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远的怀念--忆高原/华大学人研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永远的怀念——忆高原》文集收录有关高原生平事迹的文章,高原的亲属、师友回忆与其交往的文字,是为纪念和缅怀高原同志,学习他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而且丰富,充满真情实感,富有教益。
目录
追思
《通俗政治学》一书的出版与高原”
恩师高原教授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高原同志的为学与为人
高原同志对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创立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的良师
——深切缅怀老领导高原书记
关于高原教授的两点回忆
忆高原同志
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忆高原主任
缅怀高原老师
缅怀高原书记
怀念好党员、好干部、好教师高原教授
我所认识的高原同志
忆高原主任立德树人二三事
一件永远难忘的事
高瞻远瞩奠定学科之基
——忆高原先生
永远怀念高原老师
高原恩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奠基人
回顾导师和他对学科的建树
——纪念高原教授100周年诞辰
师道垂范学风凛然
——写在导师高原100周年诞辰
一代宗师理论巨擘
——纪念高原先生100周年诞辰
《科学社会主义》——我永远珍藏的一本“试用教材”
永远的怀念
——追忆父亲的谆谆教诲
感悟平凡
——纪念父亲高原百年诞辰
缅怀
在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研讨会暨纪念高原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致辞
在纪念父亲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发言
追思高原同志 继承科社所的优良传统
深切怀念高原恩师
我向高原教授学习了什么?
——纪念高原教授100周年诞辰
高山仰止源远流长
高原上的高峰
——在纪念高原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
高山巍巍原野郁郁
——纪念高原先生100周年诞辰座谈会综述
回眸
高原同志治丧委员会讣告
桃李满寰遗爱在 撩花微笑立中天
高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昌举行
敬献花圈的单位和个人
高原同志生平简介
行军礼告别
高原——我的好师长、好领导
在高老师开拓的理论领域里奋进
深切的怀念
——沉痛悼念高原同志
哭导师高原
高原老友安息
哀悼高原同志
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著名学者
——高原教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家高原
读《道德新篇》序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审稿会在武昌举行
《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审稿会在武昌举行
日臻完美,精益求精
——读高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第四版
一本很值得一读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
——评高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修订本)
在他即将远行的日子里
——记高原同志病中二三事
巍巍高山一青松
——忆恩师高原教授二三事
追忆研究生班的学习生活 怀念德高望重的高原导师
附录
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再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编写大纲(修订稿)
关于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几个问题
有关教材建设的一点想法
高原同志作学习辅导报告(三篇)
高山景行 泽被后人
——在纪念高原先生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代跋)
序言
高风亮节,良师战友
——忆高原
章开沅
我对东北,对东北人
,特别是众多的流亡者,
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听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这首歌,总是怆然泪下
。因此,我这一生在海内
外结交的东北好友,很多
很多。当然,就关系之密
切而言,当以高原为最。
1948年冬我进入创建
未久的中原大学,高原就
是随同刘介愚同志从华北
联大南下的那一批年轻教
学骨干。我留校进入政治
研究室以后,虽然所属学
科不同,但同住一个小院
,可以经常见面,他那一
口东北话立刻吸引了我。
不过当时淮海大战已经揭
幕,紧接着又是声势更为
雄伟的渡江战役,我们没
有私下交流的机会。
直到1950年院系调整
,我们这批政治研究室成
员多数被分配到中原大学
教育学院,与华中大学合
并后,我们仍然住在一个
院落。他与杨建已经结婚
,除三个孩子外还有老外
婆也住在简易单身宿舍,
显得比较拥挤。那时,王
自申院长特别重视政治学
习,亲自抓每天晨读,大
家必须扎扎实实阅读一小
时才能吃早餐。为了加强
督促引导,还成立一个小
型的学习委员会。我不仅
作为年轻教员代表参加,
并且与常春元、高原号称
“三元”,原中原大学的好
多熟人都有耳闻。我自然
非常惶恐,但与常、高二
位接触交流机会甚多,受
益匪浅。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
,一次大会发言,竞使我
失去王老的信任与奖掖。
记得是1950年春节以后
,结合中南地区教育普查
总结,就如何向新型正规
人民大学转变展开全院性
讨论。开幕时,我还作为
年轻教师代表忝列主席团
成员,但经主席指令,我
即兴发言之后,却惹上一
场大祸。因为大会发言多
半是评功摆好,以赞扬为
主调,我却侧重揭示当前
主要问题,是仍旧以党校
模式办学,而且缺乏应有
的计划性与制度保证。其
实,我讲的无非是在一线
工作的少数教学骨干的日
常议论,甚至几位系主任
也有同感。王老似乎缺乏
思想准备,少数政工干部
更显反感,仿佛我是故意
泼冷水。会场顿时鸦雀无
声,主席当机立断,宣布
暂时休会。
我尚未察觉问题的严
重,但第二天继续开大会
时却由陶军代表教院党总
支(当时还没有党委)发
言,主题是《为捍卫党的
教育方针而斗争》。他的
发言很长,字斟句酌,应
该是经过反复推敲。但他
发言后,会场又复鸦雀无
声,于是又复草草宣布结
束。
这对我真是一次当头
棒喝,但是没有任何领导
找我谈话。我独自回到卧
室,不知如何应对,更不
知如何了结。晚上杨建代
表教工党支部来找我个别
谈话。杨建仍然是热情如
故,她根本未提“教育方
针”问题,而是坦率告诉
我,“现在已转入政治审
查”。她劝我:“你要多想
一想,不完全是思想认识
问题,你如果想起自己还
有其他问题,如社会关系
、个人历史等等,一定要
抓紧向党组织说清楚。”
我自认为早在许昌市
委已经全部交代清楚,并
问组织上是否发现新的问
题。她直截了当回答:“
预备军官管理局是属于国
防部的,你和国防部二厅
是否有任何联系?”我坦
然回答:“我们不属二厅
,我个人与二厅更无任何
联系。”她似乎松一口气
,悄悄告诉我:“不属二
厅就好,凡带‘二厅’二字
的,都是情报特务单位。
”此后她是如何向总支汇
报的,我不得而知,反正
所谓“二厅”问题就不了了
之。
不过我有委屈之感,
仿佛有人投井下石,颇想
再制造一个王实味“野百
合花问题”。但我也相信
王老与总支对我是了解的
,我自己的发言也不是没
有偏颇之处。当时进城未
久,对一个草创阶段的教
育学院,提那么高的要求
,显然有些苛刻。在这场
来势汹汹的风波中,我没
有做任何检讨,组织上也
没有任何处分,听说王老
临终还曾关切地问我近况
。但这场风波更增进了我
对高原夫妇正直与热忱的
理解。不过此后学校规模
越来越大,我们的私人交
往几乎完全中断了。
直到1984年春天,中
央部属高校率先通过民主
评议,推行校级领导的学
术化与年轻化,华师也更
新换届,高原与我分别获
任书记与校长,成为最密
切的工作伙伴。高原自然
是驾轻就熟,但我却毫无
任何行政工作经验。但他
对我充满期待。记得当时
由于派性干扰,少数校内
外党政干部竟把我们称为
“刘介愚的第二套班子”,
上蹿下跳,乃至出现省委
自行压下国务院任命书,
造成老班子已经离职而新
班子未能上任的无政府状
态。校园内外满目疮痍,
问题成堆。后经教育部查
明真相,让我们正式接手
工作,我愤而拒不就职。
高原当时已经身患重病,
相当虚弱,仍然苦口婆心
规劝:“大章,学校现在
乱成这样,我们不出来,
谁出来呀!”我感动得热
泪盈眶,决心帮助他共同
梳理犹如乱麻的校部治理
问题。在就职典礼上,他
已因病住院,我却感到他
就在我身边,大声疾呼:
“我现在是决心已下,义
无反顾,与全校师生员工
同心协力重新振兴华师!
”全场掌声如潮,听说他
在医院也颇感欣慰。
外界可能认为高原在
新旧交替过程中经常住院
,没起多大作用。但我们
在他身边工作
导语
高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改革开放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法学组成员,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等职务。
本文集的写作者有他的学生、同事、家人、朋友,从多个侧面描写了高原教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读罢掩卷,一个严肃又不失和蔼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后记
高山景行 泽被后人—
—在纪念高原先生100周
年诞辰
座谈会上的发言
很高兴今天能参加纪
念高原先生100周年诞辰
的座谈会。这几年,我张
罗着做了“永远的怀念”系
列图书,之一是《忆陶军
》,之二是《忆介公》,
之三就是即将面世的《忆
高原》。最后这本书原名
我取的是《百年高原》,
2018年开始酝酿,2019
年启动征文时还用的这个
书名,目的就是纪念高原
老百岁冥寿的,后来考虑
到系列图书形式上统一,
表述上规整,还是改成了
《永远的怀念——忆高原
》。因此,我算是这次纪
念高老活动的“始作俑者”
吧。
过去在出版社,我和
同事们热心于老学者、老
专家文集和全集的编辑刊
行;到学报后我又忙碌着
组织编撰与推出有关老领
导、老革命、老教育家的
纪念性集子,是一个标准
的“啃老族”——学术啃老
族、文化啃老族,且乐此
不疲。有人说我做这些,
一不算项目,二不算成果
,也没有什么奖励,吃力
不讨好,纯属奉献;其实
他们不知道,我不仅没有
“亏”,还大“赚”特“赚”了
。事实上,从老人们那里
我不仅感悟到了做管理的
智慧、做学问的真谛,更
受到了为师与为人的深刻
启迪。当老师也好,做干
部也罢,都需要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少琢磨人,
多琢磨事。从这些老领导
、老专家身上,我们更加
坚信:公道自在人心,历
史会有公论。
高原老书记是东北人
,身材高大,形象伟岸,
加上他又姓“高”,确实可
用一个“高”字来概括。我
想说的这个“高”,还包括
高尚的品德,高贵的灵魂
,高远的眼光,高超的艺
术,高深的学识。
说高原同志品德高尚
,既包括公德也包括私德
。作为南下干部、老战士
,他是真正不忘初心、牢
记使命的共产党员。他怀
揣崇高革命理想,不忘初
心与使命;他坚信马列,
学习马列,研究马列;他
投身教育,热爱教育,为
了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华
师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章开沅先生的怀念文
章用了“高风亮节良师战
友”做标题,最后深情写
道:“(高原)不计名利
,自奉甚薄,低调做人,
老实做事。这就是高原,
对我如同良师战友,所以
我在哀悼时以军礼为他壮
行,现在我已步履维艰,
只能独自再次行军礼纪念
他的百年诞辰。”
灵魂之高贵这类话现
在人们很少提了。我觉得
大学要引领社会风尚,要
成为社会的良心,就需要
有一批灵魂高贵、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之人。高原同
志经历过革命年代战火的
洗礼,也经受了残酷政治
运动的考验。张厚安老师
在书面发言中说他营造了
一种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
,对持有不同意见者绝不
扣帽子、不乱打棍子,总
之是“不整人”,这“成了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一
个好的传统”。其实,高
书记这种风尚,不仅表现
在科社所和政治系任职期
间,也体现在他人生的各
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由此
我想到曾彦修老人的那本
《平生六记》,想到这位
老共产党人、老出版家的
名句:“微觉此生未整人
!”
本月20日《光明日报
》以“我与北大中文系”为
专栏名,刊发了整版的一
组文章。其中袁行霈先生
写的是《学者最重要的就
是格局和眼光》,此文这
两天在网上流传很广。他
在文末写道:“学者最重
要的就是‘格局’和‘眼光’,
再加上‘胸襟’和‘气象’。”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为大
学教授、作为学术领袖的
高原先生。他无疑是担得
起“格局”“眼光”“胸襟”“气
象”这几个词的。对于高
原教授开创科学社会主义
学科的功绩,大家都很熟
悉了。张厚安老师、徐勇
老师的回忆文章,则不约
而同地写了高老当年如何
组织编写《通俗政治学》
一书,及其对于华师政治
学的奠基之功。胡原老师
的口述,提及今天马克思
主义学院的建设、社会学
和管理学的学科建立与发
展,其实都是高原教授当
年主政政治系、科社所时
播下的种子,到后来陆续
生根发芽,以至长成了大
树。这些,无不体现了高
原教授高远的眼光,还有
格局、胸襟、气象。袁行
霈先生说好学者除了上述
四个词八个字,“还应该
做一个厚道的人”。从我
看到的若干篇回忆文章,
听到的若干个故事或传闻
,大家也都是公认老书记
为人之真诚厚道的。
至于“高超的艺术”和“
高深的学识”,一着眼于
高原同志的领导策略与方
法,一侧重于他的治学和
著述。这两方面,在我们
征集到的文章中,高原同
志的同事、下属、学生都
多有描述与概括。刚才听
到的多位领导、老师的讲
话中,也有涉及,我就不
再赘述。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
理解、帮助我和严定友老
师编辑出版《永远的怀念
——忆高原》的学校领导
,学校党委宣传部、政研
室、社科处、档案馆、出
版社、文学院的诸位朋友
,特别是学报编辑部、政
国院各位同仁,唐鸣、王
建国两位老师出力尤多。
我还要专门感谢高原老师
的儿子高荆洪、高胜洪老
师,女儿高翔女士,孙女
高怡文老师,他们积极配
合,全力支持;感谢年逾
八旬的吴锦琴老部长,感
谢中央党校许耀桐教授,
他们不仅自己认真撰写回
忆文章,还经常帮
精彩页
《通俗政治学》一书的出版与高原
张厚安
今年是高原同志一百周年冥诞,我深深地怀念他!这里我回忆有关高原同志的几件事。
一、我所认识的高原夫人——杨建同志
1949年8月,那时候我是中原大学三分部46队的学员。有一天我们小组突然来了一位年近三十岁的女同志,据说是上面专门派来指导我们学习的。这位女同志就是高原的夫人杨建,我也从这一天开始认识了她。
当时对我们这些刚刚进到这所革命大学的青年学生的主要要求就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改造思想。联系实际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每个学员认清楚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讲清楚自己的历史。这时有些人就有顾虑。小组里有两个女学员顾虑特别重,于是上面临时派来杨建同志进行指导。
杨建同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来小组后虽然重点是帮助那两位女学员,而实际上也帮助了我们小组的每一个人。我记得有一次她联系自己现身说法对我们说:中原大学可不是一般的大学,大家以为只是来读书的,不对!你们考进了中原大学就意味着参加了革命队伍,“你们是来革命的!”她接着说,今天革命形势正快速地向前发展,需要大批革命青年充实革命队伍。中原大学就担负着培养和输送青年革命干部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大家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提高认识,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造,与“旧我”划清界限,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成为“新我”。
她反复地要求我们打消各种思想顾虑,认清家庭出身(当时学员多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交代清楚历史问题(有的学员参加过青年团、青年军,个别的还参加过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等),丢掉各种包袱轻装上阵,投身到向前发展的滚滚革命洪流中去。
正是在杨建同志和队里辅导员的耐心启发下,学员们很快地打消了顾虑,大家纷纷检查思想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划清与剥削阶级家庭的界限,学员们还大胆地交代了自己的各种历史问题并表示与旧社会彻底决裂,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在中原大学三分部短短三个月的学习和思想改造,大家的认识水平、思想觉悟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到了1949年底,大家就各自奔赴不同的革命工作岗位,我则被留在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继续学习。
我就是从这个时候深入了解杨建同志的。后来经过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到华中师范大学,我和杨建同志都在一起工作,虽然不在一个办公室。
二、在高原领导下,科社所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对不同学术观点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整人
1951年,中原大学送我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读研究生。这时我才知道在1950年中原大学已经送过一批老同志去人大学习。高原就在其中,并且就在人大马列主义教研室。那时,高原同时也是人民大学本科生的教员。不过在人大学习期间我和他从未见过面。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他就是杨建的爱人。
人大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当时叫华中高师)马列主义教研室,政治系,最后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断断续续有许多变化,但是大多数时间我都和高原同志在一个单位,他都是我的领导。这期间他担任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主任、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和华中师范学院副院长等。他的后半生都贡献给了华中师范大学。-
几十年来,高原一直战斗在理论战线上。他和陶军、陈铁、何汉等人可以说是解放后武汉市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者。特别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专著成了全国高等院校的教材,在国内有着重大影响。他所创建的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和培养马列主义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昔日的研究所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原来的政治系则发展成为今天的马列主义学院。今天,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已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政治学建设的主体单位。饮水不忘挖井人,今天,当我们看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欣欣向荣并取得巨大发展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忘记了华中师范大学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最早的奠基者、挖井人高原、陈铁、何汉等人所作出的奉献。
高原同志严于律己,事事以身作则。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高原的领导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出现了一个比较和谐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特别是对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不随便扣帽子、打棍子,互相之间也不打小报告,总之不整人,这也成了科社研究所的一个传统。所以在研究所内,教师们在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上都敢于各抒己见,出现不同见解也能够开展正常讨论,较少无原则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搞好团结。
正是在高原的领导下,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才跳出了长期以来束缚着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个怪圈,那就是“唯书、唯上、不唯实”,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一种注释式、经院式、教条式的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