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设计基础”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端课程,是帮助学生有效驾驭“设计语言”的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快速“驾驭设计语言、表述形态功能、传递审美意象、引起情感共鸣”具有重要价值。本教材内容创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从强调艺术的“感性认知训练”向强调科学的“理性认知训练”转变;从重“西方案例讲述”向重“中华传统案例讲述”转变;从重“结果评价”向重“过程管理”转变。本教材适用于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在“文、艺、工”多学科相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下,同样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包装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工业设计等工学专业教学需要。 目录 第一章 何谓“设计基础” 第一节 何谓“设计” 一、“设计”名称的由来 二、“设计”与“设计师” 第二节 “设计”内涵的扩展 一、设计≈功能+审美 二、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 三、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 四、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人机匹配 五、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人机匹配+设计伦理 第三节 设计基础的内涵与外延 一、设计基础课程的逻辑关系 二、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二章 设计语言的演进过程 第一节 “初发芙蓉”与“镂金错彩” 一、原始洞穴壁画 二、古埃及与我国夏、商、周 三、希腊化与东周秦汉 四、中世纪与魏晋、隋唐、宋元 五、文艺复兴 第二节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前后的审美特征 一、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第三节 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审美特征 一、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审美特征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三章 设计语言的感知对象 第一节 美与设计 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设计与艺术的再次重叠 第二节 功能之美 第三节 技术之美 第四节 文化之美 第五节 设计之美的视觉语言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四章 设计语言的要素关系 第一节 认识视觉“语素” 一、点 二、线 三、面 第二节 构建图形 一、形的分割 二、形的组合 三、“几何形”向“有机形”的转化 四、单形的视觉“语义” 第三节 面的分割 一、外形决定内形 二、除非必要,勿加形式 三、将“分形”进行到底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五章 设计语言中的组织规则 第一节 遵守生活经验 一、熟悉原则 二、简化原则 三、简洁且丰富原则 第二节 尊重物理规则 一、引力的作用 二、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质量成正比 三、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四、力的相互作用趋于对称或均衡 第三节 视觉要素的排列组合 一、“主题”是统御全局的核心 二、视觉语言的修辞方式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六章 设计语言语法形式 第一节 联想与意境 一、联想 二、意境 第二节 运动与张力 一、运动 二、张力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第四节 比例与尺度 第五节 调和与对比 一、调和 二、对比 第六节 实密与虚疏 第七节 重点与呼应 一、中心与重心 二、呼应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七章 设计语言的色彩关系 第一节 光、色、眼 一、光 二、色 三、眼 第二节 色彩体系 一、原色、间色与复色 二、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 三、色立体 第三节 色彩的心理联想与文化属性 一、色彩的心理联想 二、色彩的文化属性 三、色调与对比 第四节 视错觉 一、什么是视错觉 二、视错觉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 色彩的提炼与重构 一、绘画中的色彩提炼与应用 二、自然界中的色彩提炼与应用 三、色彩的情绪化表达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八章 设计语言的体积特征 第一节 体的类型 一、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二、几何形态 三、有机形态 四、仿生形态 第二节 体的性质 一、丰富面与面之间形的转折 二、丰富各轴向形态信息 第三节 体的材质 一、光滑与粗糙 二、高光与亚光 三、坚硬与柔软 四、冰冷与温和 五、透明与不透明 六、轻盈与厚重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第九章 设计语言的心理“语义” 第一节 形态的功能“语义” 一、形态语义 二、形态认知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形态的“观念”语义 一、形态与“观念”的对称 二、样式受“权力”影响 三、样式受“等级”影响 四、样式受“个性”影响 五、样式受“时尚”影响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