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对广东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针对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实地采集、拍摄,记述了各物种的简明形态特征及其生境特点。本书共收录丹霞山地区的野生维管植物183科686属1352种。物种的编排均采用分子数据构建的新系统,即藏类植物采用PPGI(2016)系统,棵子植物采用GPGI系统(Christenhuszetal,2011),被子植物采用APGV(2016)系统。本书对丹霞山维管植物鉴定,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旅游等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林学等领城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供生态旅游爱好者等参考。 目录 第1章 丹霞山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1.1 丹霞山自然地理环境 1.2 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特征 第2章 蕨类植物 目1.石松目Lycopodiales P1.石松科Lycopodiaceae 目3.卷柏目Selaginellales P3.卷柏科Selaginellaceae 目4.木贼目Equisetales P4.木贼科Equisetaceae 目6.瓶尔小草目Ophioglossales P6.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 目7.合囊蕨目Marattiales P7.合囊蕨科Marattiaceae 目8.紫萁目Osmundales P8.紫萁科Osmundaceae 目9.膜蕨目Hymenophyllales P9.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 目10.里白目Gleicheniales P12.里白科Gleicheniaceae 目11.莎草蕨目Schizaeales P13.海金沙科Lygodiaceae 目12.槐叶苹目Salviniales P16.槐叶苹科Salviniaceae P17.苹科Marsileaceae 目13.桫椤目Cyatheales P21.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P22.金毛狗科Cibotiaceae P25.桫椤科Cyatheaceae 目14.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P29.鳞始蕨科Lindsaeaceae P30.凤尾蕨科Pteridaceae P31.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 P37.铁角蕨科Aspleniaceae P40.乌毛蕨科Blechnaceae P41.蹄盖蕨科Athyriaceae P42.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P44.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 P45.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P46.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 P48.叉蕨科Tectariaceae P50.骨碎补科Davalliaceae P51.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第3章 裸子植物 第4章 被子植物 第5章 归化种及常见栽培种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序言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 市仁化县境内,地理位置位 于北纬24°51'48”-25°04'12 ,东经113°36'25''- 113°47'53'',总面积 292km2。丹霞地貌,属于 红层地貌。距今1.4亿到 7000万年,丹霞山地区是 一个大型内陆湖盆,受燕山 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 起,盆地内大量碎屑沉积, 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距 今7000万年前后,地壳上 升面逐渐受侵蚀;距今600 万年以来,盆地发生多次间 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 升0.94m,同时流水下切侵 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 红色山群,即今天的丹霞山 。丹霞山由丹霞地貌命名地 ,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 式峰从峰林型丹霞的代表。 在中国丹霞系列世界自然遗 产提名地中,丹霞山以丰富 的热带成分、较典型的沟谷 季雨林成分,以及中旱生性 硬灌丛、岩壁植物等最突出 ,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 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发 育较为典型的区域。1928 年,冯景兰等在丹霞山考察 首先命名“丹霞层”,1939年 陈国达命名“丹霞地貌 (Danxia landform)”。之 后历经吴尚时、曾昭璇、黄 进、彭华等几代学者的持续 深入研究,丹霞地貌在中国 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 ,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 地质公园:2004年2月,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 公园网络委员会批准为世界 地质公园。2010年8月在巴 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 产大会上,丹霞山与中国其 他5省共同申报的“中国丹霞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 麓,属中亚热带南缘,南亚 热带北缘,锦江支流自北向 南穿越其中部,因此,丹霞 山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自 然地理、生物地理分界线上 具有特殊的意义。热带气流 ,以及热带、南亚热带生物 区系成分常沿锦江溯流面上 ,向北延伸,或温带成分沿 南北通道往南分布,形成特 殊的生物区系。在全面研究 地质地貌的基础上,生物多 样性、生态系统研究也得到 了深入开展。 1993-1995年,中山大学 硕土研究生刘蔚秋在广东仁 化丹霞山开展了较全面的植 物采集和区系研究。1993 年5月,刘蔚秋、廖文波等 在丹霞山采集标本300多号 。此后,刘蔚秋在此陆续采 集了标本近1000号,编写 了“丹霞山风景地貌的植物 区系研究”,共记载维管植 物166科477属871种。2004 年,为迎接世界地质公园评 估。廖文波、凡强、缪汝槐 在丹霞山采集、鉴定、制作 了300多号标本供示范展览 。2008年,丹霞山申报世 界自然遗产地,中山大学彭 少麟、廖文波等在此组织了 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 境考察,2011年由科学出 版社出版了《广东丹霞山动 植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专 著,其中由李贞等撰写的“ 丹霞山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共调查了35片典型植物群落 样地,并划分了9个植被型 ,24个群系32个群丛。该 书重新修订了“丹霞山维管 植物多样性编目”,共记录 野生维管植物206科778属 1706种,并撰写了植物区 系报告。截至2018年,丹 霞山已陆续发现和发表的丹 霞山植物新种,包括丹霞梧 桐、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兰 、丹霞堇菜、霞客鳞毛蕨、 丹霞柿等区域特有种,也是 典型的地貌特征种。 自2016年以来,生态环 境部进一步加大了各区域生 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力度 。本书主要由丹震山管委会 丹震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 境研究和监测项目(2016- 0293)资助,同时还得到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903010076)、全国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 2017-152-003-3)、国家公 园建设专项(2021GJGY034 )的资助。目前,为建立国 家公园,针对丹霞山开展的 新一轮全面采集和调查研究 仍在进行中。本次考察,共 增补丹霞山约100多个新记 录,包括新种8种,广东省 新记录种10种,同时也排除 了其他可能未见于丹霞山的 种,总体上种类略有增加, 即丹霞山野生维管植物为 193科800属1732种,本书 共收集丹霞山维管植物彩色 照片约4130张,近1550种 。本书的完成是在韶关市丹 霞山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 课题组各位成员共同努力的 结果,其中20142017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 本科生在此开展野外实习和 采集,拍摄了大量植物照片 ,为本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帮 助。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丹 霞山科普爱好者、植物发烧 友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 大量不同季节、不同角度拍 自丹霞山地区的植物照片。 在此,谨向各位照片拍摄者 、协助者、支持者表示衷心 的感谢。 著者 2021年9月12日 |