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与守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宁白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行走与守望》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收录作者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其中,既有对自己上学、交友、工作的回忆,也有对亲人的忆念,国内外的行游故事,更有的是对身边”小人物”、生活小事引发的感悟。
作者简介
宁白,原名任炽明,现居杭州。
此文集的文章,曾发表于《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钱江晚报》等。被《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全国各文摘报刊选用。选入各类选本。入选一些省、市高考语文卷、高考语文模拟卷。被一些初中、高中语文试卷选用。被多家教育网络平台作为现代文阅读解析例文。
目录
温润而倔强(序)/推土鸡
第一辑
我的拐角
青春时光与《两地书》
森林里的《山楂树》
盘古之餐
眼神
蓝莓
青春遥远
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在医院走廊里读诗

一字搅人
老派
隐忍
茶中有人
送年货
守莲者说
闭关时刻
蒲公英的命运
曾经寻找
小路
记忆
第二辑
帖、砚与毛边纸
相送
疤痕
轻轻地说,再见
母亲牵着我,走过田野
佛像前的静穆
不再回来
第三辑
一个“和”字
重新出发
奔向青春的道口
第四辑
四表哥的大汤黄鱼
面对无望
寻找诚恳
古镇“迂”人
心灯
保洁阿姨的“人格”
大妹子
男保姆
菜摊两口子
卖水果的老妪
打两份工的人
在古村,老人笑对着我
每次相遇,都值得珍惜
第五辑
山巅小寺
荒岛落日
海浪与树
凄美的终结
须弥山的孩子
走近中台禅寺
第六辑
小镇心情
苹果掉在草地上的感觉,真好
瓦豪河谷里的那座村庄
用诗写留言的女孩
八月,寻找多瑙河之蓝
维也纳导游
黄昏,船游涅瓦河
埃及男人的目光
芦之湖畔
到人吉去
在熊本古城废墟
小田原的老人餐店
借山筑道
清迈的树
安静的旋律
第七辑
母亲的菜属于儿女
吃鸡
吃鱼头
孤老的豆腐
寻甜“锡帮菜”
进山“讨饭”记
草原三餐
邂逅庄园菜
小巷里,那些安分的餐店
从厨房跑向菜场
办酒席易,炒青菜难
从七星酒店到沙漠野餐
在越南吃红烧肉
第八辑
常识在上
近的忽视
说“一”
追怀单纯
忘了含蓄
下跪之问
与优点相处
我从森林里走来
不同的远方
“堂”之善德
以道观之
图书馆是天堂的模样
七十可当“哲学家”
修理匠与艺术家
还有一把小提琴
整理台历
活着是一首诗(后记)
序言
请允许我乐观地假设:
几百年后,人类的科技已
经足够发达,他们可以将
有史以来所有的文字、声
音、视频以及其他一切记
录形式输入一个智慧系统
当中,并进行数据分析总
结,以此指导人类前进的
方向,同时避免再犯他们
的前辈会一再重复犯下的
各种可笑而愚蠢的错误,
比如嫉妒、贪婪、冷漠、
自私、自以为是……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个
宏大壮观的场景:数以万
亿计、漫天星辰般的数据
资料翻滚在同一个系统当
中,共赴同一个却未知的
目的地。这像极了我们身
处的这个浩瀚宇宙。
而这部20多万字的随笔
集就犹如这个数据宇宙中
一粒闪着微弱荧光的尘埃
。在这个系统当中,这粒
尘埃微不足道,毫不起眼
,甚至似乎可有可无,但
是却始终倔强地散发着温
润之光。
我们的世界不正是由这
些坚持不懈的尘埃所构成
的吗?而每一粒尘埃本身
,又何尝不是一个丰富多
彩的宇宙?
这部随笔集里发生的故
事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开始直到现在,有五十多
年的跨度。是作者作为一
个普通人遇到的一些普通
事:关于父母,关于家人
,关于一些其他的普通人
,关于风景与美食,关于
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看法。
这些事在每个人、每个家
庭都会遇上那么几件。也
就是因为普通,所以能够
共情。故事的发生虽然有
时代背景,大部分的情感
和认知却能超越时代而存
在。另一方面,时代的一
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
一座山,每一个普通人都
能感同身受,生活不易,
谁不为柴米油盐竭尽全力
?但在为了生存负重前行
的同时,是否还能感受到
世间美好?是否还需要表
达世间美好?作者一路前
行,一路思考。
表达,是每个人的宿命
,也是责任。人类文明不
断向前发展.就是一个越
来越多的普通人有能力、
有权利、有意愿进行表达
的过程。如何表达?有些
人选择语出惊人,有些人
选择愤世嫉俗,有些人选
择摇旗呐喊……表达方式的
差异,更增加了这个世界
的五彩斑斓。这部作品选
择的方式是,广泛的善良
和持续的独立。因善良而
温润,因独立而倔强。
以这部作品作为原点,
从时间轴上往前看:在人
类有限可怜的编年史中,
不同年代的很多人,被涂
抹上了悲剧的色彩。也有
一些人,成为时代的幸运
儿,他们被赋予了更多的
幸福感。而这幸福感的产
生与物质条件却往往并不
成正比关系,更多的是因
为那些时代保护着植根于
每一个人源自内心的诚心
、正义、无畏和同情。这
些文明的细胞流淌在包括
作者和读者在内每一个普
通人的血液当中,等待时
机随时萌发。
当我们往后看:无论是
否愿意,几百年后,人类
终将迈向星辰大海。那么
,在未来那趟气势恢宏的
探索旅程中,能在那些注
定比我们先进文明得多的
人类后辈的DNA中,注入
些许温润和倔强,对他们
来说一定不是坏事,而对
于我们来说,则是一种骄
傲。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
这条时间轴上一直走下去
,永不止步。作为一个普
通人。
导语
此书所选的文章,曾发表于《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钱江晚报》等。被《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全国各文摘报刊选用。选入各类选本。入选一些省、市高考语文卷、高考语文模拟卷。被一些初中、高中语文试卷选用。被多家教育网络平台作为现代文阅读解析例文。
后记
活着是一首诗
(后记)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
是我在患病之后写的。
最后一次走出癌症病房
,已经是十多年之前了。
把所有病房里用过的东
西都扔掉,算是与折腾我
翻天覆地的化疗,做个了
断。父亲送我的一对细瓷
的茶杯,也有一只留在了
病床边的茶几上。孤单的
另一只,现在已有了缺口

那天阳光很好,不少人
来接我。曾送我野生黄鳝
和山间干果的H君,穿着病
号服,一直送我到车前,
紧紧握手。在下楼的电梯
里,我突然想起,推进手
术室,解开病号服,麻醉
师嬉笑着对护士说,进来
一个有胸毛的。那个地方
,也需要调侃。此时,一
个赤裸的人,与动物无异

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同伴
倒在了死神的脚下,觉得
阳光下的自己,从里到外
,都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这个世界,打量你的目
光也变了。
这时,你面对最依赖的
、乞求挽救你生命的医生
,会觉得自己的无奈,在
他们眼中反射出来,却也
要挣扎着与死亡博弈。他
们明白着你的担忧和祈愿

第一次走进一位老中医
的诊室。搭脉、观舌、开
方,他灰白的脸呆板着,
没什么话。只是交代,每
天喝药二十次,显着玄虚
。接着,在桌旁一堆书中
拿出一本,说:这是我写
的中医治癌的书,可买一
本看看。又指着旁边装有
黄色粉末的白塑料袋,看
着我,显出诚恳:这是我
自制的中药粉,会有效,
要现买,东西也不多了。
这时候,谁会拒绝呢?几
十天的“二十次”之后,再也
难以忍受这十几分钟的“一
次”,妻子每天凌晨三点起
床苦熬的药,好几次被我
吐在了厨房的水槽里。
住在另一个城市的三姐
和小弟,联系到一位更资
深的中医专家。他把着我
脉,眼神平静,满是皱纹
的脸上透出严谨。看了舌
苔后,便嘱旁边的女助手
开药方。他思考着,叮嘱
女助手药名和剂量,想到
什么了,让她在方子上做
些调整。问他,能否吃营
养品?他冲出一句:有钱
就去吃。眼里露出一丝讥
诮。
我无忌他近乎冷漠的行
医姿态,我把这看作是杏
林长者的沉静,期待在这
沉静的背后,有一份悬世
济壶的执着。现在,没有
出现治疗癌症的终结者。
任何一位认真的有“野心”的
医家,都有攻克这一顽疾
的企图。我的魂里,和病
友们一样,潜着急切。
后来知道,他是一位著
名的中医专家。每年两次
,开车二百公里,见他五
分钟,对我来说,都是一
次领取下一程生命的通行
证。有一次搭完脉,问他
,还好吧?他答,好的。
药还要吃几年?他难得地
微笑了,吃个十年吧!这
预告的十年苦药,在我心
中,成r一个喜讯。
那年回到家,有一个民
间土方在等着我。
一位五十多岁的矮小女
子,背了一袋切成寸段的
猕猴桃树根,到了我家门
口。正是盛夏,躬身背上
四层楼,身子已软,汗衣
贴背。她气喘吁吁地说,
这是土方,煎了喝汤,有
效。我接过来,掂着足有
几十斤重。一个城里的女
子,哪来的猕猴桃树根?
她说,请人从老家山上挖
来的,新鲜着,盼你快好
起来。
一天,几位病友在山下
一座村落的千年古树下喝
茶。说到就医,大家起了
抱怨。有人说:经历其间
,才知道,我们已经成了
一个大市场,有这么多人
的眼睛盯着!
我说,我们留存下来,
也辛苦。但是,我们终究
还能感受春天草青、雪日
宁静;逗笑着,在山水间
闲逛;体验着亲朋友人中
的情义。善良或者恶浊,
都是生命的色泽。珍惜每
一天的日子,是我们这些
人最深切的觉悟。我懂了
朋友的一句话:活着是一
首诗,得好好读,好好体
味。
那位气色红润的中年男
人应道:人的寿命不如一
棵树。生气是健康人的消
遣,我们没这福了,该吃
吃,该玩玩,有啥事要做
赶紧做,活在前头,躺倒
不愁!说完,一阵哈哈,
带着自嘲,声调响亮得可
抖动树叶。
古树无语。它巨大的华
盖不露声色地庇护着我们
。此时,你觉着自己的安
稳,也生出些许超然。
H君早已回到浙东小城
静养。有一次,他在电话
中告诉我,常记得在病房
的服务台,晚饭后,三五
个病人聊天的情景。只是
那位长脸的中年护士极不
耐烦地说“你们走开”让他难
受。当年围拢聊天的病友
,大多都已“走开”,进了天
堂。他有点愤然:她不知
道,也有上帝来不及收纳
的人,还未“走开”。
我沉默了一会儿。这异
样的敏感,只会产生于身
处地狱边缘的人。我劝说
,她只是无意一说而已,
不要当回事。春天的时候
,收拾书橱。那本一直想
看的书,在书橱的最高层
找到了,它躲在第二排的
角落里。一册陈旧的九成
宫帖连同一方挺沉的石砚
,被一起捧了出来,准备
在吧台上,站着写字。缺
了口的茶杯,怕摔破,我
不再使用,把它放入了书
橱下面的柜子。我想留住
已在天堂的父亲,那一份
恒久的温暖。
回过头,对妻子说:什
么时候,请那位送猕猴桃
树根的女子吃顿饭吧。多
年未见,不知她会应允否

窗外吹来的风,已悄悄
散去了寒意。院子里的树
丛,正蔓延出一层新绿,
翠翠地闪着光。早
精彩页
两位艺术家,竟然都与修理物件有关,都当过修理匠,这让我好奇;在我了解他们后,又让我面对他们渐渐老去的身影,仰望良久。
一位是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的中文翻译林蔡滨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无数年轻人沉浸在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里时,林蔡滨先生在广东一座城市里做他的修锁匠,而且一做三十年。
另一位是上海油画家任微音先生。这位曾师从欧洲画师,又曾拜教于潘天寿、黄宾虹,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上海美专讲授东西方美术文化的油画家,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接受改造,从此以修鞋为业,并且一修十七年。最近,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任微音先生的画展,被专家认为“像这样有成就的油画家,在圈内是不多的”。
且不说两位艺术家的厄运,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影响,对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带来的损失,他们选择修理这一行业,并且安心于这个行业十几年、几十年,究竟与他们从事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关联?是因为艺术家的心态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吗?
搞艺术的人,内心总是敏感活跃的,拒绝枯燥。于是,在管制中,任微音把各种修鞋用的塑料原料,尽一切可能整旧如新,那把电烙铁成了体现各种想法的工具。他说,不去想自己在修鞋,而是觉得在搞雕塑,这工作便有趣。这就使任微音在压力下保持了思想的活力,保持了艺心不死。
人们都说,艺术家都是性情中人,最在乎人生的价值。无论是林蔡滨还是任微音,他们都在对客户的服务中,感受到自己仍对他人有用。修锁、修鞋,做得好,客户都会感谢,这一有着个人技术烙印的工作,是当时可让他们从事的其他工作不可比拟的。获得的“成千次的由衷的感谢”,对他们是莫大的宽慰。这种宽慰,使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的等待,有了心灵的支撑。因此,林蔡滨在八十高龄时仍说,我们不要抱怨生活。
两位艺术家长年从事的修理工作,都需要低头专注的苦干,当他们接待顾客时,又需要抬头笑脸相迎。在苦干的间隙里,一定有悲苦的生活体验。而在笑迎顾客时,一定会相遇千百种不同的表情。这些内心的体察和对世态的感知,日后表达在他们作品里,便使作品有了思考的深度和世情的练达。
他们高龄后,不少人询问他们的人生感悟。林蔡滨会唱起《友谊地久天长》,他唱得平和而缓慢,让我听出沧桑,也听出沧桑中对生活深沉的爱意。任微音则常说起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这希望和失望之间,只有自己去把握。
还有一把小提琴
五十多年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重庆的大学毕业,要分配到偏远的山村,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到了那里,你是要吃苦的啊!袁隆平回答,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有一把小提琴带着,并不能缓解母亲的担忧。但是,母亲知道,有了这把琴,在艰难、孤独的时候,小提琴的乐声会抚慰儿子的焦灼和思念,会带给儿子生活的信心和色彩。母亲从小让儿子学琴,就是为了当儿子面临困苦的时候,可以有音乐为伴。
这使我想起了邓拓的女儿邓小岚的义举。六十八岁的老人从北京到河北一个小山村,教那里的孩子学小提琴。尽管那个地方,是她父亲当年办晋察冀日报旧址,她去那里教琴,有对父亲怀念的意思。但是,她心里真正的想法是,孩子们“长大以后,他们自然会明白社会的复杂。当你有痛苦的时候,只有音乐能做你最好的朋友”。那些山村孩子们,抱着小提琴,有一次现身电视台,对邓妈妈的爱心和苦心,充满感激,泪流满面。
两位当母亲的,都把小提琴作为教育孩子的内容之一,然而都不是为了让孩子当小提琴家,只是为了让音乐能伴随孩子的生活。心胸有音符飘荡,心魂便明朗、纯净、丰富。她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内心的高贵。
P305-30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