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因斯坦传(上下)/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亚伯拉罕·派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科学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献身对象,而人类的命运也是他的主要关心对象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试图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诸方面做出公正的评述。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读者
凡例
I.导论
第1章* 目标与计划
第2章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a)有序的转变和革命时期
(b)时间囊
第3章 年轻的物理学家
有关爱因斯坦的众多传记的补充说明
II.统计物理学
第4章 熵和几率
(a)爱因斯坦贡献一览
(b)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
(c)1905年的前奏曲
(d)爱因斯坦与玻耳兹曼原理
第5章 分子的实在性
(a)19世纪的简单回顾
(b)普费弗尔坩埚和范特霍夫定律
(c)博士论文
(d)11天后:布朗运动
(e)爱因斯坦和斯莫鲁霍夫斯基:临界乳光
III.狭义相对论
第6章 上帝难以捉摸
(a)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
(b)先驱者
(c)庞加莱在1905
(d)1905年以前的爱因斯坦
第7章 新运动学
(a)1905年6月:狭义相对论的确立,洛伦兹变换的导出
(b)1905年9月:关于E=mc2
(c)早期反应
(d)爱因斯坦与1905年后的狭义相对论
(e)电磁质量:头100年
第8章 历史的边缘
IV.广义相对论
第9章 “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
第10章 爱因斯坦教授先生
(a)*从伯尔尼到苏黎世
(b)三年半的沉默
第11章 布拉格论文
(a)*从苏黎世到布拉格
(b)1911年,光线弯曲是可测的
(c)1912年,拓荒者爱因斯坦
第12章 爱因斯坦一格罗斯曼合作
(a)*从布拉格到苏黎世
(b)从标量到张量
(c)合作
(d)绊脚石
(e)后来发生的事
第13章 引力场理论:最初50年
(a)爱因斯坦在维也纳
(b)爱因斯坦一福克尔论文
第14章 引力场方程
(a)*从苏黎世到柏林
(b)插曲:磁化旋转
(c)最后几步
(d)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
第15章 新动力学
(a)从1915年到1980年
(b)三个成功
(c)能量与动量守恒;比安基恒等式
(d)引力波
(e)宇宙学
(f)奇点;运动问题
(g)GR9还有别的新东西吗?
V.后来的历程
第16章* “一举成名的爱因斯坦博士”
(a)疾病;再婚;母亲去世
(b)爱因斯坦走上神坛
(c)传奇的诞生
(d)爱因斯坦和德国
(e)后来的著作
第17章 统一场论
(a)1920年前后的粒子和场
(b)又一个孕育的10年
(c) 第五维
(d)相对论与后黎曼微分几何
(e)后来的历程:科学年表
(f)统一理论的终曲,量子理论的前奏
VI.量子理论
第18章 引言
(a)爱因斯坦贡献一览
(b)粒子物理学:最初50年
(c)量子理论:影响路线
第19章 光量子
(a)从基尔霍夫到普朗克
(b)爱因斯坦论普朗克:1905,瑞利一爱因斯坦一金斯定律
(c)光量子假说和启发性原理
(d)爱因斯坦论普朗克:1906
(e)光电效应:h的第二次出现
(f)对光量子假说的反应
第20章 爱因斯坦和比热
(a)19世纪的比热
(b)爱因斯坦
(c)能斯特:第一届索尔未会议
第21章 光子
(a)粒子与波动的融合与爱因斯坦的命运
(b)自发和感生辐射跃迁
(c)粒子图景的完成
(d)对或然性第一次感到不安
(e)题外话:不可分离的经典运动的量子条件
(f)康普顿效应
第22章 插曲:BKS提议
第23章 一致性的丧失:量子统计学的诞生
(a)从玻耳兹曼到狄拉克
(b)玻色
(c)爱因斯坦
(d)关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的补充
第24章 承先启后的爱因斯坦:波动力学的诞生
(a)从爱因斯坦到德布罗意
(b)从德布罗意到爱因斯坦
(c)从德布罗意和爱因斯坦到薛定谔
第25章 爱因斯坦对新动力学的反应
(a)1925-1931:争论开始
(b)*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
(c)爱因斯坦论客观实在
第26章 爱因斯坦的理想图景
(a)爱因斯坦、牛顿和成功
(b)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c)超因果性
VII.旅程的终点
第27章* 最后10年
第28章* 尾声
VIII.附录
第29章* 张量、助听器及其他:爱因斯坦的合作者们
第30章* 爱因斯坦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
第31章* 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写的提议
第32章* 爱因斯坦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序言
爱因斯坦在欧洲度过了青
壮年,晚年定居美国,他只
是在中年时出访过其他一些
地方。43岁那年,爱因斯坦
携他的第二位妻子到过东方
。在这次远行中,他们到了
上海和香港。诸如此类的接
触有助于唤醒爱因斯坦对孔
夫子学说持久的钦佩。
尽管爱因斯坦与其他文化
的直接接触有限,却一生都
强烈地希望全世界各国人民
和谐共存。他常常表达这样
的观点:科学能够在促进民
族之间的共同理解方面起到
重要作用。在一篇题为《科
学的共同语言》的论文中,
他写道:“如果我们真诚而热
情地期望安全、幸福和人们
才能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
缺少接近这种状态的手段。”
这意味着:“科学概念和科学
语言的超国家性质,是由于
它们是由一切国家和一切时
代的最好的头脑所建立起来
的。”
科学永远是爱因斯坦的主
要献身对象,而人类的命运
也是他的主要关心对象之一
。本书试图对这位世纪伟人
的诸方面做出公正的评述,
但愿它能有助于激发我的不
同年龄的中国朋友们自由地
发挥他们各自的才华。
亚伯拉罕·派斯
导语
采用原译本排印,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尽统一;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均予保留,个别序跋有所修订。增补的新译本,力求其更富于科学性和知识性,保持现有选本内容翔实和文字生动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爱读传记书,渴望从中吸取营养,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人生,世界名人传记更是青年们钟爱的读物。
后记
两年多前,在一个颇为隆
重的酒会上,我遇到了商务
印书馆的一位编辑。通过交
谈,才发现我正是他要找的
人。原因是商务买了派斯这
本书的版权,而早在几年前
,广东教育出版社通过派斯
本人授权,已出版了本书的
中译本,我是主要译者之一
。后来商务印书馆与广东教
育出版社经过友好协商,同
意让我们的中译本在商务重
新出版。趁着这个机会,我
决定对译稿进行一次全面的
校对。
本来应该是件很轻松的事
,但我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尽管我们的译本当年出版
后,曾获得过一些学人的好
评,但我还是有点诚惶诚恐
,如履薄冰。这一年多来,
我逐句对照全文,重新校对
了译稿,改正了一些错译之
处,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上了
一些注释,使之与原文更为
接近。尽管比较枯燥,对于
自己的工作结果还算满意。
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肯
定在所难免,真诚欢迎读者
诸君不吝指正。
本书作者派斯(Abraham
Pals,1918-2000,我们曾
译为派伊斯),1918年5月
19日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2000年
8月4日在哥本哈根因心脏病
突发而去世,享年82岁。
1938年派斯从荷兰乌特勒支
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
后又在那里随比利时物理学
家罗森菲尔德(Leon
Rosenfeld)攻读物理学博士
学位。为了赶上德国当局限
定的可以让犹太人获得博士
学位的最后期限(1941年6
月14日),派斯废寝忘食,
终于在6月9日通过答辩得到
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随着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升
级,派斯的厄运也随之来临
,尽管东躲西藏,1945年3
月他还是被盖世太保抓起来
,投入监狱,直到战争结束
后,才被释放。派斯在1997
年出版的一部自传本著作《
双洲记:乱世中的一名物理
学家的生活》(A Tale of
Two Continents: A
Physicist's Life in a
Turbulent World)里,详细
地叙述了这一悲惨的经历。
战后,派斯在1946年初
去了哥本哈根,在那里作过
短暂停留。经玻尔推荐,他
在同年秋去美国普林斯顿高
等研究院访问。正是在普林
斯顿期间,他与爱因斯坦有
过不少接触。他在基本粒子
物理学方面所做的不少第一
流的研究工作,也是在普林
斯顿完成的。派斯1954年加
入美国籍,1963年成为纽约
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85年
退休后,任该大学的Detlev
W.Bronk荣休教授。1962年
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9年获罗伯特·奥本海
默奖,1993年获丹麦皇家科
学院科学奖章。他还担任过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
文学与科学院院士。逝世前
几年,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
丹麦哥本哈根度过。
他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确
立新粒子“协同产生”的经验
规则。第二个重要贡献是提
出两种中性K介子的混合和
再生。他的其他贡献有G宇
称的提出,SU(6)对称性
破缺的研究等等。从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派斯转入物
理学史研究,成为该领域举
足轻重的人物。由于他曾与
众多的物理大师,如爱因斯
坦、玻尔、奥本海默、狄拉
克、费曼等人一起工作过,
他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
独特的视角,他写的科学家
传记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本书初版于1982年,
1983年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同年还获美国物理学会、
钢铁基金会物理学和天文学
著作奖。1997年时已重印12
次。据说累积销量达50万册
以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
振宁教授曾向国内推荐过本
书。“这可能是爱因斯坦本人
最喜爱的关于自己的传记。”
派斯,这位在爱因斯坦生
前最后9年里与他熟知的物
理学家,向我们提供了一个
全面了解牛顿以来最著名的
物理学家的生活与思想的向
导。通过利用一些迄今为止
尚未发表的文献,加上他多
年来与爱因斯坦私人交往的
经历,十分生动同时又异常
准确地向我们叙述了爱因斯
坦的历程,因而使这本书成
为不可动摇的权威的爱因斯
坦传记。
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广
泛的好评。《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的书评这
样写道:“它是科学家传记文
体的里程碑……精确、诙谐
、如溪水一样明晰。它成了
衡量未来的科学家传记的标
准。任何对爱因斯坦有兴趣
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科学》(Science)杂志这
样评论:“首尾连贯地解释了
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的几乎
每个方面……这是一部独特
、不可或缺的书。”《纽约图
书评论》(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第一
本极有价值的、全面研究爱
因斯坦对科学所作的主要贡
献的著作……既清晰又权威
。”《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
:“以一种同情而又十分精确
的眼光来看待爱因斯坦的生
平……全面审查了爱因斯坦
赴英之前的短暂休息间隔,
又重新把译稿校对了一遍,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以前不曾
发现的错误,深感力不从心
,翻译工作实非易事。
尽管经过多次反复修改,
我还不敢说,我们的译稿就
毫无问题了。在校改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些问题一时还
不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比如,作者所引用的大量
文献,有许多在文中都只是
出现一个片段、一两句话甚
至一两个单词,我们
精彩页
第1章 目标与计划
大概在1950年的一天,我正陪爱因斯坦走在从高等研究院回他寓所的路上。突然,他停下来,转过头来问我,是不是只有在我望月亮时,才真正相信月亮存在。我们倒不是在谈什么特别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在讨论量子理论,特别是在物理观测意义上,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可知的。当然,这位20世纪的物理学家并没有说他对这个问题有了确切的答案。不过,他确实知道,他的19世纪的前辈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再成立了。诚然,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那些回答几乎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将它们外推到以近光速运动的事物,或者像原子那么小的事物,或者,在某些方面,也不能外推到像星体那么重的事物上去。我们今天比过去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在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做什么,有赖于详细而具体地认识那些条件是什么。一般地说,这正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教给我们的东西。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立的;量子力学,则是他最终接受的(用他的话来说),它是我们时代最成功的理论,但他相信,它还只是暂时的。
我们边走边谈,继续谈月亮,讨论用存在来指非生命事物时所表达的意义。走到梅瑟(Mercer)街112号,我祝他午餐愉快,然后回研究院。还在早些时候,我就喜欢这样的散步,并为那些尽管没有结果的讨论感到愉快,我已经习惯了。而每当我在回来的路上一又总会想起这个问题:像他这样一位对现代物理学的创立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为什么对19世纪的因果观还那么执着? 为把这个问题讲得更准确,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爱因斯坦对量子物理学的信念,还需要了解他对整个物理学的信念。对此我相信自己是知道的,而且将尽力在下面讲清楚。然而,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知道他的信仰,还需要知道他是怎样接受这些信仰的。这一点我同爱因斯坦的交谈也说明不了什么,这并不是他故意回避,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提过这个问题。只是在爱因斯坦去世多年以后,我才看到了答案的端倪,那时我认识到,在现代量子力学发现近十年前,爱因斯坦首先认识到19世纪的因果思想将成为量子物理学的一个严峻问题。然而,尽管我现在比同他散步时对他的思想演化了解得更多了一些,我还是没法说我知道他为什么选择他坚持的那种信仰。爱因斯坦50岁时,在给女婿凯泽尔(Rudolph Kayser)为他写的传记的前言中写道:“也许作者忽略的是我性格中非理性的、自相矛盾的、可笑的、近乎疯狂的那些方面。这些方面似乎是那个永不停息地活动着的大自然为她自己欢喜而根植在人的性格里的。但这些东西只有在一个人的思想熔炉中才会各自显露出来。”这句话也许对自我认识的能力太乐观了,当然,它也公正地告诫任何一个传记作者,不要夸大地回答自己可能会合理地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还是应该简单解释一下,我怎么会同爱因斯坦走在一起,我们又为什么会谈到月亮上来。我1918年生在阿姆斯特丹。1941年,在乌得勒支(Utrecht)跟随罗森菲尔德(Leon Rosenfeld)获博士学位。后来,我躲在阿姆斯特丹,但最终还是被抓进了那里的盖世太保监狱。欧洲胜利日(VE Day)前夕,狱中的幸存者都自由了。战争刚结束,我就向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和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申请博士后研究,希望跟泡利(wolfgang Pauli)一起工作。两个地方都同意我去。我先去哥本哈根一年,不久跟玻尔(Bohr)工作了几个月。下面的几行文字,是我对那段经历的回顾,它同我们这里谈的事情有关。“我得承认,合作开始阶段,我很多时候都跟不上玻尔的思路,实际上还常常感到疑惑。他一会儿说,薛定谔(Schrodinger)听说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后,感到很震惊;一会儿又谈些显然不相干的爱因斯坦的反对意见,我看不出它们有什么联系。但没过多久,疑雾散开了。我开始学会把握玻尔的论证路线和目的。像在许多运动中,运动员在走进竞技场之前要进行热身活动一样,玻尔的头脑中,也会再现在量子力学的内容被理解和接受之前展开的论战。我敢说,这样的思想论战,他一天也没停歇过。我相信,这正是玻尔之所以成为玻尔的无穷源泉。爱因斯坦似乎永远是为他引路的精神伙伴——即使在爱因斯坦去世以后,玻尔也一样在思想上同他争论,仿佛他还活着”[P1]。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