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从彦(承前启后的闽学大儒)/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宋代理学家罗从彦的小传。他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沙剑州剑浦人,以穷经为学。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后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本书反映他严毅清苦,学富五车,潜思力行,笃志求道的精神,突出了他的一代闽学宗师身份。 作者简介 罗榕华,沙县人,1974年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三明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沙县政协委员,沙县罗从彦纪念馆管委会副理事长。已出版《钻戒的味道》《罗岩太保签诗故事》等多部文集,在《中国国家地理》《文学报》等媒体发表作品百余万字。 目录 第一章 豫章世裔 鬻田走洛 第二章 潜思力行 笃志求道 第三章 上传伊洛 下授延平 第四章 斯文一脉 万古是师 第五章 忠义名节 诗书传家 第六章 承前启后 闽学宗师 第七章 奥学清节 后记 序言 社会科学承载着“认识世 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 、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 重要功能,是人类赖以传 承的精神支柱。近年来, 福建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 彻《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 条例》,社会科学普及工 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 通过举办全省社科普及宣 传周、建立社科普及基地 、开办社科普及讲坛等社 科普及咨询平台载体,其 制度化、常态化、大众化 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 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 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 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福建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 富特色的一部分,深度融 入了中国文化的进程,展 现出突破陈规、积极进取 、兼容并包、锐意创新的 胸襟和气魄。向大众传播 福建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 ,是福建省社科普及工作 的重要内容。以接福建地 气、讲福建故事、塑福建 形象、续福建文脉的姿态 编辑出版的“福建历史文化 名人丛书”,既较为全面地 展示了福建文化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也为福建当下的社会文 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资鉴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所包含的朱熹、林则徐、 严复、陈嘉庚等人物传记 ,记录了福建文化之于中 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以 人物史的叙述方式生动地 展现出中国人文精神的风 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 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 缺乏生命力和影响力。“福 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记录 了福建历史文化人物的价 值观践行轨迹,重温了这 批福建历史文化乃至中国 历史文化史上重要人物的 生命历程,以浅显晓畅、 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讲述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的当代意义,开辟了社会 科学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 新路子。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 巷北读书声。”一套好的社 会科学普及丛书,总是能 带动起读书的风气。将学 习作为一种追求、爱好和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福 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所期 望实现的目标。在文字中 领略福建地域文化魅力, 在阅读中传承传统文化养 分,在感悟中提升人文道 德情操,社会科学普及丛 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 原副省长,福建省政协原 副主席) 导语 罗从彦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1112年),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其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 后记 福建,山海相拥,人杰 地灵,人文荟萃,英才辈 出,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 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科学家和民族英雄、爱国 先驱、革命将士、时代楷 模。他们的教育成长、道 德品行和思想文章,是福 建的宝贵精神财富,教育 和激励着一代代福建人努 力学习、奋勇前行。福建 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 编写的“福建历史文化名人 丛书”,以福建历史名人为 题材,古今结合,意在从 高处着眼、从基础着手, 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促进人文道德养成,使社 会科学知识走进大众、走 进生活、走进现实,让更 多的人了解福建历史名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 强福建文化影响力和感染 力,为建设文化强省添砖 加瓦。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第三辑)所包含的董奉、 薛令之、游酢、罗从彦、 李侗、袁枢、蔡元定、刘 克庄、俞大猷、洪承畴10 个人物故事,记录了福建 文化之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也以人物史的叙述 方式生动地展现出中国人 文精神的风骨和传统文化 的传承。人物篇以人物生 平为线索,在故事中体现 传主的学问、事功、道德 ,凸显他们在中华文明进 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 掘和阐发其内在精神,从 而激起读者爱国爱乡的强 烈情感,使之成为涵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源泉。 这套丛书以广大群众为 读者对象,尤其是各年龄 段的学生群体以及受过中 等教育的读者,他们对这 些历史名人的认知,大多 来源于历史课本、乡土教 材、文化景点和博物馆, 很难形成具体、深入、系 统的认识。丛书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通过一个个 生动精彩的故事带领读者 走进福建历史,走人人文 社会科学的知识殿堂,融 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 、可读性于一体,对提升 大众的阅读水平、普及社 会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社 会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 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副主席林蔚芬对编撰出 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 予大力支持。省社科联党 组成员、副主席缪建萍亲 自指导本书的策划和编写 工作。省社科联从事社科 普及工作的李道兴、杨文 飞、林彤、李培□等具体组 织实施本丛书的编撰出版 工作。 专家刘小新老师对丛书 写作大纲和书稿进行了认 真审读,并提出了许多很 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 示感谢! 由于编撰出版时间紧, 经验和水平有限,疏漏在 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 评指正。 编委会 2017年8月 精彩页 豫章世裔 罗姓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系出黄帝,为祝融氏之后。罗姓源于妘姓,春秋时简去邑旁部分为云氏。西周时封藩屏国,颛顼帝之孙祝融氏有后裔名郐者,被封宜城,称为罗子国。周武王三年,因镇宜城有功,封宜城侯。此处在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公元前690年,罗子国为楚所灭,原地被另置鄢国,失去家园的祝融氏子孙只好向南寻觅安身立命之所,最初迁居到湖北枝江,东周末年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定居下来。他们远徙异地后,仍念念不忘故国家园,无奈中只能以国为氏,以此来寄托不尽的哀思——这便是罗姓的开始。 罗氏豫章衍派之始祖为罗珠。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罗君用次子,郐公41世孙。生于秦王赢政二年(公元前245年)丙辰四月十四,原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沔江。惠帝时仕汉,初为治粟内史,其宏才大略,智识超群,任中赋税宽平、国用优足。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因受奸人排挤而远离长安,奉诏东迁九江郡之豫章沟(今江西南昌),在那里率领民众修筑城池,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罗珠终于其地,享年90岁。景帝改治粟之官为大农令,称罗珠日大农令。景帝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勾结七国叛乱,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平叛。叛平,亚夫请以罗珠所筑九江郡新城另置郡,因罗珠环城广植豫章(香樟)树,故称郡城日豫章郡,隶18邑。后罗氏子孙世代繁衍,移居各地,遂以“豫章”为其郡望堂号。 罗邵筠之子、珠公31世孙罗周文为罗氏人闽始祖。罗周文,又名吉,字源达,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唐元和六年(811年)出任邵武县尉;元和八年(81 3年)改任沙县县尉。罗氏一直是沙县这个古老县城的名门望族,历代人才辈出,誉满邑里。 沙县因“县多沙洲”而得名。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始设沙村县,至今已逾1600年,是福建省早期建县的古县之一。 罗从彦的祖父罗世南生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是周文公10世孙,他在中年时举家携父罗文弼、母林氏从沙县迁往南剑州剑浦县杜溪里儒岭下村儒岭窠。庆历四年(1044年),罗从彦的父亲罗神继出世,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罗从彦出生。罗从彦是周文公12世裔孙。因罗从彦郡望豫章,故后世学人称之为“豫章先生”。 文星出世 罗从彦出生时,罗神继夫妻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故“以其美而彦者”,取名“从彦”。又因罗从彦在仲秋前两日出生、产前母亲林氏梦见文曲星捧白玉,故“璧洁而素,又居仲”,而取字“仲素”。 罗从彦的祖父罗世南、父亲罗神继学识渊博,在当地颇有名声,却自甘清贫,隐身不仕。母亲林氏为人正直,通文字,除了会吟诗作对外,还擅长绘画。罗从彦内受闺教,外承庭训,很小便开始识文断字。他聪颖非凡,常常一点便通。 传统中国教育实行官学和私学并举,县学、社学、义学和私塾共存。历史悠久的沙县民智开发较早,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唐武德七年(624年)便在西天王寺创办县学。宋天圣三年(1025年),汀州府设府学于文庙,各县开始陆续兴办县学,沙县此时早已有“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士人皆以诗书相劝”的风尚。当时的沙县不仅拥有大量官学,还有众多私塾、族塾和家塾(即便在清末,沙县仍有私塾130余所)。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罗从彦的高祖父罗安中在城西北出让田产创立“半祠半学”的义恩祠。义恩祠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宗族祭祀,另一个就是罗氏家学,接收罗氏宗亲男童集中入学。从天禧三年(1019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短短的57年间,曾经就学于义恩祠的罗氏生员先后有罗觉、罗仲元、罗畸三人荣登进士第。特别是罗畸,中进士时才16周岁,年少及第,文采斐然,在沙县乃至南剑州均声名响亮,在罗氏宗亲的举子中更是充当榜样与示范的作用,因此,义恩祠声誉鹊起,名噪一时。 罗神继十分重视教育,熙宁九年(1076年),他听闻年仅16岁的侄儿罗畸进士及第,赞叹之余,羡慕不已,遂萌发了把罗从彦送回沙县义恩祠上学的念头,只是罗从彦年纪太小,无法成行。 元丰三年(1080年),罗从彦9岁,罗神继将他送回沙县上学。罗从彦才华出众,10岁能诗,当时一同上学的罗氏宗亲男童多不及他。 元丰七年(1084年),罗从彦13岁,罗神继听闻州治一带学风浓郁,又携罗从彦至南平,慕名前往拜投审律先生吴仪门下。吴仪学问宏博,模范端严,不喜欢从政,和他堂弟吴熙卜一起居住于城东藏春峡,设游亭,置学馆,以山水自娱自乐,被时人称为“双璧”,在当地名气很大。 经过4年的学习,罗从彦早已经明行修、德才兼备,由于他聪颖好学、潜心刻苦,渐得吴仪器重。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