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1卷1919-1949)/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本卷对1919年至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展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
作者简介
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等,曾兼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共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等研究。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和政府特殊津贴。独著或合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史》、《“三个代表”思想源流和理论创新》、《新阶层与统一战线》、《高校统战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之路》、《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二、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三、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 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及走向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思想及其影响
三、旧有阶级的应对及其失败
四、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戊戌变法运动
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辛亥革命
第二章 “五四”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一、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界的困惑
二、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界的启蒙
三、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
四、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指导
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最初结合
一、列宁的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及其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及影响
二、与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的论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
五、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第七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回答
二、井冈山斗争经验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
四、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
第八章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转折
一、“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二、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思想的提出
四、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和推进
一、《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
一、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思想的探索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阐释
四、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十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和系统阐述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举措
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三、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述
四、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十三章 抗战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
一、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十大军事原则的概括
三、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与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及其运用
第十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理论思考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和协商民主思想的酝酿及实践
四、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
后记
序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
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
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
大理论武器。当前,国际形
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关
键阶段。时代变迁呼唤理论
创新,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
新。我们正逢马克思主义理
论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
从国际来看,马克思主
义研究正处于热潮阶段。尽
管苏东剧变后,国外有许多
人在鼓吹“告别马克思”“抛
弃马克思”等论调,但也有
不少有识之士在研究马克思
,主张“走近马克思”、“重
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
、“反思马克思”、以新的理
论成果“超越马克思”。国际
范围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研讨会在世界各地频繁召
开,会议规模越来越大,会
议形式越来越灵活,参会人
数越来越多,研讨领域越来
越宽,讨论问题越来越深入
,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尤
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爆发以后,国际范围内涌动
着一股研究马克思的热潮。
这一切说明,“马克思是对
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并
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影
响并没有消除,马克思主义
的生机并没有停止。马克思
主义仍然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国内来看,中央正在
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处在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
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
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为加
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
设指明了正确方向,积累了
宝贵经验,奠定了扎实的理
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
实践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
主化,为理论工作提供了广
阔舞台;全党全社会的关心
和支持,为理论工作创造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
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
良好的平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
要求。
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
写了这套“马克思主义研究
丛书”。编写出版这套丛书
,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回应
时代变迁提出的新挑战,抓
住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展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础
理论研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和大众化,为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为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
、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队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的理论,所以我
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伴随着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一
直出版下去,最后真正成为
一套名副其实的“丛书”;马
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博采
众长的理论,所以我们希望
,这套丛书的作者队伍不断
扩大,能够进入此套丛书的
著作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
是十分严肃的科学,是颠扑
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们也希
望进入此套丛书的著作质量
越来越高。
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
了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
和“985工程”的资金支持,
首次进入丛书的著作,大都
属于“211工程”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
展与创新”和“985工程”科研
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本套丛书的出版,也得
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
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社长贺耀敏先生非常关
注此书的编写出版事宜。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与公
共管理分社社长郭晓明先生
,以及丛书的每位责任编辑
,都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艰
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
感谢。
编写出版此套丛书,对
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初步
尝试。为了使丛书编得更好
,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
2011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8: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