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问京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苏枕书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书问」者,书信也;「书问」者,问书也。
2012至2021,跨越十年,在作者从游学之地京都寄回故乡的信札里,四时更迭,人事代谢,但不变的是她对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痴迷。此番收录的四十一通信札,见证了作者读书、买书、访书乃至写书始终如一的热忱。
作者简介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客居京都,爱看书、买书、逛旧书店。著有《岁时记》、《尘世的梦浮桥》、《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京都的日常》等,出版《浪人》、《东京爱情故事》等译作若干。
目录

壬辰年二〇一二年
奈良的晚上
癸巳年二〇一三年
东京巡礼
丙申年二〇一六年
框内,框外?
南纪旧闻
诱我如痴几上书
丁酉年二〇一七年
纸之话
读十砚山房傅增湘旧藏
读书漫游
朝鲜藏书印
春季书市
“别的慰解”
杏雨书屋之行
缓缓归
天理大学观书记
戊戌年二〇一八年
节分祭前夜
东大寺的礼物
溶溶春水浸春云
牡丹坠落的清晨
春季古书市第一日
乱买书
风景此处佳
秋夜忆南山城
岁末得书
己亥年二〇一九年
梅雨薰风翻书页
宁乐之游
怀人书
庚子年二〇二〇年
非常时期
春蔬之味
莫名其妙结束的非常时期
解封以后
车中闲语
南腔北调
药用与饮食
古书店与藏书印
小城奇遇
万山不隔中秋月
久违的书市
山鸟不知名
海东琴事说琴山
辛丑年二〇二一年
梅信到窗前
异乡人的西云院
后记
序言
吴从周
京都的小,我原先并不
太有确切的概念。后来有一
次枕书说要去郊外的岚山见
朋友,是一趟遥远的行程。
我对遥远这个形容好奇难耐
,查了一番地图,才发现不
过是从北京的四环外到市中
心的距离而已。
我不知道是因为京都的“
小”放大了她对距离的感觉
,还是因为宜于安放身心的
尺度,让她选择一直生活在
京都。倘若在阔大堂皇的都
市,恐怕确实难以沉静,别
的小地方又多少担心闭塞。
而她多年来学业与人生的进
路都围绕在此,只好视为一
种特殊的缘分。
还是先介绍一下本书的
缘起。
十来年前,枕书初到京
都不久,南通严晓星先生—
—也就是书中的嘉庐君,邀
她在报上开一个专栏,以通
信的形式谈京都的生活、读
书和见闻。当时专栏的目的
是为报纸读者增广一点域外
新知,不知不觉竟然连绵至
今。而且从生活见闻,渐渐
按捺不住涉入历史、民俗、
文献、版本等等,不太顾及
“阅读门槛”这件事了。
一个并不那么通俗的专
栏,能延续十年之久,在流
行速朽的当下算得上罕见。
而且报纸专栏已然是一种媒
介形式的落日余晖,书信体
更是一种堪称古典的写作形
式。书信集这个词,说起来
仿佛在上个世纪。能够初具
规模且再次成书,多赖嘉庐
君的苦心维持。
至于用书信体,嘉庐君
的原意是读起来亲切自然。
我觉得今时今日的书信体,
不妨将之视作某种叙述的“
计谋”。这种形式本身就传
递着作者的趣味,读者亦可
代入私人对话的情境,获得
一种视角独特的体验。书信
是一种高语境的表达,私人
对话,来言去语。“前番来
信问某事”,便可穿越时空
,拾起无穷细节。
先前的部分书信已于
2017年在中华书局结集成
册,题作《京都如晤》。《
书问京都》可视为续集,“
书问”即通信,而“书”亦可
与“书籍”双关。开篇始于
2012年,不过头两年的部
分仅是朝花夕拾,取一二遗
珠,主体则是最近四五年的
思考与写作。相隔数年,文
字风格、个人兴趣及处世心
态,自然都与时推移。
作者客居京都的头几年
,难免有旅行者的冲动和热
情,急于收集前所未见的奇
观宝藏,将它们一一描摹陈
列。之后几年,慢慢洗去了
这一点躁动与犹疑。因此相
比《京都如晤》,这本书呈
现出更为沉静、确信的状态
,也不乏松弛的趣味。
自从住到吉田山脚下,
枕书的生活大略不出家、学
校与书店的范围,仿佛恪守
修道院的守则。出门散步,
也总在附近的寺庙。说要爬
山,二十分钟即已回来,就
是在家门口的吉田山上走了
一圈。鸭川举足可至,河里
有野鸭、白鹭,有肥大的鲤
鱼浮潜,岸边摇曳着野燕麦
,是散心和跑步的胜地。但
她也很少去,说是过于遥远
,仿佛是一条界河,对岸是
她轻易不愿踏入的空间。
只有周末出门上课,才
顺便在市中心的百货店买一
些生存物资。会高兴地说起
有什么应季的美味,比如很
好的笋,新上市的海胆。有
时候是熊本县产的丑番茄—
—因为长得不好看而便宜,
却是浓郁的美味。
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节
奏,我也颇受连累。每次来
京都团聚,极少作悠闲的嬉
游,多半要帮她检索资料、
校对文稿,出门旅行也多为
考察遗迹。曾经坐长途火车
去和歌山县海南市,探访善
福院管理的山井鼎之墓,村
庄萧条,令人疑心是否只有
我们贸然造访。也曾花费整
个下午,在向日市的老城区
里,一栋屋一栋屋地看过去
,比照资料图片寻找狩野直
喜的故居。跋涉至腿麻脚软
,最后打电话到市政部门,
才知道早已改建,无从分辨

总而言之,这些年里,
她都保持着一种离群索居的
状态,沉溺于故纸堆和个人
趣味。这种状态如乘桴浮于
海,随心而游。只是再苦心
加固的龙骨与肋板,也难以
抵御突如其来的风暴与暗礁
。不过与海上的自由相比,
风浪的威胁则是理应承受的
挑战。
近来,枕书少有的改变
是喜欢上观鸟。识得许多新
的鸟名,知道山里的常客是
栗耳短脚鹎、杂色山雀、大
山雀、灰鹀、北红尾鸲和灰
鹡鸰。了解事物的名字是一
件奇妙的事,能说名字,便
似乎有了更多感情的牵连。
难怪许多宗教与民间传说里
,格外看重名字的意义。
再说回本书标题中醒目
的“京都”。千年古都给人的
印象,似乎是凝固不动的标
本,但即便是以十年去度量
,京都也发生着许多变化。
银阁寺坂道上,从前的店铺
已多半改换门庭,“更可恼
为迎合游客趣味,出现了一
些出售粗劣版画的店铺,从
前精美而略价昂的明信片都
不见了”。京大附近忽然开
了一家炸鸡店,年轻的学生
排起长队。叫做电球的小酒
馆,不知何时悄悄换了主人
。一些熟识的旧书店,因为
店主年老,也慢慢歇业。人
总是更喜欢周遭是稳固、永
恒的,这种熟悉感是一种保
护壳,免于时间飞逝的恐慌
。但毕竟是徒劳,流逝与离
去一直在提示我们人生的随
机和有限。在这缓慢却无可
逆转的流逝中,古都不仅是
她生活与学习的背景,也是
她观察世界的重要参照。
这本书里的京都,跟热
闹的旅行消费符号几无关系
。书中所涉,一部分是年年
导语
旅日学者、作家苏枕书z新书信体散文结集,在私人语境中展现十载京都游学生活的丰厚细节。
四时祭典与三季书市,种莲观鸟并访古读书,记录被现代文明人过滤掉的“无用知识”,关注往昔与今日断续飘渺的联系,从懵懂好奇到重新审视,揭示日本/京都文化不为人知的丰富面向。
后记
2010年,刚到京都之后
的第二年,嘉庐君约我在故
乡的《江海晚报》上写专栏
,叫“京都通信”。2017年,
专栏稿结集出版,正是《京
都如晤》。那之后,专栏虽
然更新得很缓慢,却没有中
断,如今又到了可以成书的
时候。本书选了几通早年未
收入《京都如晤》的篇章,
以示与前书的联系;又因主
体部分的内容更多与“书籍”
有关,故而以“书问京都”为
题,是与“如晤”互文,也是
为强调本书的特点。
《京都如晤》后记中说
,当时搬了三次家,终于做
了朋友书店的邻居,窗前有
一屏青山相伴。幸运的是,
那之后到现在,我暂时还没
有搬家,这也使本书比前书
少了许多慌乱的气息。我与
这小屏山朝夕相处,几乎认
识视野里的每一株树,知道
何时谁开花,何时谁结果,
何时鸟雀飞来。风拂过山林
,四季晨昏,各有不同的声
音,我逐渐听懂了它们的咏
叹。
如今,我们已有非常迅
捷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形式
与效率令人生疑。然而我依
然喜欢这郑重的交流,以及
按捺情绪的沉默,仿佛声音
穿过山谷、抵达彼端时的这
段等待。良宽有和歌云:“
赠人书信的文字/优美地写
成了/那之后的一小会儿/真
是开心。”本书就保留了不
少这样快乐的时刻。这些书
信有的是奔忙整日后在灯下
匆匆写就,有的是上下班途
中在拥挤的电车内完成,也
有一些是难得悠闲时写在纸
上——我有一只旧信匣,盛
满远方的来书。
2020年的通信比任何时
候都频繁,这的确是特殊的
一年,因此我们都有意识地
想要观察和记录更多。然而
必须承认,当时留下的文字
背后,未尝没有某种过度的
乐观,以为我们熟悉的往昔
很快会恢复。然而古都的风
貌与生活节奏已发生很大的
改变,我也很久没有回到故
乡,好在有嘉庐君的来信,
告诉我故乡风物人事的变迁

感谢嘉庐君多年来的敦
促与迢迢相寄的音问,才有
了这本书的诞生,他的来信
与本书互为表里,虽然暂时
只能从我的去信里窥见他的
消息。也感谢挚友庆媛小姐
为这本书付出的心血,没有
她的辛苦工作,这些书信只
是散落旧箧的断章,不会以
书籍的形式延续《京都如晤
》的温情。当然还要感谢为
本书撰序的从周,他仍然在
本书频频登场。愿我们都能
留下更多属于个人的记录,
等待来自某个时空的回音。
2021年5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每次提到京都,就想起
在京都的枕书,想起枕书笔
下的京都。枕书的文字有灵
性,有品位,美好且执着。
古人所云“从吾所好”,用在
这册《书问京都》是最合适
了。
——止庵(作家、学者)
再一次,苏枕书把既熟
悉又陌生的美好京都讲述给
我们,令我们沉醉在她的书
页间。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
学系 教授)
精彩页
奈良的晚上
嘉庐君:
今天黄昏,从甲贺回到京都,途中路过无穷无尽的山,夕阳寂静地挂在山坳里。城外看不到什么人,城里则人满为患。回乡省亲的人们纷纷返城,好比春运。从周已回到北京,他刚来的那天,我因为上课,没有去机场迎接,只给他订了一家出租公司的车。并打招呼说此人不懂日语,请多谅解。那家公司很贴心,特地派出一位“懂一点中文”的司机,如约将从周送到我家楼下。车刚停,就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司机无比热情地朝我奔来,大声问:“您好!一切都好吗?”见我能讲日语,他开心极了,转头对从周又拥抱又鞠躬,十分周到地问候了,这才恋恋告别。
从周说,司机只会讲三句中文,“谢谢你”、“辛苦了”、“身体好吗”。两个小时的路程,一直努力与他聊天,如此热情,令他受宠若惊。我让他不要惶恐,因为这是日本“服务”意识格外明确的缘故。这里的初中生刚去打工时,就要学习如何“服务”,如何“微笑”,如何让客人觉得妥帖。等他们稍大一点,就完全掌握了滴水不漏的服务技术。
几年前我刚来,第一次去居酒屋,与我一般大的女孩子一叠碎步到跟前,轻手轻脚递茶水,柔声递菜单,又单膝跪地、殷殷仰面记菜品。初时大不习惯,都不敢直视她,匆忙点了就罢。日本虽有现代公寓,但室内多半会置矮桌,人们对席地而坐并不陌生,故而跪姿似乎不是过于生硬的行为。打工时“服务”的谦卑于自尊并无损害,“工作只是工作而已”,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岁末的一天,与从周去奈良看法隆寺,在大讲堂捐了一块平瓦。梦殿前有一株美丽的樱树,已鼓出花苞,让人遐想春天的样子。四时许往奈良城中去,在电车里望见窗外绵延的山头,低低悬着一轮硕大的皎月,衬着傍晚的云空,像《万叶集》的场景,原来是十五夜。回到城里,天已全黑,游人也散尽,只有清辉洒落,古都仿佛浸在湖水里。在奈良町一家旧书店买了几十本书,幸好可以邮寄回京都。从周对我买书时迅捷的决断感到震惊,但也没有多说什么。为了安抚他,便带他去街中一家居酒屋小坐,想与奈良的夜色再厮磨一阵。
店里一位高中生模样的少女,躬身上前打招呼,请我们入座,拉椅子、拿包、挂外衣、递热毛巾、送菜单,一气呵成,谦恭温柔,又干净利落,非常漂亮。从周面露赞叹之色,怀疑她是不是这家店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酒过数巡,忍不住问她,您是这家的小姐么?她微笑摆首,不是不是,我只是在这里打工而已。居酒屋掌勺的师傅则是另一种风格,貌似冷淡,一直埋头料理各种菜肴,动作漂亮得近于炫技。其实时时留心客人所需,客人前一道菜没吃完,下一道菜绝不忙呈上。客人酒杯刚浅,略露不足之色,即递上酒单。要是客人神定气闲,似已饱足,则笑问要不要尝尝店里的茶泡饭,作为奏雅的尾声。师傅和客人之间,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有诸多会心处,这正是居酒屋的有趣之处。若师傅心情好,偶尔会给客人送一道即兴发挥的菜助酒兴。
从周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说法,担心在居酒屋吃不饱。我告诉他,在这里应该多聊天,怀着做梦一般的心情喝酒。我们喝了梅酒、芋酒与日本酒,很愉快。走在寂静的街上,仿佛在荡漾的舟中。等回到京都,已近午夜。真喜欢奈良,如果能在这里多住几天就好了。
新年前与从周一起买的那束花,今天回来一看,铁炮百合、白梅、玫瑰全开了,满室幽香。但愿能裁一缕随信奉上,祝一切都好。
松如
冬月廿六,时近腊月,渐次多雪
P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3: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