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电视传播艺术”这一全新学术命题进行理论梳理与整合,进而探讨电视传播艺术的道路选择、功能作用和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内容。 作者在从事传媒艺术传播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理建构,以提升传媒艺术传播能力与水准,打造优质传媒艺术内容与景观。 本书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对传媒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胡智锋,男,1965年出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首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成果多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的评委。曾赴亚、非、欧、美、澳的数十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与意义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与构成 第三节 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分类 第四节 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的道路选择:“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资源开掘 第一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辨析 第二节 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的“本土化”资源辨析 第三章 电视传播艺术的功能:“效率”的提高与“品格”的提升 第一节 关于“效率”与“品格”的界定、构成及二者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效率”与“品格”的意义与评价 第四章 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的功能追求:“效率”与“品格”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 中国电视的“市场—文化”生存环境特点及评析 第二节 提高“效率”:中国电视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提升“品格”:中国电视的时代使命 中篇 第五章 目标: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与对策 第一节 命题提出的产业背景与媒介背景 第二节 “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对策:提高中国电视节目的品质与品格 第六章 系统:中国电视三大节目系统及其传播艺术特质 第一节 中国本土电视节目系统 第二节 中国对外电视节目系统 第三节 中国引进电视节目系统 第七章 品牌:电视品牌的特征及创建 第一节 电视品牌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电视品牌的特征 第三节 如何创建电视品牌 下篇 第八章 主体:中国电视节目传播的主体变迁与建构 第一节 中国电视节目传播主体的变迁 第二节 中国电视节目传播主体的建构 第九章 模式:中国电视节目模式发展的思辨与进程 第一节 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模式之思 第二节 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与困境 第十章 类型:中国电视节目类型生产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节 电视节目应对传统文化的理念 第二节 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思考 第十一章 编创:中国电视节目编排创作的理念与创意 第一节 中国电视节目编排基本理念 第二节 电视节目编排的理念与策略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创意话题性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