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自序 “上”、“大”、“人”——最早最美的书写 序篇 最初的汉字 汉字演变 结绳 绳结 仓颉 象形 毛笔 甲骨 金文 石鼓 李斯 由篆入隶 秦隶 简册 书法美学 波磔与飞檐:汉隶水平线条 即兴与自在:王羲之《兰亭序》 厚重与飘逸:碑与帖 平正与险绝:行草到狂草 法度与庄严:唐楷 意境与个性:宋代书法 形式与表现:元明书法与文人画 古朴与拙趣:走向民间的清代书法 感知教育 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课:“点”,高峰坠石 第二课:“一”,千里阵云 第三课:“竖”,万岁枯藤 第四课:“撇”,陆断犀象 第五课:“弋”,百钧弩发 第六课:“力”,劲弩筋节 第七课:“辶”,崩浪雷奔 汉字与现代 建筑上的汉字 墨:流动在光里的烟 帖与生活 书法云门:与身体对话 回到信仰的原点 回到九宫格 序言 “上”、“大”、“人”:最 早最美的书写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 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 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 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 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 ,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 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 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 ?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 。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 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 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 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 线描摹在九宫格的练习簿 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 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 ,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 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 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 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 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 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 ,一点一滴,一笔一画, 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 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 ,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 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 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 。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 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 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 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 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 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 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 。红色像一种“界限”,我 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 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 宫格使我学习“界限”、“ 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 对“规矩”的学习。“规”是 曲线,“矩”是直线;“规” 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 学习里,包含了一生漫长 地学习为人处事的“规矩” 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 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 方”的端正,也学习“圆” 的包容。 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 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 ,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 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 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 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 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 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 坏了,歪了,抖了,就要 懊恼不已。 我不知道为什么“蒋” 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 说“蒋”是茭白,是植物, 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 “勋”的笔画繁杂(繁 体字为“勳”),我很羡慕 别人姓名字画少、字画简 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 “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画 少,自己写“勋”的时候就 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 “动”,下面四点就忘了写 。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 指我“蒋动”。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 ”,没有那四点,怎么“动 ”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 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 ,但是“勋”写得特别大。 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 觉得写不下去,笔画要满 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 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 爨宝子碑》,原来西南地 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 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 。如果姓“爨”,肯定连“ 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 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 了,很佩服书写的人,“ 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 大,不觉得繁杂;“子”笔 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 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 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 ,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 ,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名字的汉字书写,使 学龄的儿童学习了“不可 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 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 作为自己“不可取代”的自 信。那时候忽然想起名字 叫“丁一”的人,不知道他 在儿时书写自己的名字, 是否也有困扰,因为少到 只有一根线,那是多么困 难的书写;少到只有一根 线,没有可以遗忘的笔画 。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 不敢写的字是“上”、“大” 、“人”。因为笔画简单, 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 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 字可能是“一”。弘一的“ 一”,简单、安静、素朴 ,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 ,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 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 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 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 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 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 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 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 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 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 、谦虚、端正,已经太远 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 行”写“草”,强调应该先 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 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 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 玄秘塔碑》,我看到还是 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 ”,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 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签名签得太多,签得 太流熟,其实是会心虚的 。每次签名流熟到了自己 心虚的时候,回家就想静 坐,从水注里舀一小勺水 ,看水在赭红砚石上滋润 散开,离开溪水很久很久 的石头仿佛忽然唤起了在 河床里的记忆,被溪水滋 润的记忆。 我开始磨墨,松烟一 层一层在水中散开,最细 的树木燃烧后的微粒微尘 ,成为墨,成为一种透明 的黑。 每一次磨墨,都像是 找回静定的呼吸的开始。 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 张,磨掉杂念,知道“磨” 才是心境上的踏实 导语 蒋勋写给你的极简书法史,听他即景抒情。 经典全新修订,将纸墨金石的尊严握在掌心。 内容上,丰富作品图片,增添书法释文,图文关系更加紧凑体贴。 装帧上,在单手可持的纸墨空间内,以裸背锁线可平摊的方式串联特订艺术书纸,在黄绿色的云宣纸内封书衣上沾墨绘竹展现书画同源,在晶莹透亮的白绢质外封窄书衣上契刻、打凹,再现金石印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