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理查德·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收集资料,研究邓小平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理查德·伊文思先生完成了《邓小平传》,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 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在这部书中,理查德·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15章,叙述了1904年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 《周恩来传》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最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本书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权威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毛泽东传》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毛泽东传记。作为全球毛泽东研究领域里最权威、最畅销的作品之一,本书采取以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其他领域并穿插个人生活的写法,揭秘了他的那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如何为此而奋斗。 作者精心研究了大量最新的文献资料,完整、准确、生动地再现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做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本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可读性,对世人重新理解、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迪克·威尔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主编,《远东经济评论》(FarEaster-Economic Review)前主编,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深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目录 《邓小平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典藏纪念版)(精)》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1904—1920) 第二章 油印博士(1920—1926) 第三章 军阀与布尔什维克(1926—1927) 第四章 身处险境(1927—193I) 第五章 长征(1931—1935) 第六章 转战太行(1935—1945) 第七章 逐鹿中原(1945—1952) 第八章 百花齐放(1952—1957) 第九章 大跃进(1957—1965) 第十章 走资派(1965—1973) 第十一章 打倒“四人帮”(1973—1976) 第十二章 收拾善后(1976—1981) 第十三章 国家领导人(1981—1984) 第十四章 天安门(1984—1989) 第十五章 可敬的老人(1989—1993) 结论 附录 《周恩来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典藏纪念版)(精)》 作者序 译者新序 1 多次收养(1898~1913) 2 就学津门(1913~1917) 3 东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学法国(1920~1924)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领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义(1927) 9 重获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声 结束语 译后记 《毛泽东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典藏纪念版)(精)》 作者序 第一部分 引弓待发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 3 深渊蛟龙(1915—1918) 4 转变(1918—1921) 5 未来的缔造者(1921—1924) 6 三薯饭(1925——1927) 第二部分 奋斗 7 “山大王”(1927—1928) 8 抗争(1928—1930) 9 遭贬(1931—1934) 11 延安(1935—1937) 12 蓝苹(1937—1938) 13 恶战(1938—1941) 14 “抽象的爱”(1942—1945) 15 魔鬼的晚宴(1945—1948) 16 兵临北平(1948—1949) 第三部分 大权在握 17 虎口取食(1949—1951) 18 挥鞭(1952—1954) 19 弄潮(1955——1956) 20 夜鹰(1956) 21 百花齐放(1957) 22 东风压倒西风(1957—1958) 23 大跃进(1958——1959) 24 旧靴(1960—1963) 25 孤军奋战(1964—1965) 26 文化大革命(1965—1966) 27 黑手(1966——1970) 28 和尚打伞(1970—1976) 结论 译后记 序言 理查德·伊文斯先生1928 年出生于英国,1952年开 始就职于英国外交部门。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他来到中 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 政治参赞。他到中国后,最 先做的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 是把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 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 章的报告》传递回英国。那 时的伊文思先生,对邓小平 了解的不多,也不了解共产 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然而。 他却被邓小平的报告所吸引 ,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在以后的30多年中,一 直从事外交工作的伊文思先 生,不论在北京,还是在伦 敦,不论在日内瓦,还是在 巴黎,始终关注着中国,关 注着邓小平。1984年至 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 大使,有机会更加深入全面 地了解中国。他参与了中英 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为促 进中英友好做了许多有益的 工作。 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 时间搜集资料,研究邓小平 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 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伊 文思先生完成了本书(原书 名为《邓小平与当代中国》 ),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 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 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 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 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 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不 平凡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 温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 生按时间顺序分15章,叙述 了1904年至1993年邓小平 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 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 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 。 由于本书作者是国外人 士,其立场和观点与国内学 术界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某 些提法亦是我们所不能接受 的,仅供参考。另外,由于 本书涉及众多的历史事件与 人物,时间跨度大,内容上 难免有不够准确之处,请读 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此次 出版中译本,除对第十四、 十五章个别地方作了些删节 之外,还订正了部分对史实 的错误记述。 导语 西方政要和学者笔下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传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典藏纪念版! 数百余幅珍贵图片精彩呈现! 掌握独家珍贵历史资料,经过数十年深度研究,披露真实的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 最客观公正的纪念碑式传记作品。 视角全新,观点犀利,情节鲜为人知。 后记 本书是由英国著名记者 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关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周 恩来的一部传记,其原名为 《A Story of Zhou En-lai》 (1898~1976),首次翻 译出版时定名为《周恩来》 。时至今日,该书之中译本 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已有20 余年了。在这20余年间,共 有三家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中 译版,分别是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的绿皮简装本和黄皮精 装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的蓝皮简装本和蓝皮精装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 红皮简装本和此次即将再版 的红皮修订本,共计出版总 数约达60余万册。这部著作 之所以能大量发行和长期再 版,应该得益于原书作者迪 克·威尔逊笔下内容的客观 性和可读性,得益于各家出 版社及各位责任编辑的重视 和敬业,得益于广大读者的 厚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 周恩来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 上分量很重的领袖人物,他 本身的生平和经历自然会引 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本书从1989年第一次翻 译出版之后,译者和很多读 者有过广泛的交流,其中既 包括周恩来生前的秘书和身 边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包括 那些长期在党政军‘领域工 作的老一辈领导,还包括一 些专门从事周恩来生平研究 的专家学者,更包括那些十 分崇敬和爱戴周恩来的普通 百姓。在他们看来,周恩来 是一位主见独特、处事稳健 、有血有肉、温和慈祥的领 袖人物,他的存在和他在中 央领导层所具有的特殊权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 政治生活的走向,也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到国际政治风云 的变幻。他的作用力和影响 力,他的个人风格和个人魅 力,深深地感染了整个中国 乃至世界。作为译者,这种 体会或许会更深,感受或许 会更真。 值此再版之际,我们需 要强调的是,迪克·威尔逊 先生的长期大力支持是我们 翻译和出版该书的先决条件 。记得翻译之初,我跟他一 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电话 和信笺不断,深感他的真诚 和热心。1996年11月间, 迪克-威尔逊先生曾来华访 问,当时他在北京极力寻找 译者,希望能和译者见上一 面。尽管我们通过多次电话 ,但毕竟我们未曾谋面。遗 憾的是,译者当时出差不在 北京。等我返回北京后,他 又离华回国了。迄今为止, 虽然我们未曾见上一面,但 怀念之心永存。 本书翻译过程中,译者 对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注释 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并增加 了一些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 该书内容的注释。特此说明 。 精彩页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1904—1920) 邓小平本名叫邓希贤,他年轻时从事革命活动后才改名为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中国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农历是七月十二日。邓小平从小到青年时期一直使用农历的出生日期。他于20世纪20年代赴法勤工俭学时,所登记的出生日期就是七月十二日。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任妻子。邓家居住在距广安县城几里远的牌坊村。广安县位于四川省的东部,这里山川密布,景色秀丽。邓文明拥有大约10公顷田,好的年份,一年可以收获lO吨谷物。广安县地域广大,有数千户居民,但它不是四川的繁华地区。四川的大动脉长江,从西南部流向东北部,贯穿全省,沿途有不少支流汇入。广安县城坐落在长江的支流嘉陵江边,但距长江河谷还有很长的距离。广安距省会成都有600多里,要绕过几座绵亘的山脉才能到达成都。重庆是距广安最近的大城市,但离广安也有300多里。 邓家的祖先是从华南移居四川的,时间至少是在邓小平出生的两百年以前。如果再往前追溯,邓家的祖先最早是从中原迁往华南的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的一部分,原居住在中原,后来迁移到南方。但在这之前的几个世纪里,他们的情况并不为人们所知,颇具神秘色彩。客家人所讲的方言和沿袭下来的很多风俗习惯,与中国南方当地的其他汉族人或其他民族的人都不同。不过,邓家可能早在迁入四川前,就已经放弃了客家话和客家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到了18世纪初,就更可以肯定这一点,因为在那个时候,邓家出了一位名人,在朝廷做了大官。此人名叫邓时敏,在乾隆时期当过翰林、大理寺正卿。1774年,邓时敏告老还乡。在他去世后不久,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村口建起了一座牌坊,上面刻着皇帝御笔亲题的字,从此,这个村子就改叫牌坊村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成为当时失势的邓小平的一条罪状,牌坊村改名为反修生产队,牌坊也被捣毁。虽然后来村子又改回牌坊村的原名,但牌坊却一直没有重建。 邓文明精力充沛,开明乐观,热心地方公益。在邓小平离开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邓文明一度曾成为广安及周边地区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指挥过数百人的民军,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牌坊村一些还记得邓文明的老人曾对外国游客介绍说,邓文明平易近人,乐于同人交往,能够和各个阶层的人打成一片,在调解地方争端时能够秉公处理。在家里,他严厉而又温厚,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格,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也能倾听他们的辩解。他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但人们还记得,他在中年时就已经谢顶,蓄着胡子。邓小平倒一直没有谢顶,但他在性格和气质上则继承了父亲的大部分优点: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却并不引人注目。邓文明在确定他的第一任妻子张氏无法生育后,才娶了淡氏。淡氏娘家的家境很好,她嫁到邓家时的嫁妆是一张雕刻精美的大红木床,这样的嫁妆,贫苦人家是负担不起的。邓小平就出生在这张床上。20世纪80年代,在邓文明的旧居里还能看到这张床。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子女。一女三男,邓小平排行老二,却是三个男孩中最大的,是家里的长子。后来,或许是在邓小平1920年出国之前,淡氏变得体弱多病,并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死于肺结核。没有人写过或讲到过她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因此很难推断她对子女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也无从判断她和子女们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子女们对她有多大的依恋。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