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精)》以清末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文学制度的萌芽期为研究起始点,下限到21世纪,在依托大量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纵向的史的体系和横向的空间比较体系,重点关注“有形文学制度”和“无形文学制度”如何建构、如何支撑和支配着文学史的发展走向等问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进行理论的审察和历史的分析,在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历史细节之间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的变迁,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 文学现象中的制度因素如何产生作用及影响于文学的实质性演变?这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也是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制度研究的侧重点。作者们并非直接进行广义的社会学、政治学范畴中的制度研究,而是尤其注重对制度实践的考察,即文学遭遇和面对的制度性操作问题,而非一般理论或宏观意义上的制度问题。这一研究思路及观点对于当代文学制度建设及文化强国的战略都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使本书具有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录 绪言 第一编 晚清及“五四”:现代文学制度之创立 第一章 清末:现代文学制度萌芽期 第一节 文学独立性地位的确认 第二节 现代文学制度结构性要素的萌芽 第二章 “五四”:现代文学制度草创期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文化管理机构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文学社团的组织结构及运转 第三节 新文学的出版与流通 第四节 新文学读者的结构变迁 第二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制度的多元化时代 第一章 文艺政策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文艺政策的由来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 第二节 抗日统一战线与文学合法性的竞争 第三节 《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四节 战时文艺政策与抗战文学的版图 第五节 文艺政策的区隔策略与噬食策略 第二章 出版制度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国民党的出版制度与言论钳制 第二节 预先审查、事后检查与潜在检查 第三节 文艺自由的诉求与审查制度的无形瓦解 第三编 “十七年”:文学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第一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共和国文学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文学的计划体制 第二节 制度设计与文学转折 第二章 文学期刊与文学风尚——以《人民文学》为中心 第一节 文学导向 第二节 作者策略 第三节 文体偏向 第三章 “红色经典”的生产模式——以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中心 第一节 英雄生产线 第二节 青年生力军 第三节 幕后的辛酸 第四节 文学与宣传 第四章 稿酬制度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第一节 稿酬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稿酬的合法性问题 第三节 稿酬变迁与文学环境 第四编 “文革”:旧制度的去势与新制度的登场 第一章 旧的文学制度从衰落到崩溃 第一节 “文革”前夕:清算“十七年”文学规范体系的开始 第二节 从“牛棚”到“干校”:对作家队伍的身份改造 第三节 围剿“黑八论”:理论规范与批评范式的更新 第二章 新的文学制度的全面建构 第一节 “文革”主流文艺创作的生产机制考察 第二节 文学场域的权力博弈:“文革”后期文艺刊物的涌现 第三节 写作组现象及其运行机制考察 第四节 《忆向阳》论争:文学批评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 第五节 文学出版、文学会议、文学教育及其他 第五编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制度的重建与衍变 第一章 文艺政策的转轨与文学制度的重建 第一节 “二为”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国家现代化的想象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艺政策的钟摆现象 第二章 文学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第一节 文联、作协等组织的重建 第二节 文学干部的制造 第三节 文学生产的动员 第三章 文学媒体的恢复与繁荣 第一节 文学媒体的复刊、新创 第二节 作为体制的出版 第三节 多元空间的有限开创 第四章 文学评奖的新创设 第一节 文学引导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 “引力”与“斥力”:评奖的期待效应 第三节 边缘游走:评奖的自性诉求 第五章 文学批评的艰难重建 第一节 个性色彩的复苏 第二节 批评为何而鸣?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规训功能 第六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空间与自由幻象 第一节 自由及其幻象:作家的身份变换与认同困惑 第二节 文学出版转型与期刊改制 第三节 大众、主流、知识分子文化的对峙与合谋 第六编 新世纪:文学制度的新变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发展格局对文学制度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产业化与文学制度 第二节 西部开发与“西部文学”的崛起 第三节 新的经济环境与底层文学 第四节 城市化中的文学制度变革 第二章 文化制度沿革与文学制度的新变 第一节 网络文化机制与网络文学 第二节 影视文化机制与影视文学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大陆文学民刊与文学制度的民间因素 第四节 新世纪文学奖项与评价机制 第七编 港台地区:特定时空下的文学制度 第一章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制度 第一节 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日据时期台湾的出版与传媒制度 第二节 秩序与差异的强调:日据时期台湾大学教育制度与文学教育 第三节 从“呼应”到“动员”: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学组织活动情况 第二章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学制度 第一节 文艺政策的倡导和文艺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文艺团体和文艺组织的建立与活动 第三节 “出版法”及出版状况 第四节 大学教育和文学机制、文学评论 第三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制度 第一节 以“文建会”为中心的文艺规划与指引 第二节 政治意识与市场化影响下的台湾文学媒介 第三节 文学社群的多元发展:文学团体与研究机构 第四节 引导与建构:文学奖与文学补助计划的发展 第五节 文化观念的变化与大学文学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 第一节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香港文学制度/机制的生存方式和呈现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