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冰集(精)/名家文丛/粤派批评丛书
分类
作者 江冰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江冰集》是“粤派批评丛书”之一,是打造广东“文化强省”的文艺精品,也是构建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优秀作品之一。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归类为三大主题:一是以“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为重点,兼顾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评论;二是关于“80后”文学专题研究,主要探讨“80后”文学形态与特征,以及由此展开的多元文化现象;三是关于“本土化”写作的批判性研究,针对广东地域文化现实状况,力倡广东本土化写作的可持续道路。
作者简介
江冰,祖籍江苏。先后在福州、建阳、南昌、吉安、深圳、广州等地生活。做过大学教授、杂志主编、企划总监、报纸记者、周刊主编。出版《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当代文学的三次浪潮》等。
现居广州。
目录
第一辑 进入新时期文学大潮
小说的正宗
价值的失落与寻找
——对文学现状的几点分析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中国文人精神现象之二
新文学人口与新文学群体
复活一座城市的记忆
——读梁凤莲长篇小说《东山大少》
坚韧的姿态
——评陈世旭近年的小说创作
童话中的精灵与现实中的悲悯
——读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草原的神性符号
——千夫长的《长调》及其创作启示
论网络传播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
第二辑 面对代际冲突
“80后”文学的前世今生
论“80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
论“80后”文学的“实力派”写作
论“80后”文学的“另类写作”
“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论“80后”文学
“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
“80后”:青年亚文化的生成与影响
“80后”:新媒体艺术生成的文化背景
后青春期:再论“80后”文学
第三辑 融入粤文学与本土文化
论广东文学的文化差异性
论赣文化特征的模糊与凸现
英雄时代的心灵诉说
——唐大禧雕塑及《塑说》的文化意义
论广东女性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论广东文学“本土叙述”的苏醒
“北上广”:都市文化视域下的都市文学
内地最早找到都市感觉的小说家
——张欣小说评论三题
鲍十的南方写作
——读中篇小说《岛叙事》
黄咏梅:在“小女人散文”之外
古典与现代:都市女性的倾诉
《雅马哈鱼档》又续南国新篇
广州故事:都市特征与文化个性
——评张欣长篇新作《千万与春住》
阿菩《十三行》:广东本土文学的重大突破
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对话的意义与可行性
《万福》: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回家的路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特征与文艺评论的定位
哲理与妙趣:成就生命之书
——读蒋述卓新著《生命是一部书》
林墉画鉴赏会:霸悍的恣丽与岭南的画风
“70后”自媒体写作者的写作状态与特征
苏州状元与广东“留学生之父”
——基于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比较
粤西:广东“三个半文化”的半个
《白蛇传·情》:粤剧对新岭南文化的特殊贡献
附录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序
外境犹吾境,他乡即故乡
——《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跋
序言
我从自己的经历说说
寻找“粤派”的感觉。
我在五个城市生活过
,对广州有种特殊感觉:
好像找到童年的故乡。我
是没有故乡的人,在福州
军区大院长大,父亲是军
人,祖籍江苏。后随父亲
到江西;我在江西读大学
,留校任教于南昌大学,
埋头学问;1994年评上
教授,年轻气盛,劲头特
别大,在南昌参与了“赣
文化振兴”学术活动。吴
官正时任江西省省长,突
然打个电话到学校说要接
见我们几个人,大家搞晕
了,异常兴奋。由于省长
支持,媒体介入——报纸
广播电视一起上,阵势壮
观。我也成为1995年“南
昌大学文史哲三剑客”,
红火一时。
20世纪90年代,赣文
化记忆和粤派批评记忆奇
妙地重叠了。
支撑“粤派批评”背景
的广东文化,比赣文化更
有独立存在的理由。当年
我从大学调到中共江西省
委宣传部管辖下的一个杂
志当主编,参与了不少省
级文化活动,对主流意识
形态比较熟悉。感觉到江
西的“红区气质”。但广东
特殊——到广州以后喜欢
一句话:“广东离中原很
远,离大海很近。”省委
有一个杂志约稿,我就把
这句话用上了,主编专门
打电话说你文章写得不错
,但是这句话要改一下,
我说那就改成:“广东离
大海很近,离世界不远。

2017年,中国邮政公
司出了一版新邮票,把北
京、上海、杭州、深圳作
为代表城市,一线城市的
广州被悄悄取代了。广州
不少文化人很生气,有些
议论,但本地人反应平淡
。我专门在邻居中做了小
范围的口头访问,小区里
住有众多医生和农科院科
研人员,我专找广东人调
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
无所谓。意思说不管谁领
导,只要能让我开档做生
意就好。广东文化与中原
文化向来有一点“不一样
的烟火”。
我所在的广东财经大
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有一个
社会学系,专门在佛山的
顺德和乐从做田野调查:
上天入地,“不放过一片
树叶”;参与调查,审阅
报告,由此获得一个深刻
感受:几个村庄的家族在
200年之内均已流向世界
,他们的概念中甚至有第
一祖国、第二祖国、第三
祖国,国界已然淡化——
这一切都造成了广东地方
的特殊性,特殊性如气场
弥散在生活中。不过,看
似随意,但一旦动了粤语
,民间反弹依旧厉害,广
东人在散淡中有自己的坚
持与固执。
种种特殊属性,让我
更加觉得粤派有独立存在
的必要。全球化时代,地
方性的东西,文化个性的
形态,从文化多元角度来
讲,也是不可忽视的。我
认为,广东文化的“海洋
性”就是对中华文化的有
益补充。再比如,中华文
化传统主流谈的是“重农
抑商”“父母在,不远游”
,广东则是反着来:重视
商业:远走海外求生。《
剑桥中华民国史》有一个
观点:中国主流的中原文
化,受到游牧和半游牧文
化支持,一般轻视海洋文
化。因此,沿海地区受到
忽视。在整个历史的思想
空间里,“反航海”形成了
一个传统。
上述过程促使我明确
:基于广东文化的“粤派
批评”具有存在的合法性
。而且有必要发展壮大,
往前推进——至于在学术
上如何站住脚我倒是不太
着急——只要我们往前走
,只要自甚作为一种文化
存在,它就有意义。广东
文化也有几次短暂的机会
居于全国中心:比如,六
祖慧能、明代陈白沙、近
代康梁变法、孙中山革命
,北0世纪80年代的改革
开放,重开国门和“文化
北伐”。但总的来说,还
是一种次文化和次传统。
可以说,广东的文化一直
处在一种边缘的状态,广
东的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史
家和评论家的足够重视。
再者,“粤派批评”有
强大需求。2016年,我
主持成立广州都市文学与
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受到
市社科联项目支持。20世
纪90年代,广州的都市文
学是中国“找到城市感觉
最早”的一批作品,南国
气息,清风扑面。还有“
小女人散文”,对中国当
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推动力
,可谓开风气之先。广东
当代文学在“伤痕文学”之
后即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
,并没有全国“一盘棋”—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一
路走下去,为什么?这个
问题一直没有研究清楚。
我从2010年开始在《
广州文艺》主持了六年半
《广州人广州事》栏目,
我发现广州的文学创作特
别期盼获得推动。刚来广
州的时候参加一个座谈会
,我就随意讲了一下广州
本土性,按照我在江西获
得地域文化知识——其实
是不太懂广东的。作家张
梅十分关注,特意请我为
她当年编的《广州文学十
年选》写序。张梅是不太
爱表达的人,话不多,但
她内心觉得我们的创作要
有人来说。我从《张梅自
选集》中看到一句话:“
按照广州的原则生活,按
照北京的原则写作。”我
打听这句话什么意思?她
的回答十分简单:写作要
得到北京的承认,只能按
照北京的原则写,但生活
肯定要按照广州的——貌
似一种“分裂”。我通过接
触广州作家,发现他们创
作内心跟北京乃至北方作
家颇有差别。可见,粤派
批评不但有学术上的需求
,还有创作的需求。这一
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平台也是极其重要的
,就是发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5: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