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徐春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三个维度,深入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推动形成现代科学的有机论世界观,给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基础;以唯物史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为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而提出的时代问题,人类文明转型却是历史发展的趋向;环境伦理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体系化,成为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20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逻辑产生的生态负效应的社会批判,为科学、理性地驾驭资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徐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环境哲学、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已出版专著《人类生存危机的沉思》《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全球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论》《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哲学反思与探求》等五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人观 一、儒家文化的天人观 二、道家哲学的天人观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古希腊物活论自然观 一、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 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观 第三节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一、中世纪自然观向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转化 二、机械论自然观的确立 第四节 现代有机论自然观 一、自然目的论思想埋下了机械论自然观解体的种子 二、黑格尔自然观发生的变化 三、现代有机论自然哲学观的形成 第二章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发展观反思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文化特质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孟德斯鸠:气候和土壤影响民族性格及法律和政治制度 二、黑格尔:地理条件是形成民族精神的自然基础 三、马克思: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现实部分 四、普列汉诺夫:自然环境是人类历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节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一、工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内在矛盾 二、发展观的误区及反自然性 三、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心 三、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 第三章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朴素生态伦理的思想价值 一、儒家生态伦理观念 二、道家生态伦理智慧 第二节 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成因 二、海德格尔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纠偏 第三节 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兴起和发展 一、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价值 二、利奥波德:土地伦理的思想贡献 三、罗尔斯顿:自然内在价值论 第四章 对资本逻辑生态负效应的社会批判 第一节 资本的双重逻辑及其生态影响 一、资本的双重逻辑:无限增殖与创造文明 二、资本无限增殖具有反生态特性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破坏自然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对人的身体自然的破坏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物质代谢出现裂缝 三、弥合人与自然物质代谢裂缝的途径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生态批判 一、马尔库塞:早期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理论 二、福斯特:资本反生态的四法则 三、奥康纳: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不可能性与资本主义双重矛盾 四、科威尔:资本是自然的敌人 第四节 理性驾驭资本,缓解生态危机 一、资本与生态对立的逻辑困境 二、解决生态危机离不开利用资本 第五章 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和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二、生态环境与世界其他地区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三、从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制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阐释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二、对生态文明的界定 三、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一、选择生态文明之路的必然性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要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维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具有 悠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李大钊、陈独秀发起成立“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最早 开设唯物史观课程,宣传马 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北京大学一直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和 宣传的重要阵地,冯定教授 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 建设起了重要的组织、推动 作用。1978年以来,黄枬 森教授等在原有的基础上,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 科,拓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领域,使其成为 首批全国重点学科。 多年来,北京大学马克 思主义哲学学科在其研究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 就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础理论研究。“史”(马克思 主义哲学史)与“论”(马克 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成为 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伴随马克思主义哲 学史方向的成功开创,形成 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由黄枬 森等教授主持编写的以及与 国内同行共同编写的各种版 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在全国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 学科在保持原有传统优势的 基础上,又根据新的发展需 要,逐渐拓宽了研究领域, 形成了这样几个主要的研究 方向:一是文本研究,包括 文献研究和文本内容研究: 二是基本原理的专题性、分 支性研究,特别是历史哲学 的研究;三是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重点是西方马克思 主义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 人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主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变化 的实际,对相关重大理论和 现实问题从人学和发展理论 的视角予以新的探讨。这些 研究方向的确立,意味着研 究不再仅仅限于传统教科书 的框架,而是拓展视野,走 向新的交叉、融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 系。这里讲的传承,既指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的传 承,同时也指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传统、研究成果的传 承;这里讲的发展,既指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的不 断创新,同时也指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水平的突破与提 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研究,无疑需要继承本学 科的优良传统,但更需要推 进理论创新。严格说来,只 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 传承。就以基础理论研究来 说,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的研究,不能仅仅限于通 史式的描述与阐释,应当调 整和改变原有的研究范式和 研究方法,加强断代史、专 题史、问题史的研究,使其 焕发生机、走向当代;同样 是哲学原理的研究,不能将 其做僵化、固定化的理解, 应当善于根据新的情况、新 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和完 善原有的理论,因为基本原 理也是发展的、开放的。总 之,唯有探索和创新,才能 弘扬和传承学科传统,切实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 建设。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 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 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 生理论的时代。社会的深刻 变革,实践的重大创新,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 许多新的课题,同时也提供 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 展的大好机遇。研究应当面 向现实,强化问题导向、问 题意识,在问题研究中凸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与魅 力,同时也给新的实践提供 一定的理论支撑。因此,加 强基本理论研究与加强问题 研究应当是统一的,而不应 是分离的。我们的哲学研究 应当有这样的理论自觉,也 应当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发展,不仅要加强基本理论 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而且要 加强“对话”研究。加强与国 内外相关哲学、思想流派的 对话、交流,这是深化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内在 环节和重要渠道。马克思主 义哲学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 思想体系,它正是在同其他 哲学和思想流派的对话、交 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同样需要加强对话。通 过对话,可以加强沟通,消 除隔阂和误解;可以打开思 路,促进深入思考;可以相 互启发,互为借鉴。就此而 言,我们的研究必须有宽广 的学术视野,注意吸收借鉴 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马 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文化的 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 出新的更大的理论贡献。 “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丛书”是“北京大学人文学 科文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为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的北大学者搭建了一个开 放的研究平台,可以汇聚马 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学术骨 干力量,形成整体性的发展 优势,奉献能够代表北大水 平的研究成果,展示北大马 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业 绩和特色,为拓展和深化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加强学 科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将努力把本套丛书打 造成为体现北大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水平和特色的标志 性品牌。 本套丛书的策划和出版 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哲学系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 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 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丰子义 2018年5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