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野马笔记》是一部写给青少年的笔记体生态文学作品,是由专门从事野马保护工作的一线科学家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关于野马保护的科普文学类作品。 本书详细记叙了野马从百年流离到回归故土、从人工圈养到放归自然的坎坷历程,将会带小读者走进准噶尔荒原神秘的野马部落,了解野马保护者为拯救这一物种所付出的艰辛,了解包括青少年朋友们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野马的关爱,帮助小读者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阅读本书,小读者除了可以认识到普氏野马这种珍惜物种外,还能了解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工作和心路历程,看到中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从而树立并提高对野马、对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作者简介 张赫凡,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野马重返卡拉麦里》《野马家园》及诗集《野性的呼唤——纪念野马重返故乡三十周年》等。荣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梁希科普作品一等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自治区第五届科普作品金奖、第二届孙犁文学奖、自治区五一巾帼奖、开发建设新疆奖章、斯巴鲁生态保护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初来乍到 荒漠骄孑 野马的故乡 命运的悲剧 我的辞职报告 “小黑炭”养成记 围栏里的野马帝王 我与野马王子 大战狼狗 野马母亲之死 王位争夺战 重返自然的第一批野马 野马王子力战群雄 防疫游击战 用奶瓶养大的孤驹 戈壁江南 人见人爱的雪儿 “无敌战神”黑风 在新天地里守护野马 国道上的惨剧 野马的流浪之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野马的天敌——狼 给野马皇后戴项圈记 扎根荒漠的护马人 “野马”的爸爸 一字一句均关马 人间大爱书写野马传奇 最野“野马宝贝” 一对“白雪公主” 野马的爱情 野放野马寻踪记:面朝漠海春暖花开 野放野马寻踪记:夏日大漠里的一支奇兵 野放野马寻踪记:明媚秋日走向卡拉麦里 野放野马寻踪记:寒冬风雪不及野马情 重生的凯歌 附录 野马掠影 序言 普氏野马(以下简称“野 马”)是欧亚大陆开阔景观 带的旗舰物种,被世界自然 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 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级 (EN)物种,目前全世界 仅存2000余匹。野马是国 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自 然保护和生态文明的象征, 也是新疆的一张生物名片。 它们是有着6000万年演化 史的“活化石”,是当今地球 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由 于数量稀少、基因古老、血 统纯正、野生种群灭绝,野 马成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 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马 繁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野马中心”)地处荒漠戈壁 ,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生 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拯救 野马,一批批养马人扎根荒 漠戈壁,不忘初心,砥砺奋 进。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戈壁 荒滩,从住地窝子开始,不 断进行科研攻关,为野马的 繁育和野放呕心沥血。正是 有了他们30多年的不懈努力 和默默坚守,野马家族才能 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并且 重建了野外种群。 野马中心成立35年来, 共繁育了6代810余匹野马 。新疆现有野马512匹,其 中圈养野马70匹,野放野马 326匹,半散放野马116匹 。如今,野马中心已发展为 世界上最大的野马繁殖基地 。 自2001年首次向卡拉麦 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 护区放归27匹野马以来,我 们先后共向野外放归了140 匹野马。野马放归试验取得 探索性成功,成为我国濒危 物种重引入最成功的典范, 提升了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 资源、爱护生态环境、弘扬 生态文明方面的国际地位, 并为我国其他物种的重新引 入工作起到了借鉴和示范作 用。 时光飞驰,自1995年从 新疆农业大学毕业来到野马 中心,转眼我已与野马相伴 26年。或许一切的缘起,都 来自梦中的那匹天马冥冥之 中的引领。从初来戈壁滩时 的失落无助、一次次想离开 ,到后来的坚定不移、每次 去寻找野放野马都万分欣喜 ——多年的相依相守早已让 我与这些野生动物朋友们同 呼吸共命运。 生命中的第一次总是让 人难忘。比如,第一次来戈 壁荒滩见到野马,第一次见 证圈养百年的野马回归大自 然,第一次住在乔木西拜野 放野马监测站跟踪放归野马 ,第一次去三个泉野放野马 监测站探密野放最成功的野 马家族…… 这些让人欢喜让人忧的 时刻,我都会如同从大漠中 捡拾宝贝一样,用相机和文 字一一记录并珍藏。大漠戈 壁的荒凉和煎熬难耐的孤独 ,让我一来到野马中心就养 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在没有 长明电、仅靠柴油发电机在 夜晚发两三个小时电的日子 里,我常借着暗淡的烛光, 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我写 养马人的心酸和寂寞,写自 己的曲折心路,写野马家族 的悲欢离合。很多时候,我 觉得自己也像一匹被囚禁的 野马,一颗跟公主般高傲的 心曾无数次在与围栏的冲撞 中支离破碎。然而这一切, 在最终让野马重归自然、绝 地复生的过程中得到了释怀 。正如我给野马的一首诗中 写的那样:“拯救了你,也 就拯救了我自己。” 非常感恩,在领导、同 事、家人和朋友的关怀下, 在出版社的帮助支持下,我 这些稚嫩的文字最终整理成 了一本本书。在这个明媚的 秋日,阳光冲破新冠疫情的 阴霾,在大旱中枯黄了整个 春季和夏季的卡拉麦里大地 ,在一场场雨水中重返生机 。五彩斑斓的野花烂漫无比 ,几十匹疫情之下新生的小 马驹越发健壮,一群群野马 自由自在地驰骋在广袤的绿 野里。这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像我大病的青春也突然被 治愈。 我的又一本跟野马宝宝 一样的新书《野马笔记》就 要问世了,感谢浙江少年儿 童出版社的编辑为此书付出 的辛苦。这本书以时间为经 ,以野马与野马保护者的经 历为纬,看似独立的故事, 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记录了野马从百年流离 到回归故土、从人工圈养到 回归自然的坎坷历程,将会 带你走进准噶尔荒原神秘的 野马部落,了解野马保护者 为拯救这一物种所付出的艰 辛,还有包括青少年朋友们 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野马的关 爱。相信读者朋友们,特别 是孩子们,可以从中认识到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 拯救和恢复一个物种所需要 付出的沉重代价。我衷心希 望大家能够更加热爱大自然 ,关爱野生动物,关爱我们 的地球家园。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 错误难免,请大家多批评。 希望野马的明天越来越好。 张赫凡 2021年10月 导语 本书展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的巨大成就。书中详细记叙了新疆普氏野马从百年流离到回归故土、从人工圈养到放归自然的过程,通过我国这一物种重新引入的成功典范,读者能够了解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传播等方面的国际影响,从而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生态保护使命感。 作者张赫凡女士自大学毕业后就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工作,深入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普氏野马的饲养、繁殖和科研工作,通过亲身经历积累撰写了本书,除了饱含真情的文字外,还配有大约200张作者拍摄的珍贵的野马照片。读者能够从生长环境、家族群体、生理特征、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全面了解普氏野马这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精彩页 初来乍到 大学毕业前的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十分奇异的梦: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匹黑色的天马从遥远的云端直飞到我的面前。它长鬃飞舞,浑身的毛乌黑油亮,身披灿烂的阳光,矫健的四蹄在白云间翻滚。 我惊奇地仰望着它英武挺拔的身姿。天马俯下身来,用那漆黑深邃的大眼睛直视着我,仿佛有许多话从它眼中流出来。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内心却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欣喜和宁静。我和它就这样对视着,不知过了多久,仿佛是一瞬间,又仿佛是千万年,天马突然降落到我的面前,我们离得那么近,我几乎能感觉到它的呼吸。我一下子惊醒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梦神秘莫测,我不知它预示着什么。就在我还在探索梦里神秘的气氛、庄严的场景、朦胧的启示,为这个奇梦惴惴不安的时候,我接到了毕业分配通知——我被分配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马繁殖研究中心。 野马中心坐落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戈壁滩上,位于离新疆省会乌鲁木齐140多千米之外的吉木萨尔县的老台乡西地村西侧。那是1995年8月28日的上午,夏日的暑气还未退去,我坐上了野马中心来接我的吉普车,带着自己的行李,还有一肚子的惊奇和欣喜,踏上了去野马中心的路。路上,我想起了那个梦,也许,冥冥之中自己早已被命运安排了?我觉得自己正走向一扇神秘未知的门。以后的岁月里,我常常将这个梦回味咀嚼:也许我将沿着那个神秘奇幻的启示,去追寻生命的真谛。 一路上,小吉普车兴奋得手舞足蹈,用它那粗哑的男中音不停唱着“年轻的姑娘,欢迎你啊,欢迎你……”已到中年的司机王师傅告诉我,野马中心位于荒凉的戈壁滩上,没有姑娘愿意去,那是男人的世界,大多数都是青年职工。因为环境苦、条件差,大学生根本不愿去那里,就是去了,也待不多久就飞了,有的大学生甚至看一眼就扭头走了。他觉得,我一个小姑娘怎么可能在那样的地方待下去?我对王师傅的话并没有在意,只顾瞪大眼睛去张望路边的景色了。 雄伟的天山横亘在柏油路的南边,四季积雪的博格达峰高昂着它那威严冷峻的头颅,用它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公路紧挨着天山向前延伸,北边和东边就是辽远的旷野,看不到尽头的野草隐没在远处的雾霭里。地平线上方飘浮着巨大的云朵,像童话里的城堡变幻不定。天山的北面是准噶尔盆地,盆地的北面就是植被繁茂的阿尔泰山。这是一片神奇的盆地,有将军戈壁的迷人景观,有魔鬼城的阴森恐怖,有五彩湾的神奇瑰丽,有硅化木的沧桑巨变,有恐龙化石的思古幽情,当然,还有普氏野马的桀骜风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就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 渐渐地,我的脑子也变得和这无边无际的戈壁一样空旷起来,我忘却了过去,也忘却了前路,似乎可以什么也不用考虑地走下去,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在离乌鲁木齐100多千米处的一个路口,立着一个大约10米高的棱状石碑,上面刻着“幸福路”三个醒目的大字。石碑像是一个巨人,为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路的两边还有一些用作旅舍和餐馆的低矮土房。吉普车开始向北边的国道216线拐去。 “还有十几千米就到野马中心了。”司机师傅说。 我这才醒过神来:“是吗?我怎么还看不到呢?” “再往前走些,你往右前方看就可以看到了。” 不一会儿,我远远地看到了两三个小白点。 “是那里吗?”我指着小白点方向说。 “是的。”司机师傅回答。 小白点一点点地大起来,从米粒大到鸡蛋大到绵羊大到冰箱大,最后变成了一座白房子,我的目光几乎没有移开过。到野马中心的最后3千米是土路,四周是无边无垠的荒原,土路的尽头就是戈壁深处的野马中心。远远地,我看到几排斑驳低矮的房屋,还有几棵孤独无助的树,茫茫大地此刻显得很有压迫感。往西北方向望去,那里有很多砖围墙和砖房,应该就是马舍了,野马就圈养在里面。吉普车在土路上跳起了摇滚舞,还非要让我一起跳,这份热情真让我有些消受不了。 车在住宅区最东边的那栋白房子门前停了下来,一个50多岁的哈萨克族男子笑眯眯地站在门口,他就是野马中心的沙副主任。我刚一下车,沙主任就热情地迎了上来:“丫头,欢迎你啊!”我随着沙主任进了白房子。 P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