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全景式0—7岁的婴幼儿运动、成长发育的实践指南。 全球儿童发展权威用“动觉模型”可视化呈现孩子在0—7岁儿童六大发展阶段(新生儿→小爬虫→走不稳→淘气鬼→奔跑者→跳跃者)的动作发展需求、路径,结合感觉、平衡、直觉、力量、协调、控制六大身体能力设计出50个主题900多种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一系列“营养均衡”的“运动套餐”,这将极大地促进他们在身体、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上的全面发展。 每个游戏都有贴心的进阶提示,视觉化的“动觉模型”告诉家长和老师每个游戏的观察要点、重点以及支持策略。 “金发姑娘原则”和满足个别化设置的“六个D原则”,提醒我们避免孩子在活动中因为活动太容易而陷入“无趣”,以及活动太难而产生“沮丧”,真正做到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从而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作者简介 方菁,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福特奖学金获得者。曾在国际儿童组织Right To Play工作,用运动的方式促进儿童发展;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工作,著有《和水宝做朋友》、《不一样的春夏秋冬》分别由壹基金及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支持出版。 目录 序一 智慧玩耍 运动快乐 序二 身体是大脑的老师运动塑造孩子的大脑 序三 让我们更加科学、系统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赞誉 本书介绍 为大脑布线 自动化 苹果代表A 关于本书 第一部分 让身体成为大脑的老师 第一单元 了解“动觉模型” 动觉模型图 “我能做”的动作发展路径 为孩子设计的模型 “动作—学习”活动指南 解读动作 第二单元 “智慧的脚步”方法 打造动感的空间 打造一个“我能行”的环境 安全管理 语言:通向正式学习的桥梁 第三单元 实施“智慧的脚步”活动 第一步:观察与评估 第二步:行动起来 第三步:回顾总结 活动实施策略 与家人分享 材料清单 第二部分 “智慧的脚步”游戏 “智慧的脚步”游戏指南 感觉 1.像鹰一样的眼睛 2.谁的耳朵灵? 3.不一样的鼓手 4.井然有序! 5.有趣的团纸球游戏 6.感官花园 7.色彩派对 8.走!去纸箱乐园! 平衡 9.一起来孵蛋! 10.爱打滚的小狗洛夫 11.爱旋转的小陀螺 12.像猫王一样舞动 13.过桥游戏 14.你好,八爪鱼! 15.龟兔赛跑:比赛之后 16.龟兔赛跑:再次开赛 直觉 17.一起来摇摆! 18.认识你自己 19.穿越隧道 20.罐头里的沙丁鱼 21.木板上的毛毛虫 22.杰克和吉尔 23.游戏日 24.辨识方向 力量 25.拔河大比拼 26.一起来玩侧手翻 27.小手抓抓抓! 28.不要丢下小狐狸 29.逃离动物园 30.跳房子 31.障碍挑战赛 32.泡泡破啦! 协调 33.疯狂的小爬虫 34.三腿小怪兽 35.鳄鱼爬 36.沙包游戏 37.农场大门 38.一起来跳踢踏舞 39.抢食大战 40.抛接球游戏 41.小跳蛙 控制 42.学习打沙滩球 43.手指游戏 44.牛仔竞技 45.交通堵塞 46.来玩橡皮泥 47.牢固的黄绳子 48.逐渐缩小的目标 49.交换鸡蛋 50.完成任务:成为可能 延伸资源 术语 译后记 序言 序一 智慧玩耍 运动快 乐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发布, 相信将唤起更多家长对家庭 教育的热情。确实,家庭教 育是教育的起点,只不过很 多成年人没有机会详尽探究 “家庭教育”,就开始走上陪 伴孩子成长的漫长征途。 感谢编辑的邀请,有幸 读到《运动塑造孩子的大脑 Ⅱ》这本书,并诚惶诚恐地 为本书写序(推荐)。当拿 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欣 喜地阅读。正好也让我回顾 这些年来陪伴孩子长大,那 些并非一帆风顺的学习理论 和投入实践的历程。所以, 运动到底如何影响孩子的成 长?运动是怎样影响孩子的 大脑发育的?到底有哪些方 法和策略可以让运动以游戏 的形式使儿童乐享其中,度 过他们短暂的童年时光?在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 思考运动和家庭教育之间的 关系,希望借由我的推荐, 家长能够更早意识到游戏式 的运动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从而有意识但不刻意地创设 友好的儿童成长环境,在多 年以后收获一个心力脑力体 力强壮的幸福的成年人。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 系接触了大量的家长,也在 全国巡回讲座过程中有机会 回应各地家长的形形色色的 问题,我发现有个有趣的现 象,家长们特别关注的是结 果。虽然有些孩子年龄小, 尚未有标准化的成绩可以考 量,但是家长们对家庭教育 大比例的关注点落在那些显 性的可参照的结果上。对此 这本书就更具有启发参考的 意义,我也深信家长们不仅 需要在科学理论方面建立正 确的认知,也需要具体的方 法策略的指引。敬畏童年, 相信孩子强大的直觉,理解 “学习”二字对于孩子的多元 意义,那么我们的家长就有 机会认真阅读这本书,并且 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这本书, 用好“智慧的脚步”游戏指南 ,和孩子一起玩起来,动起 来。运动和玩耍是大自然赋 予身体和大脑发育的最佳工 具。 今年也是我真正坚持运 动的一年,我跑出了人生的 第一个半程马拉松。从上学 时代最远跑步距离800米, 到40岁之后我能够不停歇, 有节奏地跑完21公里,在这 个过程中,我学会控制自己 的身体,理解和接纳自己的 身体,并且运用自己的身体 去做各种挑战式的尝试,我 感知到了自己的成长。当我 开始在运动中有这样的察觉 时,我努力回想我小时候的 运动体验,在那个没有科学 家庭教育理念可以学习的年 代,我的父母也无从获知这 本书中所详尽描述的“智慧 的脚步”这些“营养均衡”的 动作和游戏套餐内容,如果 那时候就有这本书的指引, 那么被我遗忘的0-7岁的童 年生活也许就是取之不竭的 宝库,源源不断地支持我走 向更远的远方。当我自己养 育孩子时,虽然我有对运动 、对游戏的认知,但是系统 知识的缺乏仍然让我的育儿 生涯留下一些遗憾。 在国际上,脑科学研究 发展深入并已经进行应用, 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大脑 复杂且神秘,普通家长成为 专业的脑科学专家并不现实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 知道如何为孩子创设理想的 成长环境,力所能及,陪伴 孩子认真参与“塑造孩子的 大脑”这个奇妙的旅程。 我是阅读的受益者,也 是一名坚定的阅读推广人, 强烈地建议父母阅读此书, 从中获得更多的指引。多元 的教育主张会让我们看见孩 子更多的可能性。作为父母 ,怀着支持孩子成长的渴望 ,不免在阅读中也许带点功 利性的目标,但心底永远不 变的是对孩子的爱。我相信 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引,成年 人很难只依靠自己的经验去 为我们日日陪伴的孩子提供 恰如其分的支持。本书按0 -7岁不同时期孩子的发展规 律,帮助我们去理解孩子, 提出适合当下的游戏方案、 详尽的策略、配套的支持、 可视化的“动觉模型”;帮助 我们清晰了解“感觉”“平衡” “直觉”“力量”“协调”“控制” 这些能力如何发展;帮助我 们掌握简单有效、可实际操 作的方法。剩下的,就交给 时间,因为我们是全世界最 爱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 当我爱上阅读以后,我 成为阅读的推动者;当我爱 上运动以后,我更知道运动 的价值,那么请允许我为你 推荐这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家教枕边书。请你翻起书 来,动动你的大脑,然后放 下书,陪孩子动起来,陪孩 子玩起来,用孩子喜欢的游 戏,滋养他的童年。就如我 们所期待的,他的身体逐渐 强健,他的大脑发育,他的 各项能力,那些看得见的和 那些无法直接看见的,正不 知不觉地茁壮成长。 林丹,悠贝创始人兼 CEO,一个用陪孩子走七大 洲两极替代辅导班的非典型 海淀妈妈。 林丹不仅一直践行着“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浪漫 教养方式,更是通过在全国 各地数百场的讲座,让“亲 子阅读陪伴成长”的理念影 响到成千上万的家庭。十年 间,悠贝在全国300多个城 市落地3000家亲子图书馆 ,影响千万家庭,助力亲子 家庭的陪伴与成长。 导语 宝贝在运动,更在学习。 运动促进感官、平衡、直觉、力量、协调、控制力六大身体能力的发展。 全球儿童发展权威。 用“动觉模型”可视化呈现孩子在0—7岁动作发展的需求、路径,六大类,50个主题900多个游戏,全方案满足六大运动发展阶段所需的“营养均衡套餐”。 后记 方菁: 2016年,我翻译了西方 运动圣经——吉尔女士的经 典畅销书《运动塑造孩子的 大脑》,这份经历改变了我 的家庭。在过去的五年中, 我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陪伴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按照吉 尔的“运动营养套餐”培养出 一个活泼可爱、性格开朗、 动作敏捷、思维活跃的小男 孩Ethan,从实践上印证了 吉尔的观点——“一个在运 动中的孩子也是正在学习中 的孩子”(A Moving Child is A Learning Child)。看着 他从蹒跚学步的“小爬虫”到 扶着椅子站不稳时期的学步 娃,从爱躲猫猫的淘气包到 健步如飞的奔跑者,我惊奇 地发现,Ethan完全是按照 吉尔的“运动发展之旅”这么 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真的无 比钦佩吉尔对儿童动作发展 的专业、精准的观察与解读 ,也再次为自己能翻译到这 样一本高水准的经典作品而 感到荣幸。 2017年,我邀请吉尔来 中国参加首届HOPE幼教峰 会,在场、在线共计30万观 众被吉尔精彩的发言感染到 ,运动与儿童大脑发展之间 神秘的关系被揭开。随后, 吉尔和我到达上海、北京、 宁波等地,与多个幼儿园、 教育机构和老师们、家长们 见面,解答大家最为困惑的 问题:“幼儿园的户外环境 和材料如何支持幼儿发展? ”“我的孩子为什么坐不住? ”…吉尔解答了众多疑问。 吉尔的“运动旋风”让大家打 破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的刻板印象,理解了“身体 是大脑的老师”。与此同时 ,我们也在线上组织了多次 工作坊,和大家讨论如何让 孩子“越动越聪明”的科学育 儿法。 2018年到2020年,我根 据自己的使用心得开发了《 0—3岁陪孩子玩游戏》《懒 人带娃》等音频和视频课, 结合吉尔的理念用更本土化 的实操进行分享。许多家长 在平台上的留言,让我感动 。他们告诉我之前一直把孩 子的“好动”看成问题,动不 动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多动 症”,听了我的课才开始理 解孩子的多动其实是大脑发 展的需求。同时,我作为图 书推广人,也组织过多次给 家长、教师的工作坊,每次 大家给我的热情反馈都再一 次让我意识到吉尔的运动教 学法有多神奇。 当得知吉尔的这本书要 在中国出版,我毫不犹豫地 接下了翻译的任务。在我看 来,这本《运动塑造孩子的 大脑Ⅱ》继承了上一本的优 秀基因,同时又丰富了、系 统化了整个游戏体系,是不 可错过的行动书! 不管您是教育工作者还 是家长,我都极力推荐您用 它和孩子一起运动、游戏, 因为它真的是不可错过的经 典。 理念超前:除了“自动化 ”“自上而下”等老读者所熟 悉的脑科学知识,吉尔在这 本书中补充了运动的“黄金 法则”和“6个D原则”,这意 味着你可以通过观察和评估 孩子的动作来调整当下的运 动,你通过改变动作的难易 程度、改变规则来让运动适 应每一个孩子,适应每一个 阶段孩子的发展需求。这相 当于赋予了我们神奇的魔法 棒,我们可以为每个阶段的 每个孩子量体裁衣! 全面且系统化的运动指 引:比起上一本书,吉尔在 这本书里提供了更为系统化 的运动指引。按照0—7岁儿 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地设计了六大类、50个主题 、900多个游戏,并对每个 游戏都注明了科学的观察和 指导要点。(我觉得用这个 体系来构建一个体适能中心 都够用了!) 真诚真切:在本书中, 吉尔还为读者提供了很多资 源,包括在运动中推荐使用 的音乐、她实践中百试不爽 的策略和方法,所以每个游 戏都是相当的“有料+有趣” 。她真的是把35年的教学经 验掏心窝地分享给大家。吉 尔的外号是“孩子精灵”,因 为她能理解孩子的每个动作 ,甚至是牙牙学语的婴儿。 希望您看了她的秘籍后,也 能成为读懂孩子的人。 最后我想说,行动是一 切的开始!期待这本有魔力 的书助力您和孩子开启精彩 的运动探索之旅。 王怡然: 我十分有幸能和方菁老 师一起翻译吉尔的这本《运 动塑造孩子的大脑Ⅱ》。虽 然过程艰辛,但也充满乐趣 。为了验证可行性,我和先 生还有朋友们一起实践并本 土化了其中的部分游戏,而 在翻译丢沙包、跳房子、吹 泡泡、捞大鱼这些中西相通 的传统游戏时,很多孩提时 代的美好回忆也同时被唤起 。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少 不了游戏的陪伴。《运动塑 造孩子的大脑Ⅱ》这本书的 游戏部分根据感觉、平衡、 直觉、力量、协调和控制六 大发展要素划分,给出了50 个主题共900多个游戏,年 龄跨越0—7岁。更难得的是 ,这些游戏是根据孩子成长 的不同阶段,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的。 如果您是老师,相信这本书 中的游戏能够点亮您的教学 灵感,丰富您的课堂内容; 如果您是爸爸、妈妈,或是 陪伴孩子成长的长辈,那么 借助书中的游戏,您将拥有 更为密切愉快的亲子关系。 愿每一个大人都能从这 本书中汲取游戏的灵感与营 养,愿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在 快乐的游戏中成长。 精彩页 第一单元 了解“动觉模型” 动作发展是儿童早期发展的核心,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动作的支撑作用,我们需要对动作本身进行深入研究。那么,让我们从分解动作的基础要素开始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动作的原始组成。为此,我们设计了“动觉模型”这个工具,能够帮助大家视觉化地理解基础要素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联系。 “动觉模型”的核心要素是:反射、六大身体特征(感官、平衡感、直觉[本体感觉]、力量、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和语言。 反射 反射能够帮助胎儿降生,是孩子最天然的支持,而且伴随人的一生。原始(先天)反射引导胎儿顺利通过产道,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原始反射会让婴儿做出重要的非自愿动作,比如紧握和推开,从而让他们得以存活下来。从另一方面来说,婴儿也通过这些反射动作增强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为未来的独立动作做好准备。最终,姿势(后天)反射取代了原始反射,它能够支持婴幼儿爬行和直立行走。所有早期动作都依赖于反射,因此在“动觉模型”图中,你会看到它是身体发展(之后我们将其称为“六大身体特征”)的平台和载体。 六大身体特征 三个感官工具(感官、平衡感和直觉)和三个动作工具(力量、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是动觉模型的六个身体特征,它们共同构成孩子日常所需的动作营养套餐,令孩子身体健康,也能促进大脑发育,为生命早期错综复杂的神经布线提供了支持。 在第二部分“智慧的脚步”游戏中,对每一个游戏活动我们都列出了动作发展概览表,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动作要点,有助于孩子进行一系列均衡的、循序渐进的动作学习。在我们展开游戏活动实施细节之前,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六大身体特征吧。 感官 感知觉就是孩子感觉到的图像、声音、气味和质地,即他们实际的、可触碰的生活经验。在生命的早期,感知觉为婴幼儿大脑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素材。婴幼儿通过在环境中与人、物品互动,而获得这些珍贵的素材,并开始进行空间感知和定位。换句话说,感知觉是学习的源头。 平衡感 平衡觉(也称作“前庭觉”)实际上是我们做所有工作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稳定感,能让我们拥有非凡的身体技能和勇气,因此胜任日常的工作(比如:阅读本文时需要保持身体直立的状态)。它由前庭系统控制,是一种内在的知觉,让我们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能掌握平衡。它还和我们的直觉(本体感觉)一起工作,不断评估和校准方向,让我们能够始终保持警觉。 直觉 直觉(也称作“本体感觉”)是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感觉,包括对外部空间和物体的感觉。它像是人体自带的GPS系统。它帮助我们回答了身体层面的问题,比如“我的身体有多大?”“我是什么形状?”同时,它能给予我们对外部物体的直观感受,方便我们定位外部物体,比如“那个台阶有多高?”“我的身体能通过这个管道吗?” 直觉还为我们提供了与环境互动所需的信息:“我需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推开门?”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成年人来说通常都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因为在一生中我们已经有上百万次的与外界物体的互动。然而,孩子的直觉仍在训练中,因此对他们时不时表现出“笨拙”的样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成年人偶尔也会开错路口呀!) 力量 为了实现动作自动化,肌肉需要力量、耐力、柔韧性和敏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力量训练就是做“粗大动作”,它既包括“粗大动作”,也包括“精细动作”,最终实现不管大块肌肉还是小块肌肉都能执行大脑要求。而让孩子获得最佳体能的方式也绝不是像成人一样的健身。孩子从小养成对所热爱事情的坚定态度非常重要,这能让他们在运动场上以及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热爱、坚持、韧性、勇气等良好的品质,这些都是在力量训练中习得的。 协调能力 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上,这个动作很容易做到。而协调能力则能够让身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协同完成动作,这就与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身体中央轴的发育有关了。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三条线,将人体分割成几部分:第一条线分割身体的左右两侧;第二条线分割身体的上下两块;第三条线分割身体的前后两边。这三条线构成了人体中央轴,是人体复杂动作模式的中枢坐标点。 协调动作有多种模式: ·通过镜像移动或双向移动,身体的左侧和右侧同时以相似的方式一起移动。例如:婴儿双手抱着奶瓶。 ·单侧或同侧动作是指当移动身体的一侧时,另一侧保持静止。比如:写字时有一只手写字,而另一只手保持不动。 ·偏侧动作是指当身体的一侧在做某个动作的时候,身体的另一侧做相反的动作。比如:走路时右脚在前,左脚在后。 ·交叉动作是指手或腿穿过所在的一个或多个人体中央轴面的动作。比如:当你的左手越过右肩搭在背部时。 控制能力 当孩子成为身体的主人,并可以自行设置目标,即开始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就有了控制能力。这意味着他们能够高度精确地控制肌肉动作。我们在此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