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诗之旅 |
分类 | |
作者 | 李元洛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清诗之旅》为“古典回望系列”丛书之一,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后期的辉煌,作者李元洛先生喻之为落霞与晚潮。本书“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记叙和抒写了一些情动于中的诗人,包括夏完淳、陈子龙、钱谦益、柳如是、顾炎武、纳兰性德、郑板桥、袁枚、秋瑾、谭嗣同、梁启超等。从明末清初沧海横流中的坚守,到避席畏闻的文字狱,从风尘侠女到巾帼英豪,从少年英雄到国士巨人,作者皆加评点。本书文字优美,意境开阔,讲解明晰,是作者诗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本书既展现了清诗的当下意义和现代价值,也以情景交融的文字给人以真实的感动和深刻的启迪。 作者简介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生于河南洛阳。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歌鼓湘灵——诗词艺术欣赏》《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等诗学著作十余种,《凤凰游》《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等散文著作十余种。曾获“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台湾《中央日报》第四届文学征文奖。散文入选两岸三地约三百种散文选本。列名《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论述(郭预衡、郭英德总主编,刘锡庆主编)。 目录 沧海横流中的坚守 多情才子 无双国士 少年英雄与文雄 碧海青天夜夜一心 风尘侠女 诗国名姝 矛盾的灵魂 人生的苦酒 撑天立地古今情 避席畏闻文字狱 世家原自重文章 友谊地久天长 三百午前旧板桥 千古文章未尽才 通向现代的桥梁 盛世悲音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 剑气与箫声 千秋不死的英魂毅魄 巾帼英豪 国士与巨人 壮士横刀 美人挟瑟 晚潮与落霞 后记 序言 半世流光去绝踪,白头 长忆少年红。春华已逝藏 何处?都在桃腮柳眼中。 ——不久前写的一首春游 绝句,我曾这样说过。生 命到了人无再少年的晚岁 ,就像一株年轮繁密的老 树不免常常回忆自己的春 花与秋叶,就像一条即将 人海的河流不免常常回想 自己的源头和涛声。我为 自己的“收官”之作《清诗之 旅》一书撰写例行的“后记” ,蓦然回首之情何尝不也 是如此呢? 遥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中期,我中师毕业却有幸 因扩大招生而破格准予参 加高考,但却又只能申报 湖南、中南地区以及首都 北京的高等师范院校。一 事能狂便少年的我,在作 文题目《生活在幸福的时 代里》之下,擅自加了一 个“祝宝成铁路通车”的副标 题,三个志愿均绝无他顾 地填写了北京师范大学中 文系,将自己青涩的名字 写进了这一百年名校的新 生花名册。虽然我对北京 大学高华的门第心存欣羡 ,但我至今仍然确信,其 时我不过是时不我与而已 。何况北师大中文系硕彦 纷来、名师云集,有如嘉 年华盛会,其阵营声势足 以与北大中文系分庭抗礼 。前辈宿儒黎锦熙乃镇系 之宝,系主任为诗人、文 艺理论家黄药眠,学生时 代与吴组缃、林庚、季羡 林号称“清华四剑客”的李长 之,此时早已是驰名域中 的文学史家,顶级民间文 学专家为钟敬文,刘盼遂 乃王国维之关门弟子,穆 木天系创造社重要成员, 古典文学专家有谭丕谟与 王汝弼,语言学家有陆宗 达和俞敏,后来名满国中 的启功当时还只是副教授 ,而若干年后的散文史权 威郭预衡还只是青年讲师 。在强烈的学问气场与文 化氛围之中,甫入北师大 不久,我即立志承继中国 古代众多诗论家的馨香, 成为当代有建树的诗论家 ,而且啼声初试,就读期 间即在《诗刊》《文艺月 报》(今日《上海文学》 的前身)发表论文,令有 的同窗侧目而视。因为时 代的种种原因,一九六。 年大学毕业时,许多同学 分配在北京与其他地区的 大专院校,而我却和一群 难兄难弟被发配到遥远的 边疆。在君不见之青海头 ,在每一天都被饥饿填饱 的艰难岁月,在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却无处可以取暖 的日子里,我仍然将理想 与文学抱在怀中作为取暖 的薪火,在《解放军文艺 》《长江文艺》《四 、川文学》《湖南文学 》《文汇报》等报刊发表 诗评与诗论文章。两年后 回到原籍湖南,在一个县 城的中学任教。资深的革 命前辈和真正的“著名”诗人 郭小川多次来信,鼓励我“ 有志者,事竞成,望你努 力”,并前后寄赠他的诗集 如《甘蔗林——青纱帐》 《将军三部曲》等给我, 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我和内子在“四清运动” 中,即横遭批判。我遣散 了自己的全部藏书,万念 俱灰,而小川也在随后而 至的罡风苦雨中备受摧残 而英年早逝,死别已吞声 ,令我不胜悲伤叹息! 星回斗转,大地重光。 在不惑之年,我终于有幸 在自己喜欢的岗位,做自 己喜欢的自认为有意义的 工作。我轻裘快马,日夜 兼程,朝阳唤我,夕照留 我,深宵不寐的灯光伴我 ,让展卷的书页计算白昼 有多长,让不倦的健笔测 量夜晚有多深,让不断问 世的著作证明我是如何挽 回浪掷的青春和追赶匆忙 的岁月。从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 我在海峡两岸已出版十本 诗评诗论著作,其中代表 作是五十余万言的《诗美 学》,一九八七年由江苏 文艺出版社出版,随即略 加校订由台湾东大图书公 司印行。三十载后的今年 ,经过大规模修订并增补“ 诗的形式美”一章的修订本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管士光先生慨允新版发行 。另一代表作由中华书局 印行,它的前世是由长江 文艺出版社于三十年前出 版的《楚诗词艺术欣赏》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 时易名为《歌鼓湘灵—— 诗词艺术欣赏》,它的今 生则也是经过大规模修订 的《诗国神游——古典诗 词读本》,承中华书局上 海分公司总编辑余佐赞先 生垂青而问世。我的诗论 评的成果,得到许多读者 与评者的肯定,中国社会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少数 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撰的《 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 版社1997年版,江苏文艺 出版社2011年修订新版) 在“当代卷”中曾将我与另一 位诗评家谢冕列名专节论 述,这是我国最高文学研 究机构所编著的国家级的 权威文学史,而绝非那种 几个人搭个草台班子便予 取予弃的缺乏公信力的山 寨版,列名前者之中,我 绝不故作谦逊而深感与有 荣焉! 我在青年时代伊始,便 和诗论评订下白头偕老的 盟约,自以为会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了,不意数十年 后,在头尚未白的随心所 欲而不逾矩之年,我却不 仅出格而且逾矩,竟然在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种种 原因,和散文几次眉来眼 去之后,便弃旧好而恋新 欢,移情别恋散文创作, 日月匆匆,至今倏忽已是 整整二十度春花秋月。在 这二十年中,有时不免旧 情难忘,除了少数几篇诗 评诗论,也还写了不少古 典诗歌欣赏文字,与蘅塘 退士的旧篇无一雷同的《 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一 书,即曾在海峡两岸印行 ,后易名《唐诗分类品赏 》在中华书局出版,而《 诗美学》 导语 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后期的辉煌,李元洛先生喻之为落霞与晚潮。它的整体成就与海拔高度当然不及唐诗宋词,但却远胜元明之诗,是仅逊于唐诗宋词两座入云高峰的又一座高峰。本书并非清诗观止,因为许多名诗人名作品并没有依序入列,一如此前的唐诗、宋词、元曲之旅,作者“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记叙和抒写了一些情动于中的诗人与诗作,抒写了对清诗的个人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开绝了清诗的当下意义和现代价值。 精彩页 中国古代诗坛,几乎是男性诗人的一统天下,只有少数才华秀出的女性作者,加上种种机缘,才能突围而出,在诗史上留下她们的芳名与诗名,如薛涛,如李清照,如秋瑾,然而,这却是万不一遇的特例。 明末清初,江山易稿,地裂天崩,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故事,留下了许多可吟可叹的诗篇与词章,但人物与作者也大都为男性而非女性,为英雄而非英雌。但是,在众多为英雄时代与艰难时世作见证的诗篇中,也有一篇刚烈的传世之作是出自柔弱的纤纤素手,而且作者今日竟然已不知名姓,那就是署名“江阴女子”的《题城墙》。 顺治二年(1645),清王朝问鼎北京,中原在手,南方已人掌控之中,自以为大局已定,便强制推行一整套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便是其中之一。该令颁发之后十天之内,汉人百姓均需剃发,否则视同“逆命之寇,必治重罪”。当年六月,清兵占领江阴(今江苏江阴市),新派知县方亨本为汉人,为新主子卖命请功的劲头比满人尤甚,他一边收缴民间武器,一边严令剃发,并暗中向清豫亲王多铎请兵镇压。是可忍孰不可忍?首先是江阴生员即当时的读书人聚于明伦堂,倡言抗清,闰六月初二日,全城罢市,四方农民涌聚城内,不是今日的“农民工”而是揭竿而起的义勇军。他们捕杀方亨和监押剃发的清兵,公推现任在职典史陈明遇、训导冯厚敦和已离任待命的前典史阎应元三人,组成如时下所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乃“江阴抗清三公”,组织守城战斗。 当此之时也,“头可断,发决不剃”的愤怒民众,风激云涌,众志成城。荷戈负粮进城守卫的农民多达十余万人,全城百姓也人人皆兵,老弱妇孺也各尽救护缝纫等后勤之务,徽州籍富商陈壁带头“裸捐”十七万五千两银子之全部家财,陈、阎、冯三人更是身先士卒,“总督四门,昼夜巡城”。清人戴名世《江阴城守记》与《江阴城守后记》说:“清兵围城者二十四万,死者六万七千,巷战死者又七千,凡损七万五千有奇。”弹丸之地的江阴保卫战竞坚持八十一天之久,除击毙清兵七万余人外,还有王爷三名,将军十八位。豫亲王多铎写信给阎应元、陈明遇劝降不得,遂洋为中用,调集几十门西洋大炮轰城。城破之日,陈明遇巷战牺牲。阎应元自杀未成,被俘后坚决不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最后英勇殉国。清兵继成吉思汗蒙古士兵遇抵抗即屠城之传统,“满城杀尽,然后封刃”,“杀至夜始收兵,复上城,及天明,下城大杀,凡三日”,“尸骸满道,死者如市”。有一条三十余丈长的河沟,“积尸与桥齐”。八月廿一日至廿三日屠城三日,全城百姓无一投降,除战死者外,被无辜屠杀者达十七万二千余人,近廿万人之江阴,仅匿于寺庙之老幼五十三人幸免于难。“江阴守城”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乃成为明末清初江南抗清三大壮烈之举,以血与火书写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刀与剑铭刻在历史与民族的记忆深处。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