占庭,源
于拜占庭艺术的创新时期,
它在科拉教堂体现得淋漓尽
致,并引发了西方的艺术革
命。
在梅托西特斯所处的时
代,拜占庭正处于它自己的
文艺复兴之中,可以说是更
为知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
预演。于2000年以97岁高
龄辞世的著名拜占庭学家斯
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爵士著有一本
此方面的名作《最后的拜占
庭文艺复兴》。其他历史学
家通常称之为“帕列奥列格
文艺复兴”,“帕列奥列格”
是拜占庭帝国存在的最后两
个世纪里皇帝的姓。
意大利和拜占庭的两次
文艺复兴之间有明显而重要
的差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我们知道乔托的名字,但
不知道参与修复科拉教堂的
任何一位艺术家的名字,而
所有溢美之词都献给了富有
的赞助人梅托西特斯。在某
种程度上意大利人正在摆脱
中世纪世界观,拜占庭人却
在他们的历史终结之前一直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即便塞奥多里·梅托西特
斯除了翻修科拉教堂外毫无
建树,他的名字仍然值得我
们纪念。除了他的艺术赞助
,他还被认为是最后的拜占
庭文艺复兴的奠基者。在当
时,作为杰出知识分子的梅
托西特斯是一位学识令人印
象深刻的作家和哲学家。他
还是一位有权势的政府官员
,在帕列奥列格王朝皇帝安
德洛尼库斯二世的统治下,
他在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
时间里担任首相。
以现代标准来看,跟大
多数拜占庭文人一样,梅托
西特斯是作风怪诞的夸口之
人。即使是习惯于冗长文风
的拜占庭人,也普遍认为他
那些仿古式的希腊散文啰唆
重复、自我吹嘘,而且往往
很费解。他的所有作品都保
留了下来,只有他的信件在
1671年的一场火灾中被烧
毁了——对今天费力阅读他
的作品的读者来说,可能会
因此有一种暗暗的解脱感。
其作品有:对亚里士多德的
大量评论、关于天文学的论
文、松散无力的诗歌、乏味
的圣徒传记、夸夸其谈的演
说辞,最重要的是大量关于
希腊历史和文学的文章。
然而,现代学者也在这
些作品中发现了具有价值的
独创性和自由开放的思想,
这两种品质在拜占庭作者中
并不常见。梅托西特斯甚至
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他的文
学兴趣被认为补充了科拉教
堂中那些马赛克画和湿壁画
所反映的艺术价值。与意大
利文艺复兴一样,最后的拜
占庭文艺复兴是一场文学和
智识上的运动,同时也是(
甚至更是)一场艺术上的运
动。这两次文艺复兴的线索
,都来自基督教之前的古希
腊罗马时期的著作。
梅托西特斯虔诚
导语
本书短小精悍,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对拜占庭的诸多文化遗产做了一次极好的调查。
以引人入胜的叙述和较短的篇幅,概述拜占庭帝国对欧洲、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世界的文化遗产。
拜占庭对古希腊著作的贡献,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期许得以实现,让西方世界重新获得构建西方文明基础的文献。
后记
拜占庭帝国长期在地中
海区域的政治格局中起到重
要作用。它的政治、军事情
况较受大家关注,相比之下
,对其文化的关注要少一些
。本书讲述了拜占庭文化遗
产的传播历程,也讲述了西
欧、阿拉伯文明和斯拉夫文
明是如何对待这些文化遗产
的。作为一本面向大众读者
的小书,本书将视角集中在
一些关键人物身上,通过描
述这些人的事迹来展现古希
腊文化和基督教从拜占庭帝
国向外传播的过程。
纵然拜占庭帝国已经灭
亡了五百余年,它留下的赠
礼依旧在对全世界产生影响
。希望本书能让读者更加了
解拜占庭文明,更加了解文
化在世界各地传播的状况。
编者水平有限如书中有
疏漏或错讹之处,敬请读者
指出,在此谨表谢忱。
服务热线:133-6631-
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21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体现了非凡学识的
作品……以极易理解又颇有
启发性的方式讲述故事,读
者将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
被书中的故事引入一段怡人
的旅途之中。
——托马斯·R.马丁,圣
十字学院古典学教授
本书对拜占庭的许多文
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极好的调
查……韦尔斯巧妙地综合现
有学术成果,展示了拜占庭
人是如何深刻地影响所有邻
近的文明的……本书包含历
史人物介绍、详细的地图和
时间表。
——《出版人周刊》
这本史书提醒了我们,
我们的三个重要文明都得益
于拜占庭文明。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
精彩页
第一部分 拜占庭与西方

歧路揖别处
你若去意大利旅行,便会发现拜占庭仿佛近在咫尺。而当你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特别是教堂时,这一点点距离也悄然而必然地消失了。在这些地方,拜占庭如薄雾一般绕在你身旁,掩盖了那些德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声音。比如坐落在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便是在拜占庭工匠的帮助下,仿照君士坦丁堡损毁已久的圣使徒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所建,并点缀着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威尼斯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得到的战利品。又比如拉文纳(Ravenna)的圣维塔莱教堂(Church of San Vitale),教堂里那幅著名的镶嵌画上,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和他的妻子—艳名远播、出身风尘的皇后狄奥多拉(Theodora),带着各自的随从,目光平静地穿过15码的后殿注视着对方,已有1400多年之久。
欧洲最有生气的拜占庭遗迹在意大利,意大利最有生气的拜占庭遗迹在拉文纳。今天的威尼斯确实更有拜占庭的感觉,但它代表的是更晚的时代,而且无论如何,威尼斯的拜占庭风格也基本是抢来的或复制来的,而拉文纳的拜占庭风格则是原生的。早在威尼斯城打下第一根桩之前,拉文纳就已建成。拉文纳城四周的沼泽环境使其比罗马更容易防御,它在中世纪初成了拜占庭政府在意大利的首府。
然后野蛮人——汪达尔人、哥特人等——便汹汹而至,夺取了权力,造成了我们熟知的“罗马的陷落”。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决心光复沦陷的土地,并对意大利和西罗马帝国的其他故地进行了残酷而艰苦的征服。漫长的战争结束后,他建立了圣维塔莱教堂以庆祝胜利。
出圣维塔莱教堂只需走几分钟,有一座圣阿波利纳雷教堂(Basilica di Sant' Apollinare Nuovo),教堂中的镶嵌画向我们提供了另外的信息,这个信息与皇帝夫妇和他们随从的那种平静、坚定的目光截然不同。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由东哥特国王、政治家狄奥多里克大王(Theoderic the Great)在查士丁尼即位前所建,比圣维塔莱教堂早了一代人的时光。画中描绘了哥特人进入罗马世界时最意气风发的一幕。两幅马赛克镶嵌画在教堂那长长的内墙上南北相对:南面的是拉文纳的城市全景及狄奥多里克大王的宫殿,北面的则展现了附近克拉赛港(Classis)的景色。
南墙的城市风景画上曾经有哥特人的肖像,包括狄奥多里克的阿马尔家族(Amal)及其他贵族成员。查士丁尼收复这里之后,如同他们煞费苦心地把哥特人从意大利彻底根绝一样,拜占庭人撬下了这些描绘哥特人形象的马赛克,换上了其他马赛克。今天的游客很容易就能找出那些斑驳的区域,后来镶嵌上去的马赛克与原来的马赛克无法融为一体。在画中宫殿旁边的柱子的边缘,在那些掩盖了原本的哥特人形象的大片覆盖物的边缘,你仍然可以看到几块手指造型的马赛克,由于这些石块在柱子上镶嵌得太精致,难以被拆除,因而在修改中得以保留下来,仿佛最后一批哥特人就藏在柱子后面,等着从覆盖物下一跃而出。在附近的墙上,有一幅似乎曾经是狄奥多里克的肖像,旁边的名字已经被去掉了,代之以查士丁尼的名字。
圣阿波利纳雷教堂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一种普遍状况。当时确实有一种文明,却是一种笨拙的文明,学者称之为“亚罗马”(sub-Roman):半罗马、半蛮族的文化群体,比如在4-5世纪西方分裂的过程中崛起的哥特人。这些发酵中的小世界是西欧诞生的最早迹象,它们首先出现在此前的罗马殖民地,从西班牙、高卢到德意志,再南下巴尔干,最终进入意大利本土。
然而,哥特人统治下的意大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酵时间,作为发酵容器的哥特政权很快就被查士丁尼为收复这里而发动的枉然的战争所毁灭。不仅哥特人承受了苦难,事实上几乎整个半岛都受到了毁坏。本该拯救当地居民的人,却给他们造成了深深的创伤。
并非野蛮人的入侵,而是这场残酷的拜占庭再征服活动造成的浩劫,终结了西方的古代世界。
然而,恰在查士丁尼的再征服之前,狄奥多里克统治下的意大利充满了乐观的气氛。5世纪早期的西方世界可谓战火频仍、动荡不安。罗马帝国的统治逐渐瓦解后,到来的蛮族与群龙无首的罗马地方精英建立起不稳固的伙伴关系:汪达尔人最终去了非洲,西哥特人待在西班牙,法兰克人停留在高卢。蛮族军队还曾在410年和455年两度进入罗马城。罗马帝国的崩溃,使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一位基督教主教和作者——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不再关注尘世的情景,转而向他的读者描绘上帝之城,那里一尘不染,坚不可摧,和衰落的罗马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在这短短几十年内,西方世界完成了一次转折。
476年,即后世认为的西方的帝国灭亡的年份——其实同时代人对此并不在意。那时帝国权力已经衰微不堪,纵然灭亡也不引人注目。5世纪的最后十年,拜占庭邀请狄奥多里克——他在君士坦丁堡长大,并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和追随者一起夺取意大利。哥特人与古老的罗马元老院的精英们结成了脆弱的联盟,自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7: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