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黎贡山傈僳故事(第1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德宏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高黎贡山傈僳故事(第1辑)》收录筛选了该地区广为流传的传说、习俗等,分为“远古传说故事”“鬼神故事”“人与动植物故事”等部分。
书中收录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千百年来傈僳族迁居历史、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目录
远古传说故事
创世传说
葫芦生人
太阳与月亮
国王与仙女
九色神牛
石月亮
尿床羊毛成毡子
筷子当弩箭
男人生孩子
椿树王
后娘虐待前娘儿子
太阳的故乡在哪里
鬼神故事
老飞鬼
捉鬼卖
紫在妞与皮食妈
成精媳妇
人与动植物故事
秃尾蟒
秃尾巴蛇
蝴蝶与蝙蝠
小燕子
猫与狗
“里富眉毒”吃人
阿窝罗与国夺罗
老虎石
白虎山与大亮山
小猫与老鼠
豹子与小猫
拖白恋与绿鸽子
人变龙
蚂蚁与大象比力气
蚂蚁堆
青蛙与老虎
蚂蚱国与猴子国
箐鸡和乌鸦化妆
老虎九年生一窝
兔子骗熊割耳朵
兔子骗老虎
猴子变仙女
哲理故事
卖香屁
养子不教父之过
父亲吹大烟
朋友
兄弟
阿咪与阿碧
善报与恶报
农夫看镜子
瞎子与瘫子
富姑爷与穷姑爷
谎张三故事
戳钱棍
财主干瞪眼
财主吃狗屎
自食恶果
出来瞧出来看
好的捂得烂烂的捂得好
谎掉一背碗
谎掉裤子
给丈母娘家拔秧
治服偷牛人
捉弄恶霸
绵羊换马
鸡头鹅头,这头那头
三叔,我想死你了
谎张三可悲的结局
笑话故事
再吃一碗
笑话三则
大脖子换金条
孤儿故事
孤儿与画女
孤儿
抗日、剿匪、缉毒故事
蔡大双抓特务
三岔河追匪
狼牙山追逃毒犯
曹保祥抗日
抗美援朝老兵——张建有
胡约瑟参加“邦达战斗”
人物传奇故事
曹开祥创办傈僳族学校
摩西创作傈文音标符号
保罗打虎
民族武装基干连
傈僳人到中南海做客
傈僳族雄鹰——胡应舒
黑山飞出的金凤凰——余宗友
边寨雄鹰——胡光文
余朝光到北京做客
刀杆文化传播第一人——余永才
傈僳族风物风俗传说故事
灶老王(爷)的来历
灶老爷
插年松的来历
傈僳人为什么穿牛鼻子犁田
傈僳族打猎
傈僳族养蜂习俗
傈僳族哭教
傈僳族花衣服
傈僳族哭郎歌
傈僳族烟盒调
傈僳族隔娘调
傈僳族情歌调
傈僳族送郎调
傈僳族姑娘发明“嘟哒哒”
傈僳人下扣子
“火把节”的传说
五谷的来历
葫芦笙的制作工艺
傈僳族尊老爱幼习俗
谚语
歇后语
谜语
预言
傈僳暗语
做自己想做的事——后记
序言
傈僳族是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的民族。唐朝·樊绰
《蛮书·名类》记载“栗粟两
姓蛮……”,其族称至今
1100多年。傈僳族源自我
国古氐羌族系,与彝族有
渊源关系,主要居住在金
沙江、澜沧江、怒江、恩
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流
域,跨中国、缅甸、印度
、老挝、泰国等国而居。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
傈僳族140多万人,我国有
70多万人,国外70多万人
。80多万人居住在高黎贡
山两侧及余脉中缅边境沿
线,其中:我国滇西傈僳
族主要居住在保山、怒江
、德宏,约35万人;缅甸
境内靠中国一侧60多万人

傈僳族文化是具有独特
生命力的文化,这些独特
的文化深深厚植于傈僳人
民生产生活,牢牢扎根在
傈僳人心理。可以说,千
百年来傈僳族迁居经历了“
两个上千年”:第一,从时
空上,迁居跨越了几千年
;第二,从地理空间上,
从四川到泰国、从昆明到
印度,迁居了几千公里,
但民族风俗基本一致、语
言70。80%还相通,这在
众多中民族中是一朵奇葩
,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
象。这主要得益于傈僳文
化独特的魅力。高黎贡山
区域是傈僳族千百年来迁
居的重要中转站,更是傈
僳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沉积
地之一,特别是傈僳族民
间传说、故事等大量沉积
在这一区域傈僳族群众中
,并通过口传形式代代相
传。
为打造傈僳族文化品牌
,助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
建设,2005年在怒江召开
的有关学术研讨会上我们
就提出打造“高黎贡山傈僳
故事”文化品牌等建议,后
在维西等多次学术研讨会
上,我们都积极呼吁。
2017年4月29日为服务云
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在
腾冲市猴镇镇召开的(国
际)傈僳族发展促进会一
届二次会议暨云南民族学
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四届
三次会议上来自中国、缅
甸、泰国和印度各地的傈
僳学会团体代表精英商议
通过了《腾冲倡议》,提
出打造“高黎贡山傈僳故事”
“三江并流核心区傈僳文化
圈”“碧罗雪山神话”“石月亮
传说”“刀杆文化”“爱国戍边
文化”等文化品牌的倡议。
就打造“高黎贡山傈僳故事”
品牌,大家建议要依托高
黎贡山世界自然保护区的
美名,由怒江、保山、德
宏为主打造这一文化品牌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保
山市傈僳族研究会多年来
,坚持不懈,致力于收集
整理民间传说故事等。在
具体工作中,由余在富牵
头,组织余海青、胡万才
、胡家芳、谷学忠等组成
收集整理团队,在余宗友
、侯兴华、郭美辉、蔡永
万、曹石林、麻常相等大
力支持下,通过4年的努力
收集整理了《高黎贡山傈
僳故事》(第一辑),共
收录筛选了保山傈僳族居
住地广为流传的传说、风
俗、习俗、故事等130多篇
,谚语、歇后语、谜语、
预言、傈僳暗语等700多条
。为便于国内外同胞阅读
,用汉文傈僳文两种文字
出版该书,将为推动这一
品牌的打造作出新贡献。
《高黎贡山傈僳故事》,
充分反映了千百年来傈僳
族迁居历史、生产、生活
、文化、信仰、伦理、哲
理、道德等方方面面,集
中展现了傈僳族对大自然
的认知、人与自然和谐共
存、反抗压迫、保家卫国
等故事。另外,书中还收
录了傈僳族在千百年来创
造的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另
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
言主要用于野外,在书中
我们暂定为傈僳暗语。
故事以拟人手法,托物
言志、托物寓意,以古喻
今、惩恶扬善、教育子孙
、启迪心灵,是保山市傈
僳族文化的生动再现,更
是傈僳族人民智慧的集中
体现。
关于高黎贡山的傈僳语
翻译,腾冲、龙陵一带傈
僳族老人都说:“高黎贡山
傈僳语就是“峡架锅”“峡”指
“艰险、陡峭、贫瘠的地方”
,“架”指“寒冷”,“锅”指“有
冰雪的山”,大意就是“艰险
、陡峭、贫瘠,有冰雪的
山峰”。
希望各地傈僳族同胞认
识学习传承这些优秀的故
事,使傈僳族优秀文化不
断发扬光大,使傈僳族的
根牢牢扎根在中华大地,
开遍世界各地。
胡应舒
2017年11日
导语
傈僳族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傈僳族文化是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深深厚植于傈僳人民生产生活,牢牢扎根在傈僳人心里。高黎贡山区域是傈僳族千百年来迁居的重要中转站,更是傈僳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沉积地之一。
本书是“高黎贡山傈僳故事”系列第一辑,主要收录了《葫芦生人》《九色神牛》等故事。
后记
童年,我和哥哥白天读
书、放牛、砍柴、做晚饭
、收苦荞、到深山老林找
猪食……,力所能及地为父
母做些事,晚上最喜欢的
事就是在暧暧的火塘边,
缠着奶奶讲故事,很多时
候在奶奶生动的讲述中进
入了梦乡,有时激动得一
夜睡不着,有时感觉奶奶
的故事少了,就缠着父母
、大伯大妈、村里老人讲
给我们听……。可以说,故
事滋养和陪伴了我和哥哥
的童年,是我们人生美好
的记忆。
工作后,觉得这些故事
很珍贵,总想整理一下,
但很多时候回忆起来总是
支离破碎,有的只记得大
体意思,有的只留下模糊
的记忆。有时想亲自去收
集整理,但总是由于工作
事务“找不到时间”。就这样
不知不觉过了十多年,成
为我心中的一大遗憾。因
为奶奶的过逝,让我突然
感觉到许多优秀的故事已
随着老一辈的相继离开人
世不断地被带走了,留给
我们的总是惋惜和自责。
四年前,我决定不再等“
自己有时问”,在学会胡应
舒、余宗友等领导及广大
会员的支持下,在一分启
动资金都没有的情况下,
开始组织人员收集整理。
余海青负责腾冲、胡万才
负责龙陵、胡家芳负责隆
阳、谷学忠负责昌宁,通
过他们三年的不懈努力,
2016年底他们把稿件交到
我手中时,感觉到的不仅
是沉甸甸的丰收,更多的
是感到想做的事不一定要
自己亲自去做,而是要把
自己的想法变成大家想做
的事,依靠群众的智慧和
力量,无坚不摧,无往不
胜。今年以来,为了使这
些故事尽快编辑出版,胡
应舒、余宗友等想尽办法
多渠道筹集资金,我负责
对汉文进行审改分类编辑
,尽可能保留了当地傈僳
族群众语言习惯和方言,
突出民族语言表达风格,
力求故事生动、活泼。余
海青、余文开等负责翻译
傈僳文,他们挑灯夜战,
不计得失,无私奉献,为
我们作出了榜样。特别是
余海青老人,用足迹丈量
了腾冲傈僳村寨的山山水
水,不仅根据录音撰写汉
文,而且自己亲自翻译,
生怕故事不贴切、不生动
。龙陵县史志委、档案局
、文联等提供了大量资料
。胡兰英女士为了使此书
更具可读性,在编辑时花
费了大量心血。在编辑中
,为使故事弘扬正气、健
康向上,启迪育人,作了
大量删减,敬请收集整理
人员给予谅解。
本书在收集过程中可能
还有遗漏,我们希望广大
会员及同胞积极收集整理
,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努
力,时机成熟时再编辑出
版第二辑。
在收集整理出版过程中
,学会各联络组组长及有
关会员提供了大量协调服
务,资金方面得到云南省
民宗委、保山市人民政府
、保山市民宗局、保山市
社科联、腾冲市猴桥镇人
民政府、中共龙陵县委党
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龙
陵县档案局、龙陵县文联
、龙陵县民宗局的鼎力支
持,得到德宏民族出版社
及印刷厂的大力支持,社
会有关人士对此书的出版
给予积极关注,在此一并
致谢!由于收集整理及审
稿水平有限,故事文学性
、生动性还有待提高,敬
请广大读者及同胞给予谅
解和帮助,以便我们改进
工作。
余在富
2017年11月·保山
精彩页
创世传说
收集整理:胡万才
远古时期,天与地距离相近,人背着长一点的柴会碰着天。有一个人对天骂道:“天啊!你太矮了,要么再高一些,要么干脆没有。”人的这一咒骂激怒了天,忽然天昏地暗,狂风暴雨,九天九夜下个不停。大雨过后,人间一片汪洋,由于洪水泛滥,大地上的人都淹死了,天与地分开,距离更高了。这时,地上只剩兄妹俩,兄妹俩躲在一个葫芦里,随洪水漂流。洪水退去后,葫芦搁浅在地上,兄妹二人从葫芦里走出来。这时,大地已经不像以前了,大地上出现了高山、平地、河流、岩石和森林,兄妹俩又喜又忧,喜的是天地分开,忧的是世上的人都死光了,只剩兄妹俩。为了使人类不绝种,兄妹俩只能结婚,繁衍后代,延续人类。哥哥表示要与妹妹婚配,妹妹说不行,兄妹是一娘所生,不能结婚。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各自去寻找对象。临行前,妹妹把手镯撇为两半作为信物,兄妹二人各带一半,哥哥向北走,妹妹向南走,翻过了高山,渡过了河流,越过了平原,穿过了森林,跨过了岩山,不知寻找了多少岁月,还是没有遇到一个人。最后,兄妹俩走着走着又相遇了。
哥哥对妹妹说:妹妹,你看大地上没有别的人了,我们兄妹二人结婚吧!要不然人类就会绝种啊!妹妹说:不行,我们要向天发誓,取得上天的同意才行。哥哥说:好,我们对天发誓吧!妹妹说:我们按天意行事,如果你一箭射中麻团心,才可以。哥哥拉弩一箭射中麻团心,并说可以结婚了。妹妹不答应,说如果你用弩箭射穿我的骨针孔,才能结婚。哥哥说:好,取出弩弓,搭箭瞄准妹妹的骨针孔,又一箭射中。哥哥对妹妹说:老天同意我们俩结婚了。但妹妹说:还是不行,并且拿出一副磨盘对哥哥说:你拿磨上盖到那边高山头,我拿磨下盖在这边山头,我们俩同时把它们滚向坡脚,如果磨盘合拢在一起,我们才可以结婚;如果磨盘合不拢,我们不能结婚。哥哥答应了,兄妹二人各自到山头,把磨盘从山坡滚下山脚,两只磨盘果然合拢在一起,于是兄妹二人便结为夫妻。
兄妹二人成婚后生了七个儿子、七个女儿。后来,七个女儿变成了七仙女嫁给了七个儿子形成了七种民族,才有了今天的人类。
葫芦生人
收集整理:胡万才
传说:几万年前,天地间发生了一次矛盾,因此,地上暴发了特大洪灾,天崩地裂,洪水滔天,许多古代森林被冲毁,许多古代动物被淹没,许多古代人类被葬身鱼腹。
在青藏高原黄水河一带幸存着兄妹二人。他们是怎样躲过洪水泥?大水冲来的时候,兄妹二人急忙攀上一棵葫芦藤上,马上摘下一个葫芦,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跳蚤大的小人,钻进葫芦里,才免一死。其他人类都被无情的大水吞没了,只剩下兄妹俩人作为人类的种子。 兄妹俩人依仗葫芦护住身体,随水漂流。葫芦在水上漂了很多天,一天漂到一个山脚下,陷进了泥塘里,不再漂动了,兄妹俩就从葫芦里钻了出来,现了原形,重见天地。
从葫芦里出来后,他们就在一座山脚下定居下来,但四周不见人迹。他们考虑到为了使人类存活下去,就要繁衍后代,而现在只有兄妹二人,又不能结婚生子怎么办?他们商议后,便去请问龙王。他们在河岸上大呼龙王来问这件事。龙王听了情况,考虑了一下,笑着说:“两位兄妹不必烦恼,这件事并不难,只要你俩人各背一盖磨,各上一座相对的山,上到山顶后,把石磨滚下来,看两盖磨是否合拢。如果合拢,你俩就能成为夫妻。”说罢,哈哈哈哈!笑着下水去了。
兄妹俩人按照龙王说的去做了。他俩找到一盘石磨,各背一盖,爬上相对的两座山,各自到山顶,兄妹俩相互招呼后,便把石磨滚下去,石磨顺着陡坡滚下来。真巧,两个盖磨正好碰拢着齐圆圆的合上,形成一盘完整的石磨,摆在两山之间。他俩看到后,十分高兴,便从山上飞奔而下,互相拥抱在一起了。从此以后,兄妹俩结成夫妻,相继生下七个姑娘,变成七仙女。生下七个儿子,变成七种民族,其中有一个叫傈僳族。七仙女飞上天去了,七个儿子在地上,把他们分开了。
傈僳族这个儿子,体格好,便把他叫去黄山区生活,叫他自寻妻子,父母送给一把刀,一把锄头,叫他开垦田地,种粮食生活。
这个傈僳族人,到黄山区干活很起劲,修造了很多田地,他的开垦种地精神感动了仙女七妹。一日,她与六位姐姐下凡来洗澡,洗完后她向六位姐姐说了一句心里话,让她们先回去,她自己留在凡间生活几年。
仙女七妹找到了这个傈僳族小伙子,说明了她的来意,后便与他结为夫妻,生养了很多儿女。过了很多年,一天,她向丈夫说明要离别他,丈夫和孩子们都舍不得让她走。她在悲泣中腾脚离地,丈夫看见了,飞奔去拉她,但已来不及了,只拉着她腰后衣服的长带,把这长带拉断成两节,他悲伤地望着她上天去了……,这就是葫芦生人的故事。
太阳与月亮
收集整理:胡万才
远古时期,太阳与月亮是一对,白天双双出,夜间双双落。为什么后来变成太阳白天出月亮夜间出呢?据说,太阳与月亮在天空中不知住了多少年,太阳与月亮也不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