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海慧风--弘一大师艺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章用秀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散文式、故事性的叙述,客观展现了一代大师李叔同在天津、在日本和出家后的艺术成长经历,其中论及其诗、书、画、印方面的师承关系,其与当时诸名贤的亲密交往及相互砥砺、相互影响,其在艺术创作上的造诣和诸多趣事。
目录
李子叔同好古主也
——师从唐育垕
青史竹如意红颜金叵罗
——与“耀廷老哥”
江南话别酒家春
——未见著录的一封信
残山剩水须珍贵
——姚彤章的四条屏
喜得甘林瓦砚
李叔同和李子明
何以去日本学习艺术
——严修助李叔同赴日留学
李叔同与陈之驷
——关于“清末十同学”
德修业进佩慰兼深
——资助同期留学的钱永铭
图绘教员李叔同
——艺术教育的起点
《袭红轩印谱》和《意园印谱》
喜读《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
李激浠非李成蹊
《李叔同印存》里的余堂印及余堂其人
李叔同与乐石社及自创锥刀
印章与“印冢”
——叶为铭的“绍介之德”
艺术之精极于无相
——为马冬涵印集作序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爱扇藏扇书扇画扇
中国最早的水彩画
——兼谈《水彩画说略》
承先启后独放异彩
——新发现的一幅李叔同山水画
李叔同创作《摆渡图》
文字之相本不可得
——为李麟玺存玺印题句
金石无古今艺事随时新
——为芗江居士题偈
兼学诸家秦汉尤所长
——书赠毛善力八言联
书画风度每随时代而变易
——为张人希家藏书画所题跋语
求神似言笔法
——《中西画法之比较》之所言
一在应用一在高尚
——《艺术谈》里的精辟见解
曾延年赠李叔同《秋花图》
白民属题为说此偈
——突现弘一诗札
大师谈“写字”
慧眼见一切妙音满十方
——弘一墨宝《含注戒本科》
高远宁谧字字珠玑
——弘一手书《行事钞》
福德因缘普照万方
——弘一手书佛号桌屏
佛智之依止修行之法门
——弘一手书《华严经十行品》
皆当以诚敬为主
——弘一书印光语录
“购书单”之缘
技进于道文以立言
——为《白阳》创刊号所写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题陈师曾荷花小品
以研究文学美术为宗旨
——文美会的主要创始人
作悼母哀歌
《送别》歌的词与曲
歌曲里的爱国情怀
“校士场”说明了什么
——李叔同文昌宫校歌的深层意义
经典名作《三宝歌》
江山如画日西斜
——《喝火令》赠友人
书写格言和偈语
笔名、室名、猫和“老鸭事件”
以联语劝善
悉灭众生烦恼暗
——为赵元礼师集句
会心当处即是
——为印月长老撰
见性 明心
——写给童子李芳远
附:李叔同与城南诗社社友的诗词往还
序言
无尽奇珍供世人 一轮明
月耀天心
(代序)
在中国近代百年文化发
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
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
早将西方油画、话剧引入国
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
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
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有人说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
史上的一等星。”也有人说
:“李叔同就是一座博物馆
。”李叔同在文化艺术上的
成就确是多方面的,并且各
方面是相互渗透的、难以割
裂的。有人将李叔同的研究
视为“弘学”体系,从各种艺
术门类相互关联的大视角去
认识和理解大师的成就。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
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春柳社的创始人和主要成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
节演出的那场《茶花女》,
是他们公演的第一部话剧,
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
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
《黑奴吁天录》和独幕剧《
相生怜》《画家与其妹》。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
极大。当时日本的伊原青青
园即认为,中国青年的这种
演剧象征着中华民族将来的
无限前途。李叔同的戏剧活
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
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标志
着中国话剧的萌芽。特别是
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
道具、灯光等许多技术方面
,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
启蒙作用。由于春柳社的影
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以后的几年间,在上海、天
津等一些沿海城市,雨后春
笋般地出现了众多提倡话剧
的戏剧团体。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
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
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
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
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
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
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
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和声
、对位,是将西方通俗乐理
传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最早
推动“学堂乐歌”的活动。清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编
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
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
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主要分为三类:一是
爱国歌曲,如《祖国歌》《
我的国》《哀祖国》《大中
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
《春游》《早秋》《西湖》
《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
,如《落花》《悲秋》《晚
钟》《月》等。李叔同的歌
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易于
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
极大。如《送别》《忆儿时
》等久传不衰,成为经典之
作。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
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
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他在《太平洋报》任职时,
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美工新
风,又是中国广告美术的开
创者。他同教育家、作家夏
丐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
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
术的最早创造者和倡导者之
一。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
派别和艺术思潮,编写出最
早的中国人写的《西洋美术
史》《欧洲文学之概观》《
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组
织西洋画研究会。他在学校
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
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
,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作
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
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
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
平、关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
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
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
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
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
少女》、水彩《山茶花》、
油画《出浴》和《郊野》等
作品。他出家后画过许多佛
像,其印章刻的佛像均出于
自己的手稿。更为可贵的是
,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
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
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
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画传统
技法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
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
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
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
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
法早期脱胎于魏碑,笔势开
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
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
,没有丝毫的焦躁气、世俗
气、俗野气和烟火气。特别
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
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世俗的那种挺劲笔触、转
折圭角和刻意求工的痕迹不
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湛隽
永的线条、疏朗瘦长的结体
。这是绚烂之极的平淡、雄
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
质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
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
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他书法的妙处还在于“明心
见性”,在于将人心佛性与
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达到智
慧明澈、平实清净的境界,
既有出家人的虔诚体悟,又
有艺术家的通灵意趣。叶圣
陶在谈到李叔同书法时说: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
他的字。若问我他的字为什
么叫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
回答:因为他蕴藉有味,就
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
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
画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移
动一丝一毫不得。”其书法
传人黄福海认为:“其书敛
神藏锋,古拙平整,笔力凝
聚于毫端,字字珠玑,含淡
雅静远的韵致,可以说世界
上无人可望其项背。”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
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
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
西冷印社。39
导语
在二〇二二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一曲《送别》奏出中国式的浪漫:杨柳依依,似挽离人袖;浊酒一壶,似道离人情。这首《送别》的填词者,就是出生于天津的弘一大师——李叔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在《艺海慧风》中,你可以找到答案: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一位睿智的哲思者,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当然,或许还有更多的答案,等你来揭晓。
精彩页
李子叔同好古主也
——师从唐育重
晚年的弘一大师,书法圆浑淳朴,绝无锋芒圭角,一以自然清朗为归,堪为一代大家。但言及大师早期书法取径与师承,不能不为晚清津门书印名家唐育亘先生书上一笔。
唐育重,亦作毓厚,字静岩,号载庭,又号湖陵山樵、在山居士、老蘧、蘧叟。生于1823年,曾宦天津。此人精于岐黄之术,后以行医为业,乘坐大轿,诊金甚昂,有“唐八吊”之称。据说唐育垕早年书学唐隶,后改习秦汉,取径虽高,然先人为主,终有唐隶气息,后来则以博涉之功,始能一洗唐隶之习。其篆刻浑稳古雅,有秦汉风度,尤以转折处颇有《天发神谶碑》之意,辑有《颐寿堂印品》一卷。亦工山水画,然不多作。刊行于1898年的《天津纪略》,在卷八“书画门”中载有唐育重之名,说他以“山水、篆隶”见长。
唐育重教授弟子书法,力主从北碑入手,取法秦汉六朝。据津门先贤所言,天津人曾从唐育垕学习书法、篆刻者,仅知三人。一位是华靖,字文宰。此人是画论名著《南宗抉秘》的作者华琳之侄元孙。一位叫王雨南,为华靖之表亲。另一位就是李叔同。三人所学,纯属秦汉六朝,毫无唐人之气。李叔同的侄儿李晋章在《致林子青书》中记日:“先叔刻石,就学于唐敬严师,官讳玺记不清楚;学篆亦是唐师领导。此在十六七岁时事。藉知于金石之学,不足二十岁,即已深入,非凡人所及。”从李叔同早年习作来看,由《石鼓文》《峄山刻石》《天发神谶碑》到众多的汉碑、魏碑造像均有临摹,且大都写得凝重厚实,结构舒展开张,点画方折劲健,用笔多侧锋翻转,这些均得益于唐师的指导与教诲。
传世的唐育重书法有多件为书写汉《张迁碑》《曹全碑》及“大开通”摩崖刻石等作品。笔者藏有其节录《孔龢碑》(《乙瑛碑》)之作(为双挖,下为溥忻画兰),与李叔同少年时所写隶书两相对照,愈见其金石书法之师承与渊源。唐的这一书法作品虽字数不多,然体势多姿,骨肉匀适,秀丽清劲,法度整严,波磔分明。我们再来看看1899年李叔同隶书节录的《曹全碑》《淮源庙碑》四条屏,结体严谨,上下贯通,已略见其师之法度与气韵,由此可知李叔同早年书法所受唐师的影响,并可窥见唐的学书取径。
李叔同对唐师颇为景仰。为能使自己学有所本,博采众长,他置备一素册,请唐育亘遍书钟鼎、篆隶、八分各体。唐先生书写完毕,叔同题签册名《唐静岩司马真迹》,下署“当湖李成蹊”,册后钤有自刻“叔同过目”之篆文闲章,并于1896年舍资石印出版,以表对老师的钦敬,同时也为同好提供一学习书法之范本。这一年李叔同17岁。
唐育重对李叔同亦深为赞赏且寄予厚望。年逾七旬的唐育垕在《唐静岩司马真迹后记》中称:“李子叔同,好古主也,尤偏爱拙书。因出素册念四帧。嘱书钟鼎、篆隶、八分书,以作规模。情意殷殷,坚不容辞。余年来老病频增,精神渐减,加以酬应无暇,以致笔墨久荒。重以台命,遂偷闲为临一二帧,积日既久,始获蒇事。涂鸦之诮,不免贻笑方家耳。时丙申夏月,湖陵山樵唐育垕抚于颐寿堂。”
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早年临摹碑帖的功底,为李叔同一生的书法创作积蓄了足够的营养。自此,李的书风无论怎样变化,及至在晚年的作品中,我们也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对传统的领会和把握及其师承的痕迹。
近偶得《李息翁临古法书》影印本,更可见李叔同早年书法的雄厚根基及其师承关系。
1928年10月,李叔同的好友夏丐尊以所藏李叔同在俗时所临碑帖,出版《李息翁临古法书》一部,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此书有夏丐尊跋,马一浮题嵩,收入李叔同前期墨迹,有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八分书、楷书、行书等各体书,“临摹周秦两汉金石文字,无不精似”。夏丐尊说李书“虽片纸,人亦视如瑰宝”,“所窥涉者甚广,尤致力于《天发神谶》《张猛龙》及魏齐诸造像”。李叔同书前有云:“居俗之日,尝好临写碑帖,积久盈尺,藏于丐尊居士小梅花屋十数年矣。仁者居士选辑一帙,将以锓版,示诸学者,请余为文,冠之卷首。……冀后之览者,咸会斯旨,乃不负居士倡布之善意耳。”
该书印成后,李叔同嘱开明书店寄出20册给天津的侄子李麟玺,让他转赠给孟广慧、姚彤章等天津的至亲老友。李叔同之子李端也曾回忆,家中“有的碑帖影印是先父在南方的好友托开明书店制版印刷的”。今距《李息翁临古法帖》面世已有90余载,其书早已难得一觅,近日又得以重新出版,实为幸事。
青史竹如意 红颜金叵罗 ——与“耀廷老哥”
曾见李叔同楷书大字联,每联纵130厘米,横32.2厘米。黄撒金纸。文日:“青史竹如意,红颜金叵罗。”款:“甲辰,弟广平。”钤印“李成蹊印”“海上归士”。边题:“剑人句,耀庭老哥大方家正。”甲辰为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李叔同时年25岁,书写地点应在上海。剑人为清代蒋敦复,工诗词。“耀庭老哥”是李叔同家的账房先生徐耀廷。
徐耀廷(1857—1946),名恩煜,以字耀廷行世,又字药廷、月廷,祖籍直隶省盐山县,世居天津。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