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纪跨越(基诺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映占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宏观上展现了基诺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组织,并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基诺山巴卡小寨村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在当代的变迁情况,从而呈现了基诺族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开发政策的施行、社会力量的进入、学者的调查研究,以及文化主体的共同参与等,使得基诺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呈现出加速的趋势;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理论范式的转变,学者在反思自身研究行为,思考国家、社会以及文化主体在基诺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变迁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基础上,提出了基诺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从而产生了“基诺族文化生态村”这一应用人类学个案。本书通过对“基诺族文化生态村”建设过程的分析,指出从建设起步至今,基诺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不断探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良性结合的路径,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也为少数民族传承与发展自身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作者简介
朱映占,男,博士,现为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巴卡的反思》(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基诺族特懋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基诺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西南各民族参与‘四个共同’的历史研究”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基诺族的生态文化
第一节 基诺族分布区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基诺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变迁
第三节 基诺族的农业文化
第四节 基诺族传统火文化及其变迁
第二章 基诺族的历史与社会
第一节 基诺族的历史
第二节 基诺族的长老制社会
第三章 基诺族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实践
第一节 基诺山边缘地带的巴卡小寨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巴卡小寨的民族志叙述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诺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基诺族文化当代建设的实践个案研究
第一节 基诺族传统文化再建设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诺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起步
第三节 基诺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展开
第四节 对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评价与小结
第五章 他者和自我对基诺族文化认知的反观
第一节 基诺族文化建设的历时性分析
第二节 基诺族文化建设的批判与反观
第六章 基诺族的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巴朵村的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知识生产的反思——
“反思民族志丛书”
总序
何明
在云南大学“211工程”三
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中,
我负责“云南少数民族调查
研究基地”建设项目。2003
年开始在云南少数民族农村
建设了10个调查研究基地(
之后又有所增加),而该项
目不仅要建设房屋及其相关
设施设置等供师生进入农村
进行田野调查时所需的生活
和工作基础设施,而且要推
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学
科内涵建设,其中包括由作
为“我者”的村民记录本村发
生的事情的“村民日志”和作
为“他者”的学者长期跟踪调
查及民族志研究。“村民日
志”和学者跟踪调查及民族
志研究两项学术规划的目的
,是推动中国民族学和人类
学界从中国的田野经验回应
后现代人类学及其反思民族
志。
众所周知,中国学界自
20世纪初引进民族学和人类
学学科之后不久就出现了近
半个世纪的国际学术交流“
空窗期”,直到21世纪初期
中国学界仍然延续着现代人
类学及之前的理论方法,进
化化、传播论、结构—功能
主义在中国的阴影延长了半
个多世纪。民族志研究主要
受以实证主义认识论为基础
的“科学民族志”影响而固化
成马林诺夫斯基式民族志范
式,设定学者的田野调查和
撰写的民族志能够客观真实
地呈现对象世界。
然而,国际的科学技术
突飞猛进、哲学思潮不断更
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
森堡的测不准定律等科学发
现揭示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
的局限性,德里达的解构主
义、赛义德的“东方学”等后
现代主义思潮则着力批判西
方理性主义和殖民主义所形
塑的意识形态、剥离“词”与
“物”的“分离术”以及知识与
权力、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等
。在此背景下,后现代人类
学应运而生,对现代人类学
及其科学民族志进行解构,
对其所宣称的“客观性”进行
“祛魅”,揭露田野调查和民
族志文本写作过程中的权力
关系、研究者的社会文化母
体和个人观念意识等“主观
性”的局限,强劲的“反思”
旋风把马林诺夫斯基等人创
立的现代人类学及其“科学
民族志”拉下神坛。
后现代人类学所倡导的
反思民族志与现代人类学的
科学民族志的区别在什么地
方呢?一言以蔽之,后者是
本体论的民族志,前者是知
识论的民族志。现代人类学
承认“我者”与“他者”之间存
在不同文化体系所形成的距
离和隔阂,但认为这种距离
和隔阂可以通过研究者深入
研究对象的生活并参与观察
、学习与掌握研究对象的语
言等田野调查技术“钻进土
著的心里”,从而缩小距离
与消除隔阂,撰写出的民族
志能够客观准确地呈现研究
对象的真实世界。而后现代
人类学则认为,“我者”与“
他者”之间的距离根源于认
识论,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
剥离“词”与“物”关系的“分
离术”,只采用一些技术或
技巧根本无济于事,只有通
过不断反思与批判西方近代
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及“词”
与“物”的“分离术”才能弥合
与克服。因此,民族志的价
值在于揭开民族志的知识生
产面纱,揭露其中不平等的
权力关系,批判西方与殖民
地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及其
意识形态。
为此,我们尝试用中国
的田野故事与后现代人类学
进行对话。组织撰写“村民
日志”的目的是“释放被遮蔽
或压抑的文化持有者的话语
权,让其拥有自主的文化叙
述与解释权利,形成独特的
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文化
撰写模式”①,故第一辑“村
民日志”(共10部)于2006
年出版时冠以“新实验民族
志丛书”之名。该丛书组织
老师们调查研究与撰写反思
民族志,则是为呈现研究者
与研究对象之间交互主体性
的建构过程及其所达成的程
度,反思中国学者研究中国
的民族志知识生产。
如果说“村民日志”是文
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歌唱”
,那么本套“反思民族志丛
书”则力求为研究者和研究
对象搭建起共同的“多音位”
的“对唱”与“合唱”的舞台。
我们坚信,我们能够为世界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进步奉献
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是以为序。
2019年10月6日
于白沙河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4: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