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情系燕园六十年(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朗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回忆录,就是写作者在北京大学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主要是写他的学术经历和学术追求。作者的专业是哲学、美学、艺术学,这本回忆录,主要就是写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前辈学者给他留下的印象,以及他自己六十年来参与的哲学、美学、艺术学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活动的情况。所以这是一本学术回忆录,当然也是一本人生回忆录,因为他的人生的主体就是学术经历和学术追求。
作者简介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胸中之竹》等,主要编著有《现代美学体系》《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等。
目录
一、大学五年的回忆:全国哲学系教授大多数集中在北大
二、大学五年的回忆:大饭厅吃饭,十三陵水库劳动,观看艺术大师的演出
三、大学五年的回忆:写了一篇批评小说《旅顺口》的文章
四、大学五年的回忆:下乡九个月,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大学五年的回忆:做学问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关注纯学术的研究,关注学科基本理论核心区域的思考和突破
六、大学毕业后当了二十年的助教:筒子楼的“简单一族”
七、编选两本美学史的资料:当年不被重视的资料工作日后显出它的价值
八、“冷”、“潮”、“热”、“风”的鲤鱼洲:什么是牛虻,什么是血吸虫
九、邓以蛰印象:“朋友中最雅的人”
一〇、朱光潜印象: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一一、宗白华印象:照亮美的光来自心灵
一二、冯友兰印象:用生命吐丝
一三、张岱年印象:平静,平淡,平和
一四、张世英印象: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五、师长们的片段印象:吴允曾,魏建功,林庚
一六、在北大为本科生讲课是一种享受
一七、《中国小说美学》:鼓吹金圣叹
一八、《中国美学史大纲》:构建中国色彩的美学体系的重要准备
一九、“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公共选修课:把美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〇、《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传统美学的巨型思想库
二一、担任哲学系的系主任,创建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
二二、建立艺术学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二三、出访见闻:在艺术经典原作面前直接感受它的诗意
二四、出访见闻: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二五、出访见闻:在韩国看金大中的就职典礼
二六、关注文化产业:正在出现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
二七、燕南园56号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二八、北京大学举办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获得巨大成功
二九、对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三〇、对大学文科院系调节和改善小气候的思考
三一、西南联大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启示
三二、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
三三、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建议
三四、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美得让人窒息
三五、从《现代美学体系》到《美在意象》:美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区域具有中国色彩的一个尝试
三六、《中国文化读本》的追求:显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显示老百姓的心灵世界
三七、《文章选读》:提倡简洁、干净、明白、通畅、有思想、有学养、有情趣的文风
三八、“美学散步文化沙龙”:燕南园的灿烂星空
三九、利用网络平台,建设一种新型的人文艺术通识课
四〇、和季羡林先生的一次长谈:加强艺术教育的迫切性
四一、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和而不同”的哲学
四二、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四三、《红楼梦》的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四四、美感的神圣性:1999年重阳节登泰山
四五、美感的神圣性:莫高窟158窟的卧佛,霍金的微笑,月牙泉的光芒
四六、六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的三个同心圆
四七、自题墓志铭
附录
谈谈人文教养与人文学科
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想法
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的建议
关于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几点建议
序言
我于1955年考入北京
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
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
今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
作的时间已有六十多年了

这本回忆录,就是写
我在北京大学六十多年的
人生经历,主要是写我的
学术经历和学术追求。我
的专业是哲学、美学、艺
术学,这本回忆录,主要
就是写北京大学人文学科
的前辈学者给我留下的印
象,以及我自己六十年来
参与的哲学、美学、艺术
学的教学、研究、学科建
设、学术活动的情况。所
以这是一本学术回忆录,
当然也是一本人生回忆录
,因为我的人生的主体就
是学术经历和学术追求。
这六十年的经历,我
用三个同心圆来概括(参
看本书第四六节)。
第一个圆是我自己的
美学研究和艺术学研究,
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尝
试在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
核心区进行新的创造,构
建具有中国色彩的理论体
系。第二个圆是北大的人
文教育,就是在北京大学
参与学校的美育和艺术教
育,参与推动学校进一步
重视哲学、艺术学以及整
个人文学科的建设。第三
个圆是全社会的人文教育
,就是参与推动全社会加
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参与
推动全社会加强中国传统
艺术的研究和人文学科的
建设。这三个圆,有一个
共同的圆心,就是传承和
弘扬蔡元培开创的北京大
学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
重视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
建设,重视在高等学校和
全社会开展美育、艺术教
育和人文教育。引导大学
生和社会民众不断提升自
己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
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
生的神圣价值。我进入北
大这六十年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这四十年来的所作
所为,它的精神核心就集
中在这一点。这六十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四十
年来,我的人生意义也集
中在这一点。
六十年过去,弹指一
挥间。燕南园海棠依旧。
未名湖塔影依旧。但是物
是人非。汤用彤、冯友兰
、朱光潜、宗白华、张岱
年、季羡林这些大师都不
在了。宋人有词:“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生命的快速
和短暂使人感叹不已。但
是人生终究是美好的,我
们又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
的时代。如科尔曼在《论
贝多芬》一文中所说,让
我们在经历了命运的磨难
之后,拾起眼睛,朝着天
空,歌颂生命,歌颂神灵
。放下心灵的负担。体验
那超越生命本体、超越此
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终极
的欢乐,最终了悟我们生
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导语
这本回忆录是叶朗先生对自己北大六十年生活和学术见闻的回顾。
以往的大家学者回忆录大多围绕个人的生活和见闻,这本回忆录的特色在于主要聚焦学术生涯和学术活动,包括早年的求学经历;北大哲学美学学科的建设;北大历史上的前辈大师;人文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复兴和传播;艺术与审美教育等。这些内容,不仅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是一部个人的学术史和学术思想史。
精彩页
一、大学五年的回忆:全国哲学系教授大多数集中在北大
1955年9月,我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我打了一个背包,提了一只皮箱(其实是木板箱),从家乡浙江衢州乘火车来到北京。当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因为可以看到天安门了。
我是以第一志愿考进北大哲学系的。我为什么考哲学系?因为我听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而我在中学时对文科和理科都同样喜欢,所以报考了哲学系。据我了解,我们许多同班同学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报考了哲学系。
报到那一天,哲学系一位学长带我去办入学手续。我记得办手续的地方是外文楼。一路上,这位学长热情地向我介绍哲学系的情况。
他对我说,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许多大学原来有哲学系,经过院系调整,只剩下北京大学还保留哲学系,所以其他大学哲学系的教师都调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了。也就是说,全国哲学界的著名学者大部分都集中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来了。
他接着说:“我们系的这些老先生完全值得信任,他们大部分现在都可以上课了。”
他的这番话使我吃了一凉。
使我吃惊的有两点。第一点,全国哲学界的著名学者都集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多么令人高兴!当时我还不知道详细情况,后来逐渐知道了。当时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师中,有一些本来就是北大的教师:汤用彤、郑听、贺麟、胡世华、容肇祖、汪子嵩、黄楠森、齐良骥、王太庆、晏成书、杨祖陶等;有些是从清华大学哲学系调进的:金岳霖、冯友兰、邓以蛰、张岱年、王宪钧、沈有鼎、任华、周礼全、朱伯嵬等;有些是从南京大学哲学系调进的:宗白华、张颐、熊伟、何肇清、苗力田等;有些是从武汉大学哲学系调进的:黄子通、周辅成、江天骥、石峻、陈修斋、张世英等;有些是从中山大学哲学系调进的:朱谦之、李日华、马采、方书春等;有些是从辅仁大学哲学系调进的:李世繁、汪奠基等;有些是从燕京大学哲学系调进的:洪谦、张东荪、吴允曾等。这么多的著名学者汇聚在一起,这对学术的交流和学科的建设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使我吃惊的第二点,是这位学长说,“这些老先生完全值得信任,他们大部分现在都可以上课了”。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些老先生怎么还会有不值得信任的问题?怎么还有不能上课的问颢?后来才知道,当时有一种观念是认为这些老先生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思想,把他们聚集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为了便于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汪子嵩对此有所论述。汪先生当时在系里是这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所以他对当时的情况很清楚。他说:“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想起来还算清楚,就是将原来以仿照欧美教育思想为主的教育体系,‘一边倒’地改变为学习苏联教育制度;就是只要这门学问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都给削掉了,不要了,原有的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以及原属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等,都列入资产阶级学科,要进行改造,甚至停办。”“原来许多大学都有哲学系的,全国有十几个哲学系,他们都不再开课,要思想改造,又害怕这些资产阶级教授自己改造不好,于是干脆都集中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行改造。所以只留下一个北京大学哲学系,其他哲学系都取消了,将清华、南开、燕京、辅仁、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各大学哲学系的教师都集中到北大,他们的任务不是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学习马列主义,进行思想改造。这样,北京大学哲学系成为一个特殊的系,单教授就有二三十位,其中许多是解放前著名的哲学家,担任过各校的文学院院长和哲学系系主任。但无论多有成就的学者教授,都必须接受思想改造。这大约是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的‘新创造’。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哲学系的,成为这项任务的实际执行者。”1958年“五四”北大校庆时,陈伯达在北大的讲话中有一段话把这种指导思想讲得很清楚。他讲话的题目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继续改造北京大学,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新北京大学”,他在讲话中说:“那些在解放前已经有系统地形成一套资产阶级哲学观点的一些教授,例如冯友兰先生、贺麟先生等人,不经过深刻的批判,或者他们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判,那就不可设想,他们能够获得无产阶级的意识。旧知识分子要最后抛弃资产阶级的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深刻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的过程。而如果他们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批判,首先就是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伟大革命的跃进,同时也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界能够有效地进行批判,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自己在思想界已经陷在完全孤立的地位。”他在讲话中又说:“北京大学的老教授,大体上有两个包袱。第一,受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时代的教育。西方资产阶级有过革命的时代,但老教授们出国留学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处在垂死的阶段。他们在那里的大学读书,接受了资产阶级那一套极端腐朽的反动的思想,把那些什么实用主义啦,新黑格尔主义啦,新康德主义啦,马黑主义啦,马尔萨斯或新马尔萨斯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