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偕境文进时--王宏印学术论文自选集(精)/英华学者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王宏印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王宏印教授10篇翻译学论文,包括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翻译批评、典籍翻译、民族典籍翻译、翻译学方法论、跨文化传播学等论题。作者力求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打破文化学与文本研究、民族学与典籍翻译研究、翻译学与传播研究、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等领域间的界限,入选文章视野宏阔、细节精彩、可读性强,表现出鲜明的学术个性和优雅的文风。 作者简介 王宏印(笔名:朱墨),陕西华阴人。c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专家会员)、《国际汉语诗坛》艺术顾问、《中华人文》(英文版)编委等。主要从事中外文学文化典籍翻译与中西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兼及人文社科类比较研究与文学翻译评论,涉及莎剧、《诗品》、红学、民歌及石涛、穆旦研究等领域,已出版各种论译著及教材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学研究之余发表诗文及译作,有《彼岸集:旅美散记》、《朱墨诗集》(创作卷)、《朱墨诗集》(翻译卷)、英译《哈姆雷特》、《朱墨诗续集》(创作卷)、《英译元曲百首》、《中国古今民歌选译》、《意象的萌发:新诗话语释读》、《诗与翻译:双向互动与多维阐释》、《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等。 目录 第一部分 译学建设与翻译批评 导言 一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作为建立翻译学的一种努力 二 研究与批评——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论考察 三 文化的分层概念与文学翻译批评基础 第二部分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传通 导言 四 超越比较文学,走向世界文学 五 吴宓《红楼梦》研究论纲 六 跨文化传通的现象学模式释义 第三部分 无本回译与典籍翻译 导言 七 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 八 朝向一种普遍翻译理论的无本回译再论——以《大唐狄公案》等为例 九 中华民族文化典籍与翻译研究——“四大落差”及思考基点 十 典籍翻译:三大阶段,三重境界——兼论汉语典籍、民族典籍与国外汉学的总体关系 序言 午后,阳光灿烂照西窗 。我打开电脑和手稿,临窗 写作,不觉浮想联翩。人生 度过了青壮年时代,不觉渐 渐步入老迈之年,如同风和 日暖的初冬,正可翻检平生 所学,取精华而醅之: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 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 无? 白居易的诗句,契合了 我此时此刻的心境。 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和 教学生涯,产生转折性变动 的还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 之交,我离开古城西安,走 进津沽的南开大学,带了翻 译专业的博士生。从此,不 仅学术视野扩大,研究水平 提高,而且从事的研究也更 为专深,成果不断出现,至 今笔耕不辍,思路毫无枯竭 之感,兴趣仍不减当年。 我的第一篇重要的学术 文章,源自应邀参加杨自检 先生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翻 译学科建设研讨会”时使用 的一个发言提纲。我提出从 研究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开 始,逐渐进入世界翻译学的 广泛视野的基本思路和研究 策略,得到众多与会者的关 注和首肯。会后,经过整理 ,该文发表在《中国翻译》 上。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 努力,我完成并出版了专著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这也是 我给南开大学的典籍翻译专 业博士生授课使用的第一部 教材。我的第二个研究领域 是文学翻译批评。我撰写的 《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 ,适时出版后,也用作南开 大学典籍翻译专业博士生的 教材。这两部书同时引起海 内外的关注,不少学校都在 使用,可以说产生了较好的 影响。这是适应翻译教学和 博士培养的需要所进行的学 术研究和课程改革成果。 早在留美回国之后,离 开西安之前,我的研究就经 历了一个从哲学社会科学( 包括心理学、语言学)向文 学和比较文学转变的过程。 这和陕西是比较文学先驱吴 宓教授的故乡,以及在全国 率先成立的陕西比较文学学 会一直受到李赋宁、乐黛云 等老一辈学者的特别关照有 关。这里收录的《吴宓〈红 楼梦〉研究论纲》就是这个 影响与转变的产物。但我对 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 科基础颇有怀疑,想走进世 界文学的广阔视野,无拘无 束地做学问,所以我在上海 举行的世界翻译大会上的发 言以及后来的专著中都指向 了世界文学的宏伟构想。这 种方法和思路实际上源于我 在国外学习的两门课程—— 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传通 学。在将新学科引入国内的 时候,受到康德思想的影响 ,我为跨文化传通学找到了 现象学及形象学作为哲学基 础,并建立了一个细密的交 际模式。其表述形式是在每 一个新领域出一本书和写一 篇文章。需要指出的是,跨 文化传通学远不是人们认为 的那样,只是人类行为层面 上的可观察性研究,而是将 人们对于传统哲学家个人的 沉思引入现代社会的交际行 为和对话行为中,从而建立 了“交际主体间性”这样的哲 学概念,并和哈贝马斯的“ 交往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内 在关联。 一旦走向现当代哲学的 最前沿,举目所见便是通透 的本体与现象界,体用不再 有碍。这种既属于跨文化研 究又涉足新学科的专深研究 的兴趣,引导我后来比较容 易地实现了第三个学术思想 的转变,那就是进入民族学 和中华民族典籍翻译以及国 外汉学与国学研究的最新思 路。在中华民族典籍研究与 翻译的广阔领域,我继承了 陈寅恪先生本土研究与边疆 研究,或汉族典籍与民族典 籍、外来典籍相互印证的基 本方法,发现了民族文化及 其典籍传播的“四大落差”, 以及中国诸民族总体而言由 北向南的运动轨迹及新近趋 势。在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 域,南开大学博士点已成为 全国典籍翻译研究的重镇。 从《蒙古秘史》《福乐智慧 》到《突厥语大辞典》的翻 译研究,我提出了一系列新 的理论概念,如“古本复原” “再生母本”等。在国外传播 方面,我在对《京华烟云》 等译品的研究中,提出“异 语写作”“无本回译”等重要 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研 究中。 总体而言,收在这个集 子里的,都是我进入南开大 学以后所写的文章。如今看 来,有些比较成熟,有些还 有修改的余地。书的内容和 主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涉 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的和 传统译论有关,有的和典籍 翻译有关,有的和治学方法 有关,有的则和个人某一阶 段的研究兴趣和题目有关。 它们都是我个人的学术心血 ,出于真情实感,也出于对 翻译学学科建设和人文社科 发展的责任,具有个人思想 探索的性质。如果这些文章 能够反映自己在学术研究上 走过的道路,那也值得记取 ;如果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甚或引起一定的讨论和批评 ,那也正是作者所期望的。 近来在《中国翻译》上 看到两篇青年学者和自己争 论、商榷的学术文章,事关 学术观点和学风建设,我感 触良多。迄今已经写好文章 予以回应,希望能够延续这 场学术的论争。须知学术就 是学问,不断学习,不断讨 论,才能有进步。真理不会 停留在一个地方止步不前, 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发 展道路。 一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发 展道路,不是纯粹的个人行 为,也有时代的、团体的影 响在。中国英汉语比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