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有了脾气,不让干什么偏要干什么,还会变得很“自私”,不懂得分享……
你知道宝宝是怎么想的吗?
石娟的《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送给家长12把打开宝宝心理密码的“金钥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 |
分类 | |
作者 | 石娟 |
出版社 | 新时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孩子突然有了脾气,不让干什么偏要干什么,还会变得很“自私”,不懂得分享…… 你知道宝宝是怎么想的吗? 石娟的《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送给家长12把打开宝宝心理密码的“金钥匙”。 内容推荐 《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围绕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信心、安全感、叛逆心、好奇心、玻击性、人际交往、依恋心、表现欲、耐心、情绪等12种心理状态,分析了0~3岁孩子常见的行为,从儿童心理发育的角度进行解读,帮助父母理解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由石娟编著。 目录 第1章 解密孩子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 1.宝贝为什么总吃手 2.一委屈就会抱着毛毛熊哭 3.不摸妈妈的手,就睡不着 4.生病以后变得特别黏人 5.一看不到妈妈,就大哭不停 第2章 对孩字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关注 1.喜欢上了照镜子 2.什么都是“我的” 3.这是我妈妈,不是你妈妈 4.总把自己奶奶说成是“你奶奶” 第3章 孩子的独立性值得鼓励 1.总想挣脱爸爸妈妈的手自己走 2.自己动手,拒绝帮忙 3.总想自己拿勺子吃饭 第4章 自信心需要大人不断优化 1.不敢与人交往 2.什么事都不敢尝试 3.孩子总爱说“我不会” 4.一见生人就小脸涨红,不敢说话 第5章 叛逆心理需要正确引导 1.“我不”、“我就不”成了口头语 2.不睡、不睡,我就是不睡 3.明明做错了,可他就是不认错 4.不让干什么,就偏干什么 5.都成“小泥人”了,也不愿意去洗澡 第6章 孩子的表坝欲望值得呵护 1.故意捣乱,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2.人越多,他闹得越凶 3.总是喜欢“看人学样” 4.在外人面前样样都不会了 第7章 好奇心是天生的且值得发扬的 1.孩子总喜欢把房间弄得一团糟 2.爱上抠鼻孔——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 3.有意把杯里的东西泼到地上 4.什么事情都想“插一杠子” 5.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6.新买的玩具又被卸成了一堆 第8章 巧妙阻止孩子的攻击牲行为 1.谁让他惹我的,我就要咬他 2.无缘无故就伸手打人 3.趁人不注意,就抓人一把 4.动不动就用脚踢人 5,竟然拿起东西砸人 第9章 要关注孩子的坏情绪 1.孩子一生气就摔东西 2.气急的时候自己打自己 3.无缘无故大哭大闹 4.孩子总是无端大叫大嚷 5.一生气就不自主地揪自己的头发 第10章 孩子没有耐心需要引导 1.我现在就要喝奶,快一点 2.做事遇到一点障碍就生气 3.故事听到一半就听不下去了 4.一件事没做完,又要做另一件 第11章 安全感的培养很重要 1.爸爸出差两个月,孩子不再让他抱 2.这里黑乎乎的,我害怕 3.妈妈你别走,我害怕 4.和小朋友玩得很好,却不敢和大人说话 5.看到家里来生人,会躲着不出来 6.没有安全意识,谁叫都会跟着走 第12章 让孩子懂得分享与交往的乐趣 1.孩子不肯跟别人分享 2.我就要他那个奥特曼 3.和小朋友在一起,只有3分钟的友好 4.讨厌,又把我的东西送给别人 5.孩子竟然成了小小“受气包” 试读章节 1.宝贝为什么总吃手 孩子总是吃手,最初的时候还看着好玩,可是后来就觉得有问题了——不够卫生,看着不雅,而且周围其他同龄孩子早就不啃自己的手了,只有我家的孩子这样,会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呢? 有“过来人”告诉我:“看见孩子吃手就使劲打他们的手,看见一次打一次”;还有人说:“给孩子手上贴上胶布或者抹上辣椒水,这样孩子看见自己的手指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吃起来味道不好,就不会再吃了”……这些主意我感觉太“损”了点,再说也不科学,而且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呢?要知道这种伤害可是更为持久和巨大的呀! 宝贝表现 我家豆豆老是吃手,把手拿出来他就哭,我观察过,他一般是睡觉和没有东西吸引他的时候才吃手,如果拿其他东西逗他玩,他就会自己把手拿出来。 ——豆豆妈 我家文宇都5岁多了,在幼儿园很喜欢吃手。有次我去幼儿园接他时,看见他在吃手,就问老师,老师说他很喜欢吃手,在家也会吃,但不经常吃,为此我还打过他。今年6月份就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住院,现在的甲型流感那么厉害,真让人担心啊!好好说没用,打他过后又忘记,怎么办啊? ——文宇妈 孩子为什么这样 孩子吸食手指是有原因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 喂奶方式不当。孩子6个月前,如果母亲喂奶的方法不正确,或速度太快,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孩子肚子虽然饱,但心理上还未满足,便会以吸吮手指来代替。 孩子感到寂寞。若照看孩子的人只顾自己忙着做事,忽略了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孩子也会自然地玩弄自己的手指和吸吮手指来解闷。 内心焦虑。二三岁的孩子吸吮手指,一般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原因在于:父母没有空余的时间陪伴他;害怕父母减少对他的爱;父母之间的感情出现不和谐的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父母对纠正孩子吸吮手指过于紧张;孩子初入幼儿园、幼稚园不太适应等。 通过以上原因分析,不难看出,孩子吃手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缘于内心的不满足或焦虑。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吃手这一行为可以缓解孩子的无聊,嘴也是孩子用来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可是如果孩子已经超过了这样的成长阶段,那么吃手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成为一种心理上的依恋,吃手这种行为是由他们内心的依赖心理造成的,如果不吃手,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样的行为如果保持的时间太长,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以及心理发展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一行为,根据孩子年龄段的不同,家长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和处理。 爸爸妈妈怎么办 孩子吃手的不良习惯需要改变,但家长不能过于急促,应该从根源以及细节上循循善诱,让孩子在无意识中摒弃坏习惯。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在保证卫生的情况下,允许1岁以内的孩子吃手 1岁以内是口腔发育和行为意识发展的重要期,孩子很多时候喜欢用嘴巴吮吸或咀嚼东西来认识这个世界,这时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除了吃手,还喜欢啃咬其他东西,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准许孩子吃手和其他东西,但要注意卫生。每天给孩子洗手,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可以定期地用婴儿湿纸巾给孩子擦擦手,对孩子经常啃咬的玩具清洗和高温消毒。 ◎不要太在意孩子吃手的行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让孩子放弃吃手 家长要注意摆正心态,别太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对孩子吃手的行为过于紧张,取笑,甚至打骂,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吃手欲望。家长需要表现得不在意,且不动声色地进行引导,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比如当孩子刚要吃手时,你就把他的手从嘴里拿出来,给他一个有趣的玩具,占上他的双手,他就不会有机会吃手了。也可以给他讲故事,或读书,或者玩游戏,让他把小手背在身后,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说,经常这样做,孩子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小手也忙乎起来,这样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会逐渐摆脱吃手的习惯。 ◎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如果孩子是因为有压力,因为焦虑的情绪而吃手,家长就要悄悄地关注孩子,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关键期,比如入托前、入园前,或者父母吵架了、家庭出现变故了等的时候,都要注意呵护孩子,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与他一起玩耍、游戏,降低他的焦虑情绪。 ◎咨询医生,作必要的检查 现在有一些医学研究证明,孩子爱吃手有时缘自孩子身体内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所以在无法找出孩子吃手的原因时,不妨去请教儿科大夫给予诊治。 孩子吃手是个不好的行为习惯,但大人不要着急或粗暴对待,而应洞察其心理因素,从“心”改变,这样,孩子的吃手习惯会逐渐改正的。 P2-5 序言 心理是因行为是果 当一个稚嫩的童音喊我们为“爸爸”或“妈妈”时,我们的人生便又多了一种身份——家长。从此,我们开始了人生必须修炼好的一堂课——教育下一代。 可是,尽管我们把孩子像一块至宝一样捧在手心里,暖在胸口上,对孩子倾注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爱和心血。可是,小家伙的表现却常常让我们很无奈。有时,一个又脏又旧的毛毛熊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比我们这个爸爸或者妈妈还亲;明明是为他好,他却像个长了“倒刺”的小刺猬一样,总是说“我不,我就不”;平时还很乖巧,可一有客人来,却畏畏缩缩,或者大叫大闹……自认为做得很好的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他怎么就不能像我期盼的那样呢?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做? 其实,世界上没有不可理喻的孩子,只有不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许多父母之所以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困惑,是因为没有挖掘出孩子那些“反常”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心就是一把锁,唯有‘知心’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为了帮助家长获得这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我特意写了《童心解码——0~3岁幼儿常见行为心理解读》一书,希望帮助父母们了解“难缠”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本书围绕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信心、安全感、叛逆心、好奇心、攻击性、人际交往、依恋心、表现欲、耐心和情绪等12种心理状态,列举了0~3岁孩子常见行为习惯,阐述了孩子行为习惯背后的心理动机,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以帮助父母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让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出格行为”不再无所适从。 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由于0~3岁的孩子尚且年幼,许多能力都不具备,尤其是1岁前的婴儿还不能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自己提前做好功课,首先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在面对孩子的一些“反常”举动时,能科学地剖析出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的心理因素,从“心”抓起,因势利导,给孩子正确的反馈和引导。 从出生起到3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奠基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所谓的“3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这一时期幼儿出现的一些典型行为,家长如果引导得正确,孩子好的行为就会得以发展,坏的行为就会被有效地扼杀在萌芽里。倘若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坏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原本一些好的表现也可能因被家长压制而消失殆尽,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情绪不稳、缺乏自信心、任陛跋扈、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等不良的人格。因此,做父母的应该重视孩子0~3岁这段最佳教育时期,让孩子在“人之初”阶段接受并拥有优良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父母读懂孩子心理的好帮手,帮助父母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开启快乐的童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