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尽量地保持了课堂讲授的原生态,口语化、活泼、平和、娓娓道来,面对学生,“心中有观众”,即便转换成文字形态,基本的韵味仍然保留了下来,别具一格。 本书强调课堂的互动性,精选一部分师生的课堂问答和学生上台讲课的内容,有其积极的启示性。 本书注重教学内容与课堂讲授的互补性。 作者简介 张桃洲,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 目录 导论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特征 二、参考书的推荐及学习方法 三、当代文学的起点与分期 四、第四次文代会和新时期文学 第一讲 郭小川与十七年诗歌 一、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二、成名诗人的新探索 三、实力派诗人简介 四、上下而求索——郭小川 第二讲 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民文化的勃兴——扭着秧歌胜利进城 二、乡村喜剧型作家介绍 三、乡村喜剧小说的特征 四、田园牧歌型作家介绍 五、乡村喜剧型作家和田园牧歌型作家的比较 第三讲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百花时代的小说 一、“三红”、《青春之歌》、《百合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二、百花时代的小说:干预生活与思索爱情 第四讲 十七年散文——新生活的颂歌及其反思 一、散文中叙事风的凸现 二、三个重要的散文家 三、杂文作家徐懋庸和邓拓 第五讲 老舍与十七年戏剧 一、十七年戏剧面面观 二、老舍的戏剧创作 第六讲 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 一、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总体状况 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诗界格局 三、朦胧诗:来源、论争和特点 四、“第三代诗”:突破与难题 第七讲 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 一、时代转型与诗歌转换 二、几位过渡性诗人 三、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四、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诗人 五、总结与展望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一、历史的迷雾与真实的伤痕 二、归来者的反思与追问 三、“改革文学”:理想在召唤 四、人情世态:感伤主义的蔓延 第九讲 新时期小说续 一、汪曾祺 二、王安忆 三、莫言 四、韩少功 五、“寻根文学”的意义 第十讲 走向从容开阔的新时期散文 一、散文创作概况 二、散文创作专题研究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