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作者上野千鹤子的经典代表作。她通过对十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十一部名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了深度剖析,从而对20世纪女性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迎来了黎明期,正在思想形成期的上野千鹤子也受其深刻影响。她通过对那些开创女性思想的先驱们的概括回顾,将他们的足迹传递给后来的女性。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重读女性之书》,解读了日本女性作家及评论家诸如森崎和江、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及水田宗子的作品;第二部分题为《以性别视角重审世界》,深刻剖析了米歇尔·福柯的、爱德华·萨义德的、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琼·瓦拉赫·斯科特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等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女性思想。 在今天,女性主义已经进入社会主流视野,本书对我们正确看待女性、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思想有着非常中肯和权威的判断,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理解女性和女性思想、掌握上野千鹤子思想脉络不得不读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上野千鹤子,194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日本女性学/性别研究的代表人物,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尖端综合学术研究科特聘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非营利性组织“女性行动网络”(Women's Action Network)理事长。著有多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以及《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继女性问题后上野女士开始潜心研究老龄化及人的晚年问题。 目录 第一部分 重读“女性之书” 第一章 生产的思想与男性一代主义: 森崎和江《第三性:遥远的爱欲》 自出生起就失去故乡的人 踏上言语之旅 共鸣的爱欲之声 追求“对幻想” “我”这一自我 为未来编织的话语 第二章 引人共鸣的灵魂文学: 石牟礼道子《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 这并非纪实文学作品 “道子体”的发明 凭依的文体 失去的世界 与男性思想的诀别 “女性”的思想 第三章 女性解放运动的第一声啼哭: 田中美津《致鲜活的女性:纠葛挣扎的女性解放运动》 一张传单——《从厕所中解放》 从校园斗争到女性解放运动 关于“堕胎自由” “我们希望创建一个人们能够,并且愿意生孩子的社会” 所有女性都是永田洋子 被记忆和忘却的历史 第四章 单独个体的虚无主义:富冈多惠子《藤衣麻衾》 女性解放运动的助跑者 单独个体的虚无主义 女性是和平主义者吗? “非自然”的性行为 激进的评论家 人生就是消磨时光 第五章 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解读日本近代男性文学: 水田宗子《叙事和反叙事的风景:文学与女性的想象力》 从美国文学出发 从“女主人公”到“主人公” 以坚韧的知性为支撑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男性形象 对《男流文学论》的批判 七十毕丰义寸堂卅评的桌实 第二部分 以“性别”的视角重审世界 第六章 性既非自然也非本能: 米歇尔·福柯《性史(第一卷):认知意志》 性研究的范式转换 《认知意志》 私密性让“性”特权化 性(sexuality)的近代装置 坦白制度 忏悔与日本人 第七章 东方是西方人的臆想: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东方主义》 范式的转换 东方人的历史作用 性别化的东方主义 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权力平衡 性别与“反向东方主义” 父权制下的反抗模式 第八章 恐同与厌女: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男人之间》 酷儿批评的登场 何谓异性恋秩序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与男性同性恋 出柜与隐私 同性恋者的诞生 日本的厌女 第九章 社会性别论——换个视角看世界: 琼‘瓦拉赫·斯科特《社会性别与历史学》 社会性别(gender)的定义 从“女性史”到“性别史” “女性有文艺复兴吗?” 日本近代文学的“叙事谱系” “男性市民” 第十章 服从即抵抗,抵抗即服从: 佳亚特里·查克拉瓦蒂·斯皮瓦克《底层人能发声吗?》 出生于原殖民地国家的英国文学教授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被认可的自杀——萨蒂(sati) 戴头巾的问题 日本的“服从”与“抵抗” 言语和行为 第十一章 颠覆边界: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巴特勒的登场 解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二元论 “女性”的主体性何在? 变革是否可能? 巴特勒与竹村和子 后记 文库版追记 解说 序言 在我身后的书架上, 整齐地摆放着上野千鹤子 的五十余部著作,而本书 《女性的思想》是我阅读 次数最多的一部。 上野千鹤子是日本著 名社会学家,女性学/性 别研究的代表人物,不论 是在学界还是在民间,她 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而在 2019年4月东京大学开学 典礼致辞之后,上野在我 国的知名度也开始日益高 涨,《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 获奖作品)、《父权制与 资本主义》、《厌女》、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等著作的中文译本被广泛 阅读,不断引发热议。 《女性的思想》一书 可以说是上野与前人的思 想碰撞、交融的结晶。长 期以来,女性被排除在语 言与思想之外,她们历经 艰辛,终于一点点编织出 属于自己的话语。上野选 取了十一部前辈学者的代 表作,对作品逐一进行分 析解读。全书共分为两个 部分,第一部分选取的是 五位日本女性思想家的著 作,分别为森崎和江、石 牟礼道子、田中美津、富 冈多惠子和水田宗子;第 二部分则涉及了六位西方 思想家,分别是福柯、萨 义德、塞吉维克、斯科特 、斯皮瓦克和巴特勒。虽 然福柯和萨义德并非女性 ,但福柯的性史研究,颠 覆了人们对性(sexuality )的认知,使性成为人文 、社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推动了性别研究的发展, 而萨义德笔下东方主义中 “西方”对“东方”的凝视, 与性别研究中“男性”对“ 女性”的凝视如出一辙, 揭示出后殖民研究与性别 研究的密切关联,这也是 上野将他们的著作收入本 书的理由。 毋庸置疑,本书是一 本绝佳的女性主义入门图 书。与其他众多研究领域 一样,性别研究也需要用 学术性的分析概念武装自 己;本书的第二部分,即 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效的 分析概念。除了福柯和萨 义德之外,塞吉维克的“ 厌女”、斯科特的“社会性 别”、斯皮瓦克的“服从即 抵抗,抵抗即服从”、巴 特勒的“性别述行”等,都 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 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将女性的经历言语化、理 论化。但同时,这些概念 又不仅限于女性主义的范 畴,概念的提出者们活跃 于文学、哲学、历史学、 社会学等领域,他们将这 些概念导入主流的学科领 域中,试图以“性别”的视 角重新审视世界。正如上 野在其著作《差异的政治 学》中所说:“如今仅通 过性别这个变量并不能解 释所有问题,但另一方面 ,除却性别,也无法分析 任何事情。” 如果说本书的第二部 分为女性学/性别研究者 搭建了国际通用的学术平 台的话,那么第一部分则 旨在强调日本女性学的特 殊经验,展现日本语境下 女性挣扎与思索的过程。 我们虽然与她们身处不同 的国度,没有经历与她们 相同的年代,却也能从她 们真挚的话语中感受到她 们的苦楚与坚毅。拼命找 寻女性话语的森崎和江, 与水俣病患者同悲共苦的 石牟礼道子,为女性解放 运动倾注全部身心的田中 美津……她们或许无法娴 熟地使用当下性别研究的 专业术语,但因为她们的 一字一句根植于她们脚下 的大地,所以她们的文字 是如此朴实而动人。 不仅如此,这一部分 还有助于我们反思中国的 女性学研究。也就是说, 我们同样可以去发掘给予 我们力量、指引我们前行 的中国女性前辈,书写属 于中国的《女性的思想》 。也唯有这样,才能更好 地展示多样化的女性学, 陛别研究的可能性。 说本书是一本绝佳的 女性主义人门图书,自然 不能忽略作者上野千鹤子 的功绩。可以说,本书是 上野千鹤子式的解读。要 将前人的思想智慧反复咀 嚼,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深 入浅出地呈现出来绝非易 事,而能赢下这场硬仗的 ,便是孤傲的上野。 我曾在《父权制、资 本制、民族国家与日本女 性——上野千鹤子的女性 学理论建构》(《开放时 代》2021年第4期)一文 中写道:上野千鹤子女性 学研究最主要的特色在于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方面,作为日本后现代 思潮的引领者之一,上野 始终走在学术理论的前沿 。另一方面,在西方后现 代思潮来袭之前,上野既 已参与了日本的“全共斗 运动”(20世纪60年代后 半期发生在日本的学生运 动)和女性解放运动(即 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 她的学术思考源于本土实 践。于是,我们便不难理 解,为何她既能游刃有余 地穿梭于高大上的学术概 念之间,又能深刻体会日 本女性的痛楚,进行接地 气的阐述。 借用上野本人的话来 说,她是熟练掌握“男性 语言”(学术知识)与“女 性语言”(日常经历)的“ 双语者”。本书中有个令 人记忆深刻的例子。上野 说自己无法忘记《父权制 与资本主义》(1990年 )一书出版后一位男性知 识分子对她说的话,他说 :“读完这本书后,我终 于明白了我的妻子一直在 抱怨的到底是什么。”言 下之意是,他听不懂妻子 的话,却能理解马克思的 术语。可见,女性并非一 直保持沉默,只是她们的 声音没有被听见罢了。而 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递出 去,让强势的一方无法充 耳不闻,就必须以彼之道 还施彼身,因此,上野将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作为 自己的理 导语 本书为著名女性主义思想家、畅销书作家上野千鹤子对女性的思想的归纳总结,可谓理解女性主义与女性思想的必读书。 虽然内容上有相当思想深度,但作者的文笔能够深入浅出地将艰深的概念与观念给大众解读,并且书中对于女性与同性恋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政治权利、受教育权利等社会热点息息相关,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后记 本书初版发行三载后 ,被收录进了集英社文库 。不起眼的拙作能以文库 版的形式再版,被更多的 读者轻松入手,我感到很 高兴。 在这期间,还发行了 本书的韩语版。所以,文 末也收录了译者曹升美女 士的韩语版解说。曹女士 不仅是我的知音,也是韩 国一名年轻的女性主义者 ,所以,她的解说传递出 她对女性现实的思考。 不仅如此,在文库版 发行之际,我也得到了修 订原文的机会。曹升美女 士很爱读森崎和江的书, 她在解说中提到了我在本 书初版中未曾提及的,森 崎与谷川雁决裂的原因— —工友中的强奸事件。更 准确地说,不是强奸事件 本身,而是谷川的政治主 义行为让森崎无法接受, 他欲将强奸事件作为“道 德败坏罪”进行政治化的 处理。虽然没有在《第三 性》中明说,但在艰苦创 作作为“女性思想”的《第 三性》的过程中,森崎确 实与谷川诀别了,而我却 漏写了这一点。 在那之后,内田圣子 创作的《森崎和江》(言 视社,2015年)出版, 我感觉自己棋差一招。我 觉得为森崎女士写评传是 我的职责,结果却被抢先 了一步。不过当时写评传 实在力不能及,所以才像 本书这样,限定自己只论 述森崎的某一本书。内田 女士作为谷川雁身边的人 ,后来才与森崎相见,所 以她接近森崎的方式有点 特殊。在她看来,为了理 解与森崎分开之后的谷川 雁,就必须了解他们分手 前的关系以及他们分手的 “原因”。这样一来,就不 可避免地涉及那场争斗中 的强奸事件。 现在想想,“男性斗争 ”中对女性施行的性暴力 ,对男性来说是小事,但 对女性而言则是绝不能妥 协、丝毫没有妥协余地的 重大事件,因为它关系到 守卫人类尊严的“(男性 )斗争”的本质到底是什 么。那时的森崎拼了命地 想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 一点。而对斗争本质的质 疑,也直接与冲绳少女强 奸事件以及日本军队的“ 慰安妇”问题相关。 在本书的韩语版中, 我的韩国友人赵韩惠净为 我撰写了推荐文。 “在这个时代,作为女 性主义者生存下去是很困 难的,但不作为女性主义 者生存下去则是难上加难 。人通过言语和思考而成 为人,所以如果失去了话 语就失去了一切。希望正 在寻找话语的你,一直幸 运,因为那些话语将成为 你的血与肉。” 我与惠净曾共同出版 《话语可以传递吗?日韩 女性主义者的书信往来》 (岩波书店,2004年) 。在该书中,我之所以不 断重复“话语可以传递, 确实可以传递”,也是因 为背后存在“话语可以传 递吗”这样的疑问。我相 信,本书中的一字一句也 一定可以传递到韩国友人 心中,尽管韩国与日本关 系十分复杂。阅读本书后 ,她们也会在自己的母语 中寻找“构成我的血与肉 的话语”吧。本书对任何 语言圈的读者而言,或许 都是一种引导,引导她们 再次踏上旅程,去发现创 造了“女性思想”的、对自 己影响至深的母亲与姐妹 。 值此集英社文库版发 行之际,感谢伊藤木棉子 女士的润色、校阅及装帧 。再次感谢原版的两位女 性编辑,松崎千津子女士 与中村富贵女士。这次的 新版,也是出自女性团队 之手,对此我由衷感到高 兴。 精彩页 自出生起就失去故乡的人 当时女性主义还没有诞生,森崎和江的文章对于那些尚在没有出口的暗渠中挣扎着的女性来说,有如从天而降的蛛丝一般。她们身处一片越是挣扎就越是无法动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沼泽之中。森崎的文章为她们带来了光明,成为那根能让她们从泥沼中挣脱出来的救命稻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森崎作为遣返者从韩国回到日本。她决定,再也不依赖那些迄今被男人们所使用的陈腐话语。森崎出生于国外,对日本一无所知,因此归来后踏上的这片故土,对于她来说,只是毫无亲切感可言的异乡罢了。不仅如此,她精疲力竭地试图融入的、紧紧缠绕心间的同胞意识,却正是她的父母拒绝这片土地并选择离开的原因。既是亲人也是同志的弟弟,由于在那个叫作日本的地方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处,所以年纪轻轻就自断了性命。森崎在韩国人母亲的怀抱中长大,对她而言,那怀抱如同家乡般温暖。可不久后,她得知了自己及家人其实是殖民者、掠夺者的事实,所以哪怕是在怀念故乡的时候,她也不得不承受一种锥心之痛。自出生起就失去故乡的人,就是森崎和江。 2008—2009年,森崎在藤原书店出版了《森崎和江文集——精神史之旅》全五卷。我也为其撰写了一段荐文,与鹤见俊辅、高树信子、姜尚中的文章并排而列。此处引用一下全文。 彼时还没有女性解放运动,也没有女性主义思想。女人们望眼欲穿地渴望着,渴望着一种由女性来述说女性经验的,只属于女性的话语。就在那时,犹如蜘蛛的细丝一般从天而降的,正是森崎女士编织出的语言。性别(gender)、性(sexuality)、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这些词(及其蕴含的知识)近年来以外来语的形式逐渐为人所知,而森崎在当时用自创的语言悉数进行了阐释,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人生之中。我从她的身上究竟受到了多少影响啊?简直无法估量。 (上野,2008:2) 森崎早期使用的语句,艰涩难懂。 假设在个体内部存在着的、对于他者的支配欲与被支配欲的自在性同等重要,那么便无法从与其对立的作为存在恶的同一性中逃脱,这种状况深深困扰了我…… (森崎,1965:94) 诸如此类尽是汉字词汇、阅读极为困难的生硬句式,却与九州筑丰地区的女矿工们夹杂着方言的口语——比如“你啊,简直坏透了呢,竟然会认为发生性关系时不需要考虑女人的感受呢”(森崎,1965:93)一同出现在森崎的著作中。这本著作就是她于1965年出版的《第三性:遥远的爱欲》。然而,透过这些艰涩的文字,不难想象森崎的痛苦挣扎,她试图把那些人们不想宣之于口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种苦斗的气息深深感染了我,这或许是森崎的早期读者们的共同感受。 对于森崎来说,九州的土著方言,如同外语一般。她在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学到的日语,是从日本各地汇聚到那里的人们得以交流的共通语,是一种人造语言。于她而言,并不存在所谓的“母语”。因此,当她想要把自己的经验普遍化,于是绞尽脑汁地寻找用以表述思想的言语时,找到的却只是那些满是汉字词汇的“男性的话语”。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