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碰撞(1493)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查尔斯·曼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历史的碰撞:1493》是一部以生态学的另类视角全新解读500多年以来的全球化和世界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查尔斯·曼恩走访了亚欧美各洲,旁征博引生态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继续挑战欧洲中心论,聚焦欧洲和美洲的生态碰撞是如何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一面,解答了我们对人类命运、社会发展全球化的困惑,并从根本上诠释了工业革命、疟疾、政治争端(移民、贸易政策与文化战争)的根源。
《历史的碰撞:1493》兼具历史性与启发性,打破了一直以来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对全球化的刻板印象。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这一事件只有短短几句描述,对美洲大陆历史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查尔斯·曼恩笔下,1492年,哥伦布登上了美洲大陆堪称当下全球化问题的源头,是恐龙灭绝后的重要事件之一。“哥伦布大交换”使神秘的美洲大陆与其他独立的大陆之间产生了混乱的交流与碰撞——美国独立与疟蚊,英国工业革命与亚马孙的橡胶,美洲白银和明朝灭亡的加剧……种种看似无关的事件,却隐含着紧密的联系。也正是这些事件加速了现代世界的形成。青少年将发现解读世界历史的新视角,成年读者也将重新思考造成全球化胶着状态的原因。
《历史的碰撞:1493》用亲民的语言融合众多专业之长,向每一个普通读者生动描述全球化,为读者勾勒出15世纪后的世界轮廓,同时也将改变读者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者简介
查尔斯·曼恩,查尔斯·曼恩是《大西洋月刊》《科学》和《连线》杂志的撰稿人。他也为《财富》杂志、《纽约时报》《史密森尼》《名利场》《华盛顿邮报》供过稿,还为HB0电视台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撰写过脚本。作为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的作者,曼恩至今已被美国律师协会、美国物理研究会、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兰南基金会授予过与写作相关的奖项。《1491》赢得了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的年度最佳图书奖。他住在马萨诸塞州的阿姆赫斯特。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绪论
序曲 在同质世之中
第一章 两座纪念碑
联合古陆的裂隙
到灯塔去
白银一船船
命运的逆转
第一部分 横渡大西洋
第二章 烟草海岸
“低组织化生物”
陌生的土地
风险分担
“英国苍蝇”
“无限的财富”
第三章 有害空气
“汲取国”
适应期
大转向
“没有犬瘟热,没有传染病,也没人死亡”
防疟别墅
黄杰克
战争与蚊子
第二部分 横渡太平洋
第四章 钱币一船船(以丝易银,上)
“多一点儿力气”
“商即是盗,盗即是商”
铜尽钱绝
“世界的财富”
“一大船木头鼻子”
神山
第五章 相思草、番薯和玉米(以丝易银,下)
隐秘的乘客
马尔萨斯式插曲
“山之露石”
第三部分 世界中的欧洲
第六章 农-工综合体
土豆战争
基因之海
鸟粪肥时代
彻底的现代饥荒
懒汉床
“向甲虫开战”
第七章 黑金
没有鸟也没有昆虫
“油脂化学”
“香槟浴女”
韦翰的事业
世界的尽头
第四部分 世界中的非洲
第八章 大杂烩
英俊的乔尼
不妙的开端
新世界的诞生
家庭价值
不安的城市
第九章 逃亡者森林
在卡拉巴尔
掌权的非洲人
在地峡
“投降协定”
动起来,公牛!
从罗莎里奥农场望去
终曲 生命之流
第十章 在布拉拉考
断裂的思考
山冈上的阶梯
在船上
附录
附录A挑衅的用词
附录B测试版(Beta)的全球化
致谢
注释
序言
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冰激
凌甜筒。但是我走近之后才
发现,这个小男孩正在生吃
一块甘薯。他的父亲把甘薯
的顶端掰开,露出里面橙色
的瓤,小男孩一口一口地啃
着它,没有被削掉外皮的甘
薯底部正好可以当作把手。
这里是上海西北方300英
里"处的一座农场。在中国
农村,人们经常生吃甘薯—
—这对于像我这样的西方人
来说很稀奇。直到这个小男
孩跑回去寻求他正在为一行
甘薯锄草的父亲的庇护,我
才注意到我一直在盯着他看
。这位父亲怒视着我,而我
挥手表示歉意。因为我不会
汉语,所以没办法告诉他,
我其实并不是盯着他的儿子
,而是盯着他儿子手里的甘
薯。我也没办法说出来,我
之所以目不转睛是因为这个
甘薯是四五百年来全球范围
内所发生的震撼性的变化的
象征。
甘薯原产于中美洲。西
班牙船在16世纪70年代将
甘薯运到了马尼拉,随后一
名中国船长瞒着西班牙海关
将甘薯的叶、蔓缠绕在绳索
上,并将绳索塞进一个筐子
里偷运了出去。他将这种走
私来的植物带到了位于中国
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
福建。
那个中国小孩是怎么得
到他手里的甘薯的呢?答案
是哥伦布。科学家们将哥伦
布看成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
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
在他建立了东、西两个半球
的联系之后,成千上万的动
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
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
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
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
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有番茄
、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
铃薯(俗称土豆)、泰国有
辣椒,以及中国有甘薯。“
哥伦布大交换”也能在很大
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英国人输
掉了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
墨西哥城成了世界上第一座
真正国际化的城市,以及为
什么数百万非洲奴隶被运到
了大西洋彼岸。事实上,这
都与本书的主题——哥伦布
大交换——有关。
所有这些历史都包含在
这个男孩和他手里的甘薯中
,尽管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事
情。对他来说,那只是一份
零食而已。当我掏出照相机
的时候,他的父亲带着不信
任的眼光翻了个白眼。但是
我拍下的是关于数个世纪全
球混乱情景的照片。小男孩
噘起了嘴,我按下了快门(
图片见本书第179页)。
导语
前所未见的细节,跌宕起伏的故事,精彩的图片,看完大呼过瘾!史料、考证、前沿、脑洞!
一套集于一体的鬼才之作,考古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
《历史的碰撞:1493》重构哥伦布开启的新世界史!
获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推荐,《哥伦布大交换》作者克罗斯比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查尔斯·曼恩以现实性见
长,会让他的读者沉溺于复
杂性之中……在读者了解到
哥伦布之后第一个千年里系
统分析的新进展后,那些陈
词滥调都会随风消散。
——艾尔弗雷德·W.克罗
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作
者、历史学家
《历史的碰撞:1493》
是曼恩气势磅礴、资料充分
的《历史的碰撞:1491》
一书的续作……篇幅较长,
但是可以飞快地读完……作
为历史学家,曼恩值得敬仰
的不只是他宏大的视野和从
不懈怠的精神,还有他对生
物学的敏锐性。他在字里行
间都将人类活动对人类所居
住的更宽广的大环境的影响
放在首位。
——《华尔街日报》
令人着迷……栩栩如生…
…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我们的
世界何以如此。
——《纽约时报书评》
精彩页
与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肇始于花园。大约在20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几个本地大学生种植了100种番茄。欢迎人们前去参观。我也喜欢番茄,于是决定带着8岁的儿子去一探究竟。当我们到达学校的温室时,我大吃一惊——我从不知道番茄会有这么多不同大小、形状以及颜色的品种。
一个学生把样本放在塑料碟子里递给我们看。其中一个表面极其粗糙,颜色像旧砖头,茎部很宽的一部分光秃秃的,呈黑绿色。有时,我会梦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些东西太过离奇以至于使我惊醒。番茄就是这样的东西,让我目瞪口呆。那个学生说,这是“来自图拉的黑番茄”(Black from Tula)。这是“祖传的”番茄,最初生长于19世纪的乌克兰。
我很吃惊,说道:“我以为番茄源自墨西哥。为什么乌克兰也会有?”
那个学生给了我一本目录,里面有番茄、辣椒以及豆类(普通大豆,非绿色的豆子)的遗传系谱。到家之后,我又翻看了这本目录。这三种作物都起源于美洲。但目录上的不同种类往往源自海外,如日本的番茄、意大利的青椒、刚果的大豆。为了品尝这些奇怪又美味的番茄,我又订购了些种子,先将它们养在塑料花盆里,然后将幼苗移植到花园。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
温室之行过后没多久,我去了图书馆。查找资料后发现,我向那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离谱。首先,番茄也许并非源自墨西哥,而是安第斯山脉。有6种野生番茄源自秘鲁和厄瓜多尔,其果实像图钉那么大,都不能吃。对植物学家来说,真正的谜团不在于为何番茄会在鸟克兰或者日本出现,而是今天的番茄的祖先如何从南美到了墨西哥。在那里,当地人彻底改造了它们,让它们变得更大、更红,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让它们变得可食用了。但为什么最初要将这些毫无用处的野生番茄运输到数千英里之外呢?为什么这些品种没有在南美当地被改良呢?墨西哥人到底怎样改造了这些植物,让其为己所用?
这些问题触及了我长久以来的兴趣:美洲的原住民。作为《科学》杂志新闻部的记者,我不时地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及地理学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不断增加的对本地社会历史——无论是规模或成熟程度——的认识。植物学家因对印第安的植物种植者迷惑不解而产生尊敬之情,也符合那些学者的认识。我从这些谈话中学到了很多,于是就当下研究者对哥伦布之前美洲历史的认识,写了一本书。我花园里的番茄在它们的DNA中就携带了这些历史的片段。
它们也携带了哥伦布之后的历史片段。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将番茄带向了全世界。在说服自己这些奇怪的番茄可食用之后,从非洲到亚洲,农民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植物在其所到之处都会产生文化效应。有时候这种效应还很大——我们很难想象,南意大利人吃饭不用番茄酱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想到这种生物移植所产生的意义居然会超越餐桌,直到我在一家二手书店看到一本平装书:《生态扩张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作者克罗斯比当时是得克萨斯大学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我很好奇会说些什么,于是就拿起了这本书。第一句话看起来非常突兀:“欧洲移民以及他们的后裔遍布全世界,这个现象需要解释。”
我明白克罗斯比的用意。大多数非洲人生活在非洲,大多数亚洲人生活在亚洲,大多数美洲原住民生活在美洲。相比之下,欧洲人的后裔在澳大利亚、美洲以及南非为数众多。成功地移民,使他们构成了这些地方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明显的事实,但我以前从未真正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开始考虑:为什么会如此?从生态学来说,这个谜团就像乌克兰的番茄一样神奇。
在克罗斯比(以及他的同事)考察这个问题之前,历史学家倾向于用欧洲在社会和科学方面的优越性解释欧洲在全世界的扩张。而克罗斯比用“生态扩张主义”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与其对手相比,欧洲有更加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更加先进的武器,他同意这种说法,但是从长远来看,关键因素是生态方面的优势而非技术。驶过大西洋的轮船装载的不光有人,还有植物和动物,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则是无心之举。在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突然相遇融合,形成了克罗斯比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这也是他其中一本书的书名。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甘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如昆虫、草、细菌和病毒。当事人并没有完全控制这场哥伦布大交换,也没能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但是欧洲人却借以将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在较小程度上)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这些外来人口可以比原住民更舒适地享用这片土地。克罗斯比说,生态扩张主义为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提供了确立帝国所需要的稳定边界。
P17-1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