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大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学与哲学之勃兴,恰恰源于人们眼见他们珍视的东西被他们想要的东西削弱或者摧毁。每个人对平等、个人主义、科学和现代工业等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同时也为传统生活、家庭伦理、与自然相契合大声疾呼。这两组欲求的冲突,不但象征和表达了人类最深的社会冲突,也象征和表达了人性本身的深邃矛盾。 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是:在批判的过程中,辨明了现代化过程的真正本质,也确定了人类要付出的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 作者简介 艾恺(Guy Salvalore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目录 前言 一 现代化的定义 二 作为解释性用词的“现代化” 三 启蒙运动:现代化的诞生 四 反现代化 五 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国家主义与现代化 六 德国浪漫思想与文化民族主义 七 民族国家、现代化与国家主义的关系 八 英、法两国的反现代化思想家(1780-1880) 九 斯拉夫主义者 十 19世纪末西欧的反现代化思潮 十一 欧洲反现代化思想概说 十二 亚洲“对西方世界的反抗” 十三 印度的批评 十四 中国的批评 十五 日本的批评 十六 非洲及中东的批评 十七 当代欧美的批评 十八 后现代主义 结论 新版后记 导语 本书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专著,原作以中文写就,20世纪90年代出版后曾产生广泛影响。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探讨东西文化论争的种种特质,也不是单纯地对文化守成主义的反应本身进行研究。本书试图把这个现象抽样扩大到世界范围的背景上,来了解这个论调的真正性质。要掌握其真切的历史蕴含,只有把它和世界上其他类似的“反现代化”反应加以综合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