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审美教育书简/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作者 (德)席勒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席勒生于1759年11月10日,逝于1805年5月9日。席勒生在德国封建社会中,目睹当时德国各小邦君侯的残暴统治。席勒是德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剧作、许多抒情诗和叙事诗充满着愤怒的抗暴精神和要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席勒反对政治的暴君,也敌视教会的专横。席勒对冷酷的现实强烈不满,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未来,他的作品在中国也受到读者的喜爱。戏剧《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为许多读者熟知。席勒1785年所作的《欢乐颂》歌颂了人类伟大的友谊与团结友爱,由于贝多芬选用本诗的一部分诗节作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歌词,此首名诗名扬世界。
目录
译本序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第十五封信
第十六封信
第十七封信
第十八封信
第十九封信
第二十封信
第二十一封信
第二十二封信
第二十三封信
第二十四封信
第二十五封信
第二十六封信
第二十七封信
附录
论崇高
序言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
明,接受友人的建议,于
一九四二年二月起始翻译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那时我不自量力,既对
于与席勒美学思想有密切
联系的康德哲学缺乏研究
,又没有翻译哲学著作的
经验,便拿起笔来译这部
书,的确是一件冒昧而近
于荒唐的事。翻译前几封
信时,还比较顺利,到第
十一封信以后,原文越来
越枯燥,内容越来越抽象
,译时困难丛生,仿佛感
到原作者也在为他思考的
问题痛苦地绞着脑汁。在
技术方面,对于席勒当时
运用的术语更不容易找到
恰当的译词。又如Spiel(游
戏)、Form(形式)、
Schein(假象)等日常惯用
的词汇,席勒都赋予更为
高深,甚至与一般理解相
去甚远的涵义。这些字用
通常译法译出,很难表达
出它们在《书简》中的重
要意义;若另觅译词,又
恐发生曲解。虽然遇到许
多不容易克服的困难,但
是我在教书和写作的余暇
、敌机日夜空袭的干扰下
,还是在一年内断断续续
把二十七封信译完了。译
完后,自知这是一件失败
的工作,便把译稿放在故
纸堆中不敢问世。时过四
十年,几经变乱,不少心
爱的图书、信札或途中失
散,或室内遭灾,而这一
束欲弃未能的旧稿却安然
无恙,一再在我清理旧物
时出现,反而成为我的负
担。
范大灿同志研究文艺理
论,尤关心德国文学古典
时期的美学。他听说我有
这部陈旧的译稿,一再向
我问及。最后,我在一九
八二年怀着一种有丑不能
不献的心情,把译稿找出
来交给他,请他审校。他
收到译稿后,细心校阅,
做了不少合理的改动,并
附加了详尽的提要和注解
,这用去了他一年内大部
分的业余时间。由于席勒
把美分为“熔解性的美”和“
振奋性的美”两种,而在《
书简》中只阐述了前者,
没有论及后者,范大灿同
志又译出了席勒另一篇《
论崇高》,作为补充。席
勒这部著作的译本得以和
关心美学问题的读者见面
,主要靠范大灿同志为此
付出的大量劳动。回顾我
的旧译,只能说是个初稿
。这译本标明是我和范大
灿同志的合译,是符合实
际的。席勒在这二十七封
信里的思辨过程,译者在
提要和注解里都试行做了
说明,这里不另赘述,我
只想把席勒写作《书简》
的时代、席勒所提出的美
的任务以及我们怎样看待
《审美教育书简》等问题
略作论述和交代。
歌德在一八二九年三月
二十四日向他的秘书爱克
曼说:“我和席勒的结交完
全有一些神灵在驱使;我
们被引到一起,不早不晚
,恰好在那个时期,我早
已从意大利旅行回来,而
席勒起始对于哲学思辨感
到厌倦,这是很有意义的
,对我们二人都产生最大
的成果。”歌德于一七九四
年与席勒订交。从一七九○
年到一七九四年是席勒潜
心于哲学思辨的时期,这
也正是欧洲各国在法国资
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社会各
阶层起着不同反应、思想
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当时在德国,几乎每个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的
思想变化都或多或少地与
法国革命的影响有关。他
们注视着革命的进程和发
展,对于进步势力与反动
势力激烈斗争互相消长的
各阶段,常常表示自己的
看法和态度。席勒哲学思
辨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是《审美教育书简》,这
部《书简》的产生也是与
席勒对法国革命的看法有
着联系的。
席勒看到时代的弊病,
提出改变现状的方案,他
不着眼于政治经济的改革
,只求人性人心的改善,
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带有
普遍性的主张。梅林
(F.Mehring)在一九O五
年为德国工人写的《席勒
评传》里说:“席勒的审美
书简暴露了我国古典文学
的秘密,它们明显地足以
证实,为什么十八世纪德
国资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必
须在艺术的领域里开展。
但是它在试行从审美走向
政治自由的道路时,却不
言而喻地落了空。席勒在
第十封信里已经承认,经
验也许不是法官席,一个
像这样的问题要由它来审
判,而且他越深入于他思
想丰富的研究,他越是把
手段变为目的。”梅林从第
二十七封信里引用了关于“
审美假象的王国”一段话后
,他紧接着说:“最后席勒
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这
样的美的假象国度是否存
在,能够在什么地方找到
,他说,按照需要它生存
在每个幽静的心灵里,但
它实际上也像是纯净的教
会和纯净的共和国,只能
在几个少数精选的团体里
找到。这审美哲学的唯心
主义自己就宣示为一种游
戏,精选的卓越人士用这
游戏给他们牢狱悲惨的四
壁镀金,如今对饥饿的大
众是一种嘲弄,若是有人
期望他们只是‘在自由的可
爱的虚幻里’摆脱他们的枷
锁。”
马克思主义者梅林用历
史唯物主义观点批评席勒
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是
完全正确的。但席勒在当
时的德国提倡审美教育,
对于促进德国文化的发展
,提高审美趣味,是有积
极意义的,并且对于西方
十九世纪的美学研究也产
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本
世纪,中国在“五四”运动以
前,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苦难中的人民望不见曙
光,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
培有鉴于此,也曾吸取席
勒的学说,规定美育是教
育宗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后来又提出以美育代
宗教的主张
导语
本书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美学批判的第一本著作,它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一种交往形式,强调交往理性将在未来“审美国度”中得以实现,这就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今天,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温此书,可以再次感悟到他充满浪漫精神的美学指向、他对现代性的潜在危机的忧虑。席勒这些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思想,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
精彩页
第一封信
蒙您惠允,现把我关于美与艺术的研究结果写成一套书信呈献给您①。我深深感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但也感到它的魅力和庄严。我要谈的对象,同我们幸福生活中最好的部分有直接的联系②,同人的天性中道德的高尚也不相违背。我将在一个感受到并且实施着美的全部权力的慧心人面前探讨美的事物,而且在研究时一旦遇上既必须根据感觉又必须根据原则的地方,将由它来承担我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
我原想向您祈求一点恩惠,而您却仁慈地把它当作我分内的事;我做这事,不过是从心所好,而您却把它看作好像是我的一个功绩。您给我规定的行动自由,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强制,反而是一种需要。我素来缺乏运用正规形式的训练,因而也就不至于有由于误用这些形式而损害良好趣味的危险。我的思想主要是来自与自己内心单纯的商略,而不是主要来自丰富的世界经验或者读书的收获。我不否认我这些思想有它们的渊源,但我宁肯犯任何别的错误也不犯门户之见,宁肯因为这些思想自身的弱点而失败也不用权威和别人的势力来支撑它们。
诚然,我不愿向您隐瞒,下边的看法大多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使您联想到任何另外的哲学学派,请您把这归之于我的无能,不要归诸康德的原则。是的,您的精神自由,对我来说,是不可侵犯的。您自己的感觉所提供的事实,就是我所根据的事实,您自己的自由的思维力所规定的法则,就是我研究时应当遵循的法则。①
关于在康德体系的实践部分②居支配地位的那些思想,只在哲学家当中有不同的看法,而一般人的意见——我自信能够证明——从来就是一致的。如果把这些思想从它们的专门术语中解脱出来,它们就成为一般理性的至理名言与道德本能①的事实;而道德本能是智慧的自然为监护人类而设置的,直到人类有了明彻的认识而变得成熟为止。但是,正是这种专门的术语使真理在知性面前显现,又在感觉面前把真理隐藏。因为,遗憾的是,如果知性想要把握内感的对象②,就必须先破坏这个对象。正如化学家一样,哲学家也只有通过分解才得到化合,只有通过人为的折磨才能获得顺从的自然的产物。为了捉住瞬息万变的现象,哲学家不得不给现象套上规则的羁绊,把它们美丽的躯体分割成概念,用贫乏的文字框架来保存它们那活生生的精神。这难道还值得奇怪,假使自然的感觉在这样一个摹写中不再能看到自己,假使真理在化学分析家的报告中成了自相矛盾的断言?
因此,如果下面的研究为使它的对象与知性相接近而使它的对象离开了感官,那就请您对我多少表示一点宽恕。前面谈到道德经验时所适用的一切,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适用于美的现象。美的整个魔力是建立在它的神秘性的基础之上,通过魔力的各个因素的必然结合,魔力的本质也就随之被扬弃③。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