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时期的野味,到北宋时期的羊肉,从汉唐交通西域连接欧亚大陆,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再到明清之际的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奔流于商路上的,除了丝绸与瓷器,还有许许多多佐餐之味,而它们也见证着一个个关键的历史瞬间。
本书中的这些佐餐之味,像盐、蔗糖、胡椒、茶叶、辣椒、蜜等,在如画卷般展开的同时,也为大家讲述着一段段生动且有滋有味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食物改变历史(下卷佐餐衍变影响的文明进程)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作者 | 罗格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先秦时期的野味,到北宋时期的羊肉,从汉唐交通西域连接欧亚大陆,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再到明清之际的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奔流于商路上的,除了丝绸与瓷器,还有许许多多佐餐之味,而它们也见证着一个个关键的历史瞬间。 本书中的这些佐餐之味,像盐、蔗糖、胡椒、茶叶、辣椒、蜜等,在如画卷般展开的同时,也为大家讲述着一段段生动且有滋有味的历史。 作者简介 罗格,本名胡轶笛。现居浙江杭州。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在媒体从事采编工作超过十年,现在互联网行业工作。长期在食物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创作。另在哔哩哔哩开有个人视频账号“罗格觅食记”。 目录 古人吃野味的上半部和下半部 香油,令樯橹灰飞烟灭的魔鬼 一粒盐成为扭转大唐的命运之轮 爱吃羊肉的赵宋官家,最终吃空了社稷 豆腐为中国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白菜发动的弑“君”之战 郑和带回的胡椒,引发了全球性“通货紧缩”? 辣椒,命运之神给明王朝最后的红灯 一口猪肉见证明清如何陷入“内卷化” 茶,禁锢中央帝国的“绿色藩篱” 茶叶和罂粟的兵戎相见 一粒花生见证中国从衰弱到觉醒 蔗糖:“人间海伦”引发的“世界大战” 一场狂热和百年“蜜战” 参考文献 序言 我出生在中国江南的一 个小小盆地中。 在自己的记忆中,成年 之前,我几乎不知辣为何物 。直到离家求学,我的味觉 仿佛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 门,红的绿的辣椒,给舌头 带来的微微刺痛感,让百种 菜肴的滋味焕然一新,那股 火热激得额头冒汗,仿佛醍 醐灌顶。 对于这一点,我的父亲 是不以为然的。他告诉我, 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口味清 淡而嗜甜——这是属于他和 他的父辈的记忆——在他的 眼里,今天的年轻人热爱吃 辣,完完全全是受了内陆地 区同胞的影响。 然而,当我打开历史的 记忆才愕然发现,中国最早 记载辣椒这种舶来品的笔记 ,就是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写的,而最早记录辣椒食 用价值的地方志,则是康熙 年间浙江山阴(今绍兴)的 县志;同样从地方志的记载 来看,沿长江溯游而上,湖 南相比四川更早形成了食辣 区;中国主要食辣区的湖南 、四川同胞,至今还称辣椒 为“海椒”,这背后正是辣椒 由海路舶来、随后向内陆扩 散的证据。 辣椒的谜题驱使着我的 好奇心,继而发现了更为有 趣的事:辣椒的到来,竞与 明代东南倭患息息相关,大 航海时代、明葡战争、争贡 之役、万历朝鲜战争,那个 时代的种种事件和其中的人 ,如同海量的信息储存在辣 椒这个小小的“U盘”里,等 待着我们重新读取它。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开 始搜寻着这样的“u盘”,尝 试着像侦探那样,把看似各 自纵向发展的事件一一串联 起来,而后得到了本书中的 一个个小故事。其中的每个 故事,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 切片,从肉类、蔬菜、油脂 、调味、香料、饮馔等小小 的食物的角度,尝试探寻它 们在我们历史的关键时期所 扮演的关键角色,厘清食物 给人类伏下的草蛇灰线,能 够为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提 供一个新的视角。 主粮提供给我们碳水化 合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 量的主要来源,而肉类、蔬 菜、油脂、调味、香料、饮 馔等副食,不仅满足了农业 革命后人类对营养丰富性的 需求,也是中国出神入化的 烹饪技艺的基础,它们构成 了我们生活的千变万化,影 响着我们饮食风尚的形成。 例如,豆腐。作为中国 人独特的食物,自从豆腐在 五代末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 以后,大豆就逐渐脱离了主 粮的行列,豆腐则成为中国 人餐桌上经久不变的一道家 常菜。人民困顿的饮食生活 里如此缺乏色彩,动物蛋白 总在九霄云外,豆腐和豆制 品,化作贫瘠餐桌上的一道 道光,熠熠生辉。 更为重要的是,豆腐和 豆制品,改善了大豆粒食的 口感、营养吸收问题,提供 了廉价的植物蛋白,为这片 土地上容纳下更多的人口提 供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条件。 而充分供给的劳动力和消费 者,继而创造出了有宋一代 的繁华,也是在这一派车水 马龙的熙熙攘攘中,“旧时 王谢堂前燕”,终于真正飞 人了寻常百姓家。 除了中国人用自己的智 慧发明的食物之外,作为一 个雄踞世界东方的大陆国家 ,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我们 的祖辈从未停止过发现、引 入新的食物。胡椒、胡萝卜 、核桃、黄瓜、葡萄、西瓜 、番茄、花生……从汉唐交 通西域连接欧亚大陆,到宋 元“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再到明清之际的地理大发 现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奔 流于商路上的,除了丝绸与 瓷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食 物,而它们也见证着一个个 关键的历史瞬间。 这些食物促进或制约着 贸易的繁荣,推动或阻碍着 交流的便利,像蔗糖、胡椒 、茶叶等食物,甚至成为全 球商路上的硬通货,在它们 的参与下,经济、政治和社 会之变,也随之发生。 陆羽的一册《茶经》令 长安一时纸贵。很快,对于 茶叶的喜爱,从中原播撒到 了天山脚下和雪域高原。随 着文明之间的战争迷雾在这 块陆地上消散殆尽,四方的 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第 一次发现,原来有茶这样一 种饮料,可以让双方好好地 坐下来,谈谈买卖,互通有 无,让彼此从陌生到熟悉, 从认同到融合。 更进一步说,一些特定 的食物,在某一个关键的时 间节点上,它们价值的利用 方式,会引发无法预测的转 变。莉齐·克林汉姆在《饥 饿帝国》中这样描绘着殖民 地食物给英国带来的改变: “英国处于巨大的贸易帝国 的中心,而食品促进了商业 的转向。”这种改变也同样 发生在中国。 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带 回大量的胡椒和苏木,明宣 宗朱瞻基在户部建议下,正 式定下胡椒折俸的具体规定 。随着“进口商品”胡椒总量 的大幅增加,市场上对应的 货币供应量的缺口可能进一 步扩大。宣德年问,市场上 几乎所有的物价,都达到了 历史的最低位置。而这只蝴 蝶扇动的翅膀,很有可能加 速了欧洲的货币流出,进而 影响了中国瓷器出口,出现 了15世纪中国瓷器出口的“ 明代空窗期(the Ming Gap )”。 再到近代时,一个来自 近代美国的大花生新品种,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国 门洞开,登陆中国的儒家圣 地山东生根发芽。中日甲午 战争后,在列强对华资本输 出的时代背景下,花生成为 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的重要 农产品原料 导语 本书是一本从佐餐之味的发展衍变看中国历史的图书,表现佐餐之味的地位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更替、文化融合中的重要影响。在历史上主食相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佐餐之味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它既是主食的有效补充,又丰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滋味,更促进了人口和不同饮食文化的往来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今天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精彩页 古人吃野味的上半部和下半部 进入农业时代的人类,成功地将少数几种动物驯化成了家禽和家畜,同时也猎杀野生动物以补充口腹之需。在中国,“野味”不只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而且随着时光的脚步,变成了一种文化,还为此留下了诗篇和美文。 但与此同时,病毒也一次次通过野生动物的身体进入了“野味爱好者”的嘴巴,突破了从山野到人间这最后一道防线。究竟是怎样的动机,让野味成为中国人念念不忘的“珍味”? 1671年(清康熙十年),李渔的《闲情偶寄》问世。这位一生不仕的文学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一位休闲文化的倡导者。他将自己艺术和生活经验,总结成了这部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在这本书中,李渔还特意为野禽和野兽开了一个小题,并将这一小题纳入了“颐养”的范畴,他总结道: 野味不如家养动物的地方,在于肉不够肥;野味之所以比家养的动物味道好,则是因为它香。家养动物之所以肥,是因为不用自己觅食,而安然等人喂养。野味之所以香,是因为以草木为家,行动自由。不管是肥的还是香的,都会被人吃掉,倘若二者不能兼有,就舍弃肥腻,而选取香的吧(明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正是这种“肉是野生的香”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野味的迷恋。 在明清交替之际,中国人对野味的追求,终于完成了从原始生活必需到文化认同的转变。野味的“味美”与“滋补”,成了一种正确而又强调的符号。 然而打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另一个沉重的现实:野生动物从祭坛上一步步走进世俗凡间,并成为中国人念念不忘的“珍味”,它们在丰富了餐桌的同时,也不断伴生着疫病的风险。 人们在一边津津乐道文人雅士对野味之“美”与“补”的观点,一边把食用野味当作一种“文化”的时候,早把那些血淋淋的病例、医药学家的秉笔直书,忘在了脑后。 礼乐时代:周天子食野味,庶人食菜 公元前532年,流落在鲁国的孔子,抱上了自己的儿子。鲁昭公得知后,派人给孔子送去了一尾大鲤鱼庆贺。作为落魄的宋国贵族后代,这是符合孔子贵族身份的礼物,他很开心,并给儿子起名为鲤。 在孔子念念不忘的那个礼乐时代,每个人的吃穿用度都是有等级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祭祀。春秋时,祭祀的等级是:“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先秦·左丘明·《国语·楚语下》)。” 而在周代祭祀中,各种肉食必不可少,其中就包括了各种野味:六兽——麇、鹿、熊、麕、野豕、兔;六禽——雁、鹑、鹦、雉、鸠、鸽。为了恭维太平盛世,周成王时,越裳国使者不远万里来进贡了白雉,以感恩中国出了圣人,而让天公很久没有动怒(《尚书大传》)。 当然,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周代,庶民虽然只能“食菜,祀以鱼”,但日常还是少不了打猎,只不过小的猎物归自己,大的须送给宗族祭祀。类似熊掌这种珍席之首,只能由上层人士来享用。 但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开始崩塌,也包括只有天子祭祀时才能享用的兽类和禽类。公元前626年,楚国太子商臣带兵发动政变,逼迫父亲楚成王自杀。楚成王为拖延时间,等待外兵救援,对儿子提出“请食熊蹯而死”——因为煮熊掌要废尽火力,耗延时日。礼乐崩坏之后,熊、鹿等野味也成为上层人士普遍享用的饮食珍品。 不过,到了魏晋门阀时代,饮食被肉食者们引向了另一个极端。西晋斗富第一人石崇,在家里吃的鸡蛋上都要雕画出图形,并经过染色(南北朝·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而晋武帝司马炎的姐夫王济请客吃了“人乳蒸乳猪”,把司马炎也吓坏了;东晋门阀士族之间风靡的是牛心炙;“善识味”的苻朗,能通过吃鹅肉知道哪块肉长白毛、哪块肉长黑毛(唐·房玄龄等·《晋书》)。 有意思的是,尽管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们穷奢极欲,但他们的口舌之欲却远离野味,而更钟情于已驯化的家畜家禽。当古人成功地驯化了一部分动物,作为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后,似乎没有必要再大规模地猎杀野生动物以为口腹之需了。 然而,当历史从中古时代继续往前演进至唐宋近世时,我们却突然发现,人们口舌之欲的偏好又发生了变化。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