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鼓浪屿之子邵建寅先生的人生之路。
邵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家族多人从事现代教育工作,父亲和二姑父曾任鼓浪屿两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他经历抗战逃难、厦大(长汀)求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厦门、马尼拉任教。30岁办实业经商,63岁起担任马尼拉中正学院院长,后担任该校校董会董事长、荣誉董事长,创立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把菲律宾华文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被尊为菲律宾华文教育泰斗。晚年,邵先生倾囊捐资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力助祖国教育事业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鼓浪屿到马尼拉--邵建寅的教育之路/厦门口述历史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鼓浪屿之子邵建寅先生的人生之路。 邵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家族多人从事现代教育工作,父亲和二姑父曾任鼓浪屿两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他经历抗战逃难、厦大(长汀)求学,毕业后在新加坡、厦门、马尼拉任教。30岁办实业经商,63岁起担任马尼拉中正学院院长,后担任该校校董会董事长、荣誉董事长,创立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把菲律宾华文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被尊为菲律宾华文教育泰斗。晚年,邵先生倾囊捐资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力助祖国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简介 王琰,退休前为厦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曾经主持编辑出版过《口述历史:亲历厦门解放》《口述历史:我的鼓浪屿往事》《口述历史:厦门港记忆》《口述历史厦门老街岁月》等口述历史书籍与一些厦门历史文化研究书籍。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祖辈 第二章 我的父辈 第三章 我们这一辈 第四章 鼓浪屿的日子 第五章 战乱流离与大学生活 第六章 南洋谋生 第七章 致力华文教育 第八章 晚晴金辉 第九章 人生感悟 后记 序言 因城而生跨界融合 唐宁 历史如浩瀚烟海,古今兴替,尽挹其间。鹭岛厦门在 千年史籍里沧桑起伏,远古时为白鹭栖所,先秦时属百越 之地,而后区划辗转由同安县至南安县至泉州府,又至嘉 禾里、中左所、思明州,道光年间正式开埠,光绪年间鼓 浪屿成“万国租界”。1949年9月,厦门始为福建省辖 市,逢今正与新中国同庆七十华诞。 七十年风云巨变,四十载改革开放,厦门始终走在发 展的前列。厦门的经济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在这片热土上 播洒了无数血汗,书写了特区建设可歌可泣的恢宏篇章, 他们的事迹镌刻在厦门历史的丰碑之上。在有册可循的文 字记载之外,尚有不少重要的人与事如沧海遗珠,未及缀 补。 借此,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 活”的办学信念,不仅通过专业建设主动对接厦门现代产 业体系的需求,为厦门经济建设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同时也通过多样性文化研究平台的建设,主动担当 传承厦门优秀文化的使命。其中,由本校陈仲义教授领 衔,汇聚校内英才、兼纳厦门名士,成立的“厦门口述历 史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借助口述历史的形式,采 集、整理那些即将消失的厦门城市记忆和历史“声音”, 成就了一批如“厦门口述历史丛书”这样的重要成果。 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说:“对人们而言历 史是回忆,因为人们曾从那里生活过来,对那些历史的回 忆便构成了人们自身的基本成分”,“人生而有涯,只能 通过时代的变迁才能领悟到永恒,因此只有研究历史才是 达到永恒的唯一途径”。从这个意义看,口述历史正是文 字历史的多元融合形式,二者融合可以实现对文字历史的 “补缺、参错、续无”之功。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跨界组建口述历史研究团队,在对 厦门城市历史的修撰补充中,通过跨界与融合,使厦门经 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脉络更加清晰,使人们对过去时代的 领悟更加深刻,从而使未来的发展更加稳健。陈寅恪先生 说:“在历史中求史识。”而历史的叙写过程何尝不亦为 史识的求证过程?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历史 的叙写过程告诉我们,跨界、融合,才是通向卓越发展的 道路。这正契合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为 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 陈仲义同志是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一起成长的专家、 教授,长期以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受人景仰,在中国 诗歌评论领域建树丰硕。祝愿他带领的新的团队,为厦门 地方文化建设,踔厉奋发,再续前页。 2019年8月 导语 本书主要记录教育家邵建寅先生的人生之路。邵先生出生于厦门基督教家庭,30岁办实业经商,63岁起担任马尼拉中正学院院长,创立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把菲律宾华文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被尊为菲律宾华文教育泰斗。晚年,邵先生倾囊捐资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在所不辞。 后记 缘起与价值 2015年2月,我从工作岗位退休。几个月后,接到好 友陈仲义教授打来的电话,说他在所供职的厦门城市职业 学院,新成立了一个“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邀我为“中 心”出点力,介绍一些做口述历史的经验和方法,帮助他 们起步。我想,口述历史采集出版和学术研究,是自己在 岗时一直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可谓兴趣范围之内,而介 绍经验、出出主意,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就应允 下来。后来讨论工作计划的时候,陈教授建议我也做一本 书,采访邵建寅先生。 邵先生是我景仰已久的前辈。早些年,我们在采编出 版厦门第一本口述历史专著《亲历厦门解放》之后,接着 组织采编出版了第二本口述历史专著《我的鼓浪屿往 事》,书中有一篇李秋沅女士采访整理的文章,讲的就是 邵先生家族的故事。作为这本书的执行主编,我认真地拜 读了秋沅女士的文章,为邵先生一家的故事深深打动。邵 先生的祖父,因为信奉基督教,被族人赶出故乡同安,之 后的近百年里,邵家繁育五代二百余人,第二代、第三代 多有从事教育事业,而且颇有成就,其中居然有校长10 位,教授10位。这在鼓浪屿、在厦门,乃至南洋,传为佳 话。 因此,能为邵先生做一本口述历史专著,在我来说, 也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可谓“使命光荣”。 邵先生不能确定祖父离开同安乡村的具体时间。他估 计应该在1895年祖父24岁之前。这个时间节点,在厦门、 在鼓浪屿有特殊意义。从1890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 发,鼓浪屿在中国的战乱环境下偏安一隅,有50年左右的 黄金发展时期。而鼓浪屿的发展,也推动了厦门现代城市 的形成和发展。邵先生一家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兴旺发展起 来的。 为什么这段时间无论厦门社会还是市民家庭都能够快 速发展?个中缘由,一直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 者感兴趣的话题。我以为,鼓浪屿,是中国从传统的农耕 文明向现代的工商文明转型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 的成功范本。而邵先生一家的传奇事例,则是其中的生动 一页,堪称典型。记录邵家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们研 究鼓浪屿,能够提供具体感性从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份 资料。 然而,邵先生的故事并没有局限在鼓浪屿,他自己有 着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仅仅为了亲情,他1947年厦门大 学毕业后,放弃留校机会,到新加坡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1949年原本想再去新加坡,又应五叔的邀约,去了马尼 拉,并且在那里开拓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人生。这 一段南渡经历,也有别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下南洋”, 是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的海外创业生涯,自有其时代色彩 和命运轨迹。邵先生的经历,是研究新一代知识分子华侨 的生动事例。同时,还是研究海外华文教育历史的翔实资 料。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发觉得,邵先生的故事非常感 人。一个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历经战 乱流离,坚持向学,成长为一名中学、大学教师;到了异 国他乡,先是读书、教书,然后再去生意场上打拼,经商 办实业,做得风生水起;之后应邀重返教育界,为复兴菲 律宾华文教育披肝沥胆探索新路,成为菲律宾华文教育界 乃至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晚年又积极参与 母校厦门大学以及与邵家有几代渊源的福建师范大学的建 设,不仅自己捐资建楼,设立奖教金,而且为其他校友捐 资助教,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和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觉得,鼓浪屿之子邵先生的人生是极其成功的。在 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曾经的波澜壮阔变得风平浪静,已 经没有多少戏剧性,但是我们却依然从中读出他人格的刚 毅和高尚,见识他思想的睿智和胸怀的广博。 在采访写作工作结束的时候,鼓浪屿申遗成功。我以 为,鼓浪屿能够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它的 老房子,而且是因为生活在这些老房子里的人以及他们创 造的文化。在这个人群中,邵先生是可以称得上其中翘楚 的。认同与传承 菲律宾独立之后,民族主义思潮汹涌澎湃。和许多刚 刚获取独立自主权力的国家一样,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实 行本土化,也就是“菲律宾化”,限制在本国居住的外籍 人士的权益,以保障本民族的利益。历史记载,华人从有 宋一代开始迁居菲律宾,但是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落叶归 根”传统,没有入籍。进入20世纪,华人占菲律宾人口约 1%,但是在当时菲律宾的外籍人口中,却占到90%以上 的比例。所以,“菲化”政策对华人的影响最大。到了 1970年代初期,在菲华侨已经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所 幸1975年出现了转折,时任总统马科斯签署第270号法 令,容许在菲华人集体转籍。华人纷纷加入菲籍,融入菲 律宾社会主流。转籍,在中国的传统语言中,也称“归 化”。 …… 我为自己能够亲近邵先生感到庆幸。在了解他的经 历、品德、学识和业绩,特别是他的幽默个性和博大胸怀 之后,早已过了追星年纪的我,觉得发现了后半生做人做 事新的参照坐标。 为此,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邵先生,这不仅因为 精彩页 我的祖辈 我们家族的历史是简单的。我知道的也有限,因为我从16岁就离开家庭,很早。就我自己,个人方面,我说,这篇口述历史,要不就不要做了。你们客气,坚持要做。我检讨自己,没做什么事。而且做人要低调,我一直很低调的。 如果要坚持做,最多就是经验的分享。我没做什么。 先从我祖宗讲起。 我的祖宗,根据我们邵氏宗亲会的考证,是周文王①的儿子召公奭。 周文王姓姬,他有好多孩子,其中有一位叫姬奭②,是三公之一。三公,有太师姜子牙,太傅周公旦,还有太保姬奭。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分封功臣与宗室。姜子牙分封在山东的东部,潍坊那一带,后来建立了齐国,发展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周公旦分封在曲阜,后来建立了鲁国,是礼仪之邦;姬奭分封在蓟(在今天的河北、北京一带),建立了燕国,后来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齐、鲁两个封地都在山东,爽分封在河北。 可是,这三公,他们自己都没有到封地去,他们派儿子去管,自己呢,继续在镐京③辅佐周武王、周成王。 因为辅佐有功,周武王又把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之地一个叫“召”(在今陕西岐山西南)的地方,封给姬奭,所以姬奭又被称为召公或召公奭。召公,也写作邵公。邵,后来就成为这一支族人的姓。这样,我们邵家的族谱里,邵公是第一位先祖。 一直到宋朝,北宋的时候,我们的祖宗,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的邵雍,一位易理专家,迁居到河南洛阳。邵雍的曾孙邵子厚,南宋初年的时候迁居到泉州晋江的邵厝。邵雍的十一世孙邵亨,元末为避战乱,游学长汀、漳州、惠州、潮州,后来定居同安县西山东麓的橄榄岭,就是现在的柑岭村一带,到现在,已经有650多年。 邵家离开河南洛阳,先是南移到杭州,后来其中一支又继续南移到福建的同安。留在杭州这支是邵逸夫家族。移到闽南同安的就是我们这一支。我们这一支中又有分散到泉州、福州和台湾的,所以泉州、福州、台湾和同安,这一带的姓邵的,是同一宗族的。 我的祖父叫邵子美,1871年出生于同安橄榄岭,1944年去世,活到73岁。我的祖母叫许以斯帖,Esther Kho,是英文名,简称许帖。为什么叫英文名字?以斯帖,英文Esther,是《圣经》里的名字。冈为她也信教,她是漳州人,她生于1873年,1941年过世,活到68岁。 1840年代的时候,基督教美国归正会①传教士来到厦门。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前前后后,在厦门鼓浪屿,创立了专收男生的养元小学、寻源书院,专收女生的毓德女学,专收已经出嫁的妇女的妇学堂。后来,传教士又到了同安橄榄岭传教,全村一千多户邵姓人家中,就祖父邵子美一个人最终接受了基督教。 我祖父因为信奉基督教,不见容于同安的乡亲②,被人从家乡同安橄榄岭赶出来。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被迫带着家人离开家乡。从橄榄岭出来后,祖父在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附属小学当老师,这是他的第一个工作。那个时候大约是1895年左右。昨天(2015年6月21日),我们到竹树脚礼拜堂去看了一下,还跟牧师打了招呼,我说,我是邵子美的长孙。 后来祖父当了礼拜堂的传道,还被派到金门、安溪、鼓浪屿去传教。 我的六妹邵少蕙对祖父还有印象,祖父去世时,她七八岁。她记得:祖父个子不高,矮矮壮壮的,留着长胡子,满脸笑容。 大姐邵蕙卿也记得,祖父的嗓音很洪亮,很好听。大姐蕙卿说,这是她对祖父唯一的印象。祖父属龙的,他讲话声音洪亮,是洪钟声。 我们孙儿这一辈的和祖父没有很多接触。因为他不常在鼓浪屿,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工作。 祖父祖母是在哪里认识的?我想是在同安。祖母是漳州人,有人介绍的。总之1895年我爸爸出世的时候,祖父已经24岁,祖母22岁。 后来祖父就到了台湾做生意了,祖父在台湾做些什么生意,我也不清楚。回来,就在同安办了同美汽车公司,就回家乡当老板了,住在同安双圳头,就是现在同安一中、启悟中学那个地方。后来家乡的人也来找他了,有什么事也请他回去,村里有纠纷的时候,也请他去协调解决。 我记得祖父抱着我的时候,我总要抓他的这个长胡须……哈哈,因为我是金孙嘛,爸爸是长子,我也是长子,我前面是三个姐姐。 祖母是漳州人。她是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的外甥女,林语堂叫她要叫表姐。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