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何永炎先生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专栏上的读诗随笔结集,书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作者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名家的经典作品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个人境遇和情感体验相联系,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读者窥见唐代的社会面貌,领悟古代诗人高洁的爱国情怀、悠然的人生态度、心系天下的家国之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醉听清吟(唐宋诗赏读) |
分类 | |
作者 | 何永炎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何永炎先生多年来发表在报刊专栏上的读诗随笔结集,书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作者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名家的经典作品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个人境遇和情感体验相联系,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读者窥见唐代的社会面貌,领悟古代诗人高洁的爱国情怀、悠然的人生态度、心系天下的家国之忧。 作者简介 何永炎,安徽和县人。专栏作家、书评人。著有《秋日漫语》(安徽文艺出版社)、《湖上随笔》(时代文艺出版社)、《荔园书话》(海天出版社)、《梅林闲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目录 序言 没有感情的文学不可能直抵心灵 尹昌龙 诗人映像 你好,李白 二进长安一场梦——兼释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皖南山水李白行 青山明月夜 千古一诗人——李白在当涂 此生那老蜀 不死会归秦——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的生活 半官半隐亦逍遥——王维归隐之谜 两个韩愈 待人之仁也——韩愈的尚友精神 曼妙清风今何在——重读《陋室铭》 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的英雄情怀 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读白居易《寄唐生》 人生何处是皈依——读白居易的佛理诗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扬州梦和他的青楼诗 最后的悔恨——读王安石《千秋岁引》 一生像清风一样飘过——苏轼的咏竹诗 浩然天地间 唯我独也正——读苏轼的岭海诗 诗文读赏 李白的酒歌 李白的望月诗 杜甫的酒趣 杜甫的文趣 杜甫的“物予”之怀——读《缚鸡行》 离去与归来的乡恋——贺知章的乡愁诗 李颀的三首音乐诗 辋川山水听禅音——读王维《辋川集》 以文为诗有佳篇——读韩愈《山石》 四人探骊 子独得珠——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心中为念农桑苦——白居易的“农民情结” 赏石审其“丑” 咏石有哲味——读白居易《双石》 非花非雾情朦胧——读白居易《花非花》 王安石为什么赞赏这首诗——读王令《暑旱苦热》 诗情体悟 千古交情 唯此为至——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李白和崔颢斗诗的千古公案 李白为什么特别喜爱孟浩然——读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的爱情诗——读《长干行》 一字妻子情未了——杜甫的爱情 元稹与薛涛之恋 一诗成谶——读薛涛的咏风诗 各在一枝栖——读薛涛《蝉》 天下朋友皆胶漆——兼论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友情 诚信之交话“刘柳” 李商隐的爱情诗 沈园情伤——读陆游的《钗头凤》 诗义探究 盛唐诗坛的斯芬克斯之谜 今读杜甫《忆昔》诗 又到清明踏青时 杏花村到底在哪儿?——读杜牧《清明》 李商隐:直通现代的诗人 从张齐贤的《自警诗》说起 以生命写诗——屈原之死 远方的回音——项羽之死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没有感情的文学不可能 直抵心灵 尹昌龙 何永炎先生今年81岁了 。他一生关心时事,关心天 下,而在他的书房、他的心 底,他始终也留着一方自己 的天地,那就是他所喜爱的 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给了何先生很 多慰藉。名诗名句会把他内 心深处的情怀给调动出来, 那是他最贴心的知己。人们 常说,唐诗宋词是我们的精 神故乡。每当吟咏起唐诗宋 词的时候,我们真的有重返 故乡之感。人老了,往往会 想念故乡,何永炎先生这么 喜爱古典诗词,何尝不是一 种思乡呢?那些唐诗宋词, 就是他眷恋的、难以忘怀的 、永远放在心间的文化故土 。 何先生说,他要写自己 特别喜欢的诗人,要特别有 心得才去写。他不是为写而 写,而是内心有感受、有想 法,是一种情怀催着他去写 ,是有志于心、有话要说。 这是他解读唐诗宋词最重要 的一个动机。 何永炎先生最喜欢李白 。 李白在安徽马鞍山当涂 终老,那是何先生退休前常 年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故 乡,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当 然,最重要的是何先生内心 对李白的那份敬仰。他认为 李白身上有一种仙气,他说 :“仙的定义很有趣,李白 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的生命 风范,是不能够用世俗的道 德标准去看待的。”在谈到 李白的时候,何先生觉得李 白的游侠性格,以及他的好 酒,他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 等,都要归结于李白是个“ 仙人”,他无视这些规则。 所以在讲到李白时,何先生 不惜用那么多的“最”,不惜 把最好的语词献给他心目中 的李白。李白张扬的个性, 对规则的蔑视,无拘无束的 生活,真正代表着一种自由 ,而诗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反 抗,诗实现了人所无法实现 的自由。何先生在论评中说 李白“最放纵、最肆意、最 冲动、最无拘无束”,是中 国自古以来最娴熟、最大胆 、最善于将诗歌语言表达到 极致的最伟大的诗人。何先 生一辈子爱李白,爱李白的 天性和个性,爱李白的自由 和独立,而实际上他从李白 的诗中读出的是自己,是自 己内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 渴望。 何先生喜欢有个性的人 ,而刘禹锡也是这样一位极 有个性的诗人。有意思的是 ,李白和刘禹锡这两个人都 与何永炎先生的故乡有关联 。刘禹锡曾经做过和州(即 今安徽马鞍山和县)刺史, 写了一篇著名的《陋室铭》 。何永炎先生也讲到了《陋 室铭》中真正的文入境界, 有了那种文人的气韵、品格 、调性,所谓物质的困窘、 生活的磨难都不算什么,因 为他们有另外一个世界可以 支持他们的灵魂,这就是精 神的世界,就是“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的生活。有了 这样的生活,夫复何求呢? 在谈到唐代诗人时,何 先生表示,除去他最喜欢的 诗仙李白外,当然还有诗豪 刘禹锡了。他在《暂凭杯酒 长精神》一文中写道:李白 是狂放,属于天上神仙一路 ;刘禹锡是豪放,属于人间 英豪一脉。刘禹锡身上有一 种英雄情结,舍我其谁?自 居易称其“杯酒英雄君与操 ,文章微婉我知丘”。而这 种有个性的豪放,李白和刘 禹锡是一脉相通的。 何永炎先生在解读这些 古典诗词的时候,也彰显着 自己的美学主张。他认为, 诗词应该关心那些底层的人 ,应该要有情怀,而在这方 面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应该是 自居易。 白居易“非求宫律高,不 务文字奇,唯歌生民病,愿 得天子知”的生民情结,对 天下人充满同情。“可怜身 上衣正单”的卖炭翁、捡麦 穗的农妇,都令白居易“心 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 冻声”。这种对于底层苦难 的关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它打破了吟风弄月的婉约套 路,以社会疾苦为题材,一 扫中唐诗渐趋典雅的诗风, 词句明白、晓畅、通俗。白 居易希望他的诗能够妇孺皆 知,希望百姓的苦能使天下 人都感同身受。 讲老百姓的疾苦,最有 代表性的诗人还有杜甫。杜 甫的一生非常坎坷,直到生 命尽头都在漂泊。就是这样 一个一辈子都在漂泊的人, 却惦记着天下人,希望“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 一点上,白居易写“安得万 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 如我,天下无穷人”,与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有相通之处。有人评价杜甫 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永 远把人间的冷暖放在心上, 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巨大的 悲悯,何永炎先生觉得他们 身上有一种佛陀的精神。 何永炎先生在这本书中 对那些有情怀的诗和诗句的 解读,特别令人感动。诗缘 情而发,这是一个千古不破 的道理,没有感情的文学不 可能直抵心灵。 李白特别重情义,在《 李白为什么特别喜爱孟浩然 》一文中,何先生感慨唐诗 中写人情最好的诗句就是“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的诗歌中有很多是讲 感情的,“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 一生结交了那么多的朋友, 包括晚年还有“桃花潭水深 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他行走的生命历程中,这 些朋友和友情都进入了他的 诗句,成为永恒。 李白也写男女感情,比 如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 长干行》。何先生说,李白 写阴柔也是 导语 醉听清吟胜管弦,共君一醉一陶然。 十几位名传千年的诗坛大家,五十篇严谨隽永的赏读文章。 深入解读经典诗作,展现诗人精彩的人生历程。 传递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终极思考。 传递血液中流淌的诗歌情结,触摸华夏文明跳动的脉搏。 后记 如今,我已年过八十, 可名副其实地戏称“80后”了 。屈指一算,来深圳住家也 有十六七个年头了。其间虽 然没有多少正经事可做,但 读书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歇过 ,而且一直为报刊写专栏文 章。这些年先后出版的《荔 园书话》(深圳海天出版社 )、《梅林闲笔》(广西师 大出版社),包括本书也都 是在深圳这儿写就的,实际 上都是专栏文章的结集,所 不同的,这是一本读诗笔记 。大约从《深圳特区报》文 艺副刊2016年开辟“国学堂” 栏目后,我就应约一直为之 撰稿,且以唐宋诗的鉴赏为 大宗,这里结集出版的50余 篇文章中大约有近30篇是在 专栏上发表过的。 专栏写作比较散漫,这 很适合我退休之后闲散的生 活状况,却也正合古人所谓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 之谓也”(清张潮《幽梦影 》)的品说。我想,人老了 ,总得找点事情做,才不显 得无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 。因此,我以为,以诗为友 ,品诗悟词,写一点品读诗 词的感悟之言,正是老人闲 来的一种落落清欢。至于“ 醉听清吟胜管弦”“共君一醉 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得 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那 是古代诗人“闲饮”而求得“ 陶然”之趣的最高境界。我 虽不善饮酒,但十分欣赏自 居易用赋体写的醉于“胜管 弦”的“清吟”这首诗,并极 乐意引用此诗中的“醉听清 吟”四字作为本书的书名。 本书选择品读的多位唐 宋诗人作品,虽不完全是随 意,但也是我一向喜欢的, 诸如李白、杜甫、自居易、 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苏 轼、王安石等伟大诗人为我 们留下的美丽诗篇。我想, 不读他们的作品,就好像不 知道中国最好的诗在哪里, 就好像读诗还没有摸到门径 。书中有两篇长文,即《你 好,李白》《此生那老蜀不 死会归秦——杜甫在成都草 堂时期的生活》,是为“深 圳读书月”活动准备的两篇 演讲稿。我觉得,品读李、 杜这些才情均为第一流诗人 的诗歌是一种十分自由快乐 的享受。这不仅缘于他们在 诗歌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 在于他们诗歌中所呈现出来 的一种博大胸怀,万干气象 。虽穿越千年,却依然让我 们可以看到他们精彩纷呈的 人生经历和他们对自然、社 会以及人生的终极思考。接 续上那曾经被遗忘的文化血 脉,触摸到华夏文明的精髓 所在,也可让我们自身的审 美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 染。特别是在被高科技压缩 的现代生活中,需要有这样 一个隘口,让我们领悟到古 代诗人那高洁的爱国情怀、 悠然的人生态度、恣意的自 由追求和心系天下的家国之 忧,甚至只是在这些美好的 诗句中,获得些安慰和共鸣 ,纾解内心郁结的苦闷。 最后,我想特别说及的 ,就是我来深圳写的这几本 书,全仗我的大女儿何鸣的 帮助。我的每一篇手写文稿 都是由她录入成电子文稿的 。她作为《深圳特区报》副 刊的主任编辑,还常能为我 的文稿做些纠错正讹的工作 ,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我还要感谢深圳出版集 团董事长尹昌龙博士热忱地 为此书作序,感谢我的书业 朋友孙重人先生、张绪华先 生的热心照拂,感谢商务印 书馆诸君为催生这些文字所 付出的辛劳。 何永炎 记于深圳梅林文伟阁 2021年8月28日 精彩页 你好,李白 一 大唐盛世虽然已远去一千多年,但在后人眼里,它依然是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中国第一王朝。然而这一切都与唐诗有关。今天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都取名唐人街,应该也和唐诗有关。 大凡有点文墨的中国人,应该都读过唐诗。而凡读过唐诗的人,无不能脱口而出数句或数首李白的诗。可以这么说,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的诗句像李白那样,成为每个中国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所以,一部中国文学史,要是缺少了李白这个名字,就好像喜马拉雅山没有珠穆朗玛峰一样,立刻就会失去那一股顶天立地的感觉。 只要你读过李白,就会感觉到他的诗最放纵、最肆意、最冲动、最无拘无束。这当然与盛唐那个开放的时代有关。李白写诗,总是写到极致,写到顶点,夸张到不能再夸张的地步,达到强烈得不能更强烈的巅峰状态。我甚至觉得,从古到今,李白是中国最娴熟、最大胆、最善于将诗歌语言表达到极致的最伟大的诗人。 让我们不妨拈来一些诗句共赏吧: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月丘歌》)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少年行》)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的这些诗句,可谓登峰造极,震天撼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因此为历代文化大家所赞赏。比如,杜甫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自居易说“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与元九书》)。王安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李攀龙说“唐三百年一人”(《唐诗选序》论其绝句)。李白、杜甫正是在这个大唐的“诗国高潮”中,将诗歌艺术推向极致,而成为中国唐诗的两大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曾称李、杜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 李白与盛唐另一位诗人王维同龄,两人与比他们小11岁的杜甫,代表了开元诗坛的最高成就,即所谓“文苑三分李杜王”(陈贻焮先生诗句)。现在看来,也确实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最高成就。李白更是以诗歌精神最自然、最充分的实现而站在杜、王的前面。因为李白创造的诗歌美,或许更具有一种人类的普适性和世界性。 李、杜、王三人,杜称诗圣,王称诗佛,而李白则称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很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所以,谈到李白这个人,他的来历,他的出处.他的行状,他的游踪,就不如他写的诗那样明明白白、便于言说了。李白是独一无二的诗人,很难复制。 李白生于唐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活了62岁。他的出生地争议较多,可见诸文字的有七说。不过,李白本人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代于隋末之乱流徙西域,因此,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托克马克城)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神龙初,随父李客回蜀,择居绵州昌隆(即今四川绵阳江油青莲乡)。其父应是一个有文化的富商。因此,李白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文学教育。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中说:“予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15岁左右,他的文学创作已经初步成熟,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李白20岁时赴成都谒见时任益州长史的苏颋,苏氏待以布衣之礼,并在群僚前夸赞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