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协同实施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王德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我国民法典实施过程中,妥善处理其与民事诉讼法的协同关系至关重要。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呈现四重属性,即衔接性、交融性、竞争性、互补性。基于前述四重属性,围绕民事主体与诉讼当事人的统一与分离,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范配置,诉讼债权的证成及其法律适用,请求权竞合问题的解决以及非讼事件与非讼程序立法等五个议题,从实体法与程序法交互的视角深入研讨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实施中彼此脱节或冲突的问题,将助力民法典时代良法善治的治理效果的达成。
作者简介
王德新,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师范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著有《民事诉讼行为理论研究》《民事证据法前沿问题研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师范大学“杰出青年”等荣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事主体与诉讼当事人的分离与衔接
一 民事主体与诉讼当事人的统一性
(一)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统一性原理
(二)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分离的现象
二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的分离与衔接
(一)胎儿
(二)死者
三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的分离与弥合
(一)设立中的法人
(二)清算和破产阶段的法人
(三)法人超越目的范围的行为
四 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的分离与弥合
(一)“非法人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不一致性
(二)若干特殊组织的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
第二章 民法典中证据规范的配置及其适用
一 证据规范及其立法配置的模式
(一)证据规范的类型与逻辑构成
(二)证据规范的立法配置模式
(三)民法中配置证据规范的意义
二 我国立法中证据规范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诉讼法中对证据规范配置的现状
(二)我国《民法典》中证据规范配置的现状
三 《民法典》中证明责任分配规范的优化解释
(一)“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概念分立
(二)证明责任分配的理念
(三)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的选择
(四)对《民法典》中证明责任分配规范的优化解释
四 《民法典》中其他证据规范的配置情况
(一)《民法典》中的证明方法规范
(二)《民法典》中的证明评价规范
(三)《民法典》中的证明标准规范
(四)《民法典》中的证据方式规范
第三章 “诉讼债权”的理论建构与法律适用
一 债权理论的缘起及其应用领域的扩张
(一)债权理论的缘起与扩张
(二)债权理论引入诉讼法领域的可行性
二 诉讼债权区别于私法债权的理论特质
三 诉讼债权的生成机理与主要类型
(一)公法性质诉讼债权的法律生成
(二)私法性质诉讼债权的法律生成
四 诉讼债权理论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程序保障理论的实质化
(二)有助于促进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协同实施
(三)能够为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完善提供更优的理论基础
五 结语
第四章 民法典中请求权竞合条款的实施策略
一 民法典实施中请求权竞合的复杂形态
(一)民法典中“请求权”的含义
(二)民法典时代请求权竞合现象的复杂化
二 民法典对请求权竞合解决的有限回应
(一)民法典中的请求权竞合解决条款
(二)民法典对请求权竞合问题回应的不足
三 解决请求权竞合的实体法思路
(一)大陆法系民法的请求权竞合学说
(二)各国处理竞合的判例实务
(三)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
(四)《民法典》中的请求权竞合条款在实施中的困境
四 解决请求权竞合的程序法思路
(一)大陆法系的诉讼标的理论
(二)大陆法系的诉的合并理论
(三)英美法系的诉因选择理论
五 《民法典》实施中请求权竞合问题应对策略的展望
(一)对《民法典》第186条的优化解释
(二)前述解决方案的优越性
第五章 非讼事件的范围扩张及立法应对
一 非讼程序的理论认知与立法演进
(一)非讼程序的理论认知
(二)中国相关立法的发展演进
二 非讼事件与非讼程序的比较法考察
(一)以特别规定的方式,将非讼程序融于诉讼程序之中
(二)非讼事件单独立法,更有效地发挥实施实体法的功能
(三)民事司法程序的分离与分解趋势
三 民法典与非讼事件法的协同
(一)民法典的实施对非讼程序的需求
(二)民法典与非讼事件法的协同思路
四 非讼事件扩张与程序法的应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典》(以下简称《民法典》
)已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
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
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
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
事诉讼法》)也于2021年
12月24日完成修改,自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意味
着民法学的研究重心将从“
立法论”转向“解释论”,如
何正确阐释和科学实施《民
法典》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就民事权利的司法救济视
角观之,《民法典》与《民
事诉讼法》犹如“车之双轮
、鸟之两翼”,两者的协同
实施非常重要。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或
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
向来是受关注的议题,从早
期的宏大理论叙事到如今在
司法操作层面上的协同实施
,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学理层面,围绕实体
法与程序法“孰轻孰重、谁
先谁后、谁主谁辅”的问题
一度激烈争鸣。大陆法系传
统理论认为,民事诉讼的目
的是保护私权,即通过具有
既判力的裁判对当事人之间
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确
认和宣示,因而呈现一种程
序工具主义的理论立场。在
英美法系,人们相信“正义
先于事实”(Justice before
Truth)、“程序先于权利”
(Process before Rights)
;若法官认为某项实体法规
则为“恶法”,则可以通过创
制新判例的方式实现法律规
则的修正发展,因而呈现一
种程序中心主义的立场。但
近代以来,两大法系学者都
对自己的法律传统进行了反
思。日本学者对两大法系学
术思想兼容并包,一度得出
了“程序法乃实体法之母”的
观点,即“诉讼法具有先行
于实体法,或者说诉讼具有
作为实体法母体的重要意义
”。中国具有“重实体、轻程
序”的法律传统,受此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民
法学者多认为实体法是“主
法”,程序法是“助法”,二
者是“主从关系”。即便是诉
讼法学者,当时也经常援引
马克思有关“审判程序和法
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
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
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
系一样”的论述,主张程序
法与实体法是形式和内容、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但到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
域外法学著作的大量翻译和
引入,程序法与实体法同等
重要的观点开始在我国学术
界渐成主流。诚如日本学者
兼子一所言:“实体法和形
式法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
,对诉讼都起作用,在它们
之间不可能存在主从关系。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权威学
者江伟教授认为,“既要反
对绝对工具论,又要反对程
序至上论,树立程序与实体
并重的思想”。民法学者亦
认为,“权利赋予和权利保
护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二者同等重要”。随着程序
法与实体法同等重要、程序
公正与实体公正同等重要的
观念成为主流和共识,在中
央一些政策文件中也开始将
其作为司法改革的精神指引
。时至今日,关于实体法与
程序法“孰轻孰重、谁先谁
后、谁主谁辅”的宏大肤浅
的议论逐渐减少,从交互的
视角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已
经蔚然成风。
在立法层面,民事立法
和民事诉讼立法总体上呈现
协同互动关系。新中国成立
早期,民事立法进展相对缓
慢,但民事审判活动却一日
也无法停歇。为此,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以宪法为根据
,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
经验和实际情况”,先行审
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试行)》。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
法通则》)颁布后,最高人
民法院先后于1988年和
1990年制定了两个“关于贯
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诉讼法
规范。随后,我国又于
1991年制定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全国
人大在立法起草说明中专门
指出了立法协同的立法意图
,即“按照民法通则等实体
法,相应地增加了程序方面
的规定”,如增加了宣告失
踪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
告程序等。也正是在此前后
,各地法院的民事经济审判
方式改革开始起步,我国的
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开始
真正起步并迅速繁荣发展,
举证责任、诉讼模式、诉讼
目的、诉讼法律关系、程序
保障、审判独立、法院调解
等是这一时期备受关注的理
论议题。在1991年及其以
后的十余年间,有关实体法
与程序法协同实施的学术讨
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
是抽象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关
系论争。二是民事主体与诉
讼主体的关系问题,在20世
纪90年代末期已经引起了部
分学者的关注。三是民事证
据立法的问题,在2001年
前后“民法典”和“民事证据
法”均有列入立法规划的议
论,民事证据法是编入民法
典、单独立法还是制定司法
解释引发争议,最终以《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
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
而告一段落。2014年中央
决定编纂《民法典》,围绕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协
同构建”的立法论议题,民
法,特别是诉讼法学界又兴
起了一波研究热潮,涉及请
求权竞合、家事司法与家事
立法、证据规范配置等议题
。但遗憾的是,在《民法典
》编纂过程中,民法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