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千孤儿入内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尚文达//宋然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59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粮食和食品供应缺乏,长三角一些农村的家庭因为养不活孩子,无奈把幼童送往周围的城市。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这些被遗弃在孤儿院的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甚至患上疾病,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
党中央对此事高度重视,在中央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南方孤儿接到大草原生活,并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养一个,壮一个”。一时间,“一切为了孩子!”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一个重大的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上上下下变成了一次伟大的行动。向来自全国的最小仅刚刚满月、最大也不过9岁的孤儿们张开了亲人般温暖的双臂!
那个时期,内蒙古的经济水平很低,当地的粮食供应也不很充分,普遍少吃缺饮,但淳朴善良的内蒙古各族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嗷嗷待哺的孤儿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细心照料,给他们缝新衣,做新被。用新鲜的牛奶、羊奶喂养他们,教他们走路、说话、送他们上学读书,成家立业。所有被收养的孤儿都自豪地说:“我们是草原的孩子!”本书详细记载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全过程,内容感人肺腑。
作者简介
尚文达,男,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深造四年。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塞上春色》,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两个整版的《来自西部百强第一县的报告》,在《大地周刊》上发表纪实作品《浦东交响曲》《解读深圳成功密码》《平民律师》等;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刊载长篇报告文学《敢问路在何方》,在《十月》等杂志报刊上发表中篇小说《敕勒歌》、散文《江南的雨》、诗歌《没有星光的夜晚》等。
多次参与内蒙古革命斗争史和建设成就方面的编写工作,在相关书籍里登载长篇纪实作品《乌兰夫对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繁荣的重大贡献》《内蒙古革命先驱荣耀先》《宝日勒岱和牧区大寨乌审召》《金海——生命的强者》《治沙女杰殷玉珍》等;出版《敕勒歌》《奋斗者的足迹》等专著;总计300多万字。
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人民周刊》杂志社。
目录
引子
第一部 中华一家亲草原母亲与三千孤儿
第一章 从南国到北疆
第一节 一次艰难的人道主义人口大迁移
第二节 千里北疆 宽广温暖的怀抱
第三节 血乳交融 情深似海
第二章 草原上的额吉
第一节 “人民楷模”都贵玛
第二节 母亲的丰碑——张凤仙和她的六个儿女
第三节 “不会让你们分开,把你和弟弟一起领回家”
第四节残疾孤儿的悲喜
第三章 绿叶对根的情意
第一节 “换腿”的故事
第二节 五好家庭
第三节 父爱如山,我将用一生回报
第四节 阳光雨露洒满家的港湾
第四章 生命绽放 亮丽北疆
第一节 建设边疆显身手
第二节 最美乡村女教师
第三节 自学成才 著书立说
第四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敖德巴拉
第五节 惠幸福的幸福
第六节 多才多艺的满都日娃
第七节 赞歌献给伟大的党
第二部 来自珠江的爱张宇航和广东“草原爱心团队”
第五章 “广东阿爸”张宇航
第一节 用知识点亮草原贫困孩子的未来
第二节 都贵玛的第29个汉族儿子
第三节 风中绿叶
第六章 遥远的期盼和沉甸甸的牵挂
第一节 老革命家吴南生和他资助的10个内蒙古孩子
第二节 “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
第三节 他飞行草原8万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第四节 人美情更真
第七章 播种善良 一路芬芳
第一节 草原上的“爱心大使”刘亚江
第二节 汇聚爱的磅礴伟力
第三节 喜看茁壮木凌霄
第四节 两个故乡
第三部 守望相助 大上海与内蒙古心连心
第八章 黄浦江连着人草原
第一节 培养草原高端艺术人才
第二节 让民族团结故事世代流传
第九章 往事并不如烟 上海人在内蒙古
第一节 50年代援建包钢 上海优秀儿女远赴荒漠
第二节 征服“斯坦纳系列”的陆家羲
第三节 那片天边的绿洲
第十章 携手并肩共圆伟大中国梦
第一节 科技引领未来
第二节 全面深化合作按下“快进键” 开启现代化壮丽新征程
序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
艺工作,坚持运用先进文化
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
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把文化建设、文艺工作摆在
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习
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
艺工作座谈会,从民族复兴
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化
的地位作用,为社会主义文
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
切期望。“不辜负时代召唤
,不辜负人民期待。”广大
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
精神,精益求精搞创作,力
争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
人民。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
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
发展的生动景象。
尚文达、宋然两位作者
满怀深情创作的长篇报告文
学《三千孤儿人内蒙》,无
疑是其中的精品力作。
“三千孤儿人内蒙”的动
人的传奇故事,是一次感天
动地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一
次民族团结的大爱交响。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
受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
南方地区几十个孤儿院里的
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导致严重
营养不良。在中央领导的指
导关怀下,内蒙古自治区党
委、政府主动请缨,将这些
南方孤儿接到内蒙古,分配
给牧民去抚养。淳朴善良的
内蒙古各族人民像对待自己
的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
这些“国家的孩子”,给他们
缝新衣,做新被。用最新鲜
的牛奶、羊肉喂养他们,教
他们走路、说话,送他们上
学读书,成家立业。“国家
的孩子”们将自己的青春、
梦想、生命与大草原紧密相
连,成为建设草原的骨干,
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奉献着自
己的力量。
在滔滔流淌的历史长河
中,内蒙古人民的大爱无疆
一直在发酵,不断引领着社
会风尚向善向美。广东爱心
人士组成的“草原爱心团队’’
25年来帮扶了3000多名内
蒙古贫困孩子上学,上海市
民政部门组织社会力量结对
援助内蒙古自治区的儿童福
利机构,续写着民族团结新
佳话。无数爱的温暖汇成了
阳光的大河,在广阔的草原
、在全国人民心中奔流不息
。以抚养28名“国家的孩子”
的都贵玛老人为代表的“草
原额吉”的故事广为流传。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
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
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
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都贵
玛颁授了“人民楷模”国家荣
誉称号奖章。她的颁奖词是
这样写的:“民族团结进步
模范的代表,主动收养28名
孤儿,精心研习医术,挽救
40多位年轻母亲生命,用半
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
人间大爱。”
“三千孤儿人内蒙”是各
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
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
利的生动实践,是一曲民族
团结的赞歌,彰显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
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
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人
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
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
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
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
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
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
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
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
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
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
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
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
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
的褒扬。”《三千孤儿人内
蒙》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歌
颂民族团结人间大爱的作品
。此作品艺术上有其独到之
处,首先,使“报告”和“文
学”达到了很好的交融与整
合,突出了“报告”的纪实性
,朴实、自然;突出了“文
学”的形象性、艺术性,华
美、酣畅。其次,语言的运
用平中见奇,亲切感人;结
构上层层迭送,错落有致。
它雄伟的气魄,深邃的哲理
,它所达到的思想力量与艺
术力量的深度、高度与强度
,都因为作者真正深入到这
些质朴而又神奇的人民中间
去了,占有了广阔的生活的
空间与时间。它展示了人的
伟大的心灵,又通过人的心
灵表现出深厚蕴藉且飞扬激
荡的伟大民族精神、社会主
义精神。因此,通篇处处闪
耀着英雄主义的烈火,爱国
主义的激流。
作者高扬时代主旋律,
调动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
表现出多样性与主旋律的统
一。既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
明决策,又有各族干部群众
的无私奉献;既有对宏观形
势的客观把握,也有细致人
微的现场描写;既展示了草
原额吉养育南方三千孤儿博
大宽广的胸怀及“国家的孩
子”建设边疆的豪迈壮举,
又再现了广东“草原爱心团
队”资助数千名内蒙古失学
贫困孩子的善行义举,以及
大上海与内蒙古深度战略合
作、中华一家亲的守望相助
。这是一部人间大爱的历史
见证,这种见证是具体的、
生动的、鲜活的,是一种宝
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和教
育人们不断奋进的极好教材
。这是一部散发着浓郁原野
花香的好书,一幅绚丽多姿
的英雄群雕像,一部震撼人
心鼓舞士气的佳作。也是献
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和党的二十大的一份厚礼。
相信这部报告文学的出
版发行,一定会受到全国各
族干部群众特别是青
导语
“三千孤儿人内蒙”的传奇故事,是一次感天动地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一曲民族团结的大爱交响。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患难与共的时光,那是草原母亲敞开温暖的胸怀拥抱和喂养“国家的孩子”的史无前例的壮举,也是无数额吉、阿爸一生骨肉的牵挂和幸福的泪光!
精彩页
第一章从南国到北疆
第一节一次艰难的人道主义人口大迁移
有些记忆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但也有些记忆,因为关乎生命,所以在岁月长河中时时延续。而这些记忆中包含的博爱与深情,时至今日仍然感动着倾听过这份记忆的每一个人。
拨转时间倒流的齿轮,霓虹灯逐渐暗去,街道逐渐变窄,靓丽的服装逐渐单一,嬉闹的游乐场逐渐隐去,又浮现出一座两层红色小楼的身影。阳光透过楼前树叶间的缝隙形成的光斑,映在带着泪痕睡得极不安稳的婴幼儿脸上。
这座二层小楼就是当年的上海孤儿院。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饥饿席卷了新中国从南到北的每一座城市和乡村。在江浙等南方省区,粮食和食品供应严重匮乏,饥饿迫使人们——农民,甚至一些城镇居民,外出逃荒,沿途扔下养不活的孩子。他们被遗弃在车站、商店、街头……有的被直接放到了福利院『J口。
“把小孩送到上海去,上海有饭吃!”这股洪流最终汇向上海,许多江浙农村的父母几经辗转来到上海,目的就是把孩子遗弃在这里,因为他们相信,大城市总会好一点儿的。几乎每一天都有弃婴、弃童被好心的人送进孤儿院。小的出生只有两j个月,甚至更小一些;大的也只有七八岁。
这些孤儿,有的身上留下了名字和某些记号,也有很多没有留下任何标记。今天,我们或许很难理解,父母怎么忍心舍弃自己的亲生骨肉?然而在那个年代,父母恰恰是为了给孩子一条活路,才含泪把孩子遗弃的。据上海市民王海庚回忆:“被送走的孩子,有可能会被条件更好的家庭收养。当年真是迫不得已,为了孩子活命啊,还有什么比骨肉亲情更难割舍,我妈妈把妹妹放在医院后,回来一直哭,最后眼睛哭瞎了。”
2021年10月6日,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郊区,我们采访了年已古稀的金花老人,她是那些南方孩子中年龄较大的一位,当年有六七岁了。她还依稀记得他们一家从外地逃荒来到上海,住在一问很破的房子里,父亲身体病弱,只能躺在家里,母亲出外乞讨,她和父亲每天饥一顿饿一顿,有时母亲带回点萝卜和土豆,她和父亲一人一半,但在多数时间里都是饿着肚子。一天早晨,父亲再也没有醒来,被两个男人抬了出去。母亲把她带到街上,让她等着,可总也等不到母亲回来,她连急带饿,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一个女人站在她面前,拿个破碗,给她一碗粥让她喝,她不喝,哭喊着找母亲,却被那个女的硬拽到一个院子里,那里有不少穿得破破烂烂的男孩女孩。从此,她就永别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后,金花不但在养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而且生了11个孩子。如今这11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成了边疆建设的有生力量,其中一个儿子还当了嘎查达(嘎查达,蒙古语,相当于村主任)。
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1958年共收容婴幼儿1770人人院,1959年收婴3525人。1960年l至3月,共有弃婴5277人人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为了给孩子一条活命的路,人们无可奈何地流着泪遗弃了自己的亲骨肉。当孩子被国家收养,抱到班里编排人号后,他们有了一份口粮,一份生活用品,一个待他们如亲娘的阿姨。新中国人民政府,尊重每一个人的人身权利,哪怕是一个刚落地的娃娃。
但此时的上海也已食品严重匮乏,1960年5至6月,中央曾连续发出关于京津沪等城市粮食供应告急的文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南方地区孤儿院里的孤儿因为粮食不足而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往常宁静的孤儿院时常传出孩子的啼哭声,哭声像传染病,此起彼伏。这些孤儿大多数都患了病,每天都有孤儿患病甚至死亡,他们的生活陷人困境。这些孤儿院的领导者纷纷向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告急,请求中央帮助解决这一困难。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