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茶如何在日本扎根?日本也有茶圣茶经吗?唐宋饮茶为何在传入日本后如何被改造成日本茶道?茶道在塑造日本人的文化性格方面发挥着怎样的功能?日本茶道又是怎样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一大标杆文化符号?茶至今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又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本书作者生长于于茶乡,从小亲近茶事。负笈东瀛,耳濡目染,感受日本饮茶风气之盛,实地考察得以了解日本茶事的千年流变与现状。 作一个中国学人,作者尤其关注发端于唐宋的日本茶道,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历史传播路径,尤其关注到日本如何将从中国输入的饮茶,因地制宜赋予它独特的形式并注入某种精神内涵,成为融宗教与审美为一炉的民族文化。比如,禅宗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本书以饮茶习俗文化发展为经,以寻访茶事活动的空间分布为纬,旁及国内与茶文化有关联历史人文体验和研究,可以对海上茶文化传播之路有一个既宏观又具体的把握。 作者简介 周朝晖,1968年生,福建夏门人。自由撰稿人,曾一度游学日本。归国迄今为《读书》《书屋》《书城》《寻根》《澎湃新闻》等多家书评期刊和新媒体撰写文化随笔。 目录 推荐序:中国茶何以成日本道· 引言:茶源华夏与茶事东传日本 “唐风时代”的饮茶叙事——日本茶道的萌芽 遣唐僧与大唐茶事 “吟诗不厌捣香茗”——嵯峨天皇与“弘仁茶风” 茶禅传脉──茶道的复苏期 荣西明庵——继往开来的禅茶双祖 径山茶禅,传脉扶桑——渡宋僧禅茶物语 从金阁寺到银阁寺——日本茶道的成立 从“北山时代”到“东山时代” “茶事以禅道为宗”——“百艺宗师”一休的禅与茶 “佛法在茶汤中”——茶汤鼻祖村田珠光· 从武野绍鸥到千利休——茶道的大成之路 堺港:战国乱世的”桃源乡” 武野绍鸥——珠光草庵茶的衣钵传人 千利休——日本茶道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开宗立派,百家竞艳——茶道的发展 武家茶道 古田织部——在武道与茶道之间 小堀远州——从幕府建设部高管到天下茶人 片桐石州——“柳营茶道”元祖 井伊直弼——在怒涛与风雪中凋零的名匠之花 町人茶道 千宗旦与“三千家” 煎茶道, 江户时代的“煎茶热” “卖茶翁”高游外——日本煎茶道的中兴之祖 “仆而复兴”——茶道走向世界 明治初年的茶宴雅集——以《青湾茗宴图志》为例 “流星一点入南天”——冈仓天心与茶道走向世界 眺望富士山的茶园——牧之原茶山走笔 狭山茶发祥地览胜 南岛茶风——冲绳茶事 別辑:以茶为道 京菓子物语 怀石忘饥——起源于茶会的高端料理 茶泡饭的滋味——粗茶淡饭有真味 从茶道衍生的饮馔美学——食神北大路鲁山人 京都吃茶记 东京吃茶店风俗志 后记;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茶何以成日本道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 ,原产于中国。起初是作药 用,故写作“茶”,在古文献 中,“茶”字的出现是中唐以 后的事。不过,饮茶的历史 应该更早。据顾炎武在《音 学五书》中对“茶”字的考证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 茗饮之事”。茶饮在中国历 史既长,范围亦广,最早的 茶具出现于东晋、南朝。据 说,在浙江瓯窑窑址出土的 碎片中,便有茶具的碎片, 且“釉色青绿泛黄,玻化程 度高”(学者孙机语),说 明即使在中国文明的早期, 饮茶也已然超越了一般的生 活,而成为一种文化。 对茶文化最初的系统梳 理,是唐人陆羽于公元775 年定稿的《茶经》,以三卷 十门的篇章,确立了茶的法 度和标准,堪称茶事的百科 全书,陆羽也被后世茶人尊 为茶圣。1906年,冈仓天 心在波士顿用英语出版的《 茶之书》(The Book of Tea)也被视为一部划时代 的著作,至今仍以各种文字 不断再版,但“缺乏《茶经 》的简洁之美,终究无法与 《茶经》相媲美”(日本学 者熊仓功夫语)。两部茶书 ,相隔1100多年,中间刚 好是一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和日本茶道发展史。 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见 于平安时代初期(弘仁六年 )的《日本后记》,其中有 对梵释寺永忠和尚为嵯峨天 皇献茶的记事:“大僧都永 忠手自煎茶奉御。”永忠曾 作为遣唐使,在长安生活过 三四十年。后来,嵯峨天皇 还写过“不厌捣香茗”的诗句 (《凌云集》),其所描绘 的场景并不拘于饮茶,还涉 及制茶工艺。当时,出于运 输、携带的方便,制茶时须 先将茶叶捣碎后做成饼状, 然后晾干成团茶。除了永忠 ,最澄、空海等有过遣唐经 历的名僧,也都留下过各自 的品茗体验谈。 另据日本历史学者东野 治之的文化考古: 茶在日本普及的早期标 志,是小孔绿釉陶灶的出现 ,这在茶道中成为“风炉”, 是饮茶时煮水的工具。八世 纪下半叶,唐朝的陆羽在《 茶经》中就记载过风炉。( 东野治之《遣唐使》,新星 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 版,178页) 可以说,被称为“弘仁茶 风”的平安朝茶文化,基本 上是“唐风”的“拿来”,以风 炉为代表,天目茶碗、青瓷 壶、白瓷水注、茶叶筒等等 ,茶器是清一色的“唐物”, 茶会也只设在大内中,作为 一种宫廷文化,与一般民众 无关。所以,扶桑茶事,在 “嵯峨帝之后,遂告终绝”( 黄遵宪语)。 接下来,是近三个世纪 的沉寂期,直到明庵荣西和 尚从南宋带回茶种,饮茶之 风遂再起。不过这一次,“ 高大上”的唐风退潮,代之 以后来被定义为“侘(wabi )寂(sabi)”的和(国) 风。这场国风浩荡,长驱直 下,拂过之处,雾散云开, 文化景观为之一变。其中之 显例,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将 军足利义政主导的东山文化 ,不仅酝酿出如银阁寺那样 美轮美奂的视觉奇迹,而且 孕育了有“茶汤鼻祖”之称的 一代茶人村田珠光,诚可谓 “东山再起”。更意味深长的 是,这一波茶文化的兴起, 恰好与禅宗舶来轨迹重合, 而荣西本人就是将临济一派 接入日本的始祖,其倡导茶 禅的建仁寺,是临济宗的总 本山,也是京都最古老的禅 寺。 茶与禅,有如一体两面 ,彼此交融,难以分割。千 利休有个弟子叫山上宗二, 喜欢记录老师在茶会上说的 话,后刊行过一册手记《山 上宗二记》。据说,禅语“ 一期一会”最初便出自其手 记。书中还写道:“因茶道 出自禅宗,所以茶人都要修 禅,珠光、绍鸥皆如此。” 事实上,以茶悟道的观念由 来已久,可追溯到珠光的老 师一休宗纯和尚,所谓“茶 事以禅道为宗”。冈仓天心 说:“所有伟大的茶人,都 是禅宗的追随者,都努力把 禅的精神引入现实生活。因 此,和茶道仪式的其他器物 一样,茶室也反映着诸多禅 宗教义。”铃木大拙也曾注 意到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 “在于都追求事物的纯化, 摒除不必要的繁文缛节”: 这一点,在禅,体现为 以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终极本 真;而在茶道,则表现为一 种生活艺术,即把在茶室吃 茶这种类型化的享乐方式, 扩大到日常生活中。茶道之 美,原始、单纯而洗练。人 们置身于茅草屋檐下,在虽 然狭小逼仄,但在空间结构 和陈设上却极富禅意的蜗居 中盘坐,不为别的,只为接 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理想。 (《禅与日本文化》,岩波 书店1964年版,笔者译) 正因了这种“禅茶一味”“ 禅茶并举”的禅门茶风,才 形成珠光之后,武野绍鸥、 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 州、片桐石州等茶人荟萃、 代有人才的局面。当初,千 利休把珠光的“谨敬清寂”改 为“和敬清寂”,一字之易, 凸显了茶道冲淡平夷的气质 。至此,茶汤才从寺院茶、 书院茶,发展到侘茶、草庵 茶,茶器也从曾几何时象征 “唐物庄严”的天目茶碗,“ 下凡”到胎土粗粝、上釉不 匀的“糙货”,甚至改用看上 去更不上档次的朝鲜陶碗。 但在茶人心目中,那才是金 不换的荞麦茶碗,堪称草庵 茶室版侘茶的标配。 最是那个草庵茶室,令 中国人感到困惑不已:茶室 的“门”只有七十厘米见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