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插花地册子(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止庵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有关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或思想杰作的个人角度的品鉴之书,也是关于文学价值和审美的一家之言,被一些嗜好读书的学人誉为“一部关于书的《随园食单》”。
作家和学者止庵在这本《插花地册子》里,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对印象深刻的作品逐一评点,又在时间的经度和地域的纬度间勾连比较,指出作品好在哪里,或者糟在何处,评论各书自具慧眼,不跟风,不故作高深,平易亲切,耐人寻味,使得本书有望成为一部阅读品鉴、甚或文学写作的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止庵,传记、随笔作家,著有《惜别》《画见》《周作人传》《神拳考》《樗下随笔》《云集》等。
目录
增订版序
原序
第一章 小时读书
第二章 创作生涯
第三章 师友之间
第四章 读小说一
第五章 读小说二
第六章 读诗
第七章 读散文
第八章 思想问题
如逝如歌
骊歌
月札
日札
挽歌
后记
后记之二
增订版后记
序言
记得当年《插花地册子
》面世后,有书评云,对嗜
好读书的人来说,这是一部
“关于书的《随园食单》”。
我很感谢论者此番揄扬,但
也知晓所言太过夸张;而且
话说回来,我的本意并不是
在开书目上。实话说我也没
有这个本事。书目只能显示
—或暴露——开列者的水平
,当然附庸风雅者除外。真
有资格开书目的,读书必须
足够多,足够广,而且自具
标准,又无所偏私,更不能
先人为主。我读书则如这书
中所述,在范围和次序上都
有很大欠缺,迄今难以弥补
。所记下的只是一己多年间
胡乱读书所留下的零散印象
,别人愿意参考亦无不可,
但若视为一份推荐书目则难
免误人子弟了。——顺便讲
一句,我另外的几本书也有
被误读之虞:《神拳考》不
是讲述历史,《惜别》不是
私人回忆录,《周作人传》
不是“传记文学”。
我曾说,我这个人活到
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
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件事的
话。这话讲了将近二十年了
,之后这段时间仍然如此。
关于读书我写过不少东西,
但很少谈到读书的好处,特
别是对我自己的好处。这里
不妨总括地说一下。回顾平
生,我在文、史、哲方面的
一点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
益甚少,更多的还是自己东
一本书西一本书读来的。说
来未必一定是相关学科的书
,也包括各种闲书如小说、
戏剧、诗歌、散文在内。当
然难免只是一鳞半爪,譬如
小时读《三国》,记住“依
样画葫芦”,读《红楼》,
记住“银样镴枪头”,读《水
浒》,记住“瓦罐不离井边
破”,诸如此类,但集腋成
裘,渐渐学到一些东西。以
此为基础,逐渐有了比较固
定的对于历史、社会、人生
的看法,以及养成一应兴趣
、爱好、品位等。将我具体
的人生经验及见识与书上所
讲的相对照,有如得到良师
益友的点拨,人生不复暗自
摸索,书也不白读了。假如
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
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
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
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
教育,而《插花地册子》所
记录的就是这一过程。
当然,具体说起这码事
儿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村上
春树在《无比芜杂的心情》
中写道:“书这东西,根据
年龄或阅读环境的不同,评
价一般会微妙地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推移中,我们
或许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
长与变化来。就是说,将精
神定点置于外部,测算这定
点与自己的距离变化,就可
以在某种程度上确定自己的
所在之地。这也是坚持阅读
文学作品的乐趣之一。”对
我来说,有的书的好处当下
就感受到了,有的书的好处
却要过很久才能领会,有的
书的意义仅仅在于引导我去
读相关的、比它更为重要的
书,也有的书昔曾视若珍宝
,今却弃如敝屣。此亦如与
人来往,有的一度密切,继
而疏远,乃至陌如路人;有
的则属交友不慎,后来幡然
悔悟。不破不立,读书不违
此理。
某地曾举办一项名为“三
十年三十本书”的活动,要
求报出曾影响过自己的书单
,我亦在被征集者之列,在
附言中强调说,影响了“我
们”的书,不一定影响了“我
”。就我个人而言,多少年
来读书有个基本目的,就是
想让“我”与“我们”在一定程
度和方向上区分开来。“我
们”爱读的书,说来我读得
很少。在思想方面,我不想
受到“我们”所受到的影响,
或者说我不想受到“我们”的
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读
书之为一种自我教育,正是
对于规范化和同质化的反动
。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
,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
是“我”而不是“他”,尤其不
是“我们”。话说至此,可以
再来解释一下当初何以要起
这个书名。“插花地”就是“
飞地”,查《现代汉语词典
》,飞地,“①指位居甲省
(县)而行政上隶属乙省(
县)的土地。②指甲国境内
的隶属乙国的领土”。用在
这里是个精神概念,其意庶
几近于所谓“异己”。
将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
育,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
实在是无奈之举。当年假如
不进行这种自我教育,恐怕
就谈不上真正受到教育了。
以后的人情况容或有所变化
,但这一环节大概也不能够
完全欠缺。虽然具体内容是
不可能照样复制的,前面说
到,影响别人的书未必能影
响我,同样,影响我的书也
未必能影响别人。所以书目
还得自己来拟,书也还得自
己来读。然而亦如前面所云
,别人愿意参考亦无不可。
这也就是我不揣冒昧,将这
本谫陋的小书再度交付出版
的缘由。
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
[补记]有一次做活动时史
航说起,最希望我写的书是
《插花地册子》续集。我记
住这个话头儿,此番要出新
版,的确想过整整补写一章
,标题或许就仿照大仲马的
《二十年后》。然而酝酿再
三,终于交了白卷。只利用
旧日笔记对全稿稍作修订增
补,未免有负于友人的厚望
。盖此书实为一部个人的成
长记,后来尽管继续认真读
书,亦不无具体心得,即如
我在《增订本后记》中所云
,但无非拾遗补缺而已,到
写完即我满四十岁时,所思
所想总的来说“大事已然”,
只是先前的认识进一步得到
印证,实难像《庄子》里蘧
伯玉那样,“行年五十
导语
对于嗜好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关于书的《随园食单》。
对于向往独立思考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提供方法的书。
对于希望“成为你自己”的人来说,这是一部示意路径的书。
作者充分运用海量阅读带来的审美眼力指导和磨练自己的文学创作,写法结构谨严,针脚细密,分寸拿捏适度。
作者的创作实践与他的丰富阅读经历和典雅品位之间,形成了一个优美互证。
后记
《插花地册子》在二○○
一年和二○○五年各印行过
一版。后者订正了前者的个
别错谬,却又添了新的错谬
,如《挽歌》竟漏排了一行
。这回重新出版,将插图尽
皆删去,对各章内容做了程
度不等的修改,还适当有所
增补,多采自过去所记的零
散笔记,但凡是已经写成文
章的就不再重复了。所有增
订,均以二○○○年完成这本
书时自家的见识为下限,否
则未免成了未卜先知。举个
例子,书中谈到张爱玲,那
时她的中文作品《同学少年
都不贱》《小团圆》《重访
边城》尚未揭载,英文作品
The Fall of the Pagoda、
The Book of Change、The
Young Marshal(未完成)
亦未付梓,更未由他人译成
中文,她为电影懋业有限公
司编的剧本也大多没有整理
出来,仅凭当时所见的小说
《五四遗事》《怨女》《色
,戒》《相见欢》《浮花浪
蕊》《红楼梦魇》,注译的
《海上花》,以及一些散文
,还无法清晰地了解张爱玲
一生后四十年的创作历程,
更不可能提出“晚期张爱玲”
这说法。现在可以说,她的
这一时期大概分为三段:一
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七年,以
英文写作为主,除上面提到
的几种外,发表和出版的有
Stale Mates、A Return to
the Frontier、The Rouge
of the North,同时为“电懋
”编写剧本,现存九种,此
外还有些中译英和英译中之
作;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三
年,继将The Rouge of the
North自译为《怨女》后,
小说有《色,戒》《相见欢
》《浮花浪蕊》《小团圆》
《同学少年都不贱》,散文
有《忆胡适之》《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等,还有《
红楼梦魇》和《海上花》,
英译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亦有定稿,晚期
创作乃以这一阶段为高峰;
一九八四年以后,只有《对
照记》及少量散文面世,
The 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定稿亦告遗失,
致终未完成。这些说来话长
,此处略提一下,以见今昔
见识上的一点差别,也算是
对书中相应部分的补充。
二○一五年十月十日
精彩页
七岁那年,我该上小学了,正赶“文化大革命”兴起,百事俱废,推迟了整整一年才入校。上学后没有语文课本,学的是一册《毛主席语录》,当时叫“红宝书”,可以管所有事情。老师每节课讲一两段,连带认字与领会里面的旨意。《语录》原本不是当教材编的,生字与语法现象并不循由简而繁的顺序出现,现在想来这种课一定颇不容易教,更不容易学。可是两方面似乎也都能够对付。而且此前我在幼儿园里已经认识一些字了。那时还搞“早请示,晚汇报”,每天要抄一段语录,次日交给老师,好久我才找着窍门,专挑字数少的,有一条最短,只有两个字:“多思。”抄的次数最多,以致几乎天天都是在“多思”。不记得过了多久才有了真正的课本,大概总是一年以后罢,可是课本并没有更多趣味,而我也就沿袭了从前学《语录》的习惯,依然是对付而已。这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我不再学习语文为止。当年除了《毛主席语录》,还有一册《毛主席诗词》,大概因为形式内容均非浅显,好像不曾当过课本讲授,但也是必须学习的。我读古人诗词,即是从《卜算子·咏梅》后面所附陆游的那首同题之作(“驿外断桥边”)开始,我也是由此第一次领略中国诗词之美。上中学后我背诵了许多唐人绝句,语文课上不爱听讲,便在课本的空白处默写,一学期下来,几乎都写满了。至于老师所讲的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可以说是不大用心去听的。期中、期末都是开卷考试,可以看课本,一抄就是,无须犯难。上大学学的是医科,没有中文课程,所以这方面受的教育,迄今仍然是空白。大学毕业后,有一次得知社科院要办函授课,讲些文学概论之类,我想不如也来补习一下,遂托那里的一位友人代为打听。谁知他反倒说,你没学过这个正是好事。我由此打消了重学中文的念头。顺便说一句,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公众的必读书,而我由打篇末的注释里学到不少历史方面的知识。我很早就对历史具有浓厚兴趣,尤其是中国历史,主要是想知道一些事情,但是这方面的读物一时很难找到。外公家有一本专门解释《毛选》成语典故的书,好像不是正规出版物,我也曾经反复翻看。
上面讲不喜欢上语文课,这里却也有区别,可以说我是对课本里的那些文章始终了无兴趣,尤其是每篇文章几乎一律分作三段,每段体现一层意思,末了还要总结出全篇的所谓中心思想,实在有点儿让人腻味,—这甚至影响到我多年以后写文章,故意不按这个路数来写;但是,因为受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而认识了不少字,并且学到基本的语法知识,所以也不能说一点好处没有。只是有一样儿我简直不会,就是作文,这可能与我不爱学习课文也有关系。可是赶上要写作文我也不怕,因为父亲可以代笔。上中学以后,拢共只有一两篇作文出自自己之手。我从学校领来题目,跟父亲说几句好话,他一会儿就写成了,交给我时总说让我用自个儿的话重写一遍,其实他已模仿过我的语气,所以我只需抄录在本子上就行了。交给老师之后,父亲很关心得到什么说法。有一位韩姓老师,总在我的作文本上用红笔又圈又点,批上“好”或“很好”的字样,末了还会给予满意的评语。父亲看了很高兴。可是韩老师所给的分数,却总是“五减”,而不是满分的“五加”,这让父亲困惑不解。大概老师觉得满分就是到头了,从此他无须再教,我也无须再学,那怎么行呢。他哪里知道就中的底细。父亲赋闲在家,不能发表作品,但是毕竟手痒,所以,代我写作文也就成了一桩乐事。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