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蔡京沉浮(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歆耕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蔡京是中国历史上罕见而奇特的人物,曾在北宋晚期四任宰相,长达18年有余,是一位对北宋晚期政治经济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臣,但因“靖康之难”饱受责难与唾骂,明代宰相张居正更是在其著《帝鉴图说》中,将蔡京斥为“六贼”之首。蔡京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艺术史上公认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书法成就“蹑晋踪唐傲宋贤”。如何评价蔡京在北宋晚期继王安石后推行的“蔡京新政”,也是一道有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难题。
长期以来,蔡京以“奸臣”这一标签化、脸谱化的形象,存在于各种历史读物中。本著作者博览史书,钩沉探幽,披沙拣金,充分吸收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蔡京置于复杂而阔大的历史风云变幻语境中,以力透纸背的犀利思考、具象有趣的叙事笔墨,力图客观精微呈现北宋晚期皇权更迭、朋党之争的复杂的政治生态,以及蔡京其人丰富多元的人格元素,透析其多向度、多侧面的精神图谱,还历史人物本来面貌,给今人以更多镜鉴与思考。
作者简介
陈歆耕,男,1955年生,原籍江苏海安。曾任《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文学报》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说集《孤岛》,中短篇报告文学集《青春驿站》《海水下的冰山》,长篇报告文学《点击未来战争》《废墟上的觉醒》《赤色悲剧》《小偷回忆录》,文化批评随笔集《快语集》《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各打五十大板》等。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新作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
目录
自序 为何要写蔡京
引言 黑白红
卷一 蔡氏兄弟与王安石
卷二 元祐“更化”与蔡京变脸
卷三 夹缝中的“藤蔓”
卷四 只见“臀背”的皇帝
卷五 诡异莫测的风云
卷六 权力的魔杖
卷七 “丰亨豫大”
卷八 “不倒翁”
卷九 被“奸”名遮蔽的现代之光
卷十 “苏黄米蔡”之“蔡”
卷十一 废墟上的思绪
附录
王夫之论“北宋亡国之因”及“蔡京”
蔡京年表
后记 千秋功罪在人心
序言
为何要写蔡京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
》中,将小说人物形象归为
两类:一类为“扁平人物”,
特征鲜明,容易辨识;一类
为“圆形人物”,性格多元,
难以辨识。本著不是小说,
蔡京也不是小说人物,他是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一个”
。那么,借用福斯特的分类
法,蔡京属于前者,还是属
于后者呢?
在我看来,他是两者的
复合体。其特征,简单到可
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复杂
,即使写一部书也未必能描
述清楚。因此,我不敢说这
部《蔡京沉浮》,已经完整
呈现出蔡京其人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了。
写《蔡京沉浮》时,笔
者时时会联想到斯蒂芬·茨
威格的那部《一个政治性人
物的肖像》。早年曾读过这
本书和他的另一部也很有影
响的历史非虚构作品集《人
类的群星闪耀时》。《肖像
》描述的是一位18~19世
纪活跃在法国政坛的极富争
议的政要约瑟夫·富歇。
但选择以蔡京仕宦沉浮
为线索,同时呈现北宋晚期
的政治生态,以此来写一本
书,却并非因为茨威格作品
的触发,而是近几年持续阅
览宋代相关史料书籍时,倏
然从脑屏上迸发出来的。觉
得蔡京这个人太耐人咀嚼了
,而至今却未有描述此人形
象的翔实的非虚构文本,未
免让人慨然长叹。在搜集史
料中,虽然发现了几种若干
年前出版的关于蔡京的文本
,但翻阅过后均让我大失所
望。其小说化、脸谱化、简
单化的手法,使得这类文本
既无纯粹小说叙事的张力和
语言的质感,又无史实的严
谨可靠——游走在非驴非马
的虚构与非虚构灰色地带,
这恰是我所不喜欢的。
既然搜寻不到理想的文
本,也为我的书写增强了一
点信心。
蔡京这个历史人物,显
然不是当下写作高人所感兴
趣的——他不是可以成为时
代楷模的巨公伟人。大多写
家不屑于为一个似乎已被牢
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争议
人物来描绘一幅肖像。偏偏
此人,具有古今无可取代的
认识价值、文学研究价值,
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他身
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你的
细胞中,很难清除他所遗传
的基因。这与你出生的家族
、地域、时代环境无涉,而
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
有关。
蔡京其人,正与茨威格
笔下的约瑟夫·富歇,有着
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茨威格在《一个政治性
人物的肖像》中这样描述:
“约瑟夫·富歇,当时最有权
势的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
最为奇特的人物之一;同时
代人对他缺乏好感,后世对
他更欠公允。”各路党派以
及历史学家,只要一提到他
的名字,即将仇恨宣泄至笔
端:“天生的叛徒,卑鄙的
阴谋家,油滑的爬行动物,
卖主求荣的能手,无耻下流
的探子,道德沦丧的小丑…
…”却几乎无人对他的人格
作认真的考察。茨威格称:
“纯粹出于对心灵科学的兴
趣,我非常突然地写起约瑟
夫·富歇的故事来,作为对
权术家生物学的一份贡献。
权术家是我们生存的世界里
尚未完全研究透彻的极端危
险的精神族类……”
将蔡京与富歇做简单类
比,显然忽略了他们各自不
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中国
的史学家和文人总是喜欢将
人物标签化、脸谱化,诸如
非“忠”即“奸”、非“君子”即“
小人”。其实在历史的长廊
中,多少声名显赫的人物,
都无法像楚河汉界那样将两
者分得那么清晰。蔡京的复
杂性在于他既“奸”又“雄”。
我是将“奸”和“雄”作为两个
独立的词来理解的。他能将
“奸”体现到极致,超越普通
之“奸”;也能将“雄”挥洒到
极致,超越寻常之“雄”。这
个“雄”也可以做双重解读:
既有“奸之极”之意,也有“
雄豪”之意。他的“奸”或许
只是加速了一个王朝的覆灭
。在岁月的长河中,其为害
之烈很短暂;他的“雄”也许
泽被后人,绵延不绝,至今
我们还在享用他的智慧和创
造。诸如他建居养院(供孤
寡贫病者养老)、安济坊(
医疗诊所)、漏泽园(穷人
安葬墓地),兴算学、医学
、书画学,在这方面,可以
说他将王安石变法向前做了
拓展和延伸,他在这些领域
的创新之举,可能比我们经
常津津乐道的某些巨公伟人
所做的更伟大。还有他的书
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也
占有无法抹去的一席之地。
蔡京最遭人诟病的罪状
,当然是对政敌元祐党人的
重拳出击,让他们不复有翻
转的机会。但这一党同伐异
的行为,并非从蔡京开始。
恰恰是元祐党人,在元祐得
志后列出北宋晚期第一份清
党名单;也正是他们在实行
元祐更化时,将当时变法派
最核心的人物蔡确,贬黜放
逐到岭南新州,开北宋将宰
辅级大臣贬逐到岭南瘴疠之
地的先例。新党曾以诗文置
罪构陷“乌台诗案”使苏轼饱
受折磨,而元祐党人则罗织
更离谱的“车盖亭诗案”,将
蔡确贬逐至岭南新州,导致
蔡确客死流放之地。从本著
中可以看到,北宋晚期朋党
相斗手段越来越残酷,越来
越卑鄙,双方皆有逃脱不了
的干系。由此,也可看出中
国文人因利益之争相互比“
恨”、比“狠”、比“诈”、比“
毒”、比“黑”,为达目的而
不择手段的极其丑陋的一面
。蔡京正是在这种相互恶斗
的环境中,煎熬成了被世人
厌恶、被
导语
本书以蔡京仕宦沉浮为线索,同时呈现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持续阅览宋代相关史料书籍时,倏然从脑屏上迸发出来的。觉得蔡京这个人太耐人咀嚼了,而至今却未有描述此人形象的翔实的非虚构文本,未免让人慨然长叹。在搜集史料中,虽然发现了几种若干年前出版的关于蔡京的文本,其小说化、脸谱化、简单化的手法,使得这类文本既无纯粹小说叙事的张力和语言的质感,又无史实的严谨可靠——游走在非驴非马的虚构与非虚构灰色地带。
后记
画上书稿最后一个句号
后,很想去一趟蔡京的故里
福建莆田仙游枫亭镇。一是
想探究,在那里是否还能找
到他的遗存;二是也很想听
听蔡京故里的后人,如何评
说蔡京这位名震史册、争议
极大的历史人物。
2021年6月6日终于成行
。先从上海乘高铁到福州,
受到两位老战友卢文兴、陈
明荣先生的热情接待。陈明
荣先生亲自驾车陪我去仙游
,正好他的原籍也是仙游,
那里有许多老友,使得我的
蔡京故里踏访之行格外顺利

6月7日下午,我先与熟
悉蔡京史料的几位当地文化
人,一边品尝当地的名茶铁
观音,一边闲聊,然后去实
地踏看了蔡京的墓园以及蔡
襄故里和陵园。去蔡京的墓
园,在乡村小道一侧停车后
,要再步行一段三百米左右
坑洼不平的土路。墓园虽杂
草丛生,但看上去仍很气派
,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墓前
残留了一些供品。这个面积
,比原先已经大大缩小。据
《枫亭镇志》记载:“宋孝
宗乾道三年(1167),也
就是蔡京死后四十二年,蔡
京骸骨由潭州(长沙)迁葬
仙游枫亭埔缝村,墓葬规模
按照丞相等级。”
在一起聊天、交流的有
福建省蔡襄研究会副会长蔡
强,莆田市蔡襄故里学会、
蔡襄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蔡
元琰,仙游县蔡襄文化研究
会名誉会长、枫亭镇文化研
究会副会长李庆华等。我向
他们汇报了正在修订中的书
稿的大致思路和书写理念,
他们肯定了我用理智、客观
的眼光看待蔡京历史地位的
努力。他们认为.《宋史》
把蔡京列入“奸臣”是不公的
。蔡京先后在北宋晚期三位
皇帝属下担任高官,在宋徽
宗年代四任宰相近二十年,
但从来有过不臣之心,一直
忠心耿耿,怎么能称他是“
奸臣”呢?从这一点上说,
他绝对是忠臣。而不是奸臣
。他们甚至为我提供了一则
权威史料,在南宋高宗下达
的一道诏书中,将蔡京与岳
飞同列,虽然文字表述不太
清晰,但从皇帝的姿态看,
等同于为蔡京“平反”了。但
这道诏书淹没在訇然回响的
“奸臣”唾骂声音中,几乎无
人知晓。“绍兴三十一年
(1161)十月,金国完颜
亮撕毁和约,带兵攻宋,仓
促中宋廷号召举国抗战,宋
高宗在下诏书亲征同日,又
‘诏蔡京、童贯、岳飞、张
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
放逐便。用中书、门下省请
也’。”因为宋王朝在和与战
、变与守之间不停摇摆的政
治形态,有几人还记得曾有
这档子事?
笔者赞同他们反对用非“
忠”即“奸”的思维方式,来
简单评判蔡京这样的历史人
物。但我也想,似乎也不能
因为蔡京“忠”,来彻底推翻
、洗刷他“奸”的一面。“奸”
不仅仅对应的是“忠”,还有
更为广泛的含义,如奸诈、
害人、投机、为迭目的不择
手段等。为官执政的最高境
界,也不仅仅是做一个忠臣
,还应该做贤臣、良臣,像
蔡襄、范仲淹、王安石那样
,忧乐天下,为百姓苍生谋
福祉。范仲淹之子范纯仁,
就曾当面对垂帘听政的高太
皇太后说过类似的话:我想
做的是“良臣”,不仅仅是“
忠臣”。做“良臣”需要一切
从良知出发判断是非;仅仅
是做“忠臣”.则是太后说一
,臣也说一。即便“一”是错
的,也必须将错就错。
平心而论,说蔡京是能
臣、忠臣,应该没问题。他
虽然做过很多“奸事”,同时
也做过不少好事。但非要将
蔡京的功过量化,分出功大
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来,是
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史学研
究的一大困境是对历史上的
很多事情和人,都无法如解
数学、化学题那样,通过推
导获得一个刚性的标准答案
。历史的谜团塞满了山道,
使得我们的攀爬,时时迷失
前行的路径:我们常常顺着
历史的藤蔓摸瓜,但摸着摸
着,发现压根儿就没瓜……
千秋功罪在人心!
因此蔡氏故里乡亲和蔡
氏家族后人,大可不必在这
道比“哥德巴赫猜想”还难的
历史课题上,苦苦地费心求
解。笔者用了一年多案头功
夫,是试图寻求一个标准答
案吗?肯定不是。
数年前,蔡氏家族后人
捐资为蔡京整修墓地,新华
社曾为此发报道,在报道中
提出:是否有必要为历史上
曾被称为“奸臣”的蔡京修墓
?提出这一问题,并非报道
有什么倾向,而是采用新媒
体的常见做法,刺激读者围
观、关注。结果引来网友的
一片争议。当然是“骂”者居
多。有人认为,“蔡京是奸
臣,为他修墓是道德底线失
守,会留下千古骂名”。为
平息风波,当地文化名人陈
金添先生为此撰文《不妨给
蔡京一点宽容》。陈先生在
文中说:“蔡京是奸臣,蔡
京的墓坏了也不能修,修了
道德底线就会失守,这似乎
太雷人了。修复蔡京的墓,
天会不会塌下来?社会主义
的大厦会不会垮掉?换位思
考一下,假如蔡京的墓是这
些道德论者的祖宗,那墓坏
了还要不要修?难道还要‘
大义灭亲’,坚持不修?如
果是这样的话.可以说这些
人连起码的道德也没有。我
以为,‘奸臣’也有人权,不
让修蔡京的墓,于情于理都
说不过去。……如果说是‘奸
臣’就不能修,照这个理论
,现在有的罪犯被判死刑,
那就只能抛尸荒野了。从法
律上讲,蔡京墓是文物保护
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蔡
精彩页
黑白红
大宋王朝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实在是一个让人品味不尽的王朝;
是一个可以从无数不同向度审视的王朝;
是产生“溪上青山三百叠”般巨公名贤的王朝,也是滋生一大把遗臭万年的巨奸小丑的王朝;
士人精神极度张扬的大纛与滴答着污水的抹布,不协和地缠绕在这个王朝的殿柱上;
没有哪个王朝像宋王朝拥有星河般璀璨的诗文大家,也没有哪个王朝像宋王朝让人感到特别地“窝心”“糟心”“痛心”;
……
这个王朝的特殊性在于,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巨大阐释空间。
说“宋王朝之后再无宋王朝”,此言无毛病。但这是一个中性的说法,不含褒贬。至少对于我。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出版传播出现了与以往相比质的飞跃,这种“飞跃”的革命性变化,并不亚于今天从传统纸质出版向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印刷传播的便捷,使得从这个王朝开始,文人书写留存的文字变得丰富、多元、芜杂起来,给后人研究这个王朝的人物和事件,提供了大量史料;也笼罩了许许多多遮蔽真相的迷雾。有宫廷主修的正史,也有民间文人记载各种亲历和传闻的野史。据学者考证,苏东坡可能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出版个人诗集的诗人。
要论文化之兴盛,能与大宋王朝并列的,此前只有诸子百家是另一座高峰,此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又一座高峰。虽如此,历史学家们也不认为大宋王朝的文化繁荣与欧洲文艺复兴可以等而言之。因两者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宋文人并无整体性的文化创造自觉。他们的主要兴趣点还在从政,文和艺皆为“政”之余(小道)。宋王朝长期宽“文”抑“武”的治国氛围,使得大多文人误以为应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谁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理想常常化作一缕青烟。宋代文人就在这样一种志不得伸、情不能扬的坎坷、跌宕的命运中,将文化创造作为情感密集宣泄的最佳喷发口。一座座耸入云霄的文化高峰,由此在集体无意识中得以矗立。
那些写于困厄、磨难乃至绝望中的精美绝伦的诗文,犹如冰雪中绽放的花朵。读宋词,常常让我联想到川藏边境铺满山坡的雪梨花。迎风颤悠的柔嫩花瓣上托着雪粒。当然,也常让我联想到铁匠铺里,经过烈火冶炼的铁段,在重锤敲击下喷溅的火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之谓也!
近年来书写这个王朝的文字,似呈一种“井喷”现象,虚构和非虚构、普及性的通俗叙事和精英研究成果,皆可堆积如山,这给新的书写带来了便利,也制造了障碍。仅仅从研究的角度审视,胡编乱造、误判臆断的不靠谱文字与严谨考证、有一说一的诚实书写并存,常常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精力去辨识。为此不知浪费了我几许银子,很多书籍买来后,随手翻几页,便发现毫无阅读和参照价值,便只得弃之一侧,作垃圾清理。
新的书写者,还面临一重难度,那就是某些充满诱惑的书写对象或事件已经被他人反复“嚼”过多遍,诸如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都可以搜罗到多种版本的传记。当然,真正专业、权威,能够经受时光淘洗的精品也还是匮乏。即便如苏东坡传,前有林语堂的版本,继有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近有当代学者所写的多种著述,各有优长,也各有明显瑕疵和局限,一部理想的苏东坡传记,仍在期待中……
尽管就拥有史料的丰富、全面而言,笔者也曾有过写一部苏传的冲动,但三思而后放弃。因为苏东坡的那点事,已经被无数写作者嚼烂了。我明白,要找到一片未开垦过的“处女地”,才能多少遮掩笔力的不足。
近几年,在阅览宋史史料时,将断断续续迸发出的感受,整理成短篇文字,汇集在《何谈风雅》随笔集中。接下来,在反复斟酌后,决定选择在北宋末期有过轰轰烈烈表演史,名噪一时的人物蔡京,作为笔者聚焦的对象。这位被很多宋史写作者忽略的特殊人物,如海水中的礁石,一次次地在我心中激发出为之画像的冲动。对于为何要选择蔡京作为书写、解剖对象,笔者在序言中已有简略表述。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