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兰伯特·斯特雷特奉未婚妻纽瑟姆夫人之命,前往巴黎规劝她“误入歧途”的儿子查德回美国继承家业,但到达欧洲后,他发现查德的私生活并不像纽瑟姆夫人所想象的那样浪荡,查德也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青年。经过一番游历,斯特雷特完全被欧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所感染,作为专使的他非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坚定地站到了查德一边,而与此同时,他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开始产生危机…… 《专使》首次发表于1903年,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晚期重要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生前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独特多样的句法结构和精妙的象征比喻,对20世纪众多后起小说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美国“现代文库”将《专使》列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第27位。 作者简介 亨利·詹姆斯(1843-1916),19世纪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著有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中短篇小说《黛西·米勒》、《阿斯彭文稿》、《螺丝在拧紧》,评论集《法国诗人和小说集》、《一组不完整的画像》等,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亨利·詹姆斯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是20世纪小说的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 目录 《专使/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无目录 序言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 现代英美文坛巨匠,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这位出生在美国而长期 生活在英国的小说家不仅 是英美文学从十九世纪现 实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主 义转折时期一位继往开来 的关键人物,而且也是大 西洋两岸文化的解释者。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詹姆斯的小说创作和批 评理论引起了我国学者的 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 层出不穷。他那形式完美 、风格典雅的作品备受中 国广大读者的青睐。近日 得知吴建国教授与李和庆 教授主编的《亨利·詹姆斯 小说系列》即将由著名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 感到由衷的高兴,便欣然 命笔,为选集作序。 亨利·詹姆斯是少数几位 在英美两国文坛都拥有举 足轻重地位的文学大师之 一。今天,国内外学者似 乎获得了这样一个共识, 即詹姆斯的小说创作代表 了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于 欧美文坛的一种充满自信 、高度自觉并以追求文学 革新为宗旨的现代艺术观 。如果我们今天仅仅将詹 姆斯看作现代心理小说的 杰出代表或现代小说理论 的创始人,这显然是远远 不够的。如果我们将他的 艺术主张放到宏观的西方 文学革新的大背景中加以 考量,将他的小说创作同 一百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 的现代主义运动互相联系 ,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詹 姆斯的创作成就,现代小 说理论体系以及他在早期 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引领作 用完全奠定了他在现代世 界文坛的重要地位。正如 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家 约瑟夫·康拉德所说:“凭借 其作品和力量,詹姆斯是 一位艺术的英雄。”著名诗 人T.S.艾略特也曾感慨地说 过:“随着福楼拜和詹姆斯 的出现,(传统)小说已 经宣告结束。”我以为,詹 姆斯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 特征也许是他的国际视野 。他所追求的国际视野不 仅体现了他早期现代主义 思想的开拓性,而且也成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 批自我流放的现代主义者 追踪国际文化和艺术前沿 的风向标。君不见,詹姆 斯创建的遐迩闻名的“国际 主题”(the international theme)在大力倡导文化交 流、文明互鉴、探索“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依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分别收录了詹姆斯的六 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 说和两部共由十八个高质 量的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 集。《一位女士的画像》 《华盛顿广场》《鸽翼》 《金钵记》《专使》和《 美国人》等长篇小说不仅 代表了詹姆斯创作的最高 成就,而且早已步入了世 界经典英语小说的行列。 《螺丝在拧紧》《黛西·米 勒》《伦敦围城》和《在 笼中》等中篇小说以精湛 的技巧和敏锐的目光观察 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而詹 姆斯的短篇小说则像一个 个小小的摄像头对准各种 不同的场合,生动记录了 欧美社会种种世态炎凉、 文化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 神困惑。毋庸置疑,这套 詹姆斯小说选集的作品是 经编选者认真思考后精心 选取的。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的出版为我国的读者提 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詹姆斯 的创作实践、品味其小说 艺术和领略其语言风格的 契机。我相信,这套选集 的问世不仅会进一步提升 詹姆斯在我国广大读者中 的知名度,而且会对国内 詹姆斯研究的发展产生积 极的影响。 导语 小说讲述了来自美国的“专使”斯特雷瑟奉命前往巴黎,将“浪荡”青年查德带回美国继承家业。然而,非但“使命”没有完成,斯特雷瑟自己也迷恋上了巴黎生活与文明,并憬悟到美国文化对人性的戕害,甚至包括他自己都“愚蠢地侮辱了他的性格”。詹姆斯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甚至没有说出来的话,抽丝剥茧般探寻人物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见微知著地展现古老欧洲文明与现代美国文化的强烈冲击。 后记 李和庆(上海电机学院 外国语学院教授,“亨利·詹 姆斯小说系列”主编之一)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 套《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终于付梓出版,与读者 朋友们见面了。借此后记 ,一是想感谢读者朋友的 厚爱,二是希望读者朋友 了解和理解译事的艰辛。 二〇一五年初,我向九 久读书人交付拙译《美妙 的新世界》稿件后,跟著 名翻译家、上海海事大学 教授吴建国先生和九久读 书人副总编邱小群女士喝 下午茶时,邱女士说九久 读书人有意组织翻译亨利· 詹姆斯的作品,问我有没 有兴趣和勇气做这件事。 说心里话,我当时眼睛一 亮,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 来她给予我的信任着实让 我感动,另一方面是为自 己能得到一次攀译事高峰 的机会感到高兴,但同时 ,我心里也有些忐忑。众 所周知,詹姆斯的作品难 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 力去承担如此重任?我虽 然此前曾囫囵吞枣地看过 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 像》和《黛西·米勒》,但 对他和他的作品一直缺少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回家 后,我便利用现代化的网 络拼命补课,结果发现, 国内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 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译介让 人大失所望,中文读者几 乎没有机会去全面领略詹 姆斯在小说创作领域的艺 术成就。三个月后,在吴 教授和邱女士的“怂恿”下, 我横下心来决定要去啃一 啃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公 认的 “硬骨头”。 无可否认,亨利·詹姆斯 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 初美国继霍桑、梅尔维尔 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也 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 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被 誉为西方心理现代主义小 说的先驱,“在小说史上的 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 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 无二”(格雷厄姆·格林语) 。詹姆斯是一位多产作家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二 十二部、中短篇小说一百 一十二篇、剧本十二部。 此外,他还写了近十部游 记、文学评论和传记等非 文学创作类作品。面对这 样一位艺术成就如此之高 、作品如此庞杂而又内涵 丰富的作家,要想完整呈 现他的艺术成就,无疑是 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系统 工程。要将这样一位作家 呈献给中文读者,选题便 成了相当棘手的问题。此 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经过 与吴教授和邱女士反复讨 论,后经九久读书人和人 民文学出版社领导审批立 项,选题最终由我们最初 准备推出的亨利·詹姆斯小 说作品全集,逐渐浓缩为 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精选 集。 说到确定选题的艰难历 程,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詹 姆斯小说作品在我国的译 介情况。国内(包括港台 地区)对詹姆斯的译介始 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 今我们看到的詹姆斯作品 的译本以中篇小说居多, 其中包括《黛西·米勒》( 赵萝蕤,1981;聂振雄, 1983;张霞,1998;高兴 、邹海仑,1999;张启渊 ,2000;贺爱军、杜明业 ,2010)、《螺丝在拧紧 》(袁德成,2001;高兴 、邹海仑,2004;刘勃、 彭萍,2004;黄昱宁, 2014;戴光年,2014)、 《阿斯彭文稿》(主万, 1983)、《德莫福夫人》 (聂华苓,1980)、《地 毯上的图案》(巫宁坤, 1985)和《丛林猛兽》( 赵萝蕤,1981);长篇小 说有《华盛顿广场》(侯 维瑞,1982)、《一位女 士的画像》(项星耀, 1984;唐楷,1991;洪增 流、尚晓进,1996;吴可 ,2001)、《使节》(袁 德成、敖凡、曾令富, 1998)、《金钵记》(姚 小虹,2014)、《波士顿 人》(代显梅,2016)和 《鸽翼》(萧绪津,2018 )。此外,新华出版社于 一九八三年出版过一部《 亨利·詹姆斯小说选》(陈 健译),其中包括《国际 风波》《黛西·米勒》和《 阿斯帕恩的信》 三个中篇 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于 一九九八年出版过一部《 詹姆斯短篇小说选》(戴 茵、杨红波译),其中包 括《四次会面》《黛西·米 拉》 《学生》《格瑞维尔· 芬》《真品》《螺丝一拧 》 和《丛林怪兽》七个中 短篇小说 。纵观上述译本 ,我们发现,国内翻译界 对詹姆斯中长篇小说的译 介基本是零散的,缺少系 统性,短篇作品则大多无 人问津。 鉴于此,选题组在反复 研究詹姆斯国内译介作品 的基础上,决定首先精选 詹姆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 作品,最终确定了首批詹 姆斯译介的精选书目,共 涵盖了六部长篇小说:《 美国人》(1877)、《华 盛顿广场》(1880)、《 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 )、《鸽翼》(1902)、 《专使》(1903)和《金 钵记》(1904),四部中 篇小说:《黛西·米勒》 (1878)、《伦敦围城》 (1883)、《螺丝在拧紧 》(1898)和《在笼中》 (1898),以及各个时期 的短篇小说十八篇。读者 朋友从选题书目上可以看 出,此次选题虽然覆盖了 詹姆斯各个时期的作品, 但主要还是将目光放在了 詹姆斯创作前期和后期的 作品上,尤其是他赖以入 选一九九八年美国“现代文 库”“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 小说”榜单、代表其最高艺 术成就的三部长篇小说《 鸽翼》《专使》和《金钵 记》。詹姆斯的其他重要 作品此次虽然没有收入, 但我们相信,这套选集应 该足以展示詹姆斯各 书评(媒体评论)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 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 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 一无二。 ——格林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 的伟大动力源,小说家的 小说家,我们的普鲁斯特 。 ——菲利普·罗斯 我坦然承认,我认为在 我所有的作品中,《专使 》是最上乘、完美之作。 ——亨利·詹姆斯 精彩页 一到旅店,斯特雷特便打听有没有他朋友韦马什的消息,服务员告诉他,韦马什要晚上才能到。听到这个消息,他并没有表现得过分不安。服务员递给他一封电报,内容是预定一个房间,“只要不吵就行”。电报是他此前发来的,而且预付了回电报的费用。由此可见,两人在切斯特而不是利物浦见面的约定仍然有效。说心里话,斯特雷特并不特别希望韦马什到码头来接他,因此两人见面的时间也就往后推迟了几个小时。正是他心里的这种想法在作怪,才让他觉得,即便自己继续等,也不会失望,两人起码可以一起吃晚饭。鉴于对老韦马什的尊重(即便不是尊重他,起码也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也不用担心,因为两人以后有的是时间见面。对刚下船的斯特雷特来说,刚才提到的那种念头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耳聪目明的结果,因为突然看到久别重逢的故人固然非常高兴,但如果轮船在欧洲“刚”靠岸,第一眼看到的居然是老朋友的面孔,那他的差事就有点儿搞砸了。斯特雷特本来担心的就是,在他见识欧洲的整个行程中,他的这位老友会动不动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由于安排妥当,这种见识从头一天下午就让他感受到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逍遥自在,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变化,体会到此时此刻他根本不用去想什么人、什么事。如果他这次来欧洲所抱的希望不是太轻率、太天真的话,那他肯定会从从容容地取得成功。在船上,他无拘无束地——如果迄今为止能用“无拘无束”这个词来形容的话——跟人们厮混,但这些人多半都是一上岸就汇入人潮,直奔伦敦了。有的人邀请他到小酒馆去坐一坐,甚至自告奋勇为他当向导,带他去“看看”利物浦的美景,但他一概婉拒,既没有赴约,也没有再结交什么人。很多人都恭维他说,能“碰见”他,真是三生有幸,但他却持一种淡然的态度,一个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悄然避开别人,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光,去欣赏眼前能感受到的美景。他在默西河畔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领略当地的风光,虽然看到的景物有限,但至少是原汁原味的欧洲风光。说心里话,一想到韦马什可能已经到了切斯特,他不知不觉地皱了皱眉。他在想,如果让他解释为什么这么早就“到了”,那么,他到达切斯特却没跟韦马什见面的这段时间,就很难说是让人充满期待了。尽管如此,他仍然像一个人得意地发现口袋里比平时多了些钱,在没有想好如何花之前,慢悠悠、美滋滋地数弄着一样。他不准备对韦马什说船是什么时间靠岸的,他很想见到韦马什,但又很想推迟见面的时间。可以想象,这种矛盾的心态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自己跟差事之间的关系可能一点儿都不简单。我们最好从一开始就说明,可怜的斯特雷特一直被这种稀奇古怪的矛盾心态所困扰:热情中有一份超然,淡然中又有一份好奇。 玻璃隔板后面的年轻女子,隔着柜台一边递给他一张写着他朋友名字的淡粉色便笺,一边清脆地念出他朋友的名字。随后,他转过身来,突然发现大厅里一个女子正盯着他看。她看上去虽然不怎么年轻,也不怎么眉清目秀,但整体上却非常协调,看上去很顺眼,让他觉得好像最近在哪儿见过。两人站在那里对视了片刻,他突然想起来,昨天曾经见过她,在他之前住的那家旅店见过她,当时——也是在大厅里——她在跟和他同船来的几个人寒暄。其实,他们两人当时并没有交谈,他也说不上来当时她脸上究竟是有什么特征,让他第二次见到她时马上就能认出来。但不管怎么说,她好像也认出他来了——这未免让他更摸不着头脑了。不过,此时此景,她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因为偶然听到他在打听什么人,所以想冒昧地问一下,他打听的是不是康涅狄格州米罗斯来的韦马什先生——美国律师韦马什先生。 “哦,没错。”他回答道,“我大名鼎鼎的朋友。他从莫尔文来,跟我在这里碰头。我原以为他已经到了,可他要晚些时候才到,幸好没有让他等我。你认识他吗?”斯特雷特一口气把话说完。 说完,斯特雷特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了,因为她回答时的语气,还有脸上的异样表情——原本焦躁不安的表情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表情——似乎说明了这一点。“我在米罗斯见过他——很久以前,我时不时会到米罗斯住一阵子。我在那儿有些朋友,这些朋友也是他的朋友,所以我去过他家。我说不准他是不是还认得我,不过,我倒是很乐意见见他。”斯特雷特刚结识的这位朋友接着说道,“也许,我会很乐意再见到他,因为我会在这里住一阵子。”就在斯特雷特仔细琢磨这番话的意思时,她稍微停顿了一下,那样子就好像两个人已经聊了很久似的。她说完后,两人淡然一笑,斯特雷特告诉她,要见韦马什先生并不难。不过,他的话倒是让女子觉得,她说话似乎有失含蓄、口无遮拦。“哦,”她说,“他才不在乎呢!”她马上又说,她觉得斯特雷特认识芒斯特夫妇,在利物浦时,他曾经看到过她跟一对夫妇在一起,那就是芒斯特夫妇。 很不巧,他与芒斯特夫妇并无深交,根本够不上两人之间的谈资,所以他们的谈话就好像一张刚铺好的餐桌,她所提到的熟人,不仅没有给餐桌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