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汪曾祺散文(青春版)/大家小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按写作主题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分为游记、怀人、吃食、考据几类。汪曾祺的散文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他的文字同时也在传达着一个消息:“生活,是很好玩的。”本书选篇不乏《昆明的雨》《跑警报》《随遇而安》《胡同文化》等名篇,汪曾祺先生为当代文学名家,文字风格清新隽永,从容不迫。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文字,却能直抵内心,滋味无穷。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故乡的食物
四方食事
五味
豆腐
肉食者不鄙
鱼我所欲也
米线和饵块
口蘑
手把羊肉
宋朝人的吃喝
昆明的雨
翠湖心影
泡茶馆
跑警报
觅我游踪五十年
国子监
胡同文化
草木春秋
葡萄月令
夏天的昆虫
北京的秋花
蜡梅花
人间草木
岁朝清供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老舍先生
金岳霖先生
我的家乡
自报家门
多年父子成兄弟
随遇而安
七十书怀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
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
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
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
;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
,是大家的读物。所谓“
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
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
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
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
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
,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
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
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
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
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
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
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
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
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
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
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
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
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
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
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
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
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
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
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
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
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
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
,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
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
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
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
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
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
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
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
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
,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
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
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
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
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
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
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
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
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
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
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
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
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
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
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
,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
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
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
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
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
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
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
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
,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
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
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
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
了,就此搁笔吧。
导语
汪曾祺的散文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其名士的情趣与文人的素养二美得兼,一时并见。
《汪曾祺散文(青春版)/大家小书》收录《故乡的食物》《宋朝人的吃喝》《跑警报》《北京的秋花》《人间草木》等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与汪曾祺是交往已
久的文友,又是推心置腹
的朋友,还是饮酒侃谈的
酒友。汪老能诗能文,又
擅长书法绘画,确实多才
多艺。他在老中青作家群
中交友很广,为人随和,
人缘很好。
——陆文夫
汪曾祺同志……的魅力
在于淡泊宁静,温厚蕴藉
的文化气质。
关于汪曾祺作品的魅
力,他的不可代替的艺术
风格,我就不多说了。…
…这样的作家,是文化传
统和时代潮流适逢其会地
推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
“培养”和“造就”得出来的

——邵燕祥
精彩页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人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持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做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用人偷了。这女用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呈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土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